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第1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第2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第3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第4页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人类的社会行为2010年3月25日青岛科技大学孟令熙

人类的社会行为根据后果来分可以分为两类:

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亲社会行为,如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

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反社会行为,在反社会行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侵犯行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分为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其中助人行为的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而助人行为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㈠社会生物学威尔逊认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把这一演化原则用到利他行为的解释中: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对个体来说则未必如此。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会有更多的利他行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㈡社会进化论肯贝尔(1975)提出的社会进化论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㈡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1.社会责任规范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我们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人,按照这种规范,家长有责任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个规范主要是针对助人者而言的。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㈡社会进化论2.相互性规范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帮助那些帮助过我的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㈡社会进化论3.社会公平规范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没有助人并非我们没有责任感或者是不遵循互惠规范,而是我们认为对方不值得帮助。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论解释㈢学习理论的观点学习理论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即使最具有利他行为倾向的人,在某些情境中也不会去帮助他人,所以情境因素对人们的利他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⑴旁观者效应:当有其他人存在时,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时间延迟越长,这种现象叫旁观者效应。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1964年的一个晚上,纽约市的一个女青年在回家的路上遭到了歹徒的袭击,当时她的38位邻居听到了呼叫声,但是在长达30分钟的时间内,竟无人实施救援,有人甚至一直目睹了惨剧的全过程,却连报警电话也没有打。事件发生以后,许多社会评论家把这种现象看成是一种道德腐败。对此心理学家认为,恰恰是旁观者的存在成了助人行为缺乏的原因。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⑵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①责任扩散:既周围他人越多,每个人分担的责任越少,这种责任分担可以降低个体的助人行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⑵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②情境的不明确性: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这时,其他旁观者的行为就会自然而然地影响到该个体对情境的定义,进而影响到他的行为。假如其他人漠视该情境,或表现得好象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我们也可能认为没有任何紧急事件发生。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拉坦纳和达利(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情境,在实验中让男性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几分钟后有烟雾透过气孔进入房间,在四分钟内烟会越来越多,使被试看东西与呼吸变得困难。结果发现,当被试是单独一人时,他们会到周围去查看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75%的人会向实验者报告这种情况;而当被试与两名实验助手一起填写问卷时(试验者的助手没有起来察看情况),只有10%的人这样做。很显然,其他人的沉默使得被试认为这个情境是没有危险的。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⑵对旁观者效应的解释③人们的评价恐惧:如果人们知道别人正注视着自己,就会去做一些他人期待自己去做的事情,并以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也就是说,试图避免社会非难的心态抑制了人们的助人行为。比如烟雾充满屋子的例子中,被试会担心在他人都保持沉默时,如果自己表现出担心的话会使别人认为自己的胆子太小。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2.环境条件⑴天气条件:在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条件下,人们较为愿意去帮助他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2.环境条件⑵人们所处的社区大小:小城镇的人帮助陌生人的比例显著地高于大城市的人。但这些只是针对陌生人而言的,对亲戚、朋友来说,大城市居民的助人行为未必比小城镇与农村的少。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2.环境条件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㈠情境因素3.时间压力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⑴社会赞许需求:对社会赞许需求高的人,更可能给慈善机构捐款,但这种助人行为只有在其他人能看到时才出现。这些人助人,是因为他们想受到表扬。⑵个体的爱心与道德感:父母是孩子行为的道德指引者,父母的影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有深刻影响。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2.助人者的心情心情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当一个人心情很好时,他较乐于帮助他人。正性情绪增加了人们助人的意愿。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2.助人者的心情然而正性情绪所产生的效果有时候要受到限制。首先,由好心情引发的助人效果一般很短暂,大约为20分钟,之后便不起作用。其次,假如向他人提供帮助会损及一个人的愉快心情,则愉快情绪将降低一个人的助人行为,因为心情很好的人希望自己的良好情绪能得以保持。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2.助人者的心情悲伤或沮丧的心情对助人行为的影响则要复杂得多:有些情况下不好的情绪使得人们只注意自己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助人的可能性;但在另外的情形下,帮助他人又能使一个人感到愉快,并因而减轻其不良的情绪。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3.助人者的内疚感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3.助人者的内疚感对于内疚感的效果,一些研究者认为可能与人的两种动机有关:一方面,有内疚感的人希望通过做善事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能避免直接面对受害者,以免尴尬。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3.助人者的内疚感在内疚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忏悔的效果。忏悔能使一个人的心理感到好受,使个体的内疚感降低。内疚感增加了人们的助人行为,忏悔降低了罪恶感,也减少了助人行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如恐惧、无助或任何类似的情绪。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焦点集中于自己,而后者把焦点集中在受害者身上。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㈡助人者的特点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个人困扰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自己不舒服的感觉,人们既可以通过帮助他人达到这一目的,也可以通过逃避或忽略苦难事件而达到此目的。而同情性关怀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许多研究证明了同情心能增加人们的亲社会行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㈢求助者的特点1.受他人喜爱程度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人们对他人的喜欢与否一开始便会受到像外貌与相似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许多情况下,长相漂亮的人更可能获得他人的帮助。来自同一国家,具有某些相似的态度等都能促进了助人行为的产生。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㈢求助者的特点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一个人是否会得到帮助也部分取决于他是否值得帮助。比如在路上人们大多会去帮助一个因生病而晕倒的人,而不太会去帮助一个躺在地上的醉汉。维纳(1980)通过对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如果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同学是由于某些不可控的因素,如教师讲得不清楚而借笔记,他们较为乐意把笔记借给同学;但如果是由于可控性的原因,如从不好好记笔记,则他不大乐意将笔记借给该同学。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㈢求助者的特点3.性别的影响性别因素也影响助人行为。伊格列等人发现在危险出现时,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高的助人倾向,但可惜的是这种行为只针对女性的求助者,尤其是漂亮的女性,而不是男性求助者。与男性的这种偏好不同,女性助人者的助人行为则不受求助者性别的影响,并且在特定情境下女性也会有较高的助人倾向。比如有人就指出,他人所需要的帮助是同情等社会与情绪支持时,女性的助人倾向比男性更大。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三、决策步骤

1.注意到事件分心;匆忙中(没有注意到)——不介入,没有助人2.事件解析为紧急事件人众无知:因为没有其他人看上去关心这件事,旁观者在紧急事件中假设一切正常。(认为事件并不紧急)——不介入,没有助人3.承担责任责任分散(没有承担个人责任)——不介入,没有助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三、决策步骤

4.知道恰当的援助形式缺乏知识,缺乏胜任力(不能给与恰当的帮助)——不介入,没有助人5.实施决策对自己危险,法律考虑,尴尬(助人代价太高)——不介入,没有助人6.介入并给与帮助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逃避帮助的人们要求帮助的行为常常唤起人们许多混杂的情绪感受,一方面人们乐于去帮助他人,因为那是一件善事;另一方面,人们又知道帮助他人必须付出某些成本——这些成本可能是他不愿付出的。Pancer(1979)等人的研究就证实,在一些情境下人们会主动逃避帮助他人。研究者在人行道上摆上一张桌子,有时候桌上有募捐箱,有时候则无任何东西。Pancer发现当桌子上有募捐箱时,行人似乎有远远就避开的倾向;另外当有人坐在桌子后面收集募捐物时,比没有人坐在桌子后面更容易使人产生逃避行为。第一节人类的亲社会行为★逃避帮助的人们除了逃避帮助他人,人们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