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
技术指标规范(试行)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O年七月
目录
前言...................................................................................I
1范围.................................................................................2
2规范性引用文件........................................................................2
3术语和定义............................................................................3
41:5万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技术指标........................................................4
4.1数学基础..........................................................................4
4.2定位要素..........................................................................4
4.3地貌..............................................................................4
4.4交通运输用地......................................................................4
4.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
4.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
4.7地类图斑..........................................................................7
4.8零星地类..........................................................................7
4.9行政界线..........................................................................8
4.10基本农田要素......................................................................8
4.11注记..............................................................................8
51:1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9
5.1数学基础..........................................................................9
5.2定位要素..........................................................................9
5.3地貌..............................................................................9
5.4交通运输用地......................................................................9
5.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0
5.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
5.7地类图斑.........................................................................12
5.8零星地类.........................................................................12
5.9行政界线.........................................................................13
5.10基本农田要素.....................................................................13
5.11注记.............................................................................13
61:25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14
6.1数学基础.........................................................................14
6.2定位要素.........................................................................14
6.3地貌.............................................................................14
6.4交通运输用地.....................................................................14
6.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
6.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6
6.7地类图斑.........................................................................17
6.8零星地类.........................................................................17
6.9行政界线.........................................................................17
6.10基本农田要素.....................................................................18
6.11注记..............................................................................18
71:5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18
7.1数学基础.........................................................................18
7.2定位要素.........................................................................19
7.3地貌.........................................................................19
7.4交通运输用地.....................................................................19
7.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0
7.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1
7.7地类图斑.........................................................................21
7.8零星地类.........................................................................22
7.9行政界线.........................................................................22
7.10基本农田要素.................................................................23
7.11注记.............................................................................23
81:10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23
8.1数学基础.........................................................................23
8.2定位要素.........................................................................23
8.3地貌.............................................................................23
8.4交通运输用地.....................................................................24
8.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4
8.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
