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达标检测_第1页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_第2页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_第3页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_第4页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达标检测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杜莎夫人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蜡像,宣传单上印的大字是“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销毁250万英镑英国财产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A.虎门销烟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B.英国意图掩盖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C.鸦片战争的爆发具有偶然性D.清政府积极推行禁烟运动2.英国领事阿利国曾说:“《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实际上是承认了过去的传统,它是无法改变那种仅是口头声明平等而事实上背道而驰的情况的。废除这种原则并重建一个不同的基础,看来是为我们政治上的平等所必需的。”这说明《南京条约》()A.打破了清朝传统的封闭体制B.受到中国军民的强烈抵制C.未使英国侵华意图完全达成D.基于中英平等基础上签订3.鸦片战争后,面对美法等国提出的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要求,清政府谈判代表耆英表示:“法穷则变,与其谨守旧章致多棘手,莫若因势利导,一视同仁。”这体现了清政府()A.积极应对时代变局B.缺乏近代主权意识C.开始近代改革之路D.采取务实谈判对策4.“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嘉道之际具有改革意识的经世致用派在日益严峻、深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下,对迂腐空浮的汉宋之学所作出的一次最为激烈、全面、实在和有力的大批判……同时还是爱国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个回应。”作者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中国近代首部世界地理著作C.农民革命应向何处去的问题D.“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5.鸦片战争后,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兴起,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研究边疆政治、历史、地理、民族、文化、军事、域外的专家,编著了许多不朽著作。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主要是因为()A.西方学术研究方法的传入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C.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D.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6.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而洪氏亲属过于平庸或少不更事,洪仁玕虽才堪大用但资历甚浅,故而引发功臣宿将的离心倾向和抵触情绪。洪秀全却日益专注宗教,无心亲理政事。材料表明()A.太平天国的选官制度公正透明B.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C.用人不当是洪秀全的最大失误D.民众的支持是革命成功的关键7.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军一役……其可称为良好结果者惟有一事,即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文中的“新国家之思想”()A.催生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B.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C.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D.充分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8.洋务派开始兴办近代工业时是把“平中国”和“敌外国”相提并论的。但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是否定了“敌外国”。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一场改革,那么它只能是沿着半殖民地化的方向“改革”而已。洋务运动否定“敌外国”,主要是因为()A.西方比中国强大的现实B.清政府反动的阶级本质C.洋人对中国内政的干预D.汉人官僚对运动的操控9.19世纪中后期,近代中国翻译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其中,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军事企业系统,所译之书多以“制造”为主,而直接隶属总理衙门的同文馆所译之书则以“公法”类居多。上述现象的出现()A.源于废科举后经世之学的发展B.适应了学习西方以强国的需要C.表明官方机构垄断了翻译事业D.反映了洋务集团内部矛盾尖锐1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悉尼先驱晨报》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摆脱其作为附属国被清朝压迫的状态。战争爆发后,该报称:“日本不仅挑起了战争,而且现在所显露出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半岛的平定或是从外国压迫势力下解放朝鲜。”这表明,该报刊()A.以维护朝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B.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纵容C.逐渐认识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D.意在提醒清王朝警惕周边形势变化11.1895年,在中日《马关条约》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曾想把第一款修改如下:承认朝鲜的独立自主,中、日两国均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同时要求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其目的是()A.试图确保中国东北边疆的安全B.极力维护晚清的朝贡体系C.顺应民族独立的世界历史潮流D.配合日本对外扩张的步骤12.“是役败后……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据此可知清政府战败后所造成的危害是()A.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3.《慈禧传言录》记载,“适德人假细故,攘我胶澳,举朝无一策,帝复泣告后……后曰:‘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材料能够说明()A.变革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共识B.慈禧成为变法的坚定支持者C.戊戌变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D.大部分高级官员倾向于改革14.孙中山指出,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从那次义和团失败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力便完全失去,崇拜外国的心理便是一天高过一天。在此,孙中山()A.指出义和团的愚昧落后B.认为义和团成员盲目排外C.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政权D.肯定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15.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各省督抚均受国厚恩,谊同休戚。时局至此,当无不竭力图报者。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于选将、练兵、筹饷三大端,如何保护领土,不使外人逞志;如何接济京师,不使朝廷坐困……沿江沿海各省,彼族觊觎已久,尤关紧要……各督抚互相劝勉,联络一气,共挽危局。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戊戌维新运动在推行不过103天就夭折了,但作为一场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是前后相继的,都是旨在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道路的两件历史大事。戊戌变法继承和发展了洋务运动已经开启的现代化事业,可以作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逻辑起点。”还有学者说:“中国现代意义的启蒙思潮的开始不是五四运动,而是戊戌变法。”——摘编自于文善、曹剑涛《近五年来戊戌维新运动研究述评》材料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至少在十几处谈及光绪帝无权,变法无法推行。在梁启超看来,如果光绪皇帝有权,他们的变法肯定会成功。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官僚缺少进取精神,所以成为改革的一大阻力。这一点,梁启超看得非常清楚。——摘编自李喜所《梁启超对戊戌变法的反思——兼评百年来学术界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看法。(8分)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纪五六十年代,近代中国面临多种选择:一是保守派的排外与故步自封;二是洪秀全的天国乌托邦;三是洋务运动。中国要从封建社会迈向近代化,在当时既无阶级基础,又无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统治阶级上层,从学习器物开始。即使太平天国取代了清政权,也会按《资政新篇》的路子去走,但这实际上走的仍是洋务运动之路。洋务运动的核心就是建立新工业,搞洋务不单是中国的必由之路,凡是遇到西方侵略的国家都会采取同样的解决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叩关入侵,“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他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摘编自孟昭《全国第五届洋务运动史学术讨论会综述》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完整,逻辑清晰)18.(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必须广购战舰巨炮,联合北洋力量及特派总管海军大臣,以此提升海军实力。1895—1898年,列强几乎把中国沿海主要港口都霸占并作为自己的军事基地,使得“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成为朝内共识。美国学者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使晚清有识之士认识到了海权关乎国家盛衰、立国之道及经济发展,于是清政府在西方海权理论的指引下开展了以争夺制海权为目标的近代化海军重建。