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国各地中考化学专题《数形结合法和控制变量法》(含真题解析)_第1页
2022全国各地中考化学专题《数形结合法和控制变量法》(含真题解析)_第2页
2022全国各地中考化学专题《数形结合法和控制变量法》(含真题解析)_第3页
2022全国各地中考化学专题《数形结合法和控制变量法》(含真题解析)_第4页
2022全国各地中考化学专题《数形结合法和控制变量法》(含真题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通用版】中考化学解题方法及历年真题

(含答案)

专题一:控制变量法

【题型特点】

当研究多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一,往往先控制保持一个或多个量

不变,调整另一个或多个量改变,来探究这些量之间的关系。控制变

量的实验往往同时有对比实验,对比实验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实验现象,

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不同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控制变量法是化学中常用的探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

法之一,这一方法可以使研究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

影响实验结果的多个因素逐一进行探究,然后再总结出结论,这一思

想是初中化学中的一种主要探究方式。

【主要考查内容】

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2.铁锈蚀条件的探究;

3.酸(及碱)溶液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必备知识梳理】

1.铁钉锈蚀条件的探究

设计方案一周以后的实验结论

现象

把洁净的铁钉放在干燥的试管中,铁钉表面无变化铁钉生锈不

并放入用棉花包裹的氯化钙干燥只是与氧气

剂,用橡£史塞密封试管口。有关系.

弓一干燥剂

、一铁钉

把洁净的铁钉全部浸在盛有煮过蒸铁钉表面无变化铁钉生锈不

储水的试管中,将植物油滴在水面只是与水有

关系

植物迪匚

B蒸

金水

上密封。穹

把洁净的铁钉一半浸入试管中的蒸铁钉表面有铁锈铁生锈是铁

生成与水和氧气

蒸储水共同作用的

储水里,将试管敞口放置好

结果

2.(1)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

甲乙

(2)实验设计中运用的实验方法

A.对比实验法: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

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的白磷

是一组对比实验,是为了说明需要与氧气接触。

B.控制变量法:把白磷放在水中,通过液封二隔绝空气,是为了提

供燃烧所需的任意条件而控制另一个条件。

3.酸和碱的组成

定义通式物质

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酸+酸根离子H2s0八

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HCK

合物

HNO3

碱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碱=0H「+金属离子NaOH

的阴离子全部是0H的KOH、

化合物Ca(0H)2

【典型例题】

例1:(河北省中考)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OH)2c作出猜想:

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

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A.甲和乙B.甲和丁C.乙和丁D.丙和

T

【解析】甲试管的铜片与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接触发生了锈蚀;

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氧气有

关;丙中的铜片与二氧化碳和氧气接触,没有锈蚀,说明铜的锈蚀与

水有挂;丁中的铜片与氧气和水接触没有锈蚀,说明了铜的锈蚀与二

氧化碳有关。由以上分析可知,通过实验甲与丁的对比得出:铜的锈

蚀必须有二氧化碳参与.

【答案】B.

2.(连云港中考)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①实验1中同时向烧杯中加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

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这是因为

②实验2中使用铜片是为了对比不同。

③实验3是大小形状相同的帼、Zn、Fe、Cu四种金属同时投入到盐

酸中发生的现象,金属周围的黑点表示生成的气体。下列结论不正确

的是0(填字母)

a.铜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b.四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

c.等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气体质量:Zn

比Fe多

【解析】

①升高温度可以加快分子的运动速率,所以实验1中同时向烧杯中加

入一粒相同大小的品红,发现整杯水变红的时间热水比冷水短,这是

因为: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②白磷的着火

点低,先燃烧,红磷的着火点高,后燃烧,所以实验2中使用铜片是

为了对比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只有排在氢

前的金属才可以和稀酸溶液反应生成氢气,而且越靠前的金属活动性

就越强,和稀酸溶液反应时现象就越剧烈,所以a.铜不能发生酸发

生反应,铜可以将硝酸银中的银置换出来,所以不能说铜不会发生置

换反应,故错误;b.镁表面的气泡产生最剧烈,所以四种金属中金

属活动性最强的是Mg,故正确;c.每65份质量的锌会生成2份质

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会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

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发生生成气体质量:Zn比Fe少,故错误。

故选:ac.

