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024年秋季新教材)
第1章有理数1.1有理数1.正数和负数【基本目标】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教学重点】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教学难点】体会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如:0,1,2,3,…,,.2.下面的温度怎样表示?【教学说明】让学生了解数的产生过程,初步认识到以前学过的数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量: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像这样的日常生活中描述温度的零上多少摄氏度和___________________,水位的升高和_______,现金的收入和_______,商品的买进和_______等类似的数量都具有相反的意义,我们称之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问题:你能再举几个其他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教学说明】必须满足两个条件:(1)意义相反;(2)同一种量.3.定义: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的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表示为10℃,零下5℃表示为-5℃.(1)正数小学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5.5等,都是_______.为了加以强调,_______前可加上“+”(读作正)号,但一般省略不写.如5可以写成+5,+5和5是一样的.(2)负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读作负)号的数是_______.“-”号不能省略.如:-5,-0.36.(3)0既不是_______,也不是_______(0不再仅仅表示“没有”,也是正、负数的分界点).【教学说明】通过归纳总结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举出实际例子加深对正数和负数的理解,使学生掌握正数和负数的特征及表示方法.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填空:(1)出口货物500吨记作-500,进口货物262吨记作_______;(2)如果产量增加20%,记作_______,那么产量减少3%记作_______;(3)向东前进30m记作+30,向西前进10m记作_______.【教学说明】让学生先观察记法,找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用正负数来表示.例2把下列叙述改成使用正负数的方法(1)向南走-20m,即_______;(2)飞机下降-200m,即_______;(3)飞机上升-3000m,即_______;(4)商店赢利-1000元,即_______.【教学说明】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掌握它的表示方法.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1)向东走5米记+5米,那么向西走6米记作_______;(2)获利200元记作+200元,亏损100元记作_______;(3)前进10步记作_______,后退5步记作_______;(4)上升10米记作+10,那么-5表示_______;(5)向东记作正,则-12米的意思是_______;(6)海面下-200米相当于_______.2.如果一个只能上下移动的物体向上移动为正,那么:(1)物体移动-3m表示什么意义?(2)物体移动5m表示什么意义?(3)物体向下移动-10m表示什么意义?【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查漏补缺,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答案】1.(1)-6米(2)-100元(3)+10步 -5步(4)下降5米(5)向西12米(6)海拔低于海平面200米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由于实际问题中存在着相反意义的量,所以要引入负数,这样数的范围就扩大了.2.正数就是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或在其前面加“+”),负数就是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负数的产生是实际生活的需要,进一步理解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互为相反意义的量.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负数的产生是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我们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引导学生理解0的含义.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有理数【基本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常用的处理问题的方法.【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1.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下面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2.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教学说明】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是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对写出的数字进行分类,鼓励学生自己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教学说明】教师要引导学生确定分类的标准,说出数字之间的区别,总结出分类的依据.2.总结得出“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教学说明】要特别说明统称的含义,有理数就是两类:整数和分数.3.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做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做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4.教师板书总结分类一:分类二:【教学说明】分类时一定要说明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的,不要记混淆了.5.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教学说明】在说明数集时,一定要多举例,以便于学生理解,一定要说明数集包含无数个数.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数集:-18,,3.1416,0,2001,,-0.142857,95%.正数集负数集整数集分数集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有理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哪几类?【教学说明】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归纳总结有理数的分类,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每个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思维水平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教师课前预期的设计有既定的目标,这是必要的,也是要充分考虑的.但怎样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好地顺应学生的思维,把握学生生成的一些问题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有赖于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机智的驾驭技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随时提醒自己,倾听学生的发言、关注学生的表情、关注学生的思维.1.2数轴1.数轴【基本目标】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2.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教学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请大家看,这是一支温度计,它的用途大家是知道的.但是你会读温度计吗?请同学们读出此时温度计所显示的温度.这样看来,液面所在的刻度就表示此时的温度.