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 电磁环境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征求意见稿)_第1页
智慧建筑 电磁环境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征求意见稿)_第2页
智慧建筑 电磁环境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征求意见稿)_第3页
智慧建筑 电磁环境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征求意见稿)_第4页
智慧建筑 电磁环境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20CCSA91SmartbuildingsElectromageticenvironmentassessmenttechnical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相关专利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IDB31/TXXXX—XXXX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一般要求 4.1智慧建筑的环境条件 4.2测试频段 4.3测试参数 4.4测试时段 4.5测试仪器 5电磁环境评价测试方法 5.1公众暴露环境限值 5.2测量时间 5.3测量布置 5.4测量设备架设及监测高度 5.5监测读数 5.6记录 5.7数据处理 6质量保证 6.1监测机构 6.2监测人员 6.3监测仪器 6.4监测过程 7报告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电磁环境质量评估报告单示例 DB31/TXXXX—XXXX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本文件由上海市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北京森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浦东新区环境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辐射环境监督站)、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武汉)有限公司、江苏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1DB31/TXXXX—XXXX智慧建筑电磁环境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本文件规定了智慧建筑的电磁环境评价的一般要求、电磁环境评价环境标识及等级、环评测试方法及报告。本标准文件适用于城市智慧建筑应用的不同环境,包含但不限于办公楼、商业综合楼、学校、体育场馆、医院、工业建筑、住宅小区智慧建筑。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4365电工术语电磁兼容GB8702电磁环境控制限值HJ10.2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10.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电磁环境electromagneticenvironment存在于给定场所的所有电磁现象的总和。[来源:GB/T4365-2003,161-01-01]3.2电磁强度electricfieldstrength矢量场量E,其作用在静止的带电粒子上的力等于E与粒子电荷的乘积,其单位为伏特3.3电磁强度占标率electricfieldstrengthpercentageofstandard电场强度平方与对应限值平方的比率。按照GB8702中评价方法的公式计算,用百分数(E%)表示。3.4电磁环境质量指数electromagneticqualityindex用于表征评估区域电磁环境质量。电磁环境质量指数分为网格指数和区域指数,网格指数等于评估区域中一个特定边长正方形网格内有效测点电场强度占标率的算术平均值,用EMQI网格表示;区域指数等于评估区域内所有网格指数的算术平均值,用EMQI表示。2DB31/TXXXX—XXXX3.5智慧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来源:GB/T50314-2006,2.0.1,有修改]4一般要求4.1智慧建筑的环境条件4.1.1气候条件应符合现有标准中规定的使用条件。4.1.2测量报告中应注明环境温度及相对湿度。4.2测试频段智慧建筑电磁环境评价测试频段为0.1MHz~6GHz。4.3测试参数智慧建筑内部及周围电磁环境评价检测项目宜包括射频电场和射频磁场。4.4测试时段应在智慧建筑及周围的主要射频电磁设施正常工作时段进行检测。4.5测试仪器4.5.1测量仪器根据测量目的分为非选频式宽带辐射测量仪和选频式辐射测量仪。其中选频式辐射测量仪选频式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应具有各向同性探头(天线),工作频段能够覆盖监测所需的频段。4.5.2检测仪器工作性能应满足待测电磁场的要求,能够覆盖所检测的电磁辐射源的发射频率,量程、分辨率等应能满足检测要求。4.5.3检测频率上限应达到6GHz,频率下限应达到0.1MHz。4.5.4进行射频电场检测前应使用射频电磁校准器对射频电场探头进行校准,偏差应小于3dB,校准时,环境场强值不应大于1Vm。其电性能基本要求见表1。