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1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2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3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4页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如海死后是否有巨额家产留给林黛玉,自清代便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涂瀛在《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中首提此说:“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论者坚持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并流入贾府,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第七十二回贾琏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曰“再”说明有“初”,当初可发的三二百万之财只能来源于林如海遗产。二是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指着贾宝玉向林黛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三是巡盐御史属肥缺,一定会积揽下大笔私财。其实,“再”有“如果”义,是常见义项,贾琏此语中完全可解释为“如果”,并不意味着有发过三二百万财的初次情况。王熙凤说贾宝玉在人物、门第、根基、家私方面能配得上林黛玉,这是婚配方面的常见提法,并不说明林黛玉也有大笔家私,特别是此处是说贾宝玉能配得上林黛玉,并未提林黛玉能配得上贾宝玉,“配得上”是单向度的,贾宝玉一定比林黛玉更好或不比其差,并不能反过来说明林黛玉不比贾宝玉差,就如第二十九回贾母所说贾宝玉的对象标准:“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种情况自然也属于贾宝玉能“配得上”对方。至于认为林如海有巨额遗产,并且林黛玉可以继承至少一部分,从生活逻辑上是成立的——林如海即便从书中所写看,也不会是穷官,林家无论是户绝而林黛玉继承家产,还是按惯例从宗族立祀而为林黛玉预留嫁妆,林黛玉都会有一笔财产。但关键问题是如果写到了林家财产并由林黛玉继承,对小说情节特别是宝黛爱情、对林黛玉形象是有益还是有害?也就是说,艺术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是否需要这样写?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寄人篱下,二是孤高脱俗。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这又直接影响到其性格心理及命运结局。如果林黛玉拥有一笔较大的财富,显然就更有物质及自尊的底气,不会时刻敏感小性,不会无所依靠而只能沉溺到爱情及审美追求中,不会完全是“瘦泪病愁”的形象,不会有第四十四回中向宝钗倾诉的那些“金兰语”,一句话,不会有那个孤弱无助、伤感深情、惹人怜惜的林黛玉形象。这就意味着从艺术逻辑看,要维护作者所设定的林黛玉形象,就不能让她有大笔私财。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写林如海是个小户穷官(比如秦业),而写其是书香门第、巡盐御史?大概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贾母出于对贾敏的钟爱,择婿时讲究大体的门当户对;二是为林黛玉出众的才学、修养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三是有资格和机会请贾雨村为西席,从而串联起相关情节;四是曹雪芹先祖曾任此职,为怀念而写人。上述第二、三点都是出于艺术逻辑考量。那么,有没有可能既按生活逻辑让林如海留下大笔遗产,又考虑艺术逻辑而让林黛玉不知有此遗产?也就是如前述一些学者所言那样,贾府接受了林家遗产,而未告诉林黛玉。这样写会带来另外的问题:若贾府向林黛玉隐瞒了大笔私财,显然降低了贾府这个尚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期的百年旺族的品质格局,特别是如果贾府擅自将遗产用于修建大观园,肯定会制造林黛玉和贾府的矛盾,甚至是法律纠纷,这将直接影响现有的情节进程。实际上按书中所写,林黛玉是以一种彻底的寄人篱下的心态生活的,她自己从未意识到有一笔私有财富,贾府也从未表现出按接受了林家一大笔私财的方式去安排林黛玉的生活,其所有的待遇,都是基于亲缘关系特别是贾母的疼爱。涂瀛当年也看到了林家遗产对林黛玉形象的冲击,指出:“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乃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涂瀛认为从艺术角度看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巨额遗产问题,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没有指出如何才能让林黛玉“不知”,似乎认为林黛玉实际知道但没放在心上,这显然不符合书中所写。陈大康先生肯定此艺术性考量,并顺此思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认为贾母等人没有告诉年幼的林黛玉,林黛玉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后来应是猜测到有遗产,但注意力在与宝玉的相知相爱上,并未细究。这一思路同时还涉及这一连带问题:贾母为解决遗产已消费问题或为确保其留在贾家,故支持宝黛婚事。前文已述若林黛玉知道有大笔遗产在贾家,定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至于宝黛婚事,贾母一直没有考虑林黛玉,已是学界的基本共识。也就是说,认为林家有大笔遗产流入贾府,面临着阐释上的诸多困难。既然从艺术逻辑看,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有巨额财产,那有什么必要非要写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由此造成阐释上的诸多矛盾呢?这其实反映出论者对小说艺术逻辑的独立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生活逻辑来解释情节,特别是那些认为是隐性的情节内容。涂瀛及当代学者既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又认为林黛玉不受遗产影响,实际上是认为生活逻辑应该并且可以与艺术逻辑协调、兼得,但我们从具体情节中看到的情形是两个方面有诸多冲突,无法协调统一,作者只好舍去不写家产问题,也就是说若生活逻辑造成不便甚至带来妨害,为了艺术逻辑,可以忽略甚至违背生活逻辑。(摘编自张平仁、孙旭《矛盾与平衡:〈红楼梦〉中的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涂瀛看来,林如海不仅有巨额家产,还借助林黛玉之手把其财产转给了贾府。B.当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发生矛盾的时候,《红楼梦》更倾向于选择艺术逻辑加以创作。C.作者认为,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并不影响宝黛爱情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D.缺乏对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关系的认知,是人们对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争论的根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曹雪芹在把林如海定位在小户穷官还是书香门第方面应该有过思想斗争。B.从贾府地位、情节发展以及黛玉性格的形成方面来看,林如海应该没有巨额遗产。C.对于巨额遗产与林黛玉形象的矛盾,涂瀛从艺术角度认为林黛玉不必知道巨额遗产的问题。D.贾母从未考虑宝黛婚事,这是学界的共识,因此林家的遗产对贾母的决策没有影响。3.下列有关原文论证的图示,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B.C.D.4.根据文本的阐述,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本观点的一项是()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充满着更多艺术逻辑的思考。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出门时试探火盆里的火有着生活逻辑的意味。