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二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二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二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二单元 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学案(含答案)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知识整合

一、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学习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认识坚守与践行工匠精神在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

2.学习通讯报道,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分析报道角度,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3.学习新闻评论,理解评论所依据的新闻事实与评论的立场、观点的关系,理解评论的舆论导向性。学习联系社会现实提出观点并合理阐述的写法,体会新闻评论直面现实,有的放矢的文体特点。

4.鉴赏表现劳动生活的古代诗歌,体会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学习实践中丰富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对美好情感的体验,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作品,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介绍了袁隆平坚持不懈地研究杂交水稻的事迹,表现了袁隆平埋头科研、淡泊名利、为国奉献、注重实践、敢于创新、勇于捍卫真理的精神品质。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介绍了劳动模范张秉贵的先进事迹,赞扬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探界者”钟扬》高度概括评价了钟扬的成就,让我们了解了钟扬辉煌的人生历程。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从不同角度辩证地论述了“工匠精神"的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这种精神对企业、国家、民族的重大意义。

《芣苢》是一首富有浓厚生活气息、明快优美的劳动之歌。

《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三、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1.人物通讯要深入挖掘典型事件以表现人物精神,并在其中体现作者的立场和态度。阅读本单元的三篇人物通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其中的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

2.新闻评论讲究观点鲜明、针对性强,注重行文的逻辑性。梳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的思路,体会文章是怎样辩证地讨论有关“工匠精神”的话题的。

3.角度的选择对新闻评论非常重要。面对某个事实或问题,评论的角度不同,文章面貌往往迥异。思考《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在选择评论角度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本单元的人物通讯中任选一篇,基于其呈现的事实,考虑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评论。

4.阅读诗歌时,要展开想象,走进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

大单元综合试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千百年来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即其生产的物质文明成果遍布人类生活以及审美的各个方面,同时在精神文明层面形成了以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人民创造历史从根本上看是劳动创造历史。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伟大斗争中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在劳动实践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技能,从而创造更为丰富的社会财富,推动历史进步。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人民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创造自我。通过劳动实现自我价值或人生价值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同时也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与此同时,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目标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愉悦感,会进一步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激情,从而为他人和社会创造更为丰富的财富。工匠精神首先就是热爱劳动、专注劳动、以劳动为荣的精神。在劳动中体验和升华人生意义与价值,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工匠精神是对职业劳动的奉献精神。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其社会地位并不高,然而千百年来工匠以业维生,并以技艺为立身之本,无私地奉献自己的全部心血,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创造了灿烂的工匠文化。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在实干中增长技艺与才能。发扬工匠精神,就要增强我们的爱岗敬业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光荣,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聚了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

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重细节、追求完美是工匠精神的关键要素。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工匠制造了无数精美的工艺品,如历代精美的陶瓷以及玉器。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中国工匠重细节、追求完美的体现。现代机械工业尤其是智能工业对细节和精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细节和精度决定成败。对细节与精度的准确把握,是长期工艺实践和训练的结果,通过训练将其培养成为习惯、成为品格,就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功夫"一词,不仅指武功,而且也指各种工匠所应具有的习惯性能力。功夫是长期苦练得来的。不下一定的苦功,不可能出细活。工匠从细处见大,在细节上的追求没有终点。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提升我国制造品质与水平的重要环节。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一个民族的创新离不开技艺的创新。在现代工业条件下,对工匠技艺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然后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现代机械制造尤其是现代智能制造,对工匠技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难度和精度要求,工匠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能,而且要有技术创新。创新是对现有的生产技艺的大胆革新,能给行业技艺带来突破性贡献,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不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制造业,不论是工业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工匠始终是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始终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需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充沛动力。

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就要创造更多“工匠故事”。做好电线电缆“守门员"的叶金龙,与马达结缘一辈子的吴玉泉,以精湛技能完美诠释“钳工”意义的赵水林……一批批国家级技能大师坚守产业报国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才能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工匠精神深入人心,还要进一步讲好“工匠故事"。工匠精神是在生产实践中凝聚而成的可贵品质,充分展现着劳动之美、精神之美、时代之美。讲好“工匠故事”,能让人们从大国工匠身上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工匠精神的魅力。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崇尚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才能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摘编自翟春阳《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它来源于劳动实践,分布广泛,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成果,也有精神层面的成果,是工匠文化的核心。

B.几千年来,工匠们以业维生,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同时也创造了辉煌的工匠文化。

C.秉承劳动崇高、劳动光荣的理念,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因此发扬工匠精神就要爱岗敬业。

D.现代机械工业对技艺的难度和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工匠们摒弃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在自己的技艺领域进行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为个人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和空间,只要诚实劳动,就能够为社会创造财富,并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

B.工匠们要下一定的苦功夫,进行长期的工艺实践和训练,使自己对细节与精度的把握变成习惯,以适应现代工业的要求。

C.某企业要培养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员工,可重点从完善工匠政策、提高待遇、做好宣传等方面入手,提高员工们的积极性。

D.在讲述“工匠故事”时,要体现劳动之美、精神之美和时代之美,将“工匠故事"融入教育过程,去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庖丁训练多年解牛数千,其技法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界。

B.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C.李万君独创一枪三焊新方法,焊出了世界新标准,实现了我国动车组研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突破。

D.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播出教育片《大国工匠》,该片讲述了大国工匠的动人故事,使工匠精神深入人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

5.工匠精神对社会和国家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老来割麦

蒲楠

栀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栀子的香不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上是用锉刀锉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锉,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庄稼们爱这口。

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唰唰"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

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麦呀,还活着!