【答案】①受热的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②可燃物

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或可燃物的着火点)。③a、c

例3.(安徽中考)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

取同浓度的稀氨水和稀醋酸用下图装置完成表中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序号①②③④

实验温度

25257070

/℃

试剂稀氨水稀醋酸稀氨水稀醋酸

1天1天

出现铁锈

未见锈5分钟未见锈1分钟

所需时间

蚀蚀

(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填化学式)。

(2)实验②和④可探究因素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因素;欲

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是

(填实验序号)。

(3)根据表中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写出1点

即可)。

(4)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受除上述因素外,还有(写

出]点即可),请设计实验方案o

【解析】(1)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表示为FezOs;(2)

实验②和④温度不同,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故探究的是温度对铁制

品锈蚀快慢的影响;欲探究试剂酸碱性对铁制品锈蚀快慢的影响,

那么应采用可知变量法,即试剂酸碱性不同,其他条件要完全相同,

故可选择实验①②或③④;(3)由表格信息可知,相同条件下,酸

性越强,金属生锈越快;(4)酸的浓度会影响铁制品锈蚀快慢。可

在相同条件下,取两份浓度不同的醋酸分别在25℃时•,比较铁钉生

锈时间。

【答案】(1)Fe203(2)温度,①②或③④。(3)相同条件下,

酸性越强,金属生锈越快。(4)酸的浓度;相同条件下,取两份

浓度不同的醋酸分别在25c时.,观察铁钉生锈时间。

【分类突破】

1.下列实验没有体现控制变量思想方法的是()

A沸

干燥

过■

蒸/

水n

①3

A.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B.探究温度对溶质溶

解速率的影响

C.探究影响铁生锈的有关因素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

条件

【解析】A.若用此实验来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大理石与

碳酸钙的纯度不同、颗粒大小不同;所用酸的种类也不同,不符合控

制变量的思想方法;B.此实验探究温度对溶质溶解速率的影响,水

的体积相同、硝酸钾的质量相同,只有水的温度不同,则该实验探究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C.①与②

中的铁钉除了一个部分浸没水中,一个完全浸没水中这一不同点外,

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验证了铁的锈蚀与氧气有关;①与③中的铁钉除

了一个部分浸没水中,一个不与水接触之外,其他条件完全相同,验

证了铁的锈蚀与水有关,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D.铜片上的白

磷和水中的白磷的温度都达到了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

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铜片上的白

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温

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

才能够燃烧;利用了对比实验的原理,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答案】A

2.根据维生素C能够使淀粉-碘溶液蓝色褪去的原理,应用如图实验

可以测定果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少.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

中不需要进行控制的条件是()

淀粉-碘溶液

A.烧杯中淀粉一碘溶液的浓度B.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

滴数

C.烧杯中淀粉一碘溶液的体积D.两个胶头滴管滴出

的每滴果汁的体积

【解析】:本实验的目的是“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含量的多

少”,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所用的苹果汁和橙汁的量要相等.且所

用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必须相等.且胶头滴管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

积必须相等.所以操作必须控制所有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必须一致,

才有对比的意义,而胶头滴管出的果汁的滴数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不是需要控制的因素.

【答案】B

3.(遵义中考)进行下列对比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

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用铁钉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

C.用足量稀盐酸区分氯化钾溶液和碳酸钾溶液

D.用镁、锌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解析】: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均与氧气接触,只是可燃物

的着火点不同,属于控制变量法;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要控制好

水、氧气等变量,属于控制变量法;C.氯化钾不与盐酸反应,碳酸钾

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无需控制变量;D.此实验中,金属片

的长度、厚薄、稀硫酸的浓度均相同,只是金属的种类不同,根据反

应生成气泡的速率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属于控制变量法。

【答案】C

4.化学思想方法是化学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其中之一为控制变量

法.如图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

A.温度B.盐酸浓度C.催化剂D.固体质量

【解析】两个实验中,盐酸浓度相同、镁条相同,温度不同,则该实

验探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温度,温度不同,反应速率不同.