这说明温度计上的刻度与一些有理数建立了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都表示一个有理数.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像这种生活中的例子,同学们还能列举出来吗?(收音机的标尺、超级解霸上的标尺等)我们能否利用一个类似于温度计图形,用它的刻度(也就是点)来表示所有的有理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研究的数轴.【教学说明】先用温度计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形象,再引导学生仿照温度计的记数方法来描述情境,逐步渗透数轴的形象.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观察温度计的刻度规律,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观察温度计,从温度计上发现:刻度有正有负也有0.结合有理数包含正数、零、负数的特点,类比一条直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能成为数轴,于是:因为有零,就必须在直线上取一点,用这个点表示零.(如图1)我们把这个点叫做原点,用大写字母O表示.由温度计的刻度规律可知:原点的一侧表示正数,另一侧表示负数.因而我们就规定原点的其中一侧为正方向,那么另一侧就为负方向.习惯上,当直线水平放置时,原点右方为正方向,原点的左方为负方向.正方向的一侧我们用箭头表示.(如图2)现在同学们来猜想一下,正有理数应该在图2的哪一个区域?负有理数呢?知道正数在原点的右边,那么我们用多长来表示+1呢?怎么办?我们需要规定一个单位长度.(如图3)一旦表示1的点确定了,表示其他的有理数的点就好确定了.我想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其他有理数点的确定.(利用成倍的关系)2.这样能用来表示全体有理数的图形我们就找到了.我们把这种图形叫做数轴.现在我请同学们归纳一下数轴有哪几个特点?(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于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归纳数轴的规范画法:(1)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2)刻度要在直线上,且是细短线;数字在下,字母在上.【教学说明】通过观察温度计数字的排列规律,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数轴,归纳出数轴的三要素,重点是负数在数轴上的排列规律.3.动手操作、感受数轴的画法、巩固对数轴的认识.(1)动手操作,画数轴.教师活动设计:现在每一位同学都画一个数轴,根据你所画的数轴提出你的问题.学生活动设计:学生动手画数轴,在画的过程中可能有诸多问题,比如:数轴一定是水平放置的吗?原点一定在最中间吗?单位长度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长度?数轴可以画为射线吗?然后学生进行交流,得到数轴规范的画法.(2)判断下列图形哪些是数轴?【学生活动设计】学生独立思考上述5个图形,根据数轴的定义进行分析,只有符合数轴三要素的直线才是数轴,于是只有⑤是正确的.【答案】只有⑤是正确的.【教学说明】学生动手操作,检验自己掌握的情况,检查错误的地方,更好的理解数轴上数字的排列规律.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1.画出一个单位长度是1厘米的数轴,并用刻度尺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2、2.5.学生活动设计:先考虑在原点的哪一侧,然后看距原点的距离是单位长度的倍数.解答:如图2.如图:写出数轴上的A、B、C、D、E、F表示的有理数.学生活动设计:根据数轴的特征和各点所在的位置,学生直接从图中读出各点表示的数,若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则由学生进行纠正,直到得出正确的结果.解答:A:-3,B:5.5,C:3,D:-1.5,E:-3.5,F:0.【教学说明】本问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数轴的理解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初步认识,在解决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数轴的三要素是什么?2.在数轴上,正数和负数分别是怎样排列的?【教学说明】让学生自己叙述上面的问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入手,由温度计的具体形象,引出数轴的概念,总结归纳出数轴的三要素和数轴上数字的排列规律.要求学生学会画出数轴,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出有理数.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2.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基本目标】1.通过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初步认识图形和数量的对应关系.【教学重点】负数和零的大小比较.【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自己得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并认识其合理性.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会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那么,引进负数后,怎样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例如:1与-2哪个大?-1与0哪个大?-3与-4哪个大?【教学说明】通过设问,让学生进行猜想和争论,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探寻规律(教材P17探索)(1)请任意写出两个正数,在下面数轴上画出表示它们的点.你所写的是两个数是______>______,观察在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我们可以发现,较大的数对应点在较小的数对应点的______边.(2)生活中,同学们能判断两个气温的高低吗?①某日哈尔滨的气温为-9℃,泉州的气温为12℃,该日______的气温较高.②把温度计如下图横放,我们可以发现,______的气温会显示在右边.【教学说明】由学生熟悉的正数大小关系入手,结合数轴,初步了解数轴上点的排列规律和数的大小的关系,再由温度计的具体形象,渗透负数的大小关系.2.总结规律(教材P17概括)规律1:把温度计横过来放,就像一条数轴.类似于气温的高低,我们可以知道,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______左边的数.规律2:从数轴上可以发现,表示正数的点都在原点的______,表示负数的点都在原点的______.所以,我们说:正数总______零,负数总______零,正数总______负数.3.用“>”、“<”或“=”填空:1______-2;-1______0;-3______-4.【教学说明】让学生结合温度计数字的排列规律,总结在数轴上的数的大小关系,掌握规律.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1.比较有理数3、0、、-4,并用“<”连接.2.利用数轴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1.3、0.3、-3、-5.【教学说明】让学生先在数轴上表示出这些数字,再按照规律比较大小.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判断下列各数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把它们写出来.(1)最小的正整数:_______,______;(2)最小的负整数:______,______;(3)最大的正整数:______,______;(4)最小的整数: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的是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a<0 B.a>1C.b>-1 D.b<-1【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当堂检查,以检验掌握的情况.【答案】1.(1)存在 1(2)不存在(3)不存在(4)不存在 2.D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大小是怎样排列的?2.怎样利用数轴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教学说明】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更进一步掌握本节课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发现正数、零、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确定了正数、零、负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并能通过数轴来比较任意两个非确定数的大小.