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茹志鹃百合花
1946年中秋节,总攻海岸之战打响,茹志鹃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做战勤工作。她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就是去借被子。战斗开始后,她负责记录那些牺牲的战士的姓名、单位,在这过程中不禁设想他们的亲友、他们生前的愿望,以及他们心中的秘密。当时的情景她一直没有忘记。1947年,莱芜战役中,她跟随一个通讯员去前沿,在路上敌人的炮弹不时呼啸而来,通讯员为了减少伤亡,有意拉开距离,但她却紧张得不由自主地往他身边靠近,通讯员一见她走近就加快步子往前跑;某次战斗时,她和汪岁寒到一个班里旁听班会,听说了一位排长的事迹,那位年轻的排长是战斗英雄,却很害羞,说说话就脸红,这种反差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回首往事,茹志鹃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的故事。她大约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小说《百合花》,后发表在1958年第3期的《延河》杂志上。战时生活的追念《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她的丈夫被错划为“右派”。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阅读课文,恰当填充下面结构图中横线处的内容。参考答案:①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②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③军民情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1946年的中秋之夜,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然后向一个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学习任务一赏析小说中的形象活动一:《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参考答案:①小通讯员是一个刚参军一年、只有十九岁的农村青年,稚气未脱,质朴、憨厚、不善言辞,更怯于与陌生女性交往,有时执拗得有点任性,有时活泼得可亲可近。②他热爱生活,关心同志,体贴别人,觉悟高,忠于革命,英勇无畏。在战斗中,当一颗手榴弹在担架队员中间冒着烟乱转时,他毫不迟疑地扑了上去,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解除了他人的危难。活动二:《百合花》中,作者刻画了新媳妇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参考答案:新媳妇是一个美丽娴静、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①对于让小通讯员受气这件事,她一直感到很愧疚,希望有机会向小通讯员道歉。可是唯一的机会却是小通讯员受重伤被抬到包扎所时,新媳妇当时全然没有了开始时的忸怩羞涩,“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②小通讯员牺牲了,但新媳妇并没有停下自己的工作,仍然认真地缝着小通讯员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并把自己的那条崭新的被子盖在他的身上。③这一系列的动作虽然简单,却饱含着泪水,透露出一份真诚的情感,体现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的质朴、善良和一颗对革命队伍的诚挚爱心。活动三:小说《百合花》中的“百合花”有什么象征意义?参考答案:百合花色泽淡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小说中,作者赋予了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小通讯员和新媳妇都有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以及战士之间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性格美、人情美。学习任务二鉴赏小说的描写艺术活动四:《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小说中的景物描写,起着烘托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①“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这一景物描写有色有味,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之前,我所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景象,这就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我”一个革命战士,不仅临危不惧,而且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②还有“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这一景物描写对发展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情起着重要作用。由于整个战场被皎洁的月光朗照着,所以战斗才会那样激烈,那样残酷,付出的代价才会那样大,通讯员就是在白夜的攻击中壮烈牺牲的,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活动五:小说中前后呼应的细节刻画,在全篇中非常精彩。结合示例,分析下表中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的具体作用。细节描写文中段落具体作用枪筒插的树枝和野菊花第7、42段表现通讯员的天真质朴,即将参加战斗的乐观情绪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特点。两个干硬的馒头第42、57段(1)
