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清单一、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一)三国鼎立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社会矛盾激化,加上黄巾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崛起,拥兵自重,形成了多个割据势力。2.形成过程官渡之战(200年)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概况: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曹操陆续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208年)交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孙权、刘备)。概况: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影响:曹操无力南下,孙权巩固了在江东的统治,刘备趁机占领荆州南部四郡,并以此为基础,向西南发展。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吴: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今南京),国号吴。(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3.灭亡原因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八王之乱严重消耗了西晋的国力。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西晋统治者昏庸腐败,政治黑暗。过程:316年,内迁的匈奴族灭亡西晋。(三)东晋与南朝1.东晋的建立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政权得到了南北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功劳最大,司马睿即位时,甚至邀请王导与其共坐御床,时称“王与马,共天下”。2.南朝的更替420年,刘裕代晋称帝,国号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均在建康,史称南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四)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概况: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民族交融:十六国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流与融合。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过程中,往往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汉族的文化,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促进了民族交融。前秦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国力逐渐强盛。383年,苻坚企图一举灭亡东晋,统一全国,但在淝水之战中战败,前秦政权迅速瓦解。2.北朝北魏的建立与统一: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鲜卑族落后的文化和习俗与汉族先进文化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利于北魏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发展。孝文帝自幼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具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内容迁都洛阳:494年,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洛阳,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有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移风易俗:主要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婚姻等。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进程。推行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要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均田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污腐败,加强了对官吏的管理和监督。影响积极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消极影响:改革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鲜卑贵族反对改革,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改革后期,由于政治腐败等原因,北魏逐渐走向衰落。北魏的分裂与灭亡: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0年,东魏权臣高洋代魏称帝,建立北齐。557年,西魏权臣宇文觉代魏称帝,建立北周。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一)民族迁徙1.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到黄河流域一带,与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为民族交融创造了条件。2.中原汉族南迁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和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大量汉族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他们主要迁往长江中下游地区,部分人甚至到达了岭南地区。中原汉族的南迁,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也加强了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二)民族交融的表现1.经济方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如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等,逐渐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转变。同时,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畜牧养殖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经济生活。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北方的马匹、皮毛等与南方的丝绸、茶叶等进行交换,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与发展。2.文化方面少数民族在语言、文字、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逐渐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汉化的趋势。例如,鲜卑族在孝文帝改革后,普遍使用汉语,改穿汉服,采用汉族的姓氏等。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在音乐、舞蹈、艺术等方面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胡乐、胡舞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深受人们喜爱。3.政治方面少数民族政权在政治制度上借鉴汉族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制,加强了自身的统治。同时,一些少数民族统治者也重用汉族士人,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现象日益普遍,通过婚姻关系加强了民族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三)民族交融的影响1.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民族交融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3.民族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各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开发(一)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地区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中原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大量北方汉族人民南迁,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牛耕、灌溉技术等,同时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此外,江南地区的河流众多,交通便利,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统治者的重视:东晋和南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鼓励经济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减免赋税等,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2.表现农业土地开垦面积不断扩大,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太湖流域的圩田、洞庭湖流域的湖田等,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提高,水稻产量大幅增加,开始实行麦稻兼作,双季稻也得到了推广。此外,还发展了蚕桑、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手工业纺织业:丝织业技术进步明显,蜀锦闻名遐迩,江南地区的麻织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冶铸业:灌钢法的发明,使钢铁的质量和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广泛应用于农具和兵器的制造。制瓷业:南方的青瓷烧制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烧制出的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晶莹,造型美观。商业城市繁荣:建康(今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是当时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市。此外,扬州、荆州、益州等地也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海外贸易:江南地区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频繁,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交流,出口的商品主要有丝绸、瓷器、茶叶等。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缩小了与北方地区的经济差距。江南地区的繁荣,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到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南方。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南方地区的文化发展,为隋唐时期江南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二)北方地区的恢复与发展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的恢复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北方地区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增加。农业生产的发展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北魏时期,北方的纺织业、冶铸业、制瓷业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商业也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民族交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产方式和文化元素,共同推动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民族交融使得北方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得到了更合理的配置,各民族之间的合作加强,提高了生产效率。