尤其是要注意掌握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1.3相反数【基本目标】1.使学生理解相反数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相反数;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相反数的意义,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与几何定义的一致性.【教学难点】多重符号的化简.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画一个数轴,并在画出的数轴上,找出表示+5,-5;,-;,-各数的点来,并标上字母.【教学说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画的过程中观察数字之间的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1)观察+5与-5,与-,与-,发现这三对数有什么特点?这三对点,各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引导学生回答:符号不同,一正一负;数字相同.(2)总结归纳: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它们互为相反数,如+5与-5互为相反数,与-互为相反数等等.也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相反数,如是-的相反数或-是的相反数.【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教师适时总结,得出相反数的概念.2.(1)观察+5与-5,与-,与-这三对数在数轴上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2)总结归纳:这样我们也可以说,在数轴上的原点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互为相反数.(这个概念很重要,它帮助我们直观地看出相反数的意义,称为相反数的几何意义.)【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3.强调:0的相反数是0.这是因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到原点的距离就是0.这是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唯一的数.【教学说明】教师要结合数轴讲清楚0的相反数为什么是0,强调它的特殊性.4.(1)思考:在学习有理数时我们就指出字母可以表示一切有理数,那么数a的相反数如何表示?(2)引导学生观察,并自己得出结论:数a的相反数是-a,即在一个数前面加上一个负号就是它的相反数.例如:①当a=7时,-a=-7,7的相反数是-7;②当-5时,-a=-(-5),读作“-5的相反数”,-5的相反数是5,因此,-(-5)=5;③当a=0时,-a=-0,0的相反数是0,因此,-0=0.(3)观察:-a=-(-5)表示-5的相反数,那么-(-8),-(+4),-(-)各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回答:-(-8)表示-8的相反数;-(+4)表示+4的相反数;(4)你能自己总结出简化符号的规律吗?括号外的符号与括号内的符号同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正数;括号内、外的符号是异号,则简化符号后的数是负数.(可适当表示有三个符号的数)-(-)表示-的相反数.【教学说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系列的自主探究,自己总结出化简符号的规律.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1)分别写出9与-7的相反数;(2)指出-2.4与各是什么数的相反数.例2简化-(+3),-(-4),+(-6),+(+5)的符号.【教学说明】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老师适当的进行点拨指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填空:(1)+1.3的相反数是_______;(2)-3的相反数是_______;(3)_______的相反数是-1.7;(4)_______的相反数是;(5)-(+4)是_______的相反数;(6)-(-7)是_______的相反数.2.简化下列各数的符号:-(+8),+(-9),-(-6),-(+7),+(+5).3.下列两对数中,哪对是相等的数?哪对互为相反数?-(-8)与+(-8);-(+8)与+(-8).【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检验自己掌握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讲解.【答案】1.(1)-1.3 (2)3 (3)1.7 (4) (5)4 (6)-72.-8,-9,6,-7,53.-(-8)与+(-8)互为相反数-(+8)与+(-8)相等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什么样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关系?3.怎样化简多重符号?【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加深印象.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由于本节课内容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学生理解和掌握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时,一定要多给学生以观察思考的时间,及时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巩固,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概念,同时,要充分利用数轴的形象性特征,让学生直观理解相反数的概念.1.4绝对值【基本目标】1.通过数轴上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引出有理数的绝对值的概念.2.明确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和几何意义;会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会在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条件下求这个数.3.体验数学的概念、法则来自于实际生活,渗透数形结合和分类思想.【教学重点】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教学关键】绝对值在数轴上的意义问题.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在一节体育课中,老师组织了一次游戏.如图所示,四位同学站在圆上,比赛谁最先到达圆的中心.提问:1.四位同学到达中心的距离相等吗?2.他们的方向会影响距离的长度吗?结论:与方向无关,距离相等.【教学说明】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只考虑距离,和方向无关,为学习绝对值打下基础.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找一找数轴上表示1与-1的点,3与-3的点,观察它们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结论:1与-1到原点的距离相等,3与-3到原点的距离相等.【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发现他们距离的关系.2.概念讲解在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6,数10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100.我们叫做-6的绝对值是6,100的绝对值是100,也就是说,把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教学说明】教师结合具体的例子,给出绝对值的概念,重点强调绝对值与数轴上的点之间的关系.3.随常练习(1)试一试,口答:|+2|=________ ||=________|+8.2|=________ |0|=________|-3|=________ |-0.2|=________|-8.2|=________(2)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4.75,+10.5.【教学说明】让学生结合绝对值的概念进行回答,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及时巩固所学知识.4.观察思考:通过求上面数的绝对值,观察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正数)的绝对值有什么特点?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负数)的绝对值又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分类讨论,归纳出数a的绝对值的一般规律.【教学说明】学生先对照具体的数字思考规律,然后互相交流,总结正数、负数和0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数,有什么规律.5.