通讯员衣肩上的破洞第34、43、53、56段(2)
参考答案:(1)第一次(第42段)是通讯员要离开时给“我”留下两个馒头,说是给“我”开饭,表现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体贴;第二次(第57段)是当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引发读者对前文情节的回想,也表现“我”对物存人亡的悲痛之情。(2)第一次(第34段)是抱被子时因慌张而挂破上衣,表现了通讯员的腼腆羞涩,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了这个破洞,新媳妇才从伤员中认出了他,也才有为牺牲了的通讯员缝军衣的感人场面;第二次(第43段)是通讯员要给“我”开饭时“我”看到的;第三次(第53段),“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表现通讯员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最后一次(第56段),新媳妇缝那个破洞,表现新媳妇对通讯员的关心、崇敬和悲痛之情。活动六:独特的女性视角是《百合花》这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种视角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如写小通讯员枪筒插着树枝和野菊花,充满浪漫主义情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小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对《百合花》这篇小说,袁俊华认为“《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青春的关怀”,你怎么理解?参考答案:这主要从“我”这一形象入手考虑。①从结构线索来看,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并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生气—发生兴趣—亲热起来)—“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总攻开始后(月夜的思念、牵挂)—“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我”内心无限地悲痛)。从陌生到牵挂,最后随着通讯员的牺牲结束,这无疑是一场悲剧。②小说对“我”这种朦胧的情愫的描摹是青春、美丽、动人的。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人们。作者巧妙地把这场悲剧置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中,又使得这种浓浓的悲剧意识激发人们对青春生命的关注。对《百合花》这篇小说,袁俊华认为“《百合花》是一出悲剧,浓浓的悲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认识和生命青春的关怀”,你怎么理解?参考答案:这主要从“我”这一形象入手考虑。①从结构线索来看,小说始终围绕着“我”和通讯员之间的交往展开叙事,并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把“我”对通讯员的感情变化融织进去:“我”与通讯员去包扎所的路上(生气—发生兴趣—亲热起来)—“我”与通讯员一起借被子(从心底爱上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总攻开始后(月夜的思念、牵挂)—“我”与通讯员在包扎所最后一次相见(“我”内心无限地悲痛)。从陌生到牵挂,最后随着通讯员的牺牲结束,这无疑是一场悲剧。②小说对“我”这种朦胧的情愫的描摹是青春、美丽、动人的。这种文学的描写与渲染,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可爱的人们。作者巧妙地把这场悲剧置放在战争的背景之中,又使得这种浓浓的悲剧意识激发人们对青春生命的关注。细节描写,神韵毕现《百合花》的作者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如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说“不用打针了”,可新媳妇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劝她不要缝了,她却异样地瞟了“我”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感情:有对当初让小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饱含着对烈士的敬佩和痛悼。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把对表现人物和情节有特殊作用的细微语言、动作、表情、物件、景色等环节进行准确、细致、生动的描写,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身体上的细胞,没有了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品读细节,能够感受到作者含不尽之意,见于描写之外,正如古人所说:“言有浅而可以托深,类有微而可以喻大。”细节描写常采用以下方法: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抓住人或物的连贯性动作,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副词,把人或物的活动过程细致地描绘出来。这是细节描写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副词,比如“蹒跚地”“慢慢探身”“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表现了父爱的伟大。