C.《百合花》中,“我”在通讯员牺牲后“强忍着眼泪”的细节是生活逻辑使然。D.《祝福》中鲁四老爷坚决不让捐了门槛的祥林嫂参与祭祀,包含着艺术逻辑的考量。5.本文围绕林如海究竟有无巨额遗产的问题,指出当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发生矛盾时可以舍弃生活逻辑。请以蒲松龄的《促织》或卡夫卡的《变形计》为例,谈谈你的理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苟规马随赵晏彪新书记还没有露面,议论便开始了。“听说没有,这马子书记在旧景县当县长,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怎么反而到咱们县任书记了,这种人不干活还能升官?”“你们不知道呀,马子书记在旧景县的时候,口碑很好,老百姓都说他好,他走的时候,还有人哭呢。”“这倒是新鲜事,现在还有这样的干部?”各种议论、风言风语,一一传到马子书记耳朵里,他一不回应,二不生气,三不追究,任凭大家议论。马子书记上任后,已经几天了,既没有马上开会,也没有找任何人谈过话,只是一头扎进县里的各个项目工程调研去了。二十天很快就过去了,马子书记这才召开了任新政县委书记的第一个县委会。马子书记说,咱们县在全区排名第三,咱们的老领导苟玉明书记和李玉县长工作很突出,做得很好,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按照上届班子的安排执行,谁做什么工作的还做那份工作,把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好。说到此,他环视着这些干部,他们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脸色表情一派吃惊的样子,还有的似笑非笑……“最后一条,我们的干部,不要在会上会下讲大话说空话,更不要什么心灵鸡汤,少说,多干,富民为本,都拿业绩说话。”马子书记说完边站起边又补充一句:“从我做起,开短会,干实事,散会。”会议还没有散,会议内容就传开了……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是正义区里的一名会计,风言风语她自然听到了许多。周末马子书记回家了,她做了几道丈夫爱吃的菜:红烧带鱼、青椒炒土豆丝、腊肉苦瓜,还特意拿出一瓶马子存了十年的老酒。马子欢喜得直乐,问:“今天是啥日子呀,怎么如此丰盛?”妻子周丽笑笑说:“你干得那么好,保住了前三,不应该奖励吗?”马子知道,妻子不是这样的人,他一路走来,妻子虽然是默默地支持他,但什么都明镜似的,今天这样口气与往日不同,肯定这里面有什么事情。“小丽,你是不是听到什么了?”“我没有听到什么,那天老领导李主任问我,听说马子每周都回家呀,这好像话里有话。”马子书记听后说:“工作要干,家也不能不要呀。家国,家国,家在前,国在后,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嘛。我不回家大家又会说我要工作不要家,我回家也是风言风语,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周丽把饭菜摆好后给丈夫倒了一杯酒:“说正经的,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人家都说你是‘苟规马随’!”“‘苟规马随’?哈哈,还真会改编。”马子笑着一饮而尽,吃了口菜后,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苦瓜慢慢地说:“我和苟玉明副区长谁能干?”周丽大了眼睛说:“那还用说嘛,人家现在是副区长,高你一级。”“是呀,他定的政策我都一一考察了,没有任何问题,我若不执行对上对下能说得过去吗?”马子又一次一饮而尽,有些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为什么落后?一是盲从,人云亦云;二是恨人有笑人无,墙倒众人推;三是浪费,多少好的工程只因为前任调离或者出现问题,一概否定,浪费的是国家的钱财、人民的血汗和无法挽回的宝贵时间呀。”夫妻俩边喝边聊,马子说,你知道他们说的“苟规马随”是出自哪里吗?妻子摇了摇头。“其实他们是篡改了成语,真正的成语是叫‘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位开国功臣叫曹参,他被萧何推荐继任丞相。每天下朝后回到家,就听到围墙后有小吏们喝酒、干杯的声音。当地的官员很担心小吏们发出的声音太大,惹怒了曹丞相。官员找个理由带着曹参去围墙后走走,来到小吏们的住所前,见小吏们的厨房和餐厅都很干净。言外之意,就是提示曹参,要不要让小吏们搬家?曹参并没有理会官员的‘提醒’,而是到了傍晚时分,让家人摆好饭菜,自己端起酒杯,朝着围墙后大声说:‘来,干杯!’小吏们一听,齐声欢呼:‘大人,干杯!’曹参和小吏们在一块儿喝酒猜拳,打得火热。“这件事引起了汉惠帝刘盈的不满,他觉得可能自己年纪太轻,在大功臣曹参的眼里不过是个儿皇帝,曹参可能看不起自己,所以不愿意尽心尽力辅佐他。于是汉惠帝亲自找曹参,两个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君臣之谈。曹参总共问了两个问题:一、汉惠帝和刘邦谁更有才能?二、曹参和萧何谁更有才能?“汉惠帝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一、我不如老爹刘邦厉害。二、萧何比你曹参厉害。汉惠帝说完后,曹参不急不慢地说:这不就对了,萧何善于治理国家,他为相期间,已经制定了很完美的治国纲要、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汉朝按照这样的典章已经逐步强大。我没有萧何厉害,我制定的措施也不一定比萧何的好,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按照萧何制定的典章继续执行下去呢?“汉惠帝听后竟然无言以对,打心里佩服曹参的才能。曹参作为丞相,表面上看来不作为,实际上他能够执行前任留下的好的典章,就已经是非常有作为了。试想,倘若曹参上台后,好大喜功,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全部推翻萧何留下的制度典章,如此一来,必定会天下大乱,民怨沸腾,汉朝就无法休养生息,更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的强汉局面,而曹参跟随萧何的做法,也成就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典故‘萧规曹随’。再看曹参,因为治国有功,死后2000多年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千古贤相。”周丽听完丈夫讲述的故事,心领神会了,她心想,我没有看错丈夫。马子看了看妻子,俩人默契地同声说:“为‘苟规马随’干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官上任的马子书记不动声色地考察了二十天后才召开第一次县委会,足以看出他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B.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虽然支持丈夫,但起初内心对丈夫的“苟规马随”政策也有不解,担心丈夫过于保守而失去政绩。C.马子书记向妻子周丽解释了自己选择“苟规马随”的原因,展现了他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D.该小说的主题比较明确,除了赞叹马子书记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外,还强调先有小家才有大国的家国道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给读者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感觉。B.从叙述的角度来看,该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既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马子书记的言行,也能明了其心理。C.从叙述线索上看,该文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马子书记是明线,群众反应的变化是暗线。D.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除对马子书记的正面描写外,还借助其他人以及相关历史典故来刻画。8.小说为什么要把“萧规曹随”故事讲得如此详细?请简要分析。9.该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涉及了“群众演员”,请简要分析其在作用上的相同点。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事有见以为缓,而其实不可不蚤为之计者,此狃目前者之所狎视,而深识玄览之士之所蒿目而忧也,则今之备荒弭盗是已。尝观《周礼》,以荒政十二聚万民,而除盗贼即具于中,何者?国富民殷,善良自众;民穷财尽,奸宄易生。