总结归纳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零的绝对值是零;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教学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再用字母代表的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4.75,10.5.例2求下列式子的值:(1)|-(+)|;(2)-|-|.【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自主尝试,教师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点拨.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写出下列各数的绝对值:6,-8,-3.9,100,π-5.2.|x|=7,则x=________;|-x|=7,则x=________.3.如果a>3,则|a-3|=________,|3-a|=________.4.若|a-2|=0,则a=________;若|b-4|=0,则b=________.5.计算:(1)|8|+|-8|-|-3|;(2)|-6.5|-|-5.5|.6.给出下列说法:①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②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只有正数;③不相等的两个数绝对值不相等;④绝对值相等的两数一定相等.其中正确的有()A.0个 B.1个 C.2个 D.3个【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答案】1.6,8,3.9,100,5-π 2.±7 ±7 3.a-3 a-3 4.2 4 5.(1)13 (2)1 6.B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对绝对值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其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两方面考虑.从几何方面看,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它具有非负性;从代数方面看,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2.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注意先判断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教学说明】让学生总结和归纳,再一次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达到再巩固,再提高的目的.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绝对值是中学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非负性,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从几何与代数的角度阐述绝对值的概念,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求一个已知数的绝对值,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义的导出,对“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难点.1.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基本目标】1.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2.利用各种方法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体验:通过化归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与旧知识建立联系,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养成全面分析的习惯;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体验教学活动的探索性与创造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培养协作精神.【教学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我们怎样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呢?2.我们应该怎么样去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呢?例如-2与-5哪个较大呢?用我们前面所学的知识来比较,就是画出数轴,在数轴上标上-2与-5两个点,因为在数轴上右边的数大于左边的数,所以-5<-2.但如果不用画数轴,我们可以知道-2与-5哪个较大呢?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上的内容.【教学说明】通过回顾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方法,让学生对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有一个判断,为后面总结规律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正数与负数、正数与0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数轴后归纳总结,这个内容比较简单,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总结,并且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为后面总结规律打下基础.2.在数轴上表示出-3、-5与-1.3的点,比较它们的大小.【教学说明】先观察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再确定它们的大小,将位置和绝对值联系起来.3.思考:它们的大小与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你能总结出比较两个负数的方法吗?4.小结: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教学说明】学生先求出它们的绝对值,再比较它们的绝对值的大小,总结规律.5.利用法则,怎样比较-2与-5的大小?【教学说明】及时运用规律,掌握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比较-和-的大小.解:(1)先分别求出它们的绝对值,并比较其大小.-=,-=(2)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得出结论:->-因此得出步骤:①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②比较两个绝对值的大小;③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作出正确的判断.【教学说明】在教学中要强调过程的规范性,体现如何使用规律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的方法.例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1与-0.01;(2)-与-;(3)-|-2|与0;(4)与;(5)与-0.618;(6)与-0.7.【教学说明】要强调解题步骤.根据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第(3)题讲评,其余的题目板演.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大于-4的负整数的个数是()A.2 B.3 C.4 D.无数个2.冬季某天我国三个城市的最高气温分别是-10℃、1℃、-7℃,把它们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A.-10℃>-7℃>1℃B.-7℃>-10℃>1℃C.1℃>-7℃>-10℃D.1℃>-10℃>-7℃3.比较大小:-3_______-2.(用“>”、“=”或“<”填空)4.写出一个比-1小的数_______.5.在一次游戏结束时,5个队的得分如下(答对得正分,答错得负分),A队:-50分;B队:150分;C队:-300分;D队:0分;E队:100分.请把这些队的得分按低分到高分排序.这次游戏的冠军是哪个队?【答案】1.B 2.C 3.< 4.-2 5.B队【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予以点拨和强调.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有理数比较大小的两种方法:通过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和认识有理数比较大小的法则.2.有理数比较大小关键是两个负数怎样比较大小:(1)先分别求出两个负数的绝对值;(2)比较这两个绝对值的大小;(3)根据“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样,通过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也是一种重要比较方法.