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管理体系作业指导书TOC\o"1-2"\h\u24998第1章环境管理体系概述 3186331.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 3287331.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和作用 4313561.3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与要求 421596第2章环境政策与承诺 5116702.1环境政策的制定 5151752.1.1制定环境政策的原则 572372.1.2环境政策内容 562802.2环境承诺的表述 5198942.2.1环境承诺的内容 5228452.2.2环境承诺的发布与宣传 5314012.3环境目标与指标的设定 5150562.3.1环境目标设定 6316882.3.2环境指标制定 6103782.3.3环境目标与指标的跟踪与评估 614194第3章组织结构与职责 6242233.1组织结构设计 6294653.1.1组织结构应包括以下层级: 6180763.1.2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 6195623.2各部门环境管理职责分配 7246843.2.1环境管理部门职责: 72113.2.2各部门职责: 7256703.3内部沟通与协作 777203.3.1内部沟通: 7279683.3.2内部协作: 719825第4章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 8146914.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 8125854.1.1识别范围与依据 8131704.1.2识别方法 8231584.1.3评价准则 8234854.1.4评价结果 8136034.2环境风险评价 842774.2.1风险评价方法 821434.2.2风险评价过程 8320454.2.3风险评价结果 9231894.3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9249184.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9145504.3.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 9217634.3.3持续改进 99891第5章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 9216945.1法律法规的识别与收集 9248725.1.1确定识别范围 9145035.1.2收集法律法规 9146255.1.3更新法律法规 9274545.2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评价 984415.2.1评价方法 9101135.2.2评价频次 10145745.2.3不符合项整改 102685.3其他要求的识别与落实 10125995.3.1识别其他要求 10199915.3.2落实其他要求 10231715.3.3监督与检查 102696第6章规划与实施 10162046.1环境管理计划 10175256.1.1编制环境管理计划,应充分考虑组织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10135156.1.2环境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0260526.2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 1122006.2.1组织应根据环境管理计划,制定详细的环境管理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贯彻落实。 1130266.2.2环境管理措施应包括: 11225826.2.3各部门和人员应按照环境管理措施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措施的有效实施。 11259246.3资源配置与能力建设 11189746.3.1组织应合理配置资源,为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 1139526.3.2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和技能水平,具体措施如下: 11235616.3.3定期对环境管理资源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源配置,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1130722第7章运行控制与应急准备 11226537.1运行控制措施 11114607.1.1定义与规划 11220087.1.2监控与改进 1247897.2应急预案的制定 12297317.2.1风险识别与评估 1217517.2.2应急预案内容 12286627.3应急响应与救援 12159557.3.1应急启动 12117097.3.2应急救援 12104767.3.3应急结束 134172第8章监测、测量、分析与改进 13286298.1环境监测与测量 13284018.1.1监测计划 13154598.1.2监测方法与设备 13184088.1.3监测结果记录与报告 1333868.2数据分析与信息利用 13315688.2.1数据收集与整理 13219818.2.2数据分析 13314808.2.3信息利用 13173588.3持续改进措施 13321348.3.1改进目标与计划 1375858.3.2改进措施实施 14306488.3.3效果评估与调整 1450368.3.4持续改进机制 1429908第9章内部审核与纠正措施 14223359.1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实施 14285529.1.1确定审核范围与目的 14134429.1.2制定审核计划 1458259.1.3选择合适的审核员 1431879.1.4实施审核 1416029.1.5审核记录与证据收集 14142289.2审核报告的编写与反馈 14309889.2.1审核报告编写 14243959.2.2审核报告审查 14275949.2.3反馈与沟通 1528209.2.4整改措施的提出 1561169.3纠正措施的制定与落实 15183169.3.1制定纠正措施 15132879.3.2实施纠正措施 15169769.3.3纠正措施跟踪与验证 1531639.3.4整改效果评估 15162119.3.5形成闭环管理 1524657第10章管理评审与持续改进 151846010.1管理评审的策划与实施 15181710.1.1管理评审的策划 15895210.1.2管理评审的实施 152074710.2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写与发布 162385810.2.1管理评审报告的编写 162542110.2.2管理评审报告的发布 161848710.3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16382610.3.1持续改进机制的建立 16224710.3.2持续改进机制的运行 16第1章环境管理体系概述1.1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环境管理体系是指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所采用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旨在有效地实施环境政策,实现环境目标。它包括组织结构、规划活动、责任分配、运行过程、监控和评审以及持续改进等方面的内容。环境管理体系旨在帮助组织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1.