1.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抓住人或物的连贯性动作,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副词,把人或物的活动过程细致地描绘出来。这是细节描写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示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点评】运用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副词,比如“蹒跚地”“慢慢探身”“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等,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给“我”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表现了父爱的伟大。2.运用修辞,画其神韵“文欲惊人辞欲巧”,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是语言的“魔方”,不同的修辞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美的享受。在进行细节描写时若能恰当运用修辞,则使细节描写熠熠生辉。示例:一只干枯如柴的手伸到我的面前,上面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我抬眼望去,是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那蓬乱的头发像积满灰的稻草一样堆在头上,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嵌着一双大而无神的眼睛,他那干裂的嘴唇轻轻地蠕动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我掏出一元钱放在他手中,他那死灰般的眼中突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喜,他一边说着“谢谢你,好心人”,一边转身走向远处。【点评】运用三处比喻——“干枯如柴的手”“蓬乱的头发像积满灰的稻草一样堆在头上”“那死灰般的眼”,形象地写出了老人生活的艰辛和容貌的憔悴,语言很有感染力。3.变换角度,增加层次任何一件事情,总要涉及多个层面的关系。写作时,如果善于变换角度,从与事件相关的多个层面上着笔,便能使关键处的叙述层次更丰富,更生动。示例:母亲的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照耀下,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酣然入眠的婴儿,使母亲万分快慰;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坚强的蜡梅,自豪得母亲眼里含着泪花;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杯香醇的美酒,陶醉得母亲两颊泛起了红晕;一会儿,我又似一幅五彩的画,引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点评】此片段变换了角度,从“我”的感觉来写母亲眼神的内涵,层次显得丰富,语言也显得亲切、生动,读来让人情溢于胸,久难释怀。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有关“母亲对我的关爱”的片段。150字左右。参考答案:忽然只觉得耳膜一阵振动,一串细细的脚步声,那么碎,那么轻,生怕打搅了我。这声音再熟悉不过了,它承载了数不尽的爱,奔走在两扇门之间。“吱——”,门轻轻地开了,母亲走到我旁边,轻轻地说:“不早了,睡吧,别累坏了。”“要睡你去睡,没看我正忙着么?”我没好气地喊道,似乎这一声能把心里所有的气都发泄出来。母亲无语。随后又是一阵脚步声,还是那么轻,那么碎,不同的是,声音越来越远……这时,又响起了一阵脚步声,只是比刚才更轻,更碎……这回,母亲端着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进来放到书桌上说:“孩子,喝口茶吧,提提神,别累坏了身体……”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见到了有生以来所见过的最美的坟墓。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了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你禁不住要屏住呼吸,不敢大声,怕惊扰了这些
的灵魂。风抚摸着一座座无名者之墓,树林飒飒作响,几只蜂蝶在林中嬉戏。
整个墓园透出一种大美、
和壮美,一种少有的朴素之美。安葬于此的2865名烈士,人与名对上号的只有138名。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来这里
的人很多,男女老幼都有。不论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人们都会想象得到,这每一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里,都安眠着一个最可爱的人,尽管你不知道他们的姓名。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无字碑式的朴素更能打动人心的东西。他们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
;他们虽然没有豪华坟墓和高大墓碑,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最能代表此刻的心声: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走出烈士墓园,再次看到门前那棵合欢树,美美地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它撑起巨大的扇面形树冠,是想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这本沉甸甸的史书,还是想陪伴抚慰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栖息