【教学说明】学生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对本节课内容从总体上进行把握,从而更进一步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如何来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这对有些学生来讲可能比较难,为什么-2>-5?要讲清楚这一点,利用数轴较直观,从特殊的例子到一般的规律.另外在讲解例题的时候,首先得强调两个负数的前提下,再比较绝对值.所以应先看是如何的两个数进行比较,正数之间的比较我们早已会了,我们也知道正数大于负数.而有时候我们也往往需要对一些数先进行化简再比较,这一点在练习中有很多同学还是没有注意.1.6有理数的加法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2.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感受数学学习的方法;2.通过积极参与探究性的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1.通过观察、归纳、类比、推断而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体验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造性;2.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让学生感受有理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一位学生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2.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其原因是什么呢?【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画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知道要确定结果,不仅需要距离,还需要方向.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全班交流:将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得到以下几种情形.为了把这一问题说得明确些,现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20)+(+30)=+50.这一运算在数轴上可表示为如下图:(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写成算式就是(-20)+(-30)=-50.(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在数轴上表示如下图:写成算式是(+20)+(-30)=-10.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同样可结合数轴上表示可以看到,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处,写成算式是(-20)+(+30)=+10.小结: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教学说明】在探究的过程中,始终结合数轴来进行,将数轴和式子结合起来,得到最后的结果,探究其中的规律.2.请同学们再来试一试,把下列算式中的各个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完成下列填空:(+5)+(-3)=();(+4)+(-10)=();(-3)+(+8)=();(-8)+3=().【教学说明】在探究中,脱离数轴的具体形象,发挥想象,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3.你能发现得到的结果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及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教学说明】让学生观察思考后进行回答,可适当安排讨论交流,得出结论.4.再看两种特殊情形:(1)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20米,写成算式是(-20)+(+20)=();(2)第一次向西走了20米,第二次没有走,写成算式是(-20)+0=().【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探究互为相反数两个数相加的规律,一个数和0相加的规律.5.从以上写出的6个算式中,你能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吗?由此可推出如下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4)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教学说明】总结出规律后,教师要特别强调进行加减运算时,应注意确定和差的正负号及绝对值.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计算:(1)(+2)+(-11);(2)(+20)+(+12);(3)(-)+(-);(4)(-3.4)+4.3.解:(1)(+2)+(-11)=-(11-2)=-9;(2)(+20)+(+12)=+(20+12)=(+32)=32;(3)(-)+(-)=(-+)=-(+)=-;(4)(-3.4)+4.3=+(4.3-3.4)=0.9.【教学说明】教师示范讲解(1),主要强调思路和解题格式,学生尝试完成其余题目,将所学知识及时加以运用.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填表:2.计算:(1)10+(-4);(2)(+9)+7;(3)(-15)+(-32);(4)(-9)+0;(5)100+(-99);(6)(-0.5)+4.4.3.填空:(1)()+(-3)=-8;(2)()+(-3)=8;(3)(-3)+()=-1;(4)(-3)+()=0.4.两个有理数相加,和是否一定大于每个加数?【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进一步熟练运用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和强调.【答案】1.略2.(1)6 (2)16 (3)-47 (4)-9 (5)1 (6)3.93.(1)-5 (2)11 (3)2 (4)34.不一定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哪位同学来小结一下?2.从上面练习中你能总结出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的经验教训吗?3.使学生明确:(1)运算的每一步都要有根据;(2)两数相加时,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教学说明】教师进一步强调进行加法运算的思维过程,加深理解和记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教学从情境入手,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探究有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正数与负数相加,负数与负数相加的运算.一定要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和的绝对值.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基本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过程,理解有理数加法运算律,能熟练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探索运算律,并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对复杂问题能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它途径,并解释其合理性.【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过程对中学生的归纳,概括,描述,交流等能力的考察.【教学重点】合理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教学难点】理解运算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什么?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要注意什么?2.小学我们学过哪些加法的运算律?那么,引入负数后,这些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还成立吗?【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加法运算法则,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请在下列图案内任意填入一个有理数,要求相同的图案内填相同的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算出各算式的结果,比较左、右两边算式的结果是否相同.