【答案】A

5.(桂林中考)取5枚去油去锈的洁净铁钉,分别装入下表的试管中,

进行实验。

或“快”);在(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环

境中铁钉生锈速率较快。

【解析】(1)通过对比第三组和第五组实验可知,温度越高铁钉生锈

速率越快;通过对比第一组和第三组实验可知,在酸性环境下铁钉生

锈速率较快。

【答案】快,酸世

6.(大庆中考)化学反应速率是衡量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的物理量。为

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隐私,以过氧化氢分解为研究对象进

行实验。三个小组均采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记录收集10mL氧

气的时间。实验室可供选择的试剂有:2.5%、5%、10%三种浓度

的H2O2溶液、Mn02>CuO、红砖粉末。

A组:探究催化剂对花儿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5mLi0%1。2溶液,三次实验分别加入0.5gMn()2、红砖粉末、CuO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如下:

MnO2红砖粉末CuO

t/s106020

由此得出结论:Mn02>CuO对H2O2分解有催化作用,红砖粉末无催化

作用。某同学对该结论提出疑问。

补充对比实验,操作为

结果:长时间(大于100s),收集到很少量气体。

更正结论:红砖粉末_____(选填“有”、“无”)催化作用,三者中

催化效率最高。

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甲同学:取10mL5%H2()2溶液,加入学5gMnO2为催化剂,进行实验,记

录时间tlo

乙同学:取10mL2.5%H2()2溶液,加入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

记录时间t2O

实验结果:。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丙同学:对实验设计提出疑问,并补充实验

_O

记录时间t3,且tl<t3<t2.

更正结论为:当时,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c组:探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取10mL5%Hz02溶液和0.5gCuO为催化剂进行实验,两次实验分别将试

管置于冰水浴和50℃热水浴记录时间拆、t5,且t,t5。

结论:当反应物浓度和催化剂相同时,O

综上所述:①为了研究某一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必

须O

②探究发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

【解析】A组实验中探究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根据设计

的实验现象无法得出结论:丽。2和CuO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

红枝粉无催化作用,因为还需要增加一个对比实验,即对比加入红砖

粉和未加入红砖粉时对相同浓度的过氧化氢分解的影响,实验发现没

有加入红砖粉的过氧化氢也能产生氧气,由此可知红砖粉对过氧化氢

分解有影响,只是催化效果差,最终得出结论:三种物质中二氧化镒

的催化效率最高。B组: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通过实验

结论: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可知道此实验的现象为:收集相同

体积的氧气,甲所用时间最少,此实验存在缺陷,即实验仅仅比较了

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和不同的催化剂的实验现象,没有控制催化

剂相同的变量,因此需进行补充实验,结合A组实验中二氧化镒比氧

化铜催化效率高的结论,可以补充:取10mL2.5%H2()2溶液,加入

0.5gMn()2为催化剂,记录时间t2,根据三个时间的关系得出结论,最

终得出结论:在催化剂相同时一,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C组根据

实验设计中把相同浓度、相同催化剂的溶液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实验,

由此可知实验目的是探究温度对化学速率的影响,得出结论:在相同

浓度、催化剂相同时、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综上所述,三

个实验中都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设计,由此可知为了研究某一

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一,要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探究发现影

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催化剂的种类、浓度和温度等。

【答案】

A组:分别取5疝比02溶液于试管中,其中一支中加入0.5g红砖粉,

观察现象,有,Mn02

B组:收集相同体积的氧气,甲所用时间最少,取10mL2.5%H2相溶液,

加入0.5gMn0z为催化剂,催化剂相同

C组:温度,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控制变量,催化剂的

种类、浓度和温度。

7.(温州中考)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镒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实验后,为

了进一步探究二氧化镒的用量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小明用

如图装置,以及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所需药品和器材进行实验。老

师对实验的建议:①每组实验氯酸钾用量可取4克,二氧化镒质

量不宜超过2克。②实验应设计4组。

(*27««)

(1)结合老师建议,补充完整实验步骤①之后的其它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实验结束后,小明回收了二氧化镒。如果要证明二氧化镒是氯

酸钾分解的催化剂,还需验证二氧化锦的保持不变。

【解析】(1)实验的设计:对不变量和变量的选择,如在4g氯酸钾

中分别加入0.5g、1g、1.5g.2g二氧化锌均匀混合;组装并检查仪器;