绝美
参观
虽死犹生B.长眠
凄美
拜谒
永垂不朽C.长眠
绝美
参观
永垂不朽D.栖息
凄美
拜谒
虽死犹生解析:D第一空,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长眠:婉辞,指死亡。语境中用来形容“灵魂”,用“栖息”较好;用“长眠”的话,一般说某某人长眠在某某地。第二空,绝美:极其美丽。凄美:一样事物令人心痛却又优美清新。语境中用来形容墓园,用“凄美”较为合适。第三空,拜谒:拜见;瞻仰(陵墓、碑碣)。参观:指实地观看。因为要去的地方是烈士陵园,所以用“拜谒”才合适。第四空,永垂不朽:指光辉的事迹和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不会磨灭。虽死犹生: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语境上文是“为人民的安宁幸福而死”,下文是“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因此,此处应选“虽死犹生”。2.文段多处使用对比的手法,请找出两处并分析其表达效果。解析:文中多处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如下:①“他们原本是一个个热血男儿,他们的英雄壮举,成就了当年惊天动地的功绩,而战争的惨烈致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无名烈士。”把英雄生前的“惊天动地的功绩”与死后“无名烈士”形成对比,突出了英雄的功绩不可磨灭。②“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那些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把“烈士死后不留姓名”与“挖空心思置办豪华墓碑”形成对比,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参考答案:烈士生前惊天动地的壮举和死后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作对比,无名烈士长留人民心中和那些挖空心思置办豪华墓碑却被淡忘的人作对比。通过对比突出烈士永不磨灭的功勋,更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烈士的敬仰和怀念。3.文中画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用绿荫和清凉来庇护装点着烈士陵园,陪伴着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的英魂。”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解析:文中画线句子把“烈士陵园”比作“沉甸甸的史书”,使用比喻,语言表达更有韵味,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修改后的句子,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没有原句表达效果好。原句使用疑问句,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修改后的句子是陈述句,表达效果没有原句好。原句采用了选择问句“是……,还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更适合作为文段结尾,和上下文的风格更加一致。修改后的语句没有这个表达效果。参考答案:①原句使用比喻,把烈士陵园比喻为沉甸甸的史书,更有韵味,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②原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更适合作为文段结尾,和上下文的风格更加一致;③原句使用疑问句,使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文章主旨更突出,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
①
。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
②
。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
③
。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解析:第①处是说中华民族在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时的态度和做法,中华文明肯定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不屈奋斗,所以可填“不屈奋斗史”。第②处后面分别阐述了小勇和大勇的含义,而“勇者不惧”中的“勇”是一种大勇,而不是小勇,所以可填“是大勇,而非小勇”。第③处前面对大勇的定义是“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将“勇”和“义”联系起来,融合在一起,所以可填“在与‘义’融”。参考答案:①不屈奋斗史②是大勇,而非小勇③在与“义”融5.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另选对象,写一个句子。解析:要分析所仿写句子的特点,句式上先列举了常见的被误认为是勇的现象,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然后再说真正的勇敢是什么。修辞上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仿写时要另选对象,也就是话题不能再是勇敢,我们可以选用智慧、良善、豁达等话题仿写。仿写的句式是“……、……并不是真正的……(仿写对象);真正的……(仿写话题),是指……、……的……”。仿写注意语意连贯。参考答案:软弱可欺、无谓付出,并不是真正的良善;真正的良善,是指在别人肆意索取时能坚守底线、恪守原则的伸出援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人们认定虚构是文学的普遍性质,但是,每一种文学拥有的虚构指标远为不同。小说或者戏剧的虚构无可非议,故事以及人物纯属子虚乌有。当然,众多小说类型不可等而视之。例如,行使虚构特权的时候,历史小说