(1)△+□和□+△(2)(△+□)+○和△+(□+○)【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运算的结果,思考其中的规律.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教学说明】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通过探究,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加法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是成立的.3.归纳总结:有理数的加法仍满足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______不变,表示为:a+b=______.(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______相加,或者先把______相加,和不变.表示为:(a+b)+c=a+______.【教学说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归纳,形成知识点,加深学生的印象.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计算:(1)(+26)+(-18)+5+(-16);(2)(-1.75)+1.5+(+7.3)+(-2.25)+(-8.5).例210筐苹果,以每筐30kg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4,2.5,1.5,3,-1,0,-2.5问这10筐苹果总共重多少千克?【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进行观察,确定计算的顺序,比较不同方法的难易性,及时进行总结.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在横线上填写运算律名称.(-193)+(-215)+(+193)=(-193)+(+193)+(-215)__________________=[(-193)+(+193)]+(-215)__________________=0+(-215)=-2152.算一算:(1)16+(-25)+24+(-35);(2)(-3.48)+5.33+(-9.52)+(-5.33)+(-3.05);(3)(-)+(-)+(-)+(+2)+(-).【教学说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可以小组内互相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最简单,及时进行总结,教师及时点拨和强调.解题策略:(1)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相加;(2)把互为相反数的结合,能凑整的结合.【答案】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1)-20(2)-16.05(3)-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加法的运算律有哪些?2.怎样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1)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可以先相加;(2)几个数相加得整数的可以先相加;(3)同分母的分数可以先相加;(4)符号相同的数可以先相加.【教学说明】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形成统一意见,然后再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主要是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先进行观察,确定运算的思路,比较运算的难易性,及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计算方法.1.7有理数的减法【基本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2.会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3.体验把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转化思想.【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约为—154米,两处的高度相差多少呢?试试看,计算的算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能算出来吗,画草图试试.【教学说明】让学生结合图象,得出结论.2.甲数是-8,乙数是-3,甲数比乙数多多少?计算的算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结果是多少呢?【教学说明】先让学生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猜想结果,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怎样计算(-8)-(-3)?请你在小组内一起探究、交流.要计算(-8)-(-3)=?,实际上也就是要求:?+(-3)=-8,所以这个数(差)应该是_____.也就是(-8)-(-3)=-5.再看看,(-8)+(+3)=_____.所以3-(-2)_____3+2!由上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说明】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得出结果,观察其中蕴含的规律,总结运算的法则.2.换两个式子计算一下,看看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1-(-3)=_____,-1+3=_____,所以-1-(-3)_____-1+3.0-(-3)=_____,0+3=_____,所以0-(-3)_____0+3.【教学说明】用不同的算式进行计算,进一步强化对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掌握的更熟练.3.归纳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学说明】让学生及时归纳总结,形成方法.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计算:(1)(-32)-(+5);(2)7.3-(-6.8);(3)(-2)-(-25);(4)12-21.解:(注意:两处必须同时改变符号.)(3)(-2)-(-25)=(-2)+25=23.(4)12-21=12+(-21)=-9.【教学说明】教师重点讲解(1),强调减号变加号,减数变相反数,学生仿照完成其余计算,进一步熟悉法则的应用.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下列括号内各应填什么数?(1)(+2)-(-3)=(-2)+();(2)0-(-4)=0+();(3)(-6)-3=(-6)+();(4)1-(+39)=1+().2.计算下列各题:典型引路:(-6)-(+4)=(-6)+(-4)=-10(1)9-(-5)=(2)(-3)-1=(3)0-8=(4)(-5)-0=总结步骤:(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运算中正确的是()A.3.58-(-1.58)=3.58+(-1.58)=2B.(-2.6)+(-4)=2.6+4=6.64.计算:(1)(-3)-(-7);(2)(-10)-3;(3)(-2.5)-1.5;(4)0-12;(5)(-11)-0;(6)-.【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达到熟练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目的,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强调.【答案】1.(1)3 (2)4 (3)-3 (4)-392.(1)9+5=14 (2)(-3)+(-1)=-4 (3)0+(-8)=-8 (4)(-5)-0=-5 (5)减号变加号 (6)减数变相反数3.D 4.(1)4 (2)-13 (3)-4 (4)-12(5)-11 (6)-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2.在运用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教学说明】教师要重点强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减法变成加法,减数变为相反数,然后再按照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运用的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这一思维方式,推导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然后运用法则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在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减法变为加法,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1.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基本目标】1.