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2.2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教学课件人教版高中地理(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德州市盐碱地的治理为例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7月20日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讲话的主要部分。我国盐碱地多,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趋势加剧,开展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意义重大。①对现有大面积盐碱耕地进行改造提升,可以有效挖掘单产潜力。②在一些盐碱地发展饲草和现代畜牧业,可以拓展多元食物渠道,不一定都种粮食。适度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可以补充耕地面积。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德州市盐碱地的治理为例学习目标:1.从土壤盐碱化的概念、分类、分布、影响四个方面,掌握土壤盐碱化的概况2.理解毛细现象,在土壤盐碱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学会从自然人为两个方面分析盐碱化发生的原因4.能够针对具体区域盐碱化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课程标准: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一、概况一、概况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且超过正常值的过程。1、概念在毛细现象作用下,水是可以在具有疏松多孔的介质里向上运动的,例如毛巾、纸巾、海绵、酒精灯芯等等。土壤也是一种“多孔介质”,水分同样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向上运动。一、概况

根据土壤含盐

量多少分类

根据土壤盐碱

化的成因分类

轻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1%~0.2%

中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2%~0.4%

重度盐化土:土壤含盐量0.4%~0.6%

原生盐碱化:不受人为影响,自然发生的土壤盐碱化次生盐碱化:主要因为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灌排制度引起的土壤盐碱化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滨海地区中国主要现有盐碱地占耕地面积比例示意图

一、概况

3、分布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统计,在不包括滨海滩涂的前提下,我国盐渍土面积为3487万公顷,约为5亿亩,可开发利用的面积达2亿亩。一、概况4、影响

20世纪60年代的禹城,由于历

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形

成了大量的沙化、盐碱、涝洼

土地。辖区80万亩耕地中,就

有盐碱地30多万亩,沙荒地2.6

万亩,涝洼地5万亩。“春天白

茫茫,夏天水汪汪,年年白忙

活,只见播种不打粮”,就是当

时禹城农业状况的真实写照。上世纪60年代,禹城开展旱涝碱综合治理场景二、形成原因根据《书经·禹贡》记载,古黄河的下游有九条支流,九个入海口,这其中马颊、钩盘、鬲津三条河都在今德州境内,德州是当时黄河下游重要流经地。在之后的数千年中,黄河经历了6次大规模迁徙改道,其中有两次流经德州。所以自古以来德州便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河数千年的泛滥、决口过程中,大量泥沙沉积,形成了如今德州地形地貌,这也是为什么平躺在华北平原中心的德州,西南区域要比东北区域高近30米的原因。所以可以说德州广阔、肥沃的土壤,是在黄河数千年冲刷下形成了。注意:分析地理成因的方法:人为原因l

大:水分蒸发量探究一:根据内容和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陵城区土壤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因素l

高:地下水位高l

有:有盐分积聚

致土壤含盐量增加自然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气候、水文、地形地势、土壤、生物)]1.自然因素“盐碱地的形成,是自然与人为双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盐碱地形成的主要因素①气候条件(气温与降水)——降水少、蒸发强,易导致盐碱化在东北、华北的半湿润地区,在降水量小、蒸发量大的季节,盐分在土壤表层积聚。②地形条件——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易导致盐碱化地形高低直接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运动,进而影响盐分的移动和积聚。地势高的地区,水往低处流,水中的盐分随地下水及地表水从高处流向低处,在低洼地带积聚。盐碱地主要分布在内陆盆地、山间洼地和平坦排水不畅的平原区。

③水文——地下水位的高低、含盐量大小;河流和海水的影响

地下水位高,含盐量大,易形成土壤盐碱化;反之,不易土壤盐碱化

河流及渠道两旁的土地,因河水侧渗而使地下水位升高,易形成盐碱地;

沿海地区,因受海水影响,地下水位高且含盐量大,易形成滨海盐碱地;沿海地区,台风引发的风暴潮致使海水入侵淹没陆地,水分蒸发后,导致盐分在地表集聚,形成盐碱地。盐随水来,盐随水去壤土1.自然因素

④土壤因素

观察下图,指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的颗粒大小和透气性等差

别,并推测其透气性对土壤毛细水运动的速度和高度的影响。砂土黏土a.质地粗细可影响土壤毛细水运动的速度与高度,一般来说,壤质土毛管水上升速度较快,高度也高,砂土和黏土积盐均慢些。b.成土母质含盐量高的土壤母质在风化、淋溶等自然过程中,盐分易释放到土壤中,导致盐碱化。季节水盐运动气候及其成因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返盐蒸发强烈,土壤盐分随水沿土壤空隙上升地表淋盐降水量大,土壤表层盐分被雨水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返盐同春季盐分稳定降水少,气温低,蒸发弱,盐分稳定水盐运动规律:华北平原夏季淋盐,春秋返盐,冬季较稳定。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时空变化2.人为因素①灌溉不当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这个过程叫次生盐渍化。(为防止次生盐渍化,水利设施要排灌配套,严禁大水漫灌,灌水后要及时耕锄)②沿海地区过渡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升高三、治理措施一、