观测记录,观测气态产生的速度,用秒表记录用量筒收集一定体积的

氧气所需的时间;数据分析,根据二氧化镒量的不同。比较收集相同

体积的氧气所需时间是否相同,得出氯酸钾的分解速度与二氧化锌用

量的关系。(2)催化剂的作用是改变化学反应是速率,其在化学反

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答案】(1)①四组实验的设计;②变量的控制;③观测对象的选择;

④数据记录与分析。

示例:②取4g氯酸钾与0.5g二氧化镐,均匀混合后加入试管中,连

接好装置;

③开始加热试管,用秒表记录量筒收集一定体积氧气的时间;学*科

④换用三支相同的试管,各加入4g氯酸钾,分别与lg、L5g、2g二

氧化镐均匀混合,用相同装置重复步骤②、③

⑤比较实验记录的四次时间大小,判断氯酸钾的分解速率与二氧化镒

用量的关系。(其它合理答案也可)

(2)质量和化学性质

专题二:数形结合

【题型特点】

所谓数形结合试题,就是将已知条件或信息、变化过程中的某些

量的变化以曲线、直线等图象的形式来表示的习题。这类题目具有形

象直观、简明清晰、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在化学教学中,数

形结合思想的应用非常广泛,多用在一些概念的理解、化学计算、物

质结构、化学反应等方面。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便于学生深入理解

化学知识,快速掌握化学计算,可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有利于培养

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数形结合思想用于解决化学问题的关键在于:读图、识图、用图。

即对所给图像中的“数、形、义、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重点弄清图

像中的“四点”(起点、交点、转折点、终点)及各条线段(含横、纵坐

标)的化学含义,分析曲线的走向,挖掘图像中的隐含条件,找出解

题的突破口。

【主要考查内容】

主要有化学反应过程、溶液稀释、溶液导电性、沉淀量、溶

解度等图像题;从形式上来看,有单线图像题、多线图像题、图表

结合题。

【必备知识梳理】

l.pH变化曲线

①酸碱中和;

碱中加酸酸中加碱

图1图2

图1:向碱性溶液中加酸性溶液,溶液pH不断增小,开始pH>7,B

点恰好完全反应pH=7,最终pH<7;

图2:向酸性溶液加碱性溶液,溶液pH不断增大,,开始pH<7,B点

恰好完全反应pH=7,最终pH>7;

②酸碱稀释

碱中加水

图3

图3:向碱性溶液中加水,起点pH>7,溶液pH不断减小(碱性逐渐减

弱),最终将接近于7(但不能达到7),更不可能超过7;

图4:向酸性溶液中加水,起点pH<7,溶液pH不断增大(酸

性逐渐减弱),最终将接近于7(但不能达到7),更不可能超过7;

2.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曲线。

g量

图2

图1:等堇金属(Mg、Zn、Fe)与足量酸反应,反应后酸有剩余,产生

的氢气质量不相等;

图2:足量金属(Mg、Zn、Fe)与等量酸反应,反应后金属有剩余,产

生的氢气质量相等;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变化曲线

分析图像

一定温度时,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溶解时,起点通质质量

分Q%

/

物质的溶解为零,溶质质量分数随着溶质的溶解/

O—加入诲星

的质量

不断增大,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时,

溶质质量分数不再变化。

一定温度下,在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溶液中继续溶质质量

分数/%

向不饱和溶加入该溶质,起点不为零,溶质质量

)加入溶质

液中继续加分数随着溶质的溶解而增大,当溶液的质量/g

入该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再

变化。

上诲质质量

在一■定温度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分如%

下,向饱和溶入该溶质,溶质不再溶解,溶质质量

C7加入滚质

的质贵/g

液中继续加分数保持不变。

入该溶质

溶液的稀释一定温度下,稀释溶液时,起点不为.溶质质重

零,随着溶剂的加入,溶质质量不变,

O力>人满和

的4T*/名

溶液质量不断增大,溶质质量分数不

断减小,趋近于零,但不能等于零

4.溶解度的变化曲线

图1: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图2: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②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下图的溶解度曲线,总结规律,回答问题:

