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朱熹所创民办社仓里耶秦简·户籍簿时空坐标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

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上和人身上控制的重要途径。

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一、战国时期: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二、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原因:国家规模不断扩大,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里耶秦户籍简宗室籍宗亲贵族分类登记制度宦籍官吏户籍百姓市籍商贾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是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都是人名。特点:

户籍以户主为核心,体现男尊女卑和小家庭特点;家庭成员的身份是政府征发赋役、落实行政管理的依据。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

——湖南迁陵县里耶秦简西周时期,我国便有了一套户口管理与户口统计制度,但户籍制度原始而简陋。春秋战国时期,以成年男子自立为户的小农家庭为基础的新的社会格局形成,“以户定籍”的户籍逐步确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户籍制度至此正式形成。

政治:分封制逐渐崩溃,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以维护统治。经济:①诸侯争霸,需要大量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②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需要加强对小农经济的控制。思想:法家思想受到重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萌芽于西周,为何在秦朝时才大规模形成?三、汉朝:编户齐民制度专门人员管理、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编户齐民”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身依附状态中释放出来。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年龄资产籍贯相貌姓名身份四、魏晋时期: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黄籍”、“白籍”、“土断”①社会动乱和人口流动;②南渡北方大族不愿泯灭南北界限;③江南开发,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④为保障赋役征发,封建政府不得不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现实,重新制定新型户籍分类标准。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五、隋朝:大索貌阅影响:

搜刮出大量隐漏户口;保障国家赋役征发和社会控制;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遏制世家大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六、唐朝:

“机巧奸伪,避役惰游者十六七。四方疲人,或诈老诈小,规免租赋。”——《隋书·食货志》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输籍定样又称“输籍法”,是隋朝制定各户等级和纳税标准的办法。政府利用这一手段搜括隐藏户口,以防止人民逃税和抑制士族、豪强占有劳动人口,从而确保政府收入,加强中央集权。七、宋朝主户与客户

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动,“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又根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

客户:没有土地的佃户中唐至两宋时期,户籍制度有何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变化:赋役征收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户籍制度逐渐产生主、客户的区别。影响:①增加财政收入;

②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③促进了市民阶层形成和城市经济繁荣。

坊廓户一词在唐代还是泛指城镇人口,到宋代就成了户籍制度的专门术语。坊廓户不仅包括府州县治等城居人口,而且把镇、市居民亦揽入在内,所以有县坊廓、镇坊廓和市户等不同称谓。与乡村地区依据有无田产将乡村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集团,主户依据田产多少再分成五等不同,城中是依据有无房产划分主客,且分为十等。大致而言,上等坊廓户包括城居地主、豪贾巨富和行业总首等,中等坊廓户由营运顺利或手艺突出的小康人家组成,下等则包括从市井小民到极贫秀才的各色人等。——葛金芳《南宋全史·社会经济与对外贸易》户籍制度征税派役的功能开始分化八、元朝按职业划分户籍,诸色户计世代相袭九、明朝职业定籍、黄册民户是是诸色户计的基础黄册鱼鳞图册

黄册和鱼鳞图册互为补充。黄册以户为主,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保证田赋征发。“人虽变迁不一,田则一定不移。是之谓以田为母,以人为子。子依乎母而的的可据,纵欲诡寄埋没而不得也,此鱼鳞图之制然也。”——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户籍与地籍彼此独立,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十、清朝沿袭明制---松弛削弱---永停编审今丁银既皆摊入地粮,而滋生人户,又钦遵康熙五十二年皇祖恩旨,永不加赋。则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嗣后编审之例,著永行停止。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

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必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意义: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削弱,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彻底割裂,户籍不再具有财政上的意义乾隆皇帝人头税、田赋、徭役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丁税为主地税为主赋役制度户籍制度两晋南朝秦汉战国隋唐宋元明清大索貌阅三年一造诸色户计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分类登记编户齐民黄籍白籍↓土断主户客户户帖黄册管理松弛↓永停编审中国古代户籍与赋役制度的演变严格控制到逐渐宽松到被废除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户籍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其财政功能逐渐减弱。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趋势特点:

①历史悠久,随时代变迁不断发展完善;

②严格限制人口流动;③等级特权色彩浓厚;④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

⑤与赋役、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相结合影响因素:

①中央集权强化;②赋税制度改革;③商品经济发展;④财政危机;⑤重农抑商思想;⑥农民反抗斗争。评价:

进步性:增加财政收入;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性:束缚人口自由流动;加深了传统社会的封闭性;易形成保守的社会心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虽然从全国范围看,县是基层行政单位,但真正直接管理百姓的是乡、亭、里之类的组织。国家的赋税、徭役、兵役以及地方教化、狱讼、治安等事,都是由乡里官员直接承担办理的……乡官实际以啬夫为主……,是乡里百姓最直接的统治者,因而当时有“但闻啬夫,不知郡县”的说法。

秦汉乡里制县乡三老(教化)啬夫(狱讼、赋税)游徼(捕盗)里=100户亭亭长传递政令维护治安县乡里保邻=4户=20户=100户=500户唐朝乡里制结构图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时期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乡里制度\亭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彼此之间互相监督唐朝乡里、村坊制度(乡、里、坊、村)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北宋乡里、村坊制度保甲制(王安石变法):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明朝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清朝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一、发展历程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古代基层社会治理的特点和作用:特点:①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②宗法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④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联保连坐)。作用:

有效治理基层地方,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基层经济发展;保证赋役征发;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①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②保证人口繁衍和生产活动,维护封建统治。

③践行儒家仁政思想。二、作用: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客观上有利于维护统治。一、原因:周臣(明)《流民图》(局部)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三、概况:实施者地位措施政府汉朝隋唐民间宗族慈善组织

主体

辅助宋朝兴起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提倡民间积储宗族内部救济兴起,创设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善堂、善会

辅助明清兴起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天下第一仓(含嘉仓)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朱子社仓1、社会救济:2、优抚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赡养老人秦汉明初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明清鸠杖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养病坊福田院众济院养济院(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青玉鸠杖首慈幼局、安济院示意图清朝千叟宴乾隆御赐养老牌五、评价:

积极:经济:有助于保障民众生活,人口繁衍和正常的生产活动。

政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

思想:弘扬了尊老爱幼、扶困济贫的优良传统。

局限:具有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少合作;缺少较完善的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对其进行调整。四、特点:(1)政府主导,民间辅助;

(2)宋以后宗族及慈善组织作用渐大;(3)救济方式多样;

(4)受儒家仁政思想影响;(5)受经济水平限制,未形成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对当今的启示?①“以民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促进阶层流动,扩大中间阶层——注重国家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③强调教化——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救助与教育相结合,扶贫先扶志;④一定的基层自治——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调动群众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直接行使民主权利。⑤“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宽严相济”——坚持在以德治国的同时,健全社会治理的法律体系;课堂小结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宗

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维护统治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监察御史朱克简在《题为停造无益之黄册事》中奏称:“臣等细查科臣移送旧造黄册,系崇祯十五年(1642年),竟预造至二十四年,其间户口多寡,皆预定遥度,原非确数。”由此可知(

)A.清朝因明朝“预造”而停造黄册 B.明朝官员为侵吞赋税而虚造黄册C.明末赋税征收与实际户口数脱节 D.明末政治腐败导致户籍制度崩溃C

汉代规定:每年八月,各乡统计本地户籍,统计结果由乡和县各留存一份。如有移徙者,要将其详细的户籍材料发送到移徙之地。这一规定旨在(

)A.严格限制人口迁徙B.稳定政府赋税来源C.变革基层行政体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