给土壤精准把脉。掌握土壤的基本情况二、

对症下药。防治土壤盐碱化的措施有很多,应该

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盐碱化的成因、

程度,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喷灌三、

后期土壤健康追踪探究二、结合报告内容和示意图,探究德州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盐碱地治理图1.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盐碱排到深层土壤中或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使表层土壤脱盐。2.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水。实现咸水淡化、土壤脱盐。3.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选择适当覆盖物(光解地膜、作物秸秆等)覆盖地表,抑制蒸发返盐。4.适时耙地,抑制蒸发返盐——耙地可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5.科学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采用喷灌、滴灌——合理灌溉,防止地下水位上升。6.深耕深翻(深耕翻土)——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是表层多,下层少,经过耕翻,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下层,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使表层土壤脱盐;而且,翻耕能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7.种植吸收盐分的植物——植物将土壤中盐分吸收到植物体中,使土壤脱盐;削弱光照,抑制蒸发返盐。8.鱼塘--台田模式,降低地下水位——低洼地区挖泥成塘、堆泥成田,通过提高台田高度降低地下水位,可抑制蒸发返盐;又利于雨季时台田雨水下渗淋盐,使土壤脱盐。9.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一般有低温、土瘦、结构差的特点。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形成团粒结构,使孔度增加,提高土壤疏松度,增强透水性,利于盐分淋洗和抑制返盐;腐殖质可和碳酸钠作用形成腐殖酸钠,降低土壤碱性;腐殖酸钠还能刺激作物生长,增强作物抗盐能力。10.合理施用化肥(中性和酸性肥料)——化肥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耐盐力;化肥可改变土壤组成,抑制盐类对植物的不良影响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化学措施:治理成果展示1988年,中科院27个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员投入冀、鲁、豫、皖4省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战役。项目实施的第一仗在德州打响。1993年,原来重灾低产区的8个地市粮食总产量净增56亿公斤。这场辉煌的解决国家粮食自给自足的农业科技大会战,史称“黄淮海战役”,被誉为农业科技战线上的“两弹一星”。

马颊河是贯穿豫北、冀南和鲁西北的一条重要河流,在改善滩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平原县积极探索新模式,在盐碱滩地上推广种植矮秆高粱,生态、经济效益双提高。

在马颊河两岸的滩地上,上千亩的矮秆高粱迎来大面积收获。一串串红艳艳、沉甸甸的高粱穗格外喜人。籽粒密密麻麻地“抱”在一起,像是一座“小宝塔”。它的效益和普通作物相比的话,每亩地能增产500元左右。现在村前村后这些吨粮田,40年前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全村4000亩地打的粮食,顶不上现在的20亩佟家寨,加上它周边的雨淋店、时楼、孙堤口等几个村子,曾经是陵县有名的“盐碱窝

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一片基本全是盐碱地,‘夏天水汪汪、春秋白茫茫,种一葫

芦打一瓢’,粮食产量低,生活那个苦劲儿就别提了40多年前白花花的盐碱地,现在都成了吨粮田,在王守纯和同事们的辛勤工作下,陵县全县盐碱地治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有关部门统计显示,1976年时,全县有54万亩盐碱地;1991年,这个数字减少到了十几万亩;盐碱集中治理片区的粮、棉单产,由1978年前的

110.

5公斤和11公斤,分别增加到700多公斤和

60公斤左右;农民人均纯收人由1978年的43

元,增加到600元左右。王守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专家,长期致力于盐碱土改良研究。1939

年,21岁的他考入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大学毕业后开始涉足土壤分析研究、盐碱土改良治理等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参加了我国渤海湾北部盐碱土改良利用调查,并先后在河北、河南等地参与大规模的盐碱地治理工作。

于1975

年正式在佟家寨和周边村庄片区建立了改碱试验区王守纯长眠在了陵县的土地上,他致力于治理的那片盐碱地,已经成为高产的“吨粮田”,再也看不到一点盐碱的痕迹。但人民没有忘记他,在他逝世3

周年之际,在他工作过的“盐碱窝”——位于佟家寨和周边几个村子的陵县改碱试验区内,陵县县委、县政府为他立了一座汉白玉的纪念碑。碑文里写道:“1971年,守纯先生带领土壤研究所科技人员来陵县,艰苦奋斗18年,取得巨大成绩,立下卓著功勋,并探索出一条改良盐土的新途径,对我国黄淮海平原以至整个盐碱地的治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