清政府健全了各级海军指挥机构的设置,设立海军部并统一海军指挥,开始对海军军官授衔。清政府从西方国家购置多艘舰船并完成了从江、海混编到江、海分组编制;清政府还开始了象山军港的建设,又在烟台建立了第一支海军警卫队;与此同时,天津北洋医学堂、烟台海军学校以及湖北海军学校等先后建立,清政府还向日本派出300多名官派留学生专门学习海军。——摘编自戚其章《晚清海军兴衰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开始在西方海权理论指导下开展海军近代化改革的时代背景。(8分)(2)这场改革能否解决清政府的“当务之急”,给出你的判断并说明理由。(6分)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战”与“和”《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政府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政府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防和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清政府内部请战声音持续高涨,清政府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1884年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1884年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政府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闽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此时《申报》认为清政府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以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摘编自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9分)(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6分)

答案与解析1.B2.C3.B4.A5.B6.B7.B8.B9.B10.C11.A12.C13.C14.D15.B1.B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将林则徐说成“对华战争的始作俑者”,英国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归结为林则徐的虎门销烟,意图掩盖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B项正确;虎门销烟只是战争爆发的一个影响因素,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排除C项;清政府积极推行禁烟运动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2.C依据材料“《南京条约》确定的狭窄的范围和很有限让步的原则”可知,英国领事认为《南京条约》所涉及的范围是狭窄的,清政府仍然固守传统,实际做出的让步是有限的,英国没有获得政治上的平等,其侵华意图没有完全达成,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打破清朝传统封闭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军民的态度,排除B项。《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排除D项。3.B根据材料可知,面对美法等国提出取得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要求,清政府谈判代表提出“因势利导”,与英国“一视同仁”,将主权拱手让出,是缺乏近代主权意识的表现,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及时应对时代变局,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近代化改革,排除C项;D项曲解材料主旨,排除。4.A据材料“嘉道之际”“爱国知识分子、先进的中国人面对‘侵略的西方’和‘先进的西方’的双重挑战所作出的毫不怯懦、胸有成竹的第一个回应”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早期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思想,A项正确;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故《海国图志》不是中国近代首部世界地理著作,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地主阶级,并不是农民阶级,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并不是洋务派,排除D项。5.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西方国家入侵的威胁,主张加强边疆防务,推动了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B项正确;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与西方学术研究方法传入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第一次边疆研究高潮的兴起主要是为应对西方入侵的威胁,而非因为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传统经济结构开始逐渐解体,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6.B材料体现的是天京事变后,天国内部任人唯亲,天王腐化堕落,不理朝政,说明的是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迅速衰落,B项正确,A项排除;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B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新国家之思想”是指太平天国后期曾颁布《资政新篇》,《资政新篇》中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体现了国家治理方略的探索,B项正确;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从鸦片战争以后就开始了,排除A项;中体西用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排除D项。8.B“平中国”反映了国内阶级矛盾,“敌外国”反映了清朝统治者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洋务运动实践的结果是否定了“敌外国”,这说明其并未起到抵抗外来侵略的作用,体现清政府地主阶级的反动本质,故本题选B项。9.B根据材料“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总理衙门”“同文馆”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正在进行洋务运动,出于自强目的,洋务派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创办军事工业,翻译西方著作,这些活动适应了当时学习西方以强国的需要,B项正确;1905年废除科举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当时官方并未垄断翻译事业,排除;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出洋务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排除D项。10.C根据材料信息“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现在所显露出的目标远远超出了半岛的平定或是从外国压迫势力下解放朝鲜”可知,《悉尼先驱晨报》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后态度的变化表明其逐渐认识到了日本的侵略野心,C项正确;以维护朝鲜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的变化,没有描述资本主义国家对日本的纵容以及提醒清政府的信息,排除B、D两项。11.A从材料“要求保证朝鲜为‘局外之国’”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通过朝鲜的“中立化”,阻止日本对朝鲜的独占,继而确保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东北边疆的一个安全屏障,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均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可知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据材料“中、日两国均放弃对朝鲜内政的干涉”可知,李鸿章是想借独立的理由使日本不好插手朝鲜事务,排除D项。12.C根据“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C项正确;列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使得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13.C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帝认为中国民族危机严重,希望变法图强,慈禧太后虽然不主张像日本一样彻底变法,但也希望光绪帝可以找到富强之路,因此,戊戌变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故C项正确。“共识”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慈禧太后并不是变法的坚定支持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高级官员,排除D项。14.D根据材料“庚子年的义和团,是中国人的最后自信思想和最后自信能力去同欧美的新文化相抵抗”可知,孙中山肯定了义和团的自信和勇敢,称赞了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义和团的肯定和赞扬,而非批判,排除A、B两项。材料未涉及孙中山对未来政权的设想,排除C项。15.B根据“1900年6月20日”“应各就本省情形,统盘筹划”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赋予地方督抚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16.答案(1)作用:推动了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提出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推动了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6分)(2)评析:一方面,梁启超的认识有一定的合理性,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迫切改变中国落后局面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没有看到变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也忽视了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的实际情况;变法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环境;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