民族交融促进了北方地区市场的扩大和商业的繁荣,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一)思想1.玄学的兴起背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黑暗,士人们对现实感到失望和不满,于是寻求精神上的寄托。玄学应运而生,它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儒家和佛教的一些思想观念。特点:玄学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脱,主张“贵无”,认为世界的本质是虚无的,人们应该超越现实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玄学的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嵇康、阮籍等。影响:玄学的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也对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玄学的思辨精神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2.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传播过程:佛教起源于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教义符合当时人们寻求精神慰藉的需求,加上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寺院大量兴建,信徒数量不断增加。影响对思想文化的影响:佛教的传播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内涵,佛教的哲学思想、因果报应观念等对中国传统思想产生了冲击和影响,促进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和融合。佛教的艺术形式,如佛像雕塑、壁画、佛经翻译等,也对中国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佛教的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佛教的寺院经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的教义和仪式也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影响,如佛教的节日、斋戒等习俗逐渐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同时,佛教的传播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国与印度、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3.道教的改革与发展改革: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道教借鉴了佛教的一些教义和组织形式,完善了自己的教义体系和组织制度。道教思想家葛洪对道教的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阐述,他强调道教要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主张将道教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发展:道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尤其是在南方地区,道教的势力较为强大。道教的修炼方法和养生观念受到了一些士人的关注和推崇,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科技1.数学刘徽与《九章算术注》:刘徽是魏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为《九章算术》作注,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他运用极限思想证明了圆面积公式,并创立了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的近似值为3.1416。刘徽的工作对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奠定了基础。祖冲之与圆周率:祖冲之是南朝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在刘徽的基础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还编制了《大明历》,首次将“岁差”引入历法,提高了历法的准确性。2.农学贾思勰与《齐民要术》:贾思勰是北朝时期杰出的农学家,他著有《齐民要术》一书。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各个方面。《齐民要术》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业生产原则,提倡精耕细作,对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3.地理学郦道元与《水经注》:郦道元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他著有《水经注》一书。该书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著作。《水经注》不仅具有很高的地理学价值,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书中对山水景物的描写生动细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三)文学1.文学体裁的多样化诗歌: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诗作。五言诗逐渐成熟,七言诗也得到了发展。诗歌的题材广泛,包括山水田园诗、咏史诗、边塞诗等。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质朴平实,代表作有《归园田居》《饮酒》等,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黑暗的厌恶。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歌善于描绘山水景物,语言华丽,风格清新,代表作有《登池上楼》等。散文:散文在这一时期也有了新的发展,形式更加自由多样。一些散文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书法艺术精湛,而且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2.文学风格的转变从汉魏风骨到南朝文风:汉魏时期,文学作品多具有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风格,体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即所谓的“汉魏风骨”。如曹操的诗歌,气魄雄伟,情感深沉,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天下的抱负。然而,到了南朝时期,文风逐渐发生转变,更加注重形式的美和情感的细腻表达。诗歌多描写宫廷生活、男女爱情等内容,辞藻华丽,讲究对仗和声律。这种文风的转变,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和文人审美情趣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唐代诗歌的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诗歌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发展上有其积极意义。3.文学集团的兴起建安文学集团:以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核心,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建安七子”。他们的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和民生疾苦,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感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个性风格。建安文学集团的创作活动,开创了一个文学繁荣的新局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建安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南朝文学集团:南朝时期,文学集团活动频繁。如齐竟陵王萧子良周围聚集了一批文人,形成了竟陵八友,包括沈约、谢朓、王融、萧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他们在文学创作上相互切磋,共同推动了诗歌的发展。其中,沈约和谢朓是永明体诗歌的代表人物,他们倡导诗歌要讲究声律和对仗,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四)艺术1.书法魏晋书法的艺术特点:魏晋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书法风格多样,呈现出尚韵的特点。书法家们注重书法的韵味和意境表达,追求笔墨的情趣和个性的展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代表书法家及作品钟繇:曹魏时期的书法家,他擅长楷书,被尊为“楷书之祖”。其书法作品古朴典雅,结构严谨,笔法圆润,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宣示表》等。王羲之: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作品笔法精妙,字体结构多变,线条流畅自然,表现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他在书法上继承并发展了父亲的风格,尤以行书和草书见长。其书法风格洒脱奔放,气势连贯,与王羲之并称“二王”。代表作有《中秋帖》等。2.绘画绘画题材的拓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题材日益丰富。除了传统的人物画外,山水画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这一时期的画家们开始注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通过山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佛教题材的绘画也非常盛行,如佛教壁画、佛像画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代表画家及作品顾恺之:东晋时期著名画家,他擅长人物画,尤其注重人物神态的描绘。他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强调通过描绘人物的外形来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顾恺之的作品线条优美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女史箴图》描绘了古代宫廷妇女的生活场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动作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古代女性的端庄、优雅和智慧。《洛神赋图》则根据曹植的《洛神赋》创作而成,以浪漫的手法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画面充满了诗意和奇幻色彩。曹不兴:三国时期吴国的画家,擅长画佛像。他是中国最早的佛像画家之一,其作品对后世佛教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3.雕塑佛教雕塑的盛行: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佛教雕塑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地大量兴建佛教寺庙和石窟,寺院内供奉着众多的佛像和菩萨像,石窟中则雕刻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佛教雕塑的风格多样,既有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又融入了中国传统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雕塑艺术风格。著名石窟艺术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开凿于北魏时期。云冈石窟的佛像造型雄伟壮观,面部丰满圆润,神态庄严慈祥,具有浓郁的北魏风格。石窟中的佛像雕刻工艺精湛,线条简洁流畅,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开凿于北魏晚期至唐代。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更加细腻精致,姿态优美,表情生动。其中,唐代开凿的石窟规模宏大,佛像造型更加世俗化和人性化,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繁荣和社会文化的多元融合。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开凿于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的修建。莫高窟是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