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0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25讲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0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25讲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0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25讲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0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25讲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10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第25讲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十单元|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究——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宏观把握历史时空时序|〈时空坐标〉|微观了解历史阶段特征|〈阶段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新时期,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1.政治上: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复原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回来,两岸关系总体缓和)。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绽开,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推动了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和各地区的共同富有;加入WTO,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3.对外关系上: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主动开展多边外交、周边外交和地区外交活动,坚持长期对外开放,外交成就突出。4.思想文化上: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技、教化、文艺全面旺盛。5.社会生活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时尚特性化,更加多样化。第25讲新时期的民主政治、祖国统一与外交成就|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新时期的治国方略;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国家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2.“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出了一个创建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来,是“一国两制”宏大构想的胜利实践;1992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3.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主动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中国在新时期外交活动的主要表现。一、新时期民主与法制的建设1.法律制度(1)措施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②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eq\x(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成就:形成了以eq\x(2)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2.民主制度(1)重新召开各级eq\x(3)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eq\x(4)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eq\x(5)村民委员会组织法》。eq\a\vs4\al(|易混易错|)正确相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者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区分:“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以德治国是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和法律意识,使人民自觉遵遵守法律律制度。eq\a\vs4\al(|图解历史|)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1)酝酿: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eq\x(6)告台湾同胞书》,宣布接受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2)提出:20世纪80年头初,邓小平提出了“eq\x(7)一国两制”的宏大构想。(3)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实践概况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来祖国;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来祖国意义(1)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2)标记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3)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供应了新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发展状况从内战状态到和平状态1979年,大陆宣布接受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开创了两岸关系新局面从长期隔绝到相互交往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沟通从民间交往到半民半官交往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沟通基金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称为“eq\x(8)九二共识”(2)问题展望①有利因素有正确指导“一国两制”构想有共同信念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两岸同胞盼望和平统一政党的努力共产党有和平的诚意,台湾多个政党也倾向和平祖国强大大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军事强大,综合国力提高经济文化沟通两岸沟通频繁②不利因素: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eq\a\vs4\al(|素养感悟|)“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沟通、对话、搁置争议”。eq\a\vs4\al(|名师点津|)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的区分(1)港澳问题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的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2)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背景①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②斗争的危急虽然存在,但制约斗争的力气有了可喜的增长,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有希望的。③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须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2)表现①eq\x(9)不结盟政策: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②多边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③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④对斗争与和平的看法有了改变,认为世界斗争是可以避开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供应了安定的国际环境;促进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不行忽视的力气;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2.新时期重大外交活动(1)主动参与联合国事务:作为安理睬常任理事国,发挥中国在eq\x(10)联合国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决策作用;主动参与联合国安理睬组织的维和行动,对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1年,上海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促进亚太地区合作发展。(3)提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①成立:20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六国签署《eq\x(1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②活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经济文化等领域广泛沟通。③意义:维护中亚地区和平稳定,推动建立公允合理的国际新秩序。(4)参与多边经济领域的外交活动:1980年,中国复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2001年底,正式加入WTO。(5)意义:通过主动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eq\a\vs4\al(|素养感悟|)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中国主动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eq\a\vs4\al(|图解历史|)新时期外交调整及成就►素养提升————————————————素养热词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港澳回来、“九二共识”、不结盟、多边外交素养解读时空观念中国新时期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的民主与法制复原、发展到逐步完善;中国的外交逐步走向全方位外交。历史说明(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新时期,并逐步制度化、法律化。(2)“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复原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主动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外交成就显著。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及后人探讨评论性材料,实证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与法制建设及对外关系发展的特点、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相识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与对外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和谐的外交关系为经济建设创建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家国情怀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及“一国两制”构想,和平统一中国的实践,复原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增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念,增加爱国主义情怀。◆主题一祖国统一大业(一)史料实证——“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史料一]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实行两党同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心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行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史料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探究]依据史料一、二,说明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提示]立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台湾问题为中国内政问题,绝不容许外国插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历史说明|★“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行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殊行政区。