昔人谓“圣王之民不馁,治平之世无盗”,此笃论也。今上统驭方内,仁怀义震,靡所不至,宜民生阜康,暴民不作矣。乃吴楚之东西,大江之左右,近而宛洛,远而闽蜀,饥馑频仍,群不逞之徒钩连盘结,时戢而时动,此非盛世所宜有也。愚以为备荒弭盗,皆今急务。古今备荒之说,不可缕数,总之,修先王储偫①之政,上也;综中世敛散之规,次也;移粟移民,裒盈益缩,下也。咸无焉,而孳孳糜粥之设,是激西江之水,苏涸辙之鱼,蔑有及矣。试详论之。《周礼》既有荒政,为遇凶救济之法矣,而又遗人所掌收诸委积,为待凶施惠之法。廪人所掌岁计丰凶,为嗣岁移就之法。未荒也,预有以待之;将荒也,先有以计之;既荒也,大有以救之。故上古之民灾而不害。中世敛散之规,皆师其遗意。可见施行者,如李悝之平籴,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耿寿昌之常平,谷贱则增价以籴,谷贵则减价以粜;隋长孙平令民家出石粟输之当社,以备凶年。此所谓中世敛散之规,今之所当亟于修举者也。(节选自焦竑《备荒弭盗议》)材料二: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②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③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④,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节选自刘敞《患盗论》)【注】①储偫:储备,存储物资以备需用。②龠(yuè):古代量器。③出:脱离。④直指之使:即直指使,文中指朝廷派往地方专管盗贼的官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夫A衣食素B周其身C廉耻夙D加其心E彼唯恐F不得齿良人G何敢然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备荒弭盗”中的“备”,与《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含义不同。B.“除盗贼即具于中”的“除”,与《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中的“除”含义相同。C.“不可缕数”中的“数”,与《谏逐客书》“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中的“数”含义不同。D.“不若起而图生也”中的“若”,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若”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焦竑看来,那些缺少远视而只顾眼前的人是不易产生“备荒弭盗”主张的。B.焦竑为论证“备荒弭盗”的观点,既结合百姓的现状,又联系《周礼》中的内容。C.在刘敞看来,如果政治修明、教化盛行、百姓贫富差距不大,可有效减少盗贼产生。D.从具体途径来看,焦竑与刘敞都主张通过借助法律的手段来落实“备荒弭盗”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荒也,预有以待之;将荒也,先有以计之。(2)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14.焦竑为何视备荒弭盗为当务之急?(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临邑舍弟书至①(节选)杜甫二仪②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职思③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薄曹。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④。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⑤。【注】①舍弟,诗人的弟弟杜颖,时为临邑簿曹。该诗原题目为“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②二仪,古称天地为二仪。③职司,治水之官。④泛梗,漂浮的桃梗(木偶)。利涉,顺利渡河。蟠桃,东海仙山上的仙桃。⑤“却倚”二句:言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将目睹的黄河泛滥以及灾民遍野、怨声载道的惨状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B.该诗先讲述大雨成灾,再讲述弟弟写来书信,避免了平铺直叙,耐人寻味。C.该诗前六句既有描写又有记叙,“积”“漏”“拆”等字形象地写出久雨成灾。D.“忧悄悄”写出了官员内心忧愁,“版筑不时操”可看出地方官的防治和赈济。16.本诗既有现实主义情怀,也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人们做事情很难善始善终的道理。(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借助比较强调了“钉头”“瓦缝”之多。(3)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夸张或对比手法的诗句,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蒲松龄自云,“男儿不得志,歌声出金石耳。仰取俯拾,爵而勿刁,我则陋矣。夫作者之愤,作者之遇也,司马、孟坚,易地皆然耳”。他创作《聊斋志异》有着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和动力,也传承了___①___。《促织》讲述的不是花妖狐媚,没有太多浪漫色彩,而是有着纪实补史与批判现实的意图。它采用史传叙事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虽然这些可能为虚构的假设,但毕竟有着事实依据为依托,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结尾处,“异史氏曰”的形式,沿袭着《史记》“太史公曰”的格式,以表达资政建议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卡夫卡的《变形记》则属于一种私人化写作,讲述了一个极端考验伦理和人性的故事。《变形记》的开头是: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___②___。这里没有可考的时间、地点,没有交代事情缘由。其为何变形、如何变形都没有具体说明,它既成事实,重要的是变形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象征和隐喻意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项中的“具体”,与文段中加点的“具体”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事件的经过,他谈得非常具体。B.请问,你在单位里担任什么具体工作?C.有扶乩者……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D.行业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措施具体到每一个环节。(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真有人做了实验,证明囊萤也许确实不利于读书。据《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记载,康熙驻跸热河时,“尝谕令侍卫搜罗数百萤火虫置于袋中,其光量不利览读”。该资料源于《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应该可信。现代作家也不乏质疑囊萤夜读之人。有人说:“数十萤火,烛光能有几何,即使可用,白天花了工夫去捉,却来晚上用功,岂非徒劳。”这是从时间利用角度对车胤囊萤夜读进行了解构。他还援引法布尔《昆虫记》的说法,来说明囊萤夜读的不可行:“假如拿了一个萤火在一行文字上面移动,黑暗中可以看得出一个个的字母……这样的灯光会使得读者失掉耐性的。”其实,文化领域中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很多都无法以科学手段进行实证,却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对于车胤囊萤夜读这样的故事,()。2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也许”与“应该”等词体现出语言表达的严谨性,这使相关观点表述缜密。B.文中引用了中外不同文献的记载,为论证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强了说服力。C.“不利览读”后面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应该将句号移到引号的前面。D.画波浪线句子与“可恶!然而……”(《祝福》)中的省略号的作用不相同。22.