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和作用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目的如下:(1)提高组织内部环境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环境风险;(2)促进组织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遵守;(3)提升组织在市场、客户及社会公众中的形象和信誉;(4)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包括:(1)明确组织环境管理责任,保证环境保护工作落到实处;(2)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废物排放;(4)加强环境意识培训,提升员工环保素质;(5)与相关方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1.3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与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主要包括ISO14001国际标准以及各国或地区相应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这些标准为组织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框架和指南。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主要包括:(1)制定并实施环境政策,承诺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2)明确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保证覆盖组织的主要环境影响;(3)建立组织结构,明确各级人员的职责和权限;(4)进行环境风险评估,制定环境目标和计划;(5)实施运行控制,保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6)监测和测量环境绩效,收集相关信息,以便进行评审;(7)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用性;(8)向相关方提供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证据,满足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第2章环境政策与承诺2.1环境政策的制定环境政策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对于指导企业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阐述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及要点。2.1.1制定环境政策的原则(1)遵守国家及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3)体现企业社会责任;(4)持续改进,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2.1.2环境政策内容(1)明确企业环境保护的责任和目标;(2)提出企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措施和要求;(3)强调全员参与和培训;(4)承诺遵守环境法律法规,预防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2环境承诺的表述环境承诺是企业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庄重承诺,是提高员工环境意识、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手段。2.2.1环境承诺的内容(1)遵守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履行企业环境保护责任;(2)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3)预防污染,降低环境风险;(4)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5)加强员工环境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环保素质。2.2.2环境承诺的发布与宣传(1)在企业内部及外部广泛宣传环境承诺;(2)将环境承诺纳入企业文化建设;(3)定期对环境承诺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公示。2.3环境目标与指标的设定环境目标与指标是衡量企业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2.3.1环境目标设定(1)符合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2)体现企业环境保护重点;(3)具有可量化、可衡量性;(4)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2.3.2环境指标制定(1)污染物排放指标;(2)资源能源消耗指标;(3)环境风险防控指标;(4)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指标;(5)环保投资指标。2.3.3环境目标与指标的跟踪与评估(1)建立环境目标与指标跟踪制度;(2)定期对环境目标与指标进行评估;(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环境保护工作措施。第3章组织结构与职责3.1组织结构设计为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本章节明确组织结构设计要求。组织应依据业务特点、规模及环境管理需求,设计适宜的内部管理机构,并保证各级机构间沟通顺畅、职责明确。3.1.1组织结构应包括以下层级:(1)最高管理层:负责制定环境方针、目标,提供必要的资源,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运行。(2)环境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内部环境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监督与改进。(3)各部门:负责执行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实现部门内部环境目标。(4)基层单位:负责具体作业活动的环境管理,落实环境管理体系要求。3.1.2组织结构设计应考虑以下因素:(1)业务流程:明确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保证业务流程的顺畅。(2)资源分配: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保障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3)风险管理:识别潜在环境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4)法律法规: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法律法规要求。3.2各部门环境管理职责分配为明确各部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职责,保证环境管理工作有效开展,以下对各部门环境管理职责进行分配。3.2.1环境管理部门职责:(1)组织制定、修订环境管理体系文件。(2)组织环境管理体系内审、管理评审。(3)监督、检查各部门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4)制定环境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环境意识。(5)处理环境,制定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3.2.2各部门职责:(1)制定并执行部门环境管理规章制度。(2)实施环境管理体系要求,保证部门环境目标的实现。(3)参加环境培训,提高员工环境意识和技能。(4)配合环境管理部门开展各项工作。3.3内部沟通与协作为提高环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组织内部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协作机制。