表1选频是电磁辐射监测仪器电性能基本要求项目指标频率响应各向同性>3GHz,最大允许误差:±5dB线性度检出限3DB31/TXXXX—XXXX动态范围>60dB频率误差检波方式5电磁环境评价方法5.1公众暴露环境限值5.1.1为控制电场所致公众暴露,公众暴露环境中电场场景参数的方均根值应满足GB8702-2014表1要5.1.2作业环境及一般公众暴露环境限值宜参考公众暴露环境限值,如有其它标准中进行了规定,宜参考其标准进行要求。5.1.3机房电磁环境限值参见GB/T2887-2011。5.2测量时间在智慧建筑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每个测点连续测5次,每次测量时间不小于6min,并读取稳定状态下的测量数值。若测量读数起伏较大时,应适当延长测量时间。5.3测量布置5.3.1智慧建筑检测点的位置选取应能覆盖整个电磁环境敏感区域。5.3.2在智慧建筑内部及周边进行测量,通常选取以下位置进行测试布置:a)在多人办公区域、超过10人会议室区域、前台区域监测时,选取区域中央位置,检测点间距一般为5m,也可根据现场情况设定间距;b)休闲区域监测时,选取房间中央位置探头(天线)与家用电器等设备之间距离不少于1m;c)应在建筑外公众能够到达配电站房、建筑物供电管线、大型机房的最近处布点检测,如有单独房间时,探头(天线)距门或墙1m位置处进行测试;d)如办公场所有试验测试区域,测试时,应将监测仪器探头(天线)放置在中央位置并朝向辐射源,如有多个辐射源且在独立屏蔽区域,则需增加测试位置,具体为探头(天线)距离屏蔽门或墙1m位置处进行测试;e)对于设置在智慧建筑楼顶的移动基站,监测点位应布设在移动通信基站天线的电磁辐射环境敏感目标处,在距该天线2m以内最大辐射方向上选点测量或根据辐射方向图,分方位选点测量。5.3.4当在距离智慧建筑围墙50m范围内有2G、3G或4G基站,或在150m范围内有5G基站,或在1km范围内有雷达站、导航台、卫星地球站,或在2km范围内有短波台、FM广播及电视发射塔时,应在靠近电磁设施最近的一侧围墙外布点监测,对于移动通信基站应将监测点布设在天线的主射方向上;5.3.5智慧建筑周围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检测应根据建筑及周边的主要工频电磁设施的分布状况进行布点。检测点宜布置在智慧建筑周围公众潜在受到的工频电磁曝露且没有遮挡的空旷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距离建筑围墙50m范围内有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变电站、高压线以及轨道交通线路时,应在靠近变电站、高压线以及轨道交通线路最近的一侧围墙外布点检测;4DB31/TXXXX—XXXX2)当建筑的楼顶平台或阳台是开放式的,且距离变电站、高压线或轨道交通的距离不大于50m时,应在楼顶平台或阳台上布点检测;3)若建筑地面停车场配有充电桩,应至少选择1个充电,在公众可以到达的最近处布点,距离不应小于0.5m,并应在正常充电工作状态下进行检测;4)应在建筑的围墙外四个方向各选择1个测点进行检测,检测布点距离建筑物的围墙应大于1m,且应小于10m;5)若在建筑围墙内有公众可以到达的非封闭式的场所,应至少选择1个点进行检测。建筑物围墙内,每1600m2面积应至少布置1个检测点。5.4测量设备架设及监测高度将监测仪器架设在相对空旷且平坦的地面,探头(天线)距地面1.7~2.5m。探头(天线)与操作人员躯干之间距离不少于0.5m。5.5监测读数读取选频式电磁辐射监测仪器的电磁场强度实时值。5.6记录5.6.1监测条件的记录5.6.1.1记录环境温度区间、相对湿度区间和天气状况。5.6.1.2监测日期、监测起止时间、监测人员、监测仪器及探头(天线)型号和编号、探头(天线)架设高度,监测频段及分辨率带宽。5.6.2监测结果的记录每个监测点位应记录电场强度、电场强度占标率、测量日期及时间。监测结果记录单格式参见附录A。监测结果可由数据采集设备自动记录并可作为数据文件导出,或手工记录。5.7数据处理9kHz~6GHz频率,场量参数是任意连续6分钟内的方均根值评价。如果测量仪器读出的场强瞬时值的单位为分贝(dBμV/m),则先按式(1)换算成以V/m为单位的场强:式中:Ei——在某测量位、某频段中被测频率i的测量场强瞬时值(V/m)。x--场强仪读数(dBμV/m),然后依次按下列各公式计算:式中:E——在某测量位、某频段中各被测频率i的场强平均值(V/m);n——Ei值的读数个数。5DB31/TXXXX—XXXX式中:Es——在某测量位、某频段中各被测频率的综合场强(V/m)。式中:EG——在某测量位、在24h(或一定时间内)内测量某频段后的总的平均综合场强(V/m);M——在24h(或一定时间内)内测量某频段的测量次数。测量的标准误差仍用通常公式计算。如果测量仪器用的是非选频式的,不用式(3)。对于自动测量系统的实测数据,可编制数据处理软件,分别统计每次测量中测值的最大值Emax、小值Emin、中值E、95%和80%时间概率的不超过场强值E(95%)、E(80%),上述统计值均以(dBμV/m)示。6质量保证6.1监测机构监测机构应当具备与所从事的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业务相适应的能力和条件。6.2监测人员监测人员应经业务培训,现场监测工作应不少于1名监测人员才能进行。6.3监测仪器监测仪器(包括天线或探头)应经检定或校准并处于合格状态。6.4监测过程6.4.1每次测量前后均应检查监测设备,确保监测设备满足监测工作要求。6.4.2测量过程中,监测人员应避免使用移动电话等无线发射设备。7报告试验结果应记录在一份综合的试验报告中,该试验报告应具有足够多的细节以提供试验可重复性。电磁环境评价结果报告参见附录A,试验报告应包含至少以下信息:——智慧建筑信息(如建筑面积等);——辅助设备相关信息;——智慧建筑中主要电力布置信息;——测试布置照片;——试验方案;——试验设备和配置;——试验数据和结果。6DB31/TX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