请围绕“囊萤夜读”完成文中括号处的续写,要求:用上“一方面……另一方面……”的句式,注意内容与结构上的照应,不超过80个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李斯与魏征借助热情与理性给国家的长治久安出谋划策,契诃夫、鲁迅拿起了笔无情地解剖社会的弊病,给出疗救的出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023—2024学年(下)南阳六校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林如海死后是否有巨额家产留给林黛玉,自清代便是人们探讨的话题。涂瀛在《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中首提此说:“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论者坚持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并流入贾府,依据主要有三:一是第七十二回贾琏说“这会子再发个三二百万的财就好了”,曰“再”说明有“初”,当初可发的三二百万之财只能来源于林如海遗产。二是第二十五回王熙凤指着贾宝玉向林黛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三是巡盐御史属肥缺,一定会积揽下大笔私财。其实,“再”有“如果”义,是常见义项,贾琏此语中完全可解释为“如果”,并不意味着有发过三二百万财的初次情况。王熙凤说贾宝玉在人物、门第、根基、家私方面能配得上林黛玉,这是婚配方面的常见提法,并不说明林黛玉也有大笔家私,特别是此处是说贾宝玉能配得上林黛玉,并未提林黛玉能配得上贾宝玉,“配得上”是单向度的,贾宝玉一定比林黛玉更好或不比其差,并不能反过来说明林黛玉不比贾宝玉差,就如第二十九回贾母所说贾宝玉的对象标准:“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这种情况自然也属于贾宝玉能“配得上”对方。至于认为林如海有巨额遗产,并且林黛玉可以继承至少一部分,从生活逻辑上是成立的——林如海即便从书中所写看,也不会是穷官,林家无论是户绝而林黛玉继承家产,还是按惯例从宗族立祀而为林黛玉预留嫁妆,林黛玉都会有一笔财产。但关键问题是如果写到了林家财产并由林黛玉继承,对小说情节特别是宝黛爱情、对林黛玉形象是有益还是有害?也就是说,艺术逻辑上是否讲得通,是否需要这样写?林黛玉在贾府的生存状态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寄人篱下,二是孤高脱俗。两者是互相依存的,这又直接影响到其性格心理及命运结局。如果林黛玉拥有一笔较大的财富,显然就更有物质及自尊的底气,不会时刻敏感小性,不会无所依靠而只能沉溺到爱情及审美追求中,不会完全是“瘦泪病愁”的形象,不会有第四十四回中向宝钗倾诉的那些“金兰语”,一句话,不会有那个孤弱无助、伤感深情、惹人怜惜的林黛玉形象。这就意味着从艺术逻辑看,要维护作者所设定的林黛玉形象,就不能让她有大笔私财。既然如此,那为何不写林如海是个小户穷官(比如秦业),而写其是书香门第、巡盐御史?大概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贾母出于对贾敏的钟爱,择婿时讲究大体的门当户对;二是为林黛玉出众的才学、修养提供必要的成长环境;三是有资格和机会请贾雨村为西席,从而串联起相关情节;四是曹雪芹先祖曾任此职,为怀念而写人。上述第二、三点都是出于艺术逻辑考量。那么,有没有可能既按生活逻辑让林如海留下大笔遗产,又考虑艺术逻辑而让林黛玉不知有此遗产?也就是如前述一些学者所言那样,贾府接受了林家遗产,而未告诉林黛玉。这样写会带来另外的问题:若贾府向林黛玉隐瞒了大笔私财,显然降低了贾府这个尚处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时期的百年旺族的品质格局,特别是如果贾府擅自将遗产用于修建大观园,肯定会制造林黛玉和贾府的矛盾,甚至是法律纠纷,这将直接影响现有的情节进程。实际上按书中所写,林黛玉是以一种彻底的寄人篱下的心态生活的,她自己从未意识到有一笔私有财富,贾府也从未表现出按接受了林家一大笔私财的方式去安排林黛玉的生活,其所有的待遇,都是基于亲缘关系特别是贾母的疼爱。涂瀛当年也看到了林家遗产对林黛玉形象的冲击,指出:“或问:林黛玉聪明绝世,何以如许家资而乃一无所知也?曰:此其所以为名贵也,此其所以为宝玉之知心也。若好歹将数百万家资横据胸中,便全身烟火气矣,尚得为黛玉哉?然使在宝钗,必有以处此。”涂瀛认为从艺术角度看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巨额遗产问题,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没有指出如何才能让林黛玉“不知”,似乎认为林黛玉实际知道但没放在心上,这显然不符合书中所写。陈大康先生肯定此艺术性考量,并顺此思路试图解决这一问题,认为贾母等人没有告诉年幼的林黛玉,林黛玉具有一定的经济头脑,后来应是猜测到有遗产,但注意力在与宝玉的相知相爱上,并未细究。这一思路同时还涉及这一连带问题:贾母为解决遗产已消费问题或为确保其留在贾家,故支持宝黛婚事。前文已述若林黛玉知道有大笔遗产在贾家,定不会有如此强烈的寄人篱下之感。至于宝黛婚事,贾母一直没有考虑林黛玉,已是学界的基本共识。也就是说,认为林家有大笔遗产流入贾府,面临着阐释上的诸多困难。既然从艺术逻辑看,林黛玉不必、不应知道有巨额财产,那有什么必要非要写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由此造成阐释上的诸多矛盾呢?这其实反映出论者对小说艺术逻辑的独立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生活逻辑来解释情节,特别是那些认为是隐性的情节内容。涂瀛及当代学者既认为林如海留下巨额遗产,又认为林黛玉不受遗产影响,实际上是认为生活逻辑应该并且可以与艺术逻辑协调、兼得,但我们从具体情节中看到的情形是两个方面有诸多冲突,无法协调统一,作者只好舍去不写家产问题,也就是说若生活逻辑造成不便甚至带来妨害,为了艺术逻辑,可以忽略甚至违背生活逻辑。(摘编自张平仁、孙旭《矛盾与平衡:〈红楼梦〉中的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涂瀛看来,林如海不仅有巨额家产,还借助林黛玉之手把其财产转给了贾府。B.当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发生矛盾的时候,《红楼梦》更倾向于选择艺术逻辑加以创作。C.作者认为,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并不影响宝黛爱情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D.缺乏对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关系的认知,是人们对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争论的根源。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曹雪芹在把林如海定位在小户穷官还是书香门第方面应该有过思想斗争。B.从贾府地位、情节发展以及黛玉性格的形成方面来看,林如海应该没有巨额遗产。C.对于巨额遗产与林黛玉形象的矛盾,涂瀛从艺术角度认为林黛玉不必知道巨额遗产的问题。D.贾母从未考虑宝黛婚事,这是学界的共识,因此林家的遗产对贾母的决策没有影响。3.下列有关原文论证的图示,最为准确的一项是()A.B.C.D.4.根据文本的阐述,下列选项不符合文本观点的一项是()A.《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充满着更多艺术逻辑的思考。B.《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出门时试探火盆里的火有着生活逻辑的意味。C.《百合花》中,“我”在通讯员牺牲后“强忍着眼泪”的细节是生活逻辑使然。D.《祝福》中鲁四老爷坚决不让捐了门槛的祥林嫂参与祭祀,包含着艺术逻辑的考量。5.本文围绕林如海究竟有无巨额遗产的问题,指出当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发生矛盾时可以舍弃生活逻辑。请以蒲松龄的《促织》或卡夫卡的《变形计》为例,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D3.A4.C5.示例一:蒲松龄的《促织》中,这个孩子为了帮助父母度过难关,竟然魂化促织,还与各种蟋蟀搏斗,甚至与鸡搏斗,这显然只是出于一种想象,而不是我们生活中会真实发生的现象。成名儿子魂化促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作者意在借此艺术逻辑的夸张,批判天下无数个像成名一样的家庭所遭受的统治阶级的压迫、摧残,甚至家破人亡。示例二: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人与虫之间存在物种隔离,所以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只甲虫,这完全不符合生活逻辑。