3.3.1内部沟通:(1)组织定期召开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交流环境管理经验。(2)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收集、处理员工关于环境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3)利用内部通讯工具,发布环境管理体系相关通知、文件。3.3.2内部协作:(1)各部门应相互支持、配合,共同推进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2)在涉及跨部门的环境管理项目时,各部门应积极参与、协同完成。(3)组织内部培训、交流等活动,提高员工环境管理知识和技能,促进部门间的协作。第4章环境风险评估与控制4.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4.1.1识别范围与依据本节主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组织自身的要求,对组织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识别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组织场所、设施、设备、工艺、原材料、能源、废物等。4.1.2识别方法采用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资料分析等方法,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重点关注可能导致环境影响显著增加的因素。4.1.3评价准则根据环境因素的潜在影响程度和发生可能性,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准则包括环境影响的大小、范围、持续时间、可逆性等。4.1.4评价结果依据评价准则,对识别的环境因素进行分类,包括显著环境因素和非显著环境因素。对显著环境因素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4.2环境风险评价4.2.1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定性或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对显著环境因素可能导致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风险矩阵、危害与操作性研究(HAZOP)、故障树分析(FTA)等。4.2.2风险评价过程(1)确定评价目标、范围和边界。(2)收集评价所需的数据和信息。(3)识别可能的环境风险事件及其后果。(4)评估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影响。(5)计算风险值,对风险进行排序。4.2.3风险评价结果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对环境风险进行分级,包括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4.3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4.3.1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结合组织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人员培训、应急预案等。4.3.2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1)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保证措施的实施。(2)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实施时间、进度和验收标准。(3)风险控制措施实施过程中,加强监督和检查,保证措施的有效性。(4)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和优化。4.3.3持续改进组织应持续关注环境风险的变化,定期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不断优化和调整风险控制措施,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第5章法律法规与其他要求5.1法律法规的识别与收集5.1.1确定识别范围组织应明确环境管理体系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识别范围,包括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行业标准、国际公约等。5.1.2收集法律法规组织应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站、专业数据库、行业协会等,收集与本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5.1.3更新法律法规组织应定期对收集到的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所用法律法规的现行性和有效性。5.2法律法规的合规性评价5.2.1评价方法组织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对环境管理体系涉及的法律法规进行合规性评价,包括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分析组织现状,查找潜在不符合项。5.2.2评价频次合规性评价应定期进行,以保证组织在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始终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5.2.3不符合项整改对于评价过程中发觉的不符合项,组织应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责任、措施和期限,保证及时整改。5.3其他要求的识别与落实5.3.1识别其他要求组织应识别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其他要求,如企业内部规定、行业标准、客户要求等。5.3.2落实其他要求组织应将这些其他要求纳入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实施措施,保证其得到有效执行。5.3.3监督与检查组织应对其他要求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保证其落实到位,对不符合项进行整改,以提高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效果。第6章规划与实施6.1环境管理计划6.1.1编制环境管理计划,应充分考虑组织的发展战略、环境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要求,保证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6.1.2环境管理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目标:明确组织在环境管理方面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包括但不限于节能减排、污染控制、资源利用等方面;(2)环境指标:设定可量化的环境管理指标,以便于监测和评估环境管理计划的实施效果;(3)实施策略:根据环境目标和指标,制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行动方案;(4)时间表:明确环境管理计划各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相应的时间节点;(5)责任分配: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环境管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和任务。6.2环境管理措施的实施6.2.1组织应根据环境管理计划,制定详细的环境管理措施,并保证措施的贯彻落实。