特殊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二)家国情怀——祖国统一的历史必定性[史料]《少了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解读]无论是“国”中右下方的一点,还是“China”的“i”上的一点,两则漫画都把台湾看做是中国神圣而不行侵扰的领土,少了台湾,中国领土就不完整了,所以漫画充分表明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历史说明|★推动和阻碍祖国统一大业的因素(1)阻碍因素①国际反华势力推行“以华制华”战略,谋求其所谓全球化战略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缘由。②“台独”势力实行“公投制宪”、渐进式“台独”、去中国化等。③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2)有利因素①两岸人民同宗同祖、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结束两岸分裂状态,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②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可。③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增加,为我们的和平统一大业供应了条件。④切实可行的“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⑤港、澳回来的胜利范例。⑥历史依据——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行分割的一部分。⑦两岸关系的缓和,经济合作的沟通等。对应训练1(2025届广东华附、广雅、省实、深中四校高三上学期期末)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状况。导致表中数据改变的主要缘由是()年份企业数量(个)合同金额(亿美元)占台湾地区对外投资比例1991173513.909.521992643055.4321.7819931094599.0365.60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起先打破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解析:选D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解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起先打破于1987年,解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在20世纪80年头初,解除C项。◆主题二新时期中国的外交家国情怀——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史料一]1919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10年一小变、30年一大变的周期性改变。每隔30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验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1919年、1949年和1979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改变是中国与国际上其他力气实力对比的改变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定结果。——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史料二]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柔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只是没有美国的指手画脚。……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因此上合组织对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些迥然不同的国家都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摘编自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欧亚巨人》[解读]史料一中作者认为20世纪的中国外交呈现周期性改变;中国的外交政策随着周期性改变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改变是内外因素联动的结果。史料二中作者认为上合组织是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一种新选择;该组织有利于减弱美国的霸权地位,使成员国共享全球化的成果;该组织在地区中影响力日益扩大,对地区国家的吸引力不断扩大。|历史说明|★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主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情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全部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同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沟通,促进共同旺盛。(6)中国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决力气。对应训练2(2025届江西上饶二模)197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所谓《与台湾关系法》。该法案表示遵从卡特政府与北京谈判中接受的原则,即将来(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并规定在台湾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这表明()A.中美关系已完全正常化B.台湾认可中美关系的改善C.美国并未放弃台湾,仍干涉中国内政D.美国只从事中国政府认可的与台湾相关的外交事务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将来(美国)与台湾的关系是一种非官方关系”以及“在台湾建立一个民间性代表机构——美国在台协会,由它来处理美台关系”,可知,在中美正式建交之后,美国并没有放弃台湾,照旧试图干涉中国内政,故选C项;通过所学学问可知,在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之后,已经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解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台湾对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的看法,解除B项;通过题干不能看出美国国会通过《与台湾关系法》之后,中国政府是否认可其规定,解除D项。|A组|1.(2024年北京卷)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殊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据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接受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驾驭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详细体现D.标记着香港和澳门回来祖国解析:选B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据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接受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驾驭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成立后就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解除A项;“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头初,解除C项;香港1997年回来,澳门1999年回来,解除D项。2.(2024年浙江卷)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气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设立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解析:选A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故A项正确。3.(2024年江苏卷)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冲突,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同等的理念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C.消退了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分歧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解析:选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敬重领土主权、互不侵扰、互不干涉内政、同等互惠、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冲突”相符,故A项正确;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主动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而“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有消退冲突,故C项错误;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年10月,邓小平”信息不符,况且1984年无法预见2001年的事,故D项错误。4.(2015年四川卷)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发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文初稿作者在听到赞誉声的同时,也因看到一些报刊指责该文“违反中心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转而支配“后事”:“我已经有思想打算了,我打算要坐牢。”上述材料表明当时()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解析:选B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想舆论,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为批判了‘左’倾错误思想而打算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当时“左”倾错误还未完全结束,故B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978年12月召开,故C项错误;由题干中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作者因看到一些报刊指责该文‘违反中心精神和反对毛泽东思想’而支配‘后事’”的这一现象,可知这一时期“两个凡是”的思想依旧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B组|1.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情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究中前进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C.政治体制改革注意完善民主程序D.依法治国渐渐成为国家意识解析:选B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规范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故选B项;1958年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早已经建立,因此不存在探究一说,A项错误;人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意完善民主程序,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改变,无法体现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D项错误。2.(2025届安徽“江淮十校”其次次联考)为了庆祝香港回来20周年,央视推出反映香港回来20年历程的五集大型纪录片《紫荆花开》,该片由《神圣时刻》《同心圆梦》《凝合共识》《开启归途》《同舟共济》五集构成,其中其次集是()A.《神圣时刻》 B.《开启归途》C.《凝合共识》 D.《同舟共济》解析:选A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先后依次是《开启归途》《神圣时刻》《凝合共识》《同舟共济》《同心圆梦》。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3.(2025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