但作者正是想要通过这一荒诞的情节,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异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这种艺术逻辑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批判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还借助林黛玉之手把其财产转给了贾府”无中生有,由原文“涂瀛在《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中首提此说:‘林黛玉葬父来归,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可知,原文中“林黛玉葬父来归”只是事件,此事件后的结果是“数百万家资尽归贾氏”,没有“借助林黛玉之手”中林黛玉亲自执行的行为。C.“林如海有无巨额遗产并不影响宝黛爱情的情节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错误,由原文作者“从艺术逻辑看,要维护作者所设定的林黛玉形象,就不能让她有大笔私财”等可知,作者对此是进行了思考的,并非认为完全不影响。D.“缺乏对生活逻辑与艺术逻辑关系的认知,是……根源”错误。由原文“这其实反映出论者对小说艺术逻辑的独立性、必要性认识不足,习惯于用生活逻辑来解释情节,特别是那些认为是隐性的情节内容”可知,人们争论的根源是“习惯于用生活逻辑来解释情节”。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D.“因此林家的遗产对贾母的决策没有影响”错误,“林家的遗产对贾母的决策没有影响”于文无据。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思路和结构的能力。文章首先提出了“林如海死后是否有巨额家产留给林黛玉”的论题,然后列举了人们对此的不同看法,并分析了这些看法的错误,接着提出了作者的观点,即为了维护林黛玉的形象,作者不会让她拥有大笔财富,然后进一步分析了原因,最后从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角度得出结论“为了艺术逻辑,可以忽略甚至违背生活逻辑”。从结论这一点来看,艺术逻辑应该是大于生活逻辑的,由此可排除B、C。D.“林如海有巨额遗产→贾母择婿的门第观”因果倒置,应是贾母门当户对的择婿观说明林如海不可能是小门小户,从而决定了其有巨额遗产。可排除D。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信息的能力。C.“是生活逻辑使然”错误。“我”“强忍着眼泪”更多地是出于艺术上的考虑,以突出战争的残酷和人物内心的坚强。这种写法加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故事的主题。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不论是蒲松龄的《促织》,还是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有着人变为虫的相似情节。从我们的生活现实来看,人是哺乳动物,促织、甲虫都是昆虫,物种不同,也决定了人与虫之间绝不可能互相转化,更不会存在“魂穿”的可能。因此,若要符合生活逻辑,便不可能有人变为虫这一情节在。但两位作者想要表现的“异化”主题,促使他们放弃了这一生活逻辑,而以超现实的手法,展现不合理的社会会“异化”人的外表乃至心灵的核心主题。《促织》中,成名的际遇起伏并非出于其才华等因素,而仅仅是决定于一只小小的促织。因为其子魂化的促织讨好了长官、皇帝,成名一家最后平步青云,“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看上去因祸得福,过得不错。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所谓的“幸福”是靠什么得来的?是靠成名儿子魂化促织得来的。这种安排明显偏离了生活逻辑,却强化了小说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变形记》中,分析对比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前后,家人对他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发现,家人的态度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仅仅是因为格里高尔不能再为家庭带来任何的经济收益。由此,在这一鲜明对比中,作者也就实现了他所要批判的金钱至上,亲情淡漠的目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苟规马随赵晏彪新书记还没有露面,议论便开始了。“听说没有,这马子书记在旧景县当县长,似乎没有什么突出的业绩,怎么反而到咱们县任书记了,这种人不干活还能升官?”“你们不知道呀,马子书记在旧景县的时候,口碑很好,老百姓都说他好,他走的时候,还有人哭呢。”“这倒是新鲜事,现在还有这样的干部?”各种议论、风言风语,一一传到马子书记耳朵里,他一不回应,二不生气,三不追究,任凭大家议论。马子书记上任后,已经几天了,既没有马上开会,也没有找任何人谈过话,只是一头扎进县里的各个项目工程调研去了。二十天很快就过去了,马子书记这才召开了任新政县委书记的第一个县委会。马子书记说,咱们县在全区排名第三,咱们的老领导苟玉明书记和李玉县长工作很突出,做得很好,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按照上届班子的安排执行,谁做什么工作的还做那份工作,把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好。说到此,他环视着这些干部,他们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脸色表情一派吃惊的样子,还有的似笑非笑……“最后一条,我们的干部,不要在会上会下讲大话说空话,更不要什么心灵鸡汤,少说,多干,富民为本,都拿业绩说话。”马子书记说完边站起边又补充一句:“从我做起,开短会,干实事,散会。”会议还没有散,会议内容就传开了……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是正义区里的一名会计,风言风语她自然听到了许多。周末马子书记回家了,她做了几道丈夫爱吃的菜:红烧带鱼、青椒炒土豆丝、腊肉苦瓜,还特意拿出一瓶马子存了十年的老酒。马子欢喜得直乐,问:“今天是啥日子呀,怎么如此丰盛?”妻子周丽笑笑说:“你干得那么好,保住了前三,不应该奖励吗?”马子知道,妻子不是这样的人,他一路走来,妻子虽然是默默地支持他,但什么都明镜似的,今天这样口气与往日不同,肯定这里面有什么事情。“小丽,你是不是听到什么了?”“我没有听到什么,那天老领导李主任问我,听说马子每周都回家呀,这好像话里有话。”马子书记听后说:“工作要干,家也不能不要呀。家国,家国,家在前,国在后,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嘛。我不回家大家又会说我要工作不要家,我回家也是风言风语,这叫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周丽把饭菜摆好后给丈夫倒了一杯酒:“说正经的,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人家都说你是‘苟规马随’!”“‘苟规马随’?哈哈,还真会改编。”马子笑着一饮而尽,吃了口菜后,给妻子夹了一筷子苦瓜慢慢地说:“我和苟玉明副区长谁能干?”周丽大了眼睛说:“那还用说嘛,人家现在是副区长,高你一级。”“是呀,他定的政策我都一一考察了,没有任何问题,我若不执行对上对下能说得过去吗?”马子又一次一饮而尽,有些意味深长地说:“中国为什么落后?一是盲从,人云亦云;二是恨人有笑人无,墙倒众人推;三是浪费,多少好的工程只因为前任调离或者出现问题,一概否定,浪费的是国家的钱财、人民的血汗和无法挽回的宝贵时间呀。”夫妻俩边喝边聊,马子说,你知道他们说的“苟规马随”是出自哪里吗?妻子摇了摇头。“其实他们是篡改了成语,真正的成语是叫‘萧规曹随’。说的是西汉时期有位开国功臣叫曹参,他被萧何推荐继任丞相。每天下朝后回到家,就听到围墙后有小吏们喝酒、干杯的声音。当地的官员很担心小吏们发出的声音太大,惹怒了曹丞相。官员找个理由带着曹参去围墙后走走,来到小吏们的住所前,见小吏们的厨房和餐厅都很干净。言外之意,就是提示曹参,要不要让小吏们搬家?曹参并没有理会官员的‘提醒’,而是到了傍晚时分,让家人摆好饭菜,自己端起酒杯,朝着围墙后大声说:‘来,干杯!’小吏们一听,齐声欢呼:‘大人,干杯!’曹参和小吏们在一块儿喝酒猜拳,打得火热。“这件事引起了汉惠帝刘盈的不满,他觉得可能自己年纪太轻,在大功臣曹参的眼里不过是个儿皇帝,曹参可能看不起自己,所以不愿意尽心尽力辅佐他。于是汉惠帝亲自找曹参,两个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君臣之谈。曹参总共问了两个问题:一、汉惠帝和刘邦谁更有才能?二、曹参和萧何谁更有才能?“汉惠帝也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一、我不如老爹刘邦厉害。