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地上垫席子哦。

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要是田地多了,还真种不动。

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一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他缓缓地挺起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唰唰”的声音明显慢了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囔: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做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地说:小东西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做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木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顺爷对流转出的地是有看法的,那些种地的人不下功夫,花拳绣腿,怎能和自己种、自己出力比。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子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为一拃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搭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唰唰"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

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埂上,各自想着心思。想什么呢?俩人对望了一眼,同时冒出了一句: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太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选自《小小说月刊》)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以栀子花香引出麦香,并将二者进行对比,深入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深厚感情。

B.顺爷和六哥“还活着”等针锋相对、极不礼貌的回话,凸显了乡土社会中相熟的人们,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

C.顺爷和六哥曾为了一拃宽的土地打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生活的窘迫,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依附土地、重视土地的态度。

D.顺爷、六哥对望时不约而同冒出一句“该回了”,一语双关,既表达出割完麦回家之意,又暗含对在外儿孙返乡的期盼。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富有乡土气息的质朴语言描绘了生动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和谐充满意趣,又隐约闪现感伤之情。

B.小说中使用了借代、拟人手法以及整散结合的错落句式,生动写出了宁静优美的乡村景色,寓情于景。

C.小说以小见大,通过顺爷和六哥之间一次平常的农事闲话,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仍然坚守在土地上。

D.小说通过对入城青壮年疏于耕作、淡于收获的侧面叙写,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

8.小说最后一段颇具意味,作者以此结尾有何用意?

9.请结合材料,赏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六哥这类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伐檀

《诗经》

坎坎伐檀①兮,寞之河之干②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③貆④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真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⑤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真之河之漘⑥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困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注】①檀:檀树。②干:岸。③县:同“悬”,悬挂。④貆(huán):幼小的貉。⑤特:三岁或四岁的兽,泛指大兽。⑥滑(chún):水边。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B.这首诗每段的四、五句,是奴隶们对不劳而食的奴隶主发出的愤怒质问。

C.这首诗每段的末句,表现了奴隶对不平等的社会现象的感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

D.这首诗感情浓烈,讽刺辛辣,唱出了劳动人民的心声。

11.诗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分别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其①_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神态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②_,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让众多陶瓷爱好者③_。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许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让老手艺焕发出新的光彩。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产业链升级,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请用“离不开”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串联改写,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材料第二段中的数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万山红遍、霜叶似火的时节,冬天踏着飘零遍地的黄叶悄然而至。代表冬天开始的节气是立冬。立冬在古代是个重要的节日,古人在此日有迎冬之礼、贺冬之俗。举行这些祭祀仪式,①_。尤其是一些文人骚客,他们温上一壶新酿的美酒,约上至交好友,围炉而坐,把酒叙谈,迎接冬天的到来。

(________),要的是“范儿"。立冬日,皇帝率领三公九卿,身着黑衣,所乘车辇装饰也都是黑色的,来到北郊举行祭祀仪式,迎接冬日到来。郊迎回来后,皇帝还要赐予群臣冬衣,褒奖表彰那些为国捐躯的英烈们,慰问抚恤他们的亲属,以及那些孤寡之人,以鼓励民众抵御外敌或贼寇的侵袭与掠夺。

天子有迎冬之礼,②_。忙碌一年的人们,秋收冬藏完毕,迎来了冬闲,要在立冬这天,以新收获的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虔诚和孝敬,以求祖先在天之灵保佑平安,祈求来岁再是丰年。一家之主也要在这一天犒赏全家人一年来的辛苦劳动,人们更换新衣,往来庆贺,一如年节。

立冬时节,正是高粱、稻谷等酿酒原料晒干入库之时,因此③_。陆游有“十月可酿酒,六月可作酱”诗句。用五谷杂粮发酵酿出的酒,纯净透明、醇馥幽郁、绵甜甘爽。顾禄在《清嘉录》中记载,立冬过后,乡村田园人家会用草药酿酒,称为“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叶青、十月白等品种。清代文人蔡云的《吴歙百绝》中有诗云:“冬酿名高十月白,请看柴帚挂当檐。一时佐酒论风味,不爱团脐只爱尖。”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仪式感是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的