使学生掌握将加减混合运算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4.能使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重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教学难点】使用加法的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什么?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什么?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有哪些?3.化简:+(+3);+(-3);-(+3);-(-3).【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知识,初步感知运算的规律,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为后面的探究打下基础.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加减法统一成加法(1)将(-8)-(-10)+(-6)-(+4)统一成加法运算的式子是什么?(2)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原式可以转化为:(-8)-(-10)+(-6)-(+4)=(-8)+(+10)+(-6)+(-4)(3)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8)-(-10)+(-6)-(+4)=(-8)+(+10)+(-6)+(-4)=-8+10-6-4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教学说明】引导学生一步步将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教师适时总结式子的两种读法,让学生直观了解和式的意义和读法.(4)观察思考:你能够直接将原式化为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和的形式吗?有什么规律?按照化简符号的方法,可以直接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化成一个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和的形式,再按照加法运算的法则进行计算.【教学说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然后进行简单的交流,得出结论,教师及时予以总结,形成方法.2.加法运算律的运用(1)由于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在有理数加法运算中,通常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也可以利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一般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2)试一试,先把原式化为省略加号和的形式,再进行计算,并想一想怎样计算最简单.(+3)-(+7)-(-5)+(+9)+(-2)-(+8)解:原式=(+3)+(-7)+(+5)+(+9)+(-2)+(-8)=3-7+5+9-2-8=(3+5+9)+(-7-2-8)=17+(-17)=0小结:(1)先将原式化为省略加号和的形式,再运用运算律将正负数分别相加.(2)在交换加数位置的时候,要连同它的符号一起交换位置.【教学说明】先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尝试不同的解法,然后进行对比,发现最简单的解法,教师及时进行总结,要特别强调符号问题.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把(+)+(-)-(+)-(-)-(+1)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解:原式=(+)+(-)+(-)+(+)+(-1)=--+-1读作“、-、-、、-1的和”,也可以读作“减减加减1”.【教学说明】让学生按照要求尝试完成,教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点拨和强调,尤其要注意符号.例2计算:(1)-24+3.2-16-3.5+0.3;(2)0-21+(+3)-(-)-(+).解:(1)因为原式表示-24,3.2,-16,-3.5,0.3的和,所以可将加数适当交换位置,并作适当的结合进行计算,即-24+3.2-16-3.5+0.3=-24-16+3.2+0.3-3.5=-40(2)0-21+(+3)-(-)-(+)=0-21+(+3)+(+)+(-)=-21+3+-=(-21)++(3-)=-21+3=-18小结:(1)交换加数位置的时候,要连同它的符号一起交换;(2)根据数字的特点选取合适的简便运算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学说明】学生尝试完成,教师适时点拨,提醒学生注意符号的变化,完成后,让学生进行总结,怎样算最简单?教师及时予以补充完善.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将下列各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合理交换加数的位置.(1)(+16)+(-29)-(+11)+(+9)=;(2)(-3.1)-(-4.5)+(+4.4)-(+103)+(-2.5)=;(3)+12-5+--++-=;(4)(-2.6)-(4.7)-(+0.5)+(+2.4)+(-3.2)=.2.计算:(1)(-6)-(+6)-(-7);(2)0-(+8)+(-27)-(+5);(3)(-)+(+0.25)+(-)-(+);(4)(+3)+(+4)-(+1)+(-3).【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后,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强调,总结所使用的方法,加深印象.【答案】1.(1)16-29-11+9=16+9-29-11(2)-3.1+4.5+4.4-103-2.5=4.5+4.4-3.1-103-2.5(3)12-5---=12----5(4)-2.6-4.7-0.5+2.4-3.2=-2.6-4.7-0.5-3.2+2.42.(1)-5(2)-40(3)-(4)3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2.因为有理数加减法可统一成加法,所以在加减运算时,适当运用加法运算律,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使运算简便.但要注意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教学说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教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算能力.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是计算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代数和的概念,知道所有含有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式子都可以化为有理数的加法的形式,即代数和的形式.并能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及其运算顺序.还要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本节课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既关注课堂教学的本质,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且面向全体学生来设计教学.1.9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基本目标】1.使学生在了解有理数的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问题1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m的速度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1)我们知道,这个问题可用乘法来解答,这里我们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3×2=6(2)你能用数轴来表示这一事实吗?请动手画一画.【教学说明】让学生将算式和数轴结合起来考虑,得出结果.使学生了解运动变化问题中,既要考虑运动的距离,也要考虑运动的方向,为后面的的学习奠定基础.2.如果上述问题变为问题2:小虫向西以每分钟3m的速度爬行2分钟,那么结果有何变化?(1)写成算式就是:(-3)×2=-6即小虫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6米处.(2)你能再用数轴表示一下这个事实吗?【教学说明】先写出算式,学生可能会猜测出结果,然后让学生画数轴验证猜想,使学生初步形成乘法积的符号概念.