二、萧何比你曹参厉害。汉惠帝说完后,曹参不急不慢地说:这不就对了,萧何善于治理国家,他为相期间,已经制定了很完美的治国纲要、法律条文、规章制度,汉朝按照这样的典章已经逐步强大。我没有萧何厉害,我制定的措施也不一定比萧何的好,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按照萧何制定的典章继续执行下去呢?“汉惠帝听后竟然无言以对,打心里佩服曹参的才能。曹参作为丞相,表面上看来不作为,实际上他能够执行前任留下的好的典章,就已经是非常有作为了。试想,倘若曹参上台后,好大喜功,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全部推翻萧何留下的制度典章,如此一来,必定会天下大乱,民怨沸腾,汉朝就无法休养生息,更不会出现汉武帝时期的强汉局面,而曹参跟随萧何的做法,也成就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典故‘萧规曹随’。再看曹参,因为治国有功,死后2000多年一直被人们传颂,成为千古贤相。”周丽听完丈夫讲述的故事,心领神会了,她心想,我没有看错丈夫。马子看了看妻子,俩人默契地同声说:“为‘苟规马随’干杯!”(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官上任的马子书记不动声色地考察了二十天后才召开第一次县委会,足以看出他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精神。B.马子书记的妻子周丽虽然支持丈夫,但起初内心对丈夫的“苟规马随”政策也有不解,担心丈夫过于保守而失去政绩。C.马子书记向妻子周丽解释了自己选择“苟规马随”的原因,展现了他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D.该小说主题比较明确,除了赞叹马子书记具有超强的工作能力外,还强调先有小家才有大国的家国道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小说虽然没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但给读者一种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的感觉。B.从叙述的角度来看,该小说采用了全知视角,既能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马子书记的言行,也能明了其心理。C.从叙述线索上看,该文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展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马子书记是明线,群众反应的变化是暗线。D.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小说除对马子书记的正面描写外,还借助其他人以及相关历史典故来刻画。8.小说为什么要把“萧规曹随”故事讲得如此详细?请简要分析。9.该小说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都涉及了“群众演员”,请简要分析其在作用上的相同点。【答案】6.B7.B8.①娓娓道来,增添文章的故事性。②使不要好大喜功的道理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易于听者接受。③表现了马子书记的执政智慧,对前任工作的尊重和对未来工作的深思熟虑。9.①渲染气氛,增添了主人公的神秘感,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③衬托主要人物,为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展现搭设舞台。【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担心丈夫过于保守”错误,由妻子周丽的话“有人说你不作为,人家新官上任都会烧三把火,大刀阔斧,而你呢,却步前任苟玉明书记后尘,将来即使有了成绩也不是你的,你傻不傻呀”可知,担心的不是“过于保守”,而是别人对丈夫“不作为”的指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也能明了其心理”错误,小说只是描写了马书记的言行,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节和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整体效果看,文章用了四个段落,连续不断地说“萧规曹随”的成语故事,非常精彩,使小说故事性更强,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结构看,“马子又一次一饮而尽,有些意味深长地”讲完道理之后,讲“苟规马随”的出处,既照应上文,又不会使道理讲得生硬。一个生动的事实论据,更能够证明马子的观点,也能够让读者以史为鉴,进行深刻的反思。其中“倘若曹参上台后,好大喜功,为了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才能”运用了假设论证的手法,揭示了文章主旨,而且道理深刻,令人警醒。从人物形象塑造看,小说并没有心理描写,但是这个详细的故事讲解中,可以看出马子书记的用心良苦,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曹参的话“我制定的措施也不一定比萧何的好,既然如此,我为何不按照萧何制定的典章继续执行下去呢”,也正是马子心中所想。天下安宁,百姓休养生息,国家强大,也正是他的执政理想。“治国有功”才能“成为千古贤相”,而不能只要眼前的政绩。【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人物出场上,小说开头,都通过“群众演员”引出主人公,表现了次要人物对主人公的生活感到奇怪。《装在套子里的人》由“您一定听说过他。他也真怪……”引出对别里科夫“怪”的描述,为读者进行夸张地漫画式介绍,令人想对其“怪”一探究竟。《苟规马随》中“新书记还没有露面,议论便开始了”,“各种议论、风言风语”使读者未见其人,而好奇顿生。情节冲突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促狭鬼”、瓦连卡与别里科夫的新旧思想冲突,引发了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等等。《苟规马随》中“风言风语”里有“家”与“国”、勤政与懒政的观念冲突。由“群众演员”的表现“他们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脸色表情一派吃惊的样子,还有的似笑非笑……”,引发了“风言风语”,引出了夫妻对话,借妻子之问,阐述了一番道理,使主题得以揭示。人物塑造上,《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促狭鬼”策划的漫画事件使别里科夫第一次有了直接的语言表达,而骑自行车事件后,文章中的别里科夫有了更丰富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活。次要人物衬托出别里科夫的封闭、保守。《苟规马随》中“这些干部,他们有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有的脸色表情一派吃惊的样子,还有的似笑非笑”衬托出马子书记的沉稳,妻子衬托出马子书记的大度、明理、博学、睿智。不同人物表现下,马子或言或行,充分表现了新时代执政者的风采。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下事有见以为缓,而其实不可不蚤为之计者,此狃目前者之所狎视,而深识玄览之士之所蒿目而忧也,则今之备荒弭盗是已。尝观《周礼》,以荒政十二聚万民,而除盗贼即具于中,何者?国富民殷,善良自众;民穷财尽,奸宄易生。昔人谓“圣王之民不馁,治平之世无盗”,此笃论也。今上统驭方内,仁怀义震,靡所不至,宜民生阜康,暴民不作矣。乃吴楚之东西,大江之左右,近而宛洛,远而闽蜀,饥馑频仍,群不逞之徒钩连盘结,时戢而时动,此非盛世所宜有也。愚以为备荒弭盗,皆今急务。古今备荒之说,不可缕数,总之,修先王储偫①之政,上也;综中世敛散之规,次也;移粟移民,裒盈益缩,下也。咸无焉,而孳孳糜粥之设,是激西江之水,苏涸辙之鱼,蔑有及矣。试详论之。《周礼》既有荒政,为遇凶救济之法矣,而又遗人所掌收诸委积,为待凶施惠之法。廪人所掌岁计丰凶,为嗣岁移就之法。未荒也,预有以待之;将荒也,先有以计之;既荒也,大有以救之。故上古之民灾而不害。中世敛散之规,皆师其遗意。可见施行者,如李悝之平籴,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耿寿昌之常平,谷贱则增价以籴,谷贵则减价以粜;隋长孙平令民家出石粟输之当社,以备凶年。此所谓中世敛散之规,今之所当亟于修举者也。(节选自焦竑《备荒弭盗议》)材料二: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贼者,均也;化世无乱者,顺也。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②也。