B.古代的天子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C.天子在古代迎冬更重视仪式感

D.迎冬时古代的天子更重视仪式感

16.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成果,也有精神层面的成果"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可知是技艺工匠的劳动实践“既包含物质层面的成果,也有精神层面的成果”;B项,“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错误,材料一只是说“几千年来从事技艺劳动的各种工匠……工匠文化”,并没有说工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技艺"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D项,“摒弃师徒代代相传的方式"曲解文意,材料一说的是“不仅仅是像传统工匠那样,只是从师傅那里学得技艺,然后保持和发扬祖传工艺技法”。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只要……就……"说法绝对,材料一第二段说的是“一个人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可以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才可以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认可与褒奖”。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项,可用于论证“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B项,可用于论证“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劳动精神”;C项,可用于论证“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创新精神";D项,可作为宣传“工匠精神”的论据,不能揭示工匠精神的内涵,因此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

4.答案:①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理有据,论证充实;②采用“总一分"的论证思路,条理清晰地分析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

解析:分析文章的论证特点,一般从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方面进行思考。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等,常见的论证思路有“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等。然后根据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从论证方法上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用辛勤劳动创造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等属于引用论证,“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聚了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属于举例论证。从论证思路上看,文章条理清晰,先总说工匠精神的重要性,然后从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因此可得出文章按“总一分"的论证思路行文。

5.答案:①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②有利于我国重大建设的成功;③有利于提升我国制造品质与水平,巩固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④有利于促进生产技艺水平提升,推动社会经济发展;⑤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创新创业,塑造“中国创造”的大国形象;⑥有利于激励青年人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材料,筛选出关键语句,如材料一中的“中国梦的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都需要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创造"无论是三峡大坝、高铁动车,还是航天飞船,都凝聚了现代工匠的心血和智慧”“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是提升我国制造品质与水平的重要环节"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材料二中的“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需要……更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让一个个‘工匠故事’激励青少年乃至更多人追求卓越”,然后据此进行概括即可。

6.答案:B

解析:“即使厌恶对方,生活中也无法避而不见"错误。“还活着”等话语看似针锋相对、极不礼貌,其实是老人家们日常亲切互动的表现,说明他们的关系好。由文中“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等句子可知,两位老人非常关心彼此。

7.答案:A

解析:B项,“借代”错,文中没有借代手法。C项,“反映出部分农民把农业当成立国之本"错,农民不离开土地是因为舍不得,而不是把土地当成“立国之本”。D项,“表达了对迷恋城市、好逸恶劳行为的委婉批判"错,入城青壮年不回乡收麦不是因为好逸恶劳,而是因为种地收入比不上在城里务工。

8.答案:①增强审美意蕴。作者以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②深化小说主题。作者寄寓景物象征意义,预示着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勃勃生机。

解析:最后一段是环境描写,“一浪浪地腾着涟漪”写出了麦地里生机勃勃的景色,而这一切,是顺爷和六哥通过辛勤劳作换来的,除了小麦,“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更是两人辛勤劳作的证明,是两人的劳动带来了如此美丽的景象,增强了文章的审美意蕴。“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绿色是希望的颜色,象征着新生,正好承接了上文“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这一情节。新生代年轻人重视乡村土地,愿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深化了主题。

9.答案:①顺爷和六哥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他们热爱家乡、珍视土地、勤于劳作、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他们思想相对保守,安于现状,对进城务工、土地流转等存有偏见。③顺爷和六哥的形象极具真实性和典型性,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

解析:文章中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七十四岁,“都是村中老人了”,他们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代表;“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进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子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他们虽然坚守土地,但对进城务工的看法是保守的,总认为到麦收时节了就得回家割麦——“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同时,他们对农村土地流转抱有偏见——“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做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认为土地就是他们的根。在大量农村人口往城市流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反对派和顽固派,文中的顺爷和六哥就是典型代表,他们身上折射出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能够引发人们对农村改革的思考。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标志着奴隶们的初步觉醒"不恰当,他们没达到这样的思想高度。

11.答案:①每段前三句起兴,以奴隶在河边伐木劳动的情景起兴,由景入情,引出对奴隶主不劳而获的辛辣讽刺和愤怒质问。②以劳动情景起兴不仅能够烘托气氛,引出所咏之辞,而且与奴隶主的坐享其成形成对比。③重章叠唱,反复咏叹。全诗三段,只有少数几个词的变化,使诗的主题鲜明,音韵和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经》常用手法是赋、比、兴,本诗用“坎坎伐檀兮”引起后文对“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讽刺,显然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通过奴隶们辛苦劳作与“君子”们“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不劳而获的对比,展现奴隶们的愤怒。此外,本诗三段诗句,除了个别字词调换外,句式、用词一致,是重章叠唱的手法,一唱三叹,音韵和谐。

12.答案:①独一无二;②推陈出新;③纷至沓来

解析:第一空,从后文“‘白’蜚声世界"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可知,填入内容应是强调德化白瓷白的特殊性,可以填入“独一无二"。“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第二空,从前文“德化县的手艺人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和后文“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可以推知,此处作者是说德化县的手艺人继承旧有技艺的同时将其运用于新的方向,可以填入“推陈出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第三空,文中是要表达各地的陶瓷爱好者纷纷来到德化以感受这里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可以填入“纷至沓来"。“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用于指人或事物。

13.答案: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