8.7地类图斑.........................................................................26
8.8零星地类.........................................................................27
8.9行政界线.........................................................................27
8.10基本农田要素.....................................................................27
8.11注记.............................................................................28
91:40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28
9.1数学基础.........................................................................28
9.2定位要素.........................................................................28
9.3地貌.............................................................................28
9.4交通运输用地.....................................................................28
9.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9
9.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
9.7地类图斑.........................................................................31
9.8行政界线.........................................................................31
9.9基本农田要素.....................................................................32
9.10注记.............................................................................32
前言
为规范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体系,保证系列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
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的
相关要求,制定《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本
地区实际需要,对本规范的未尽事宜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范相抵触,并须报第二次全国土地
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本规范由国土资源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武汉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刘耀林、温明炬、韩永顺、张炳智、孙毅、李万东、曾珏、焦利民、高莉、
辛丽璇、李琪、吴明辉、杨祝辉、杨淳惠、汪莹、刘中秋、周莲芳、梁耘、曾巍、霍淼、牛春盈、白
晓飞。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2页共35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缩编技术指标规范(试行)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由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核查成果数据库(1:1万)逐级综合缩编到1:5
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1:40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技术指标,
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范围内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核查成果数据综合缩编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规范性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本规范发布时,所示
版本均为有效。所有规范性文件均会被修订,使用本规范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规范性文件
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7941.1数字测绘产品质量要求
GB/T18315数字地形图系列和基本要求
GB/T18316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
GB/T19231土地基本术语
GB/T7929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GB/T5791-93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T13989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TD100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TD1003-94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省级汇总技术规程
TD/T1016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1014-2007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
CH/T1008-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高程模型
第2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3页共35页
CH/T1010-200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1:50000数字栅格地图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底图生产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采用下列术语及定义。
3.1要素feature
真实世界现象的抽象。
3.2拓扑关系topologicalrelation
指满足拓扑几何学原理的各空间数据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即用结点、弧段和多边形所表
示的实体之间的衔接、关联和包含等关系。
3.3位置精度positionalaccuracy
空间点位获取坐标值与真实坐标值的符合程度。
3.4属性精度attributeaccuracy
指获取的属性值(编码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
3.5逻辑一致性logicalconsistency
空间数据在逻辑关系上的一致性。
3.6完备性self-contained
数据内容完备地表达了需要表达的信息。
4土地利用数据缩编的基本原则
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应合理概括区域土地利用语义特征,图斑归并时遵循土
地利用类型属性邻近优先原则。
(2)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面积的视觉对比应保持一致,对
第3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4页共35页
主要一级地类的面积比例变化进行控制。
(3)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时应保持要素的区域分布特征,如土地利用类型图斑的
大小、密度等区域特征及其区域之间对比、道路网分布密度特征等。
(4)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时应考虑要素综合的优先级,次要地物避让重要地物。
(5)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时应保持要素的地理特征,如岸线的类型特征、水系分
布特征等,保持特定要素的特殊形态特征,如建设用地、机场等的规则轮廓特征等。
(6)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后各要素之间空间关系协调,保持逻辑一致性。
(7)土地利用数据缩编应保证综合后要素的位置精度和属性精度,并保持数据完
备性。
51:5万土地利用数据缩编技术指标
5.1数学基础
1:5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统,参考
椭球为IAG-75参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5.2定位要素
土地利用图内图廓标注经纬度坐标,采用北方定向。
5.3地貌