且律:使窃财者刑,伤人者死,其法重矣;而盗不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无以生,以谓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也。然则盗非其自欲为之,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其不欲出③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何敢然哉?故惧之以死而不惧,劝之以生而不劝,则虽烦直指之使④,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节选自刘敞《患盗论》)【注】①储偫:储备,存储物资以备需用。②龠(yuè):古代量器。③出:脱离。④直指之使:即直指使,文中指朝廷派往地方专管盗贼的官吏。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夫A衣食素B周其身C廉耻夙D加其心E彼唯恐F不得齿良人G何敢然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备荒弭盗”中的“备”,与《劝学》“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中的“备”含义不同。B.“除盗贼即具于中”的“除”,与《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中的“除”含义相同。C.“不可缕数”中的“数”,与《谏逐客书》“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中的“数”含义不同。D.“不若起而图生也”中的“若”,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若”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焦竑看来,那些缺少远视而只顾眼前的人是不易产生“备荒弭盗”主张的。B.焦竑为论证“备荒弭盗”的观点,既结合百姓的现状,又联系《周礼》中的内容。C.在刘敞看来,如果政治修明、教化盛行、百姓贫富差距不大,可有效减少盗贼产生。D.从具体途径来看,焦竑与刘敞都主张通过借助法律的手段来落实“备荒弭盗”的观点。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荒也,预有以待之;将荒也,先有以计之。(2)则虽烦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14.焦竑为何视备荒弭盗为当务之急?【答案】10.CEG11.D12.D13.(1)在未发生荒灾时,预先做好准备;在荒难即将来临时,先制定计划。(2)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没有太大的作用。14.①重视“备荒弭盗”古以有之,今时应继承之。②当下饥荒频发,不逞之徒勾结煽动,非盛世所应有景象,不能彰显皇帝的“仁怀义震”。【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围,哪里还敢如此呢?“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两句均为主谓结构,结构相同,句式一致,语意完整,中间要断开,故C处断开。“廉耻夙加其心”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其后要断开;“彼”,代词,为下句主语,之前要断开,故E处断开。“彼唯恐不得齿良人”为主谓宾结构完整的句子,语意完整,之后要断开;“何”,疑问词,引起下文的内容,之前要断开,故G处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备”,防备。/具备。句意:防备饥荒和消除盗贼。/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B.正确。“除”,均为除去。句意:除去盗贼的方略包含在其中。/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C.正确。“数”,计数。/几个,若干。句意:多的数不过来。/这些宝贵之物,没有一种是秦国产的。D.错误。含义不同。“若”,及,比得上。/如果。句意: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都主张通过借助法律的手段”错误。根据材料二“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耻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齿良人”可知,刘敞主张通过满足衣食,重视礼义廉耻教化来落实“备荒弭盗”观点。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荒”,发生荒灾;“预”,预先、预备;“计”计划,谋划。(2)“虽”,即使;“烦”,烦劳;“科”,法律条文;“固”,本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尝观《周礼》……而除盗贼即具于中”可知,古人即重视“备荒弭盗”,今时应继承之。根据材料一第二段“饥馑频仍,群不逞之徒钩连盘结,时戢而时动,此非盛世所宜有也”可知,当下饥荒频发,不逞之徒勾结煽动,并非盛世所应有的景象,不能彰显皇帝的“仁怀义震”,故应“备荒弭盗”。参考译文:材料一:天下有些事情,人们往往认为可以缓一缓处理,但实际上却不可以不早早筹划。这些事务常常为目光短浅的人所忽视,却让有远见卓识的人极目远望忧虑不已。当今的防备饥荒和消除盗贼的问题,就属于这类事务。我曾阅读《周礼》,其中描述了通过十二项荒政措施来聚集万民,除去盗贼的方略包含在其中,为何如此?因为国家富强、人民殷实,善良的人自然众多;而民穷财尽,则奸邪之徒容易滋生。古人曾说“圣明君主的子民不会饥饿,太平盛世没有盗贼”,这是非常正确的论断。当今皇上统御天下,仁义的恩德救济,没有地方不到的,理应使百姓生活富足安康,暴民不再兴起作乱。然而,从吴楚之地到大江两岸,从近处的宛洛到远处的闽蜀,饥荒频发,那些心怀不满的人勾结在一起,时而收敛时而煽动,这并非盛世所应有的景象。我认为,备荒和弭盗都是当今的紧急任务。关于古今关于备荒的方略,多的数不过来。总的来说,效仿古代圣王储备物资的政策是上策;综合中世时期收敛与发散的规律是中策;通过移民移粟方法,拿多余的一方增加给缺少的一方是下策。如果都没有这些(措施),而只是忙于设置粥场来赈济饥民,那就像是用西江之水来拯救干涸车辙中的鱼,没有能够有效果的。让我详细论述一下。《周礼》中既有荒政的规定,作为遭遇灾难时的救济之法,同时也有遗人负责收集剩余物资,作为等待灾难发生时的施赠之法。廪人则负责计算每年的收成丰歉,为来年储备粮食做好准备。在未发生荒灾时,预先做好准备;在荒难即将来临时,先制定计划;在灾难已经发生后,大量采取措施进行救济。因此,上古时代的民众即使遭遇灾难也不会受害。中世时期的收敛与发散的规律,都是遵循了《周礼》的遗意。我们可以看到,如李悝的平籴之法,中度饥荒时就发放中度丰收时所储存的粮食,大饥荒时则发放大丰收时所储存的粮食;耿寿昌的常平之法,在粮价低廉时提高价格收购,粮价昂贵时降低价格出售;隋代长孙平让每家每户按规定的数量缴纳粮食到本乡,以备凶年之用。这些都是中世时期的收敛与发散的规律,是当今应当急切修复和实行的政策。材料二:富足的年代没有盗贼,是生活无忧;政治修明的年代没有盗贼,是贫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没有大的社会乱子,是人心顺畅。如今不致力于人人丰衣足食却致力于天下没有盗贼,就像堵住水流却不去堵住它的源头;不致力于“教化”的方法使盗贼受到“感化”却致力于用刑法禁止做盗贼。这是纵火燃烧却要用杯水去扑灭大火。说到法律的作用:是让偷东西者受刑,将伤人者处死,其惩罚的力度够重了;但是盗贼却没有因此而平息,并不是不害怕处死,只因想到无法生活下去,以为(与其)眼睁睁等待死亡,不如铤而走险另找生路。然而不是人民愿意做强盗,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来的。盗贼不来自首,也并非他们不想自首,而是由于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让他们不愿悔过自新。如果衣食向来能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礼义廉耻早就充满内心,他们就会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围,哪里还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胁他们却不能让他们害怕,用活命劝勉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感激奋发,那么即使烦劳专管捕逐盗贼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盗贼的科条法令,原本就没有太大的作用。(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临邑舍弟书至①(节选)杜甫二仪②积风雨,百谷漏波涛。