①Q点的含义:在t3℃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120g。(固体溶解度曲

线上任意一点的含义)

②P点的含义:在t2℃时一A物质和C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60g。(固

体溶解度曲线上交点的含义)

③时A、B、C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同一温度下

不同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④t3℃时一,A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

6;5:llo(从溶解度曲线上认识溶液的组成)

⑤t℃时一,将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加溶

质或蒸发溶剂(降低温度)。时,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

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加溶质或蒸发溶剂(升高温度)。(不饱和溶液

和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⑥在t2℃时,4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能形成80g

溶液。(溶液能否全溶)

⑦时一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时,析出晶体最

多的有A物质。(降温结晶)

⑧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即提纯甲晶体),可用降温结晶(冷却热

饱和溶液)的方法。

从C溶液中获取C晶体(即提纯乙晶体),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溶解度有明显差异的混合物的提纯)

⑨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时三种物质的溶

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C>A;(降温后溶液溶质质量分

数的变化)

⑩t3℃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i℃,

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B>Ao(降温后溶液中溶

剂的变化)

【典型例题】

例1:(兰州中考)下列图像与所对应操作相符的是()

A.用两份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B.向一定质量分数的盐酸中不断加水

C.向等质量的锌片、镁片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

D.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NaOH溶液

【解析】在过氧化氢分解过程中,催化剂只能加快反应速率,不能增

加生成物氧气的质量,A错误;将盐酸稀释,其pH值只能无限接近

7,不可能等于或大于7,B错误;金属越活泼,生成氢气的速度越

快。生成物都是+2价盐,金属相对原子质量越小,生成氢气越多,

则镁比锌放出氢气多,C错误;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因此反应开

始时无沉淀产生,等盐酸耗尽,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产生蓝色沉

淀,D正确。

【答案】D

例2:(黔东南中考)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钾溶液探究

酸碱中和反应时一,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

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

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0”和H2s

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钾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

D.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解析】A.图中c点所示溶液pHV7,呈酸性,A错误;B.图中a点所

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K2s04和KOH,B错误;C.该实验是将硫

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钾溶液的烧杯中,C错误;D.b点反应已

经结束,所以由b点到c点的变化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D

正确。

【答案】D

例3:(天水中考)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A.tiC时一,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乙物质的溶解度大于甲物质的溶解度

C.t2℃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乙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D.t2℃时,30g甲物质能溶解于50g水中形成80g的溶液

【解析】从图像可以看出时A、B两物质溶解度相等,A正确;

比较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必须在同意温度下,没指名温度,B错误;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降温饱和溶液会析出晶体,仍然是

饱和溶液,C错误;t2℃时100g水中溶解50g甲物质,50g水中溶解

25g甲物质,溶液为75g,不是80g,D错误。

【答案】A

例4:(泰安中考)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

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

的关系如右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

价)。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g

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正确;B.等

质量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的氢气越多,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越

小,相对原子质量:丙>乙>甲,错误;C.开始相等时间内,生成氢气

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乙、甲、丙,相等时间内生成氢气越多,金

属活动性越强,故金属活动性:乙>甲>丙,正确;D.生成氢气越多,

消耗硫酸越多,故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正确。

【答案】B

【分类突破】

1.(邵阳中考)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相符合的是()

A均质立(6.„11*因体质£(g).XXW*(g)

叶同(s)°芯的质量(8)°叶何(,)°碌以仰浓液质量(外

ABC_D

A.向一定量的锌粒中加入稀硫酸

B.向pH=3的溶液中加水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镒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向一定量的氯化钙溶液中加入碳酸钾溶液

【解析】A.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随着反应进行,

氢气质量增大,当锌完全反应后氢气质量不再增大,该选项对应

关系不正确;B.酸溶液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但是

不能升高到7,更不能大于7,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C.过氧化

氢在二氧化镒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镒作催化剂,

质量始终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D.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

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钾,因此加入碳酸钾溶液时,立即产生

白色沉淀,而图中是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钾溶液后才产生白色沉淀,

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答案】C

2.(呼和浩特中考)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

的是(C)