①
。《三国演义》可以虚构关羽、张飞或者赵云的神勇程度,但是,罗贯中不能擅自将赤壁之战挪到唐朝。诗的虚构成分模糊不定。诗人的内心激情如沸,然而,诗人
②
。不能迂腐地调集科学数据衡量诗人描述的山峰高度或者江河的宽阔气象。多数时候,
③
——介于文学与非文学的中间地带,散文的虚构可能混淆是非。许多人无法接受散文深情怀念一个虚构的兄弟,或者臆造两个名流风趣晤面。不论这些文类规范是否公平,人们遵循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
通常,这些话语规则独立自足,不会因为金融形势的波动、某些法律条款的颁布或者一场战争的爆发而改变。尽管如此,这些话语规则并未与历史脱节。伊格尔顿表示,他赞同马舍雷的观点,“文类、语言、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规则、无意识欲望、制度规范、日常经验、文学生产模式、其他文学作品”——诸如此类构成叙事内在逻辑的元素,无一不是历史演变的产物。许多时候,虚构来自这些元素的综合作用。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参考答案:①不得不打一个很大的折扣②展示的细节未必都货真价实(围绕“诗歌未必货真价实”的意思即可)
③人们不希望散文染指虚构7.根据第2自然段的相关内容,从社会历史观的角度,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要求观点明晰,不超过65个字。参考答案:文学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文学约定俗成的话语规则并未与历史脱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让春天随后赶来好了徐怀中在北平地下党组织的安排下,汪可逾前往太行第二中学报到,在这里认识了晋冀鲁豫军区年轻的独立第九团团长——后来成为“独立第九旅”参谋长——“五号首长”齐竞。与齐竞相识,彻底改变了这个北平女学生的人生轨迹。在太行第二中学,一年到头尽跑“扫荡”了,汪可逾“泡”到了第四个年头,才终于参加了毕业典礼。今天她来九旅司令部报到,按规定排以上干部到职,须由旅“五号”——参谋长齐竞亲自谈话。汪可逾敬了一个军礼:“首长,还记得我吗?”齐竞抢前一步,帮汪可逾从肩上取下古琴:“我们又见面了!小汪同志!你连介绍信都不必带,只管去大军区文工团报到好了,他们准得杀一口猪来欢迎你。可你还是到九旅来了,我们引为自豪。”小汪眯起眼睛盯着齐竞:“请问‘五号’,那年晚会结束,我就向民运科科长报了名,要求留在九团。首长命令民运科科长‘甩掉她!甩掉她!’我真的那么让人讨厌吗?”齐竞绝对想不到,将近五年之后,女孩会在这里等他,忙说:“小汪!我们不绕弯子了,实话跟你说,那天舞台上汽灯灭了几次,我发现你有夜盲症,又是平板脚。当晚部队的任务是七十公里强行军,要带你走的确也不现实。请多原谅!”话一出口,看见汪可逾突然之间表情显得忧虑重重,齐竞知道自己多口了。“五号”极力劝慰她。最后确定让汪可逾留在旅司令部,司令部没有干事、教员这一类编制,确定让她担任军务参谋。将近五年过去了,汪可逾保持不变的,唯有她让人无不心生好感的那种标志性的天然微笑,此外一切彻底改变了。当年为九团演奏《高山流水》的干瘦的小女生已出落成一名白白净净丰满而又匀称的十七岁女八路。初次见面,齐竞就已经在反复审视着小汪的一双手了。只是左手大拇指和无名指因为按弦,留下一道浅浅的凹槽,不细看不是很明显。司令部机关的女同志们,无不羡慕汪可逾的一双手。十指尖尖,三个骨节格外分明,指头肚浑圆浑圆,连同整个手掌,十分协调,无可挑剔。齐竞绝对不会坦白告知别人,他理想中的“另一方面”,无非是依小汪体形为标准。一言以蔽之,这次再见到汪可逾,他仿佛被一颗子弹击中了。当天的日记,他写下了这样几行字:何曾料想,五年之后的今天,她又带着自己的古琴前来司令部报到了。九旅司令部驻地无论遥看或是近觑,早已是嫩绿一片,让春天随后赶来好了。从即日起,必须时刻警惕自己了!其实,有什么可警惕的呢,让春天随后赶来好了!而这次会面,对于心有灵犀的汪可逾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澹无味,不称今人情。”五年前那个儒雅健谈、随口就能吟诵《废琴》的年轻团长一直停驻在她的内心深处,挥之不去。与那些从北平或是重庆、上海到太行区来的“老成”的新同志相比,汪参谋丝毫没有改变自己固有的人生姿态,甚而至于也未能改变她日常生活中一些与众不同的做法,小汪依旧是小汪,总也“老”不起来。比如,门上开门关门的那个部位,她认为是最不卫生的。她总是高高举起臂膀,手按到房门的上沿把门推开,随后背对房门,轻轻向后蹬一下,哐当一声,房门阖上了。有人讽刺说,小汪的床铺简直就是“皇家禁地”,不分男女长幼,一概不许人坐她的床单。不过小汪在床边加铺了长长的一条白布,客人只管在床边坐下,过几天她换洗一下那条布。她从没有嫌弃别人不卫生。汪可逾还有那么一种怪毛病。已经上床休息了,发现地上两只鞋子摆得不整齐,非要爬起来,把鞋子摆得端端正正,才安心入睡。房东大门上新贴了对联,“春前有雨花开早,秋后无霜叶落迟”。上下联位置贴颠倒了,如果是别的人家,小汪可以绕道走。偏又是房东,出出进进逃不开这一副倒装对联,这不要了她的命吗?小汪借来毛笔,写了同样的一副红对联来,要帮老乡更换一下,不料房东老大爷不干。小汪耐心解释说,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个顺序是铁定的,上下联倒过来,绝对不可以!房东老大爷心服口服,换,换,换!这是一种先天设定的强烈意识,是人类共有的一种“通病”。即使是目不识丁、不知美学为何物的人,也同样会有。机要室报务员是个小战士,第一次和汪可逾相遇,老远老远,小汪便送出了她特有的微笑,轻声轻语道一声:“你好!”区区小事,回她一个“你好”,各走各的路不就得了?可对报务员来讲,这无异于一场意外遭遇战,一时不知道如何来应对她的问好。因为依着农村的习俗,彼此见面总是问“吃了没有”。有位仁兄,出了名的爱耍贫嘴。与汪参谋相遇,他有意要逗一逗她。小汪礼貌地向他问了声:“你好!”“你是指哪一方面?”他当即反问。小汪愣住了,从不会有人这样反问,只好回答说:“各方面的。”对方故意显出十分犯难的样子:“啊哟!