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防范与惩处教育与引导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中国西方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英美法系大陆法系罗马法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重点:1.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的讨论;2.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中国古代的“法治”: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背景(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材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①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②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渊源①夏商周: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习惯法②春秋时期: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2)早期争论:子产“铸刑书”子产铸刑书叔向(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子产书,曰: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刑)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铸刑书”有什么深远的历史影响?叔向不愿丧失贵族阶级生杀予夺的特权,认为公布刑法违反“礼治”。子产“铸刑书”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3)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P45史料阅读:儒家、法家关于治理国家的核心观点分别是什么?德治法治主要思想代表人物观点(3)具体表现: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和孟子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统治者①施仁政于民,②省刑罚,薄税敛”;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与韩非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①君主不要谈礼义,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守法奉令;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孟子与梁惠王商鞅与秦孝公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故吾以彊(强)国之术说君。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结合所学,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德治法治评价积极: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局限性:战国战乱不断,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促成了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局限性:过于强调刑罚,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和暴政出现。1.周初的革命者从牧野之战“前徒倒戈”的事实中,体味到一个深刻的道理——“天命靡常”,于是提出了“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这说明周初A.儒学居于统治地位 B.出现敬天保民观念C.盛行功利主义思想 D.神权王权紧密结合2.公元前606年,楚庄王陈兵洛阳,并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对曰:“昔大禹有德,各方朝贡,献金九牧,以铸九鼎。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则整师而退。据此可知,当时A.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稳固 B.私学推广了中原文化C.楚王恪守宗法血缘关系 D.德治理念的广泛传播BD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朝(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3)秦汉律令并行2.魏晋时期:(1)重要变化:律令儒家化【名词解释】律令儒家化:指的是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及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材料一(案情回放):甲父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甲父,甲即以杖击丙,误伤甲父,甲当何论?

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材料二: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思考原因。“春秋决狱”(2)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3)结果: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有什么目的?(4)目的: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①表现《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初:律删繁就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的特点。评价: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历史纵横】唐代的律、令、格、式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2)教化: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南北朝)颜之推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②社会层面:家训,强化基层教化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与教化的关系秦——汉两晋南北朝唐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对立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独尊儒术以经注律礼法开始结合,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进一步推动律令儒家化《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重视家训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1.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6.《唐六典》,唐玄宗时官修,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详细规定了政府各部门职权及人事分配,宋元明各代推行政务,均大体以此书为典范。据此可知《唐六典》A.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立法原则

B.适应了封建政府行政运作的需求C.有利于司法程序的公平公正

D.标志封建法制体系的成熟与完善CB法律教化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_______》《天圣令》,多以______为蓝本⑴__________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深入族规家训,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小学》)⑵宋朝以后,_________投身__________,以______教化乡里元朝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明朝⑴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⑵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____”,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__________的体例乡约改为宣讲________________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_________;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________》⑴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________“圣谕十六条”和_______《圣谕广训》⑵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_____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_____合流宋刑统唐律大明律律例合编例大清律令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有什么特点?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程朱理学儒学士人基层教化乡约明太祖朱元璋强制力康熙帝雍正帝法律政府思考:那些力量推动儒学向基层渗透?政府和儒学士人的良性互动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教材P47【学思之窗】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有什么特点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宋代《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威,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形式上从民间自发建立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具有一定强制性。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材料一: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材料二: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