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
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综合时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
图幅内最高点、凹地最低点、区域最高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叉处及有名称的山
峰、山隘等处的高程点。1:5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25kM2)注记高程
点1-2个。
5.4交通运输用地
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
(1)以线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综合的一般要求
第4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5页共35页
道路的最小上图长度:12mm(实地长度600m)。
道路的最小弯曲:小于0.5X0.6mm的道路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
道路的宽度:当道路图上宽度大于等于1mm(实地宽度50m)时,按图斑表示;
当道路图上宽度小于图上1mm(实地宽度50m)时,用线状符号表示。
(2)交通运输用地综合应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性,如道路与地类边界。
(3)1: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完整表示出全部的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
线、短小的分叉等。
(4)1: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遒、县道、乡镇道路和
部分重要农村道路。
(5)道路综合后不同区域之间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
(6)1:5万土地利用图中道路网眼要求如下:
极密、稠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3~4平方厘米(实地面积75~100公顷);
中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4飞平方厘米(实地面积100150公顷);
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6平方厘米(实地面积150公顷)。
(7)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
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
5.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
要求。
(1)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
流河、连通湖泊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
(2)图上长度大于1cm(实地长度500m)的陡岸和长度大于4cm(实地长度2000m)
的堤岸应选取。
(3)双线河中的拦水坝、水闸,择要选取。
(4)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见下表。
表5T1:5万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
密度分区实地河渠密度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
第5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6页共35页
(km/km2)图上(mm)实地(m)图上(mm)实地(m)
极密区>2.084005250
稠密区1.0~2.08~10400^5005250
中密区0.3~1.010^12500^6006300
稀疏区0.To.3126008400
极稀区<0.1基本全取基本全取
(5)河渠单双线的上图指标:当河渠实地宽度大于阈值20m时,依比例尺双线
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阈值20m时,不依比例尺用0.I'O.4mm渐变单线
表O
(6)湖泊、坑塘的上图标准:湖泊、坑塘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实地面积
0.5公顷)的,一般全取;在湖塘密集区,作适量选取,但只取舍,不合并。水库,
一般全取,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2平方毫米的用符号表
示。在干旱地区,湖、水库图上面积在1.5—2.0平方毫米之间的夸大到2平方毫米
表示;小于1.5平方亳米的可适当选取用点状符号表示。
(7)小于0.5X0.6毫米的河渠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
(8)海岸线综合应保持岸线类型的地理特征,主要转折点的位置准确,保持岸
段弯曲程度的对比关系。凸向海域的岸段,一般应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向
陆地的岸段,则应夸大海域,舍去陆地碎部,小于0.5X0.6毫米的岸部弯曲细部,
一般应舍去拉直。河流入海处,应注意反映三角洲和三角港的图形特点。
(9)岛屿综合应保持岛屿轮廓形状特征和位置准确性。图上面积大于1.5平方
毫米的一般应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一般可舍去,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要酌情选取,
并放大到L5平方毫米表示。为显示群岛、列岛的分布特征,还要适当选取一部分
小于1.5平方毫米的岛屿,并用实点表示。岛屿综合时,只能取舍,不能合并。海
洋中的礁石应适当选取。已有相应比例尺海洋测绘主管部门提供的海岛等测绘图件
的,应充分利用海洋部门的测绘资料。
5.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以图斑形式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
求。
(1)1:5万比例尺县级土地利用图中包括村级、乡镇级、县级城镇村及工矿用
第6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7页共35页
地。
(2)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叉口、关隘、国境线等地的
居民地。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大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一般全取,依比例
尺表示;小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用点状地物表示。
(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
人地关系。
5.7地类图斑
(1)各类用地最小上图图斑面积
表5-21:5万全国各类用地上图面积标准
水域水城镇村
交通运其他
上图指标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利设施及工矿
输用地土地
用地用地
图上面积
5.05.09.09.03.03.09.03.0
(mm2)
实地面积
1.251.252.252.250.750.752.250.75
(公顷)
(2)最小图斑间距指相邻的两个岛状图斑之间最小间隙。1:5万土地利用现状
图中的最小图斑间距为0.8mm(实地间距40m)。
(3)地类图斑界线小于0.5X0.6毫米的弯曲可综合,但应保持综合前后形状
的相似性。
5.8零星地类
小于上图图斑面积指标80%但具有有重要意义的耕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等可
用相应的独立符号表示。零星地类或独立符号的综合技术指标主要有数量指标和密
度指标。
表5-3零星地类上图密度和数量标准
第7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8页共35页
分区密度指标(个/曲;
高破碎度区12-18
中高破碎度区6-12
中低破碎度区2-6
低破碎度区0-2
注:密度计数中不包含作为地理基础的点状居民点。
5.9行政界线
(1)1:5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行政界线包括村界、乡镇界、市界、省界和
国界。当不同等级境界重合时,按最高级境界表示。
(2)有相应比例尺区域行政区划图(由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
府批准)的以行政区划图为准。
(3)行政界线综合时需要与相关地物要素综合保持一致。
(4)国界以国家正式签订的边界条约或边界议定书及附图,在图上精确表示,
并在地图出版前履行报批手续,审查批准后方能印刷出版。
5.10基本农田要素
基本农田要素的综合指标参见地类图斑的综合指标,基本农田要素综合后与综
合后的耕地地类范围保持一致。
5.11注记
(1)注记类型:1:5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注记要素主要包括城镇村及工矿
注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交通运输用地注记、地类图斑注记、特征高程点
注记等。
(2)城镇村及工矿注记包括市县注记、乡镇注记、行政村注记以及部分重要的
自然村注记;市县、乡镇、行政村名称应注记在各级政府所在地。