6.2.2环境管理措施应包括:(1)污染防治: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效率;(2)资源利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3)节能降耗:加强能源管理,推广节能技术和设备,降低能源消耗;(4)生态保护:加强生态保护,防止生态环境破坏,提升生态环境质量;(5)环境风险防控:建立健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6.2.3各部门和人员应按照环境管理措施的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措施的有效实施。6.3资源配置与能力建设6.3.1组织应合理配置资源,为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但不限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6.3.2加强环境管理能力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意识和技能水平,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环境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环境知识和技能;(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规范员工的环境行为;(3)鼓励员工参与环境管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加强内外部沟通与协作,提升环境管理整体水平。6.3.3定期对环境管理资源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资源配置,保证环境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第7章运行控制与应急准备7.1运行控制措施7.1.1定义与规划为保障环境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制定以下运行控制措施:(1)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环境职责和权限;(2)制定环境管理各项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3)定期对员工进行环境管理体系培训;(4)建立环境保护设施设备维护保养制度;(5)制定和实施节能减排措施。7.1.2监控与改进(1)对环境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2)分析检查结果,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7.2应急预案的制定7.2.1风险识别与评估(1)开展环境风险识别,包括自然灾害、灾难等;(2)评估各类环境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3)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7.2.2应急预案内容(1)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和人员;(2)制定应急响应程序和措施;(3)明确应急资源需求和配置;(4)确定应急预案的演练周期和方式。7.3应急响应与救援7.3.1应急启动(1)当发生环境或紧急情况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2)按照应急预案的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开展应急响应工作;(3)及时向上级报告情况,必要时请求外部支援。7.3.2应急救援(1)对现场进行安全评估,确定救援方案;(2)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现场救援;(3)保证现场救援人员的安全;(4)根据救援进展,调整应急预案和救援方案。7.3.3应急结束(1)当环境得到有效控制,确认现场安全后,宣布应急结束;(2)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总结,评估应急效果;(3)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应对环境风险的能力。第8章监测、测量、分析与改进8.1环境监测与测量8.1.1监测计划制定环境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对象、监测参数、监测频次、监测方法和监测人员职责。保证监测计划的有效实施,以评估环境绩效和环境影响。8.1.2监测方法与设备选择适宜的环境监测方法与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监测设备进行定期校准和检定,以保障监测结果的科学性。8.1.3监测结果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监测过程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进行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监测数据、监测时间、监测地点、监测方法等。8.2数据分析与信息利用8.2.1数据收集与整理收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数据,包括监测数据、法规要求、行业标准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归档,以便于分析与应用。8.2.2数据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识别环境绩效的优劣及变化趋势。分析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量、环境影响等。8.2.3信息利用将分析结果应用于环境管理决策,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高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同时将相关信息传达至相关部门和员工,提升全员环境意识。8.3持续改进措施8.3.1改进目标与计划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的改进目标与计划。明确改进措施的优先级、责任部门、完成时间等。8.3.2改进措施实施按照改进计划,实施相关措施。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控,保证改进措施得到有效执行。8.3.3效果评估与调整对实施后的改进措施进行效果评估,验证改进目标的达成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改进措施,以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8.3.4持续改进机制建立健全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对提出的建议进行评审和采纳,并将其纳入环境管理体系中,形成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第9章内部审核与纠正措施9.1内部审核的策划与实施9.1.1确定审核范围与目的根据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明确内部审核的范围与目的,保证审核全面、深入。9.1.2制定审核计划根据环境管理体系文件、过程、活动及重要性,制定内部审核计划,包括审核时间、地点、人员等。9.1.3选择合适的审核员选拔具备相应资质、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审核员,保证审核的有效性和公正性。9.1.4实施审核按照审核计划,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过程、活动、文件等进行检查,保证各项要求得到有效实施。9.1.5审核记录与证据收集记录审核过程中的发觉,收集相关证据,为后续审核报告编写提供依据。9.2审核报告的编写与反馈9.2.1审核报告编写根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