01°*“图《«值°IBMMH同4°水的喀

ABCD

A.电解水

B.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和铁粉

C.加热一定质量的离锌酸钾

D.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

【解析】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而不是质量比,

故错误;B.由化学方程式:Zn+2HCl=Zn+H2t,Fe+2HCl=Fe+H2t,可

知,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质量需要的锌的质量大于铁,故错误;C.高

锈酸钾加热一段时间才分解,随着生成氧气量的增加,固体质量在不

断减少,但是镒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固体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变大;

反应结束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则固体中镒元素的质量分数也不再

改变,故正确;D.氢氧化钠是一种碱,无论加入多少水稀释,溶液

仍显碱性,pH始终大于7,故错误。故选.

【答案】C

3.(南充中考)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D

A.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

B.加水稀释浓盐酸

C.向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D.将足量粉末状的铁和镁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

反应

【解析】二氧化锌作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

率,不会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故两份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二氧化

锦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A错误;浓盐酸加水后,

溶液浓度变稀,酸性变弱,pH值变大,但溶液pH始终不会大于7,B

错误;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

根据优先反应原则,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不产生沉淀,等盐酸反应

完后再与氯化钙反应产生沉淀,C正确;足量的镁和铁投入到等质量、

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中,因为金属是足量的,产生氢气的质量由加入

的酸的质量决定,故反应最终生成氢气一样多,D错误。

【答案】C

4.(重庆B中考)已知FeCk也可以催化乩。2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

H2O2溶液中滴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FeCh溶液,充分反应

(忽略水的挥发).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H.Q;立信上分《

【解析】A.一定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产生氧气的质量一定,当过氧化氢

反应完毕后,气体质量不再增加,故错误;B.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

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中水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完

毕后,溶剂的质量不再增加,故正确;C.当反应完成后,溶液中过氧

化氢的质量分数会变成零,故错误;D.反应过程中氯化铁的质量不变,

随着氧气的产生,溶液的质量会逐渐减少,氯化铁的质量分数会增加,

故错误;

【答案】B

5.(北京中考)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

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砸的是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1和NaCl

C.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入稀NaOH溶液

D.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pH增大

【解析】A.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可知,

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B.30s时,溶液的pH小

于7,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溶质为HC1和Na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

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

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D.由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

反应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图可知,从20s到40s,溶液的温度升高,酸

性减弱,pH增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C.

6.(襄阳中考)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

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

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儆,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解析】由图像的pH变化情况可知,该实验是向盐酸中加氢氧化钠

溶液。a点为盐酸未全反应的过程,含有的溶质除生成的氯化钠外还

有剩余的氯化氢,A错误;由a到b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

了中和反应,若不是发生反应,而是稀释,则pH不可能增大到7,B

正确;C项,c点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所以加酚酸时,溶液

会变红色,C错误;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滴入到盐酸中,D错误。

【答案】B

7.(济宁中考)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

量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读识

如图并判断,下面推理合理的是()

①反应速率:Mg>Fe>Zn

②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

③反应后溶液质量:Mg=Fe=Zn

④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Mg<Fe<Zn.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解析】镁、锌、铁和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H2sO4=MgSC)4+H2个

24982

4.8g0.4g

反应后溶质为:19.6g+4.8g-0.4g=24g

溶质质量分数为:24g+硫酸2蠢剂质量*1(3°%

Zn+H2so4=ZnSO4+H2个

65982

13g0.4g

反应后溶质为:19.6+13g-0.4g=32.2g

溶质质量分数为:32.2g+S普1溶剂质量*100%

Fe+H2sO4=FeSO4+H2个

562

11.2g0.4g

反应后溶质为:19.6g+11.2g-0.4g=30.4g

溶质质量分数为:30.4g+S器软溶剂质量*、0%

①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所以反应速率:Mg>Zn

>Fe,故错误;

②依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生成氢气质量:Mg=Fe=Zn,故正确;

③通过推导可知,硫酸中的溶剂质量相等,反应后溶液质量:Mg<

Fe<Zn,故错误;

④通过计算比较可知,反应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MgVFeVZn,故

正确.

【答案】D

8.等质量的同一种稀硫酸分别与等质量且足量的镁、铁、锌发生反

应,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之间关系的是

)

s氢

s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