(3)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注记有名称的双线河流。
(4)交通运输用地注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镇道路名称。
(5)地类图斑注记地类编号。
(6)注记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高程点。
第8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9页共35页
(7)注记清晰,主次分明,不压盖。
61:10万土地利用数据综合缩编技术指标
6.1数学基础
1:10万比例尺地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西安经纬度坐标系
统,参考椭球为IAG-75参椭球体,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6.2定位要素
土地利用图内图廓标注经纬度坐标,采用北方定向。
6.3地貌
标注特征高程点。高程点按地貌特征进行选取,地貌形态比较破碎复杂的地区
应多取,比较完整简单的地区可少取。高程点综合时优先选取测量控制点、水位点、
图幅内最高点、凹地最低点、区域最高点、河流交汇处、道路交叉处及有名称的山
峰、山隘等处的高程点。1:10万土地利用图上每平方分米(实地100km2)注记高
程点1-2个。
6.4交通运输用地
以面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求。
(1)以线状表示的交通运输用地综合的一般要求
道路的最小上图长度:12mm(实地长度1200m)。
道路的最小弯曲:小于0.5X0.6mm的道路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
(2)交通运输用地综合应与相关要素保持一致性,如道路与地类边界。
(3)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完整表示出全部的营运铁路网,舍去一些专用
线、短小的分叉等。
(4)1:10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中表示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和具有重要
意义的低等级道路。
(5)道路综合后不同区域之间路网密度对比关系应与资料图保持一致。
第9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共35页
(6)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图中道路网眼要求如下:
极密、稠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2~3平方厘米(实地面积200~300公顷);
中密区道路网眼大小为3~5平方厘米(实地面积300^500公顷);
稀疏区道路网眼大小应大于5平方厘米(实地面积500公顷)。
(7)综合后的线状交通运输用地应检查道路网的拓扑关系,保持道路的连通性
和空间关系的合理性。
6.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以图斑形式表示的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
要求。
(1)选取河流、运河、沟渠时,按从大到小、由主及次的顺序进行,界河、独
流河、连通湖泊的河流及荒漠缺水地区的短小河流必须选取。
(2)图上长度大于1cm(实地长度1km)的陡岸和长度大于4cm(实地长度4km)
的堤岸应选取。
(3)双线河中的水坝、水闸,择要选取。
(4)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
表6-11:10万河渠上图长度、平行间距标准
实地河渠密度选取长度图上平行间距
密度分区
2
(km/km)图上(mm)实地(m)图上(mm)实地(m)
极密区>2.088004400
稠密区1.0~2.08~1080010005500
中密区0.3~1.010~121000~12006600
稀疏区0.To.31212007700
极稀区<0.1基本全取基本全取
(5)河渠单双线的上图指标:当河渠实地宽度大于阈值40m时,依比例尺双线
表示;当河渠实地宽度小于(含)阈值40m时,不依比例尺用0.l~0.4mm渐变单线
表,J、。
(6)湖泊、坑塘的上图标准:湖泊、坑塘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实地面积
2公顷)的,一般全取;在湖塘密集区,作适量选取,但只取舍,不合并。水库,
一般全取,图上面积大于2平方毫米的依比例尺表示;小于2平方毫米的用符号表
第10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II页共35页
示。在干旱地区,湖、水库图上面积在1.5—2.0平方毫米之间的夸大到2平方毫米
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的可适当选取用点状符号表示。
(7)小于0.5X0.6毫米的河渠弯曲细部,一般舍去拉直。
(8)海岸线综合应保持岸线类型的地理特征,主要转折点的位置准确,岸段弯
曲程度的对比关系。凸向海域的岸段,一般应夸大陆地,舍去海域碎部;凹向陆地
的岸段,则应夸大海域,舍去陆地碎部,小于0.5X0.6毫米的岸部弯曲细部,一般
应舍去拉直。河流入海处,应注意反映三角洲和三角港的图形特点。
(9)岛屿综合应保持岛屿轮廓形状特征和位置准确性。图上面积大于1.5平方
毫米(实地面积1.5公顷)的一般应表示,小于1.5平方毫米一般可舍去,但具有
重要意义的要酌情选取,并放大到L5平方毫米表示。为显示群岛、列岛的分布特
征,还要适当选取一部分小于1.5平方毫米的岛屿,并用实点表示。岛屿综合时,
只能取舍,不能合并。海洋中的礁石应适当选取。已有相应比例尺海洋测绘主管部
门提供的海岛等测绘图件的,应充分利用海洋部门的测绘资料。
6.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以图斑形式表示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要素应首先满足“7.地类图斑”中指标要
求。
(1)1:10万土地利用图中表示行政村级、乡镇级、县级、地市级城镇村及工
矿用地。
(2)根据主次的原则优先选取位于交通线、道路交叉口、关隘、国境线等地的
居民地。
(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上面积大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一般全取,依比例
尺表示;小于上图指标平方毫米的,用点状地物表示。
(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综合取舍应正确反映其与其它地类面积的对比关系和
人地关系。
(5)1:10万土地利用图中可适当表示部分自然村,但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
度应适中,1:10万土地利用图上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见下表。
第11页共35页
编号:
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2页共35页
表6-21:10万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密度指标
密度分区实地每百kmZ内居民地数量图上密度(个/dnD
极密、稠密区>11013~26
中密区60^1108~18
稀疏区<602~5
注:居民点密度计数包含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图斑。
6.7地类图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湖南省岳阳市二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解析版)
- 北斗创新设计导航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山东大学
- 四川电子机械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介前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宽带接入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物联网控制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家里豪宅出租合同范例
- 鞋类购销合同范例
- 延安2025年陕西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市综合类事业单位校园招聘4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济宁2025年山东济宁汶上县公立医院校园招聘18人(山西中医药大学站)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店面转让经营合同范例
- 新中国史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揭开人际吸引的奥秘 心理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景观生态学基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项目用地报批知识讲座
- 2025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读后续写微技能之无灵主语
- 9.刷牙洗脸(课件)-一年级劳动教育“小农庄”(校本课程)
- 草本雾化行业分析
- 2023年《铁道概论》考试复习题库附答案(含各题型)
- (电焊工)劳务分包合同
- 港口协会工作总结及计划
- 质量管理中的流程改进与优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