那就复杂了,虽是个人问题,很多方面和国内国际形势都有紧密关联,几句话怕讲不清楚。”汪参谋竟是如此执着,照例向别人送出她特有的那种春天般的微笑,推广着仅仅属于她一个人的这种民风习俗。不过,她从不曾领受过九旅战友们任何一个人的一声问好。(选自《牵风记》,有删改)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竞的一番话,让汪可逾“显得忧虑重重”,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留在作战部队的,担心有可能真的被“甩掉”。B.一定要让老乡将已经贴上门的颠倒了上下联的春联纠正过来,虽然执拗得有些可笑,但这也恰恰表明了汪可逾是一个完美主义者。C.“不分男女长幼,一概不许人坐她的床单”,虽有洁癖,但并不“嫌弃别人不卫生”,塑造了一个讲求原则又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D.“不过,她从不曾领受过九旅战友们任何一个人的一声问好”,写出了汪可逾虽然真诚尊重他人,却遭到战友们的嘲讽,甚至刁难。解析:D
“却遭到战友们的嘲讽,甚至刁难”错,战士们并没有“嘲讽”她,也没有“刁难”她,只是“有意要逗一逗她”。9.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准得杀一口猪来欢迎你”,从侧面写出了汪可逾才华出众,也表现了齐竞对再次见到她的欢喜以及对其发自内心的欣赏。B.选文中大量的细节描写很精彩,如写汪可逾开门关门时的动作,用“举”“按”“推”“蹬”等词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战士形象。C.选文并没有刻意描写烽烟四起的激烈的战争场面,而重在从日常琐事中去不断发掘人性美与诗意美,这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D.选文通过齐竞对汪可逾称呼的变化,从“小汪同志”到“小汪”再到日记里的“她”,刻画了一个感情细腻又外向粗犷的首长形象。解析:D
“外向粗犷”概括不准确,齐竞给人的印象是含蓄内敛的儒雅形象。10.请结合文本,说说你对选文标题的理解。参考答案:①大自然的春天:“无论遥看或是近觑,早已是嫩绿一片”,写出了早春的勃勃生机。②爱情的春天:五年之后两人相逢,齐竞“仿佛被一颗子弹击中”,汪可逾“心有灵犀”。③汪可逾带给人春天般的感觉:小说多次写汪可逾的微笑,她的笑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竞的一番话,让汪可逾“显得忧虑重重”,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条件是不适合留在作战部队的,担心有可能真的被“甩掉”。B.一定要让老乡将已经贴上门的颠倒了上下联的春联纠正过来,虽然执拗得有些可笑,但这也恰恰表明了汪可逾是一个完美主义者。C.“不分男女长幼,一概不许人坐她的床单”,虽有洁癖,但并不“嫌弃别人不卫生”,塑造了一个讲求原则又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D.“不过,她从不曾领受过九旅战友们任何一个人的一声问好”,写出了汪可逾虽然真诚尊重他人,却遭到战友们的嘲讽,甚至刁难。解析:D
“却遭到战友们的嘲讽,甚至刁难”错,战士们并没有“嘲讽”她,也没有“刁难”她,只是“有意要逗一逗她”。区区小事,回她一个“你好”,各走各的路不就得了?可对报务员来讲,这无异于一场意外遭遇战,一时不知道如何来应对她的问好。因为依着农村的习俗,彼此见面总是问“吃了没有”。有位仁兄,出了名的爱耍贫嘴。与汪参谋相遇,他有意要逗一逗她。小汪礼貌地向他问了声:“你好!”“你是指哪一方面?”他当即反问。小汪愣住了,从不会有人这样反问,只好回答说:“各方面的。”对方故意显出十分犯难的样子:“啊哟!那就复杂了,虽是个人问题,很多方面和国内国际形势都有紧密关联,几句话怕讲不清楚。”学习任务二鉴赏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石墨模具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中国商旅行业发展监测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十一课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 2024-2025学年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英语试卷
- 2025年氯化橡胶胶航空标志漆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第18章 生物圈中的微生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蒲地蓝消炎片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中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第六单元综合探究六 如何开展社会调查-以调查家乡为例教学设计
- 2024人教版(三起)(2001)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10课 制作表格》教学设计
- 2025年度产权车位买卖与车位租赁权转让合同
-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
- 医院维修施工方案施工方案
- 第四单元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1)
- 《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3450-2019)
- 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
- E时代大学英语-读写教程2 第五单元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绝句》教案
- 小学三年级语文质量分析课件
- 腹腔化疗肿瘤课件
-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脑卒中患者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