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职思③忧悄悄,郡国诉嗷嗷。舍弟卑栖邑,防川领薄曹。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④。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⑤。【注】①舍弟,诗人的弟弟杜颖,时为临邑簿曹。该诗原题目为“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②二仪,古称天地为二仪。③职司,治水之官。④泛梗,漂浮的桃梗(木偶)。利涉,顺利渡河。蟠桃,东海仙山上的仙桃。⑤“却倚”二句:言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将目睹的黄河泛滥以及灾民遍野、怨声载道的惨状描绘得非常生动逼真。B.该诗先讲述大雨成灾,再讲述弟弟写来书信,避免了平铺直叙,耐人寻味。C.该诗前六句既有描写又有记叙,“积”“漏”“拆”等字形象地写出久雨成灾。D.“忧悄悄”写出了官员内心的忧愁,“版筑不时操”可看出地方官的防治和赈济。16.本诗既有现实主义情怀,也有浪漫主义色彩,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案】15.A16.①描绘了黄河泛滥,灾民遍野、嗷嗷待哺的惨状,诉说了自己关心民瘼的情怀。②驰骋着浪漫主义的想象,希望自己把兴波作浪的巨鳌钓上来,也就彻底消除了水患,以此来勉励弟弟。【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目睹”错误,由“闻道”可知,这首诗写的并不是诗人的直接观感。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这首诗写的并不是诗人直接的观感,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灾区形势的描绘,对地方工作的熟悉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都不是平日毫无素养的人所能写得出来的。前六句是说久雨河溢,泛滥成灾,地方官都忙于防治和赈济的工作。其中对水灾作了比较具体的描绘,水势的浩大,淹没范围的广泛,一幅黄河决口的水灾图,生动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增加了丰富的实感。七至十句点出他弟弟从工作岗位上来信汇报情况,交代了地方官的防治和赈济。真实反映了当时水患的现实,百姓“诉嗷嗷”的苦痛。“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却倚天涯钓,犹能巨整”为全诗的诗眼,诗人希望自己能像“泛梗”一样,飘过东海去取得“蟠桃”用它作为钓饵,把酿成河溢之灾的巨鳌钓上来,也就彻底消除了水患。自家兄弟,爱莫能助,说几句安慰的话,总是义不容辞的。尽管它不能从根本上救助乃弟于急难,但多少还是可以缓解一下弟弟心中的紧张与焦灼。这固然是“用宽其意”的设想,但也体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出人们做事情很难善始善终的道理。(2)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两句,借助比较强调了“钉头”“瓦缝”之多。(3)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象征,古诗词中有许多运用夸张或对比手法的诗句,不仅描绘了洞庭湖的美景,还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如“______,______”。【答案】①.有善始者实繁②.能克终者盖寡③.多于在庾之粟粒④.多于周身之帛缕⑤.气蒸云梦泽⑥.波撼岳阳城(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繁、寡、庾、粟、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蒲松龄自云,“男儿不得志,歌声出金石耳。仰取俯拾,爵而勿刁,我则陋矣。夫作者之愤,作者之遇也,司马、孟坚,易地皆然耳”。他创作《聊斋志异》有着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精神和动力,也传承了___①___。《促织》讲述的不是花妖狐媚,没有太多浪漫色彩,而是有着纪实补史与批判现实的意图。它采用史传叙事手法描绘了人物的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虽然这些可能为虚构的假设,但毕竟有着事实依据为依托,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结尾处,“异史氏曰”的形式,沿袭着《史记》“太史公曰”的格式,以表达资政建议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卡夫卡的《变形记》则属于一种私人化写作,讲述了一个极端考验伦理和人性的故事。《变形记》的开头是: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___②___。这里没有可考的时间、地点,没有交代事情缘由。其为何变形、如何变形都没有具体说明,它既成事实,重要的是变形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象征和隐喻意义。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下列各项中的“具体”,与文段中加点的“具体”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事件的经过,他谈得非常具体。B.请问,你在单位里担任什么具体工作?C.有扶乩者……亦能作画,画不过兰竹数竿,具体而已。D.行业经营单位应将安全生产措施具体到每一个环节。【答案】18.①司马迁的实录精神②变成了一只大甲虫19.它采用史传叙事手法描述了人物的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虽然这些可能为假设,但毕竟有着事实依据,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文“而是有着纪实补史与批判现实的意图”,可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讲的都是鬼怪之谈,但作者仍在其中寄托着现实思考,故可填“司马迁的实录精神”。第二空,结合语段中“为何变形、如何变形”以及日常生活的积累,可知小说讲的是主人公格里高尔一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一只大甲虫的荒诞故事,故可填“变成了一只大甲虫”。【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第一处,搭配不当,“描绘”与“人物的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搭配不当,“描绘”是指通过文字、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以生动的方式描述或展示事物的形象或特点,“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这些是既定事实,可改为“描述”;第二处,成分赘余,“假设”本就有凭空构想之意,与前面的“虚构的”造成语义重复,应删去“虚构的”;第三处,结构混乱,“有着事实依据为依托”结构混乱,应“有着事实依据”或“以事实依据为依托”。故改为:它采用史传叙事手法描述了人物的姓名、籍贯、生平以及年代,虽然这些可能为假设,但毕竟有着事实依据,创设了真实的情境,反映了历史事实和社会现实。【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在文段中,“具体”是副词,其含义是“不抽象,不笼统,细节很明确”,强调对事物或事件描述得详细和明确。A.这里的“具体”指详细讲述事件的细节。B.这里的“具体”指特定的职务或工作内容。C.这里的“具体”指大体完备。D.这里的“具体”是动词,指将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代真有人做了实验,证明囊萤也许确实不利于读书。据《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记载,康熙驻跸热河时,“尝谕令侍卫搜罗数百萤火虫置于袋中,其光量不利览读”。该资料源于《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应该可信。现代作家也不乏质疑囊萤夜读之人。有人说:“数十萤火,烛光能有几何,即使可用,白天花了工夫去捉,却来晚上用功,岂非徒劳。”这是从时间利用角度对车胤囊萤夜读进行了解构。他还援引法布尔《昆虫记》的说法,来说明囊萤夜读的不可行:“假如拿了一个萤火在一行文字上面移动,黑暗中可以看得出一个个的字母……这样的灯光会使得读者失掉耐性的。”其实,文化领域中的神话和民间传说,很多都无法以科学手段进行实证,却具有不容忽视的文化意义。对于车胤囊萤夜读这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