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一语文第一次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学段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①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②,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属于同时期。②兜鍪:头盔,代指兵士。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何处望神州?”这突如其来的一问,引出登临地点和远望之景,从而引发了千古兴亡之思。B.“不尽长江滚滚流”化用杜甫《登高》中“不尽长江滚滚来”,形象地表现出词人心中无尽慨叹。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表达了对孙权虽统率千军万马,却难以使东南战争平息的惋惜。D.全词通过三问三答,将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层次分明,意境高远,令人心生悲怆雄壮之感16.此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孙权,请简要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异同。【答案】15.C16.(1)相同点: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2)不同点:①《南乡子》通过对孙权不畏强敌、勇敢抗争的歌颂,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又蕴含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②《永遇乐》借无处寻觅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对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忧思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表达了对孙权虽统率千军万马,却难以使东南战争平息的惋惜”错,“年少万兜鏊,坐断东南战未休”表现了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有着奋发自强、战斗不息的精神。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南乡子》中,“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斗不息,具有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九岁继⽗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七岁。作者在这里⼀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年少”却敢于与雄才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凡的胆识和气魄;⼆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势力不断壮大。词人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抗争,战⽽胜之,表达自己渴望奋勇杀敌的壮怀,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能、懦怯苟安,蕴含这词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永遇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用典。孙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此处用孙权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为:千古江山依旧,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再也见不到了。“无觅处”三字,表明了诗人英雄不再、后继无人的痛苦心情。言外之意,表达了对屈膝江左的南宋王朝深为愤慨和自身报国无门的感慨。由此可知,这两首词都用了孙权的典故,都表达了词人对英雄的追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最后总结出两首词表达情感的不同。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墟,隐僻之地。④披:拨开。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B.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C.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D.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16.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镇静安静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C.“孤独”理解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1)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宦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2)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思佳客吴文英迷蝶无踪晓梦沉,寒香深闭小庭心。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但词人却迷于梦中,难以自拔。B.词人看到楼前柳色渐浓,反衬出湖边春色一定很好,所以就想去湖边游览,为下片写游湖作铺垫。C.末两句,词人欣赏杏花时心情稍好,谁知东风又带来乌云,天空变得阴起来,心情又趋低落。D.《思佳客》,意象鲜明,用典精当,用词精巧,情感深厚,跌宕起伏,婉转有味,是一篇怀人佳作。16.请你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词的下片。【答案】15.B16.“愁自遣,酒孤斟”,是直接抒情的。作者直言孤愁无法排除,“斟”与“遗”,只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是借景抒情。作者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突出内心的苦痛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词人看到楼前柳色渐浓,反衬出湖边春色一定很好”错误。“欲知湖上春多少,但看楼前柳浅深”,意思是只要看看楼前柳色的深浅,就知道湖上的春色有几分了;“多少”“浅深”是偏义复词,分别偏于“少”“浅”,此时尚是早春;而且,根据下片“愁自遣,酒孤斟。一帘芳景燕同吟”也可看出,因为此时春色尚浅,词人并未外出赏景,而是枯坐家中借酒消愁。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愁自遣,酒孤斟”,意思是惆怅要自我排遣,杯酒要自斟自饮,全词直接抒情的,也只有这两句,到这里才点出“愁”字,点出“孤”字。作者这时的孤愁既无法排除,那么这里的“斟”与“遣”,也无非是强自支持、强自消解而已。无法排遣孤寂,只好借酒消愁,表现诗人的愁苦孤寂之情。“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是借景抒情,意思是希望能看到杏花斜阳美好景色,却只等来了阴冷东风吹散阳光,让黄昏越发阴沉。作者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词人欣赏杏花时心情稍好,谁知东风又带来乌云,天空变得阴起来,心情又趋低落,突出内心的苦痛情怀。这里是借景抒情,借助天气的阴沉与杏花被东风摧残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愁绪。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雨夜眠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①这首诗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秋,当时白居易任河南尹。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加上好友元稹已经谢世,心情更觉寂寞冷淡。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描述了深秋的寒冷,交代了时间;“凉冷”二字未提雨,却写因雨而凉冷。B.诗中的“安闲”二字是诗眼,全诗围绕“安闲”着笔,塑造了夜雨无眠的老翁形象。C.颔联“卧迟”写出老年人睡眠少的特点“灯灭后”写出“卧迟”的时间,突出夜深。D.颈联“灰宿”“瓶火”反衬老翁怕冷,“香添”一句写老翁闲散慵懒、不想起床的情态。16.请简要分析尾联中诗人的思想感情。【答案】15.D16.(1)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作者借老翁的形象表达了自己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的心境。(2)“寒”字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思想情感的能力。D.“反衬”错。“灰宿温瓶火”,以烘瓶里的燃料经夜已化为灰烬,照应老翁的“睡美”。才三秋之夜已经要烤火,突出老翁的怕冷,此处是“正衬”而非“反衬”。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晓晴寒未起”,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霜叶满阶红”,夜来风雨加深了“寒”意,“老翁”“晓晴寒未起”,对它漫不经心,突出了老翁的心境清静淡泊,故表达了作者闲散无事、孤寂淡泊的心境。“晓晴寒未起”,“寒”字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环境的寒冷,也指作者心境的寒冷,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霜叶满阶红”,不久前还红似二月花的树叶,一夜之间就被秋风秋雨无情地扫得飘零满阶,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无情。从树木移情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揭示了诗人暮年政治上的心灰意懒。甘肃省张掖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南宋戴复古【注】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18.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以简洁的叙述入题,“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句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周瑜,着意刻画周瑜的英雄气概。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传神地表现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异曲同工。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抒发词人忧国伤时的感慨:世事无常、朝代更替,往事随潮而逝。D.下片结句词人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忍不住向道旁杨柳发问,问杨柳在为谁生春、为谁摇动金色的柳条。19.戴词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赤壁之战”,用意上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答案】18.D19.同:借古抒怀,借“赤壁之战”抒发对周瑜的赞美和推崇。异:①苏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表现了周瑜才能卓越、年少立功,反衬自己早生华发、功业无成,怀古是为伤己;②戴词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再现了周瑜火烧曹营时的惊心动魄、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反衬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怀古是为讽今。【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沉浸在眼前美景中,心旷神怡”错误,词人感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