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我们来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当我们把“3×2=6”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一般地,我们有: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教学说明】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记得符号变化规律,教师及时总结.2.试一试:(1)3×(-2)=?把上式与3×2相比较,则3×(-2)=-6.(2)(-3)×(-2)=?把上式与(-3)×2=-6相比较,则(-3)×(-2)=6.若把上式与(-3)×2=-6相比较,能得出同样结果吗?【教学说明】学生利用总结的规律得出结果,加深印象.3.我们知道,一个数与零相乘,结果仍为0.如5×0=0;0×(-3)=0.【教学说明】教学时,要注意负数和0的积仍然是0,教师可以多举几个例子来加深印象.4.概括综合上面式子(1)3×2=6;(2)(-3)×2=-6;(3)3×(-2)=-6;(4)(-3)×(-2)=6.(5)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请同学们观察(1)~(4)四个式子,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积的符号与因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②积的绝对值与因数绝对值有什么关系?5.在学生交流后,归纳总结出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教学说明】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后,总结出如何正确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学生交流后指出:有理数的乘法关键在于确定积的符号,当积的符号确定后,有理数的乘法,实质就转化为小学的乘法运算了.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计算:(1)(-5)×(-6);(2)(-)×.解:(1)原式=+(5×6)=+30=30(2)原式=-(×)=【教学说明】例题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己完成,教师强调思维过程和解题格式.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练习(口答)确定下列两数的积的符号:(1)5×(-3);(2)(-3)×3;(3)(-2)×(-7);(4)×.注意:教学中应强调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2.计算:(1)3×(-4);(2)(-5)×2;(3)(-6)×2;(4)6×(-2);(5)(-6)×0;(6)0×(-6);(7)(-4)×0.25;(8)(-0.5)×(-8);(9)×(-);(10)(-2)×(-);(11)(-5)×2;(12)2×(-5).【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训练,加强运用法则的熟练性,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强调.【答案】1.(1)负(2)负(3)正(4)正2.(1)-12(2)-10(3)-12(4)-12(5)0(6)0(7)-1(8)4(9)-(10)1(11)-10(12)-10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2.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先确定积的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教学说明】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的教学,导入时要结合数轴得到积的结果,再让学生观察积的符号规律,总结得出乘法法则.通过训练,让学生总结进行乘法运算的思维过程,形成一定的经验.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基本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2.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教学难点】使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一、情境导入,激发思考1.小学里我们学习了哪些乘法的运算律?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2.计算4×8×25,说出你的所有的运算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4×8×25=(4×25)×8=100×8=800说明了合理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可以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3.那么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是成立的吗?【教学说明】让学生回顾所学的乘法运算律,再通过一个实例运用,使学生初步感知合理使用乘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和○×□,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计算,得出结论)(投影显示)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ab=ba.(2)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内,并比较两个运算结果:(□×○)×
和□×(○×
),又有什么发现?(让学生尝试计算,得出结论)(投影显示)有理数乘法的结合律:(ab)c=a(bc).【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也是成立的.为后面使用运算律奠定基础.2.计算:(-10)××0.1×6.解:原式=[(-10)×0.1]××6=(-1)×2=-2【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完成,对不同的方法进行对比,然后让学生进行总结.3.从上面解答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10)×(-)×0.1×6=;(-10)×(-)×(-0.1)×6=;(-10)×(-)×(-0.1)×(-6)=.观察以上各式,能发现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时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总结)(投影显示)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探究,总结规律,教师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形成运算规律.4.想一想:三个数相乘,积为负,那么其中可能有几个因数为负数?四个数相乘,积为正,那么其中是否可能有负数?【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想一想”,能更深的体会和加深这一结论,激发学习兴趣.5.试一试:(-5)×(-)×3×(-2)×2=?(-5)×(-8.1)×3.×0=?通过以上计算,你能得到什么结论?(投影显示)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教学说明】将两个式子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教师及时予以强调.6.计算下列各题:(1)8+(-0.5)×(-8)×;(2)(-3)××(-)×(-0.25).解:(1)原式=8+×8×=8+3=11;(2)原式=-3×××=-.【教学说明】教师提醒学生先要进行观察,确定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尝试解答,以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解题方法.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计算:(1)30×-+25;(2)4.98×(-5).解:(1)原式=30×12-30×+30×=-20+12=7;(2)原式=(5-0.02)×(-5)=-25+0.1=-24.9(第(2)题需要把算式变形,才能用乘法分配律)【教学说明】学生可以尝试完成(1),教师要强调注意符号,对于(2),教师可先进行点拨,适当变形,可以使计算简便,然后教师可以示范讲解.例2计算:(1)×(8--);(2)8×(-)-(-4)×(-)+(-8)×.小结: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适当应用运算律可使运算简便.也有时需要先把算式变形,才能用分配律,还有时需反向运用分配律.【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1),教师示范讲解(2),使学生理解怎样反向运用乘法的分配律,然后及时进行总结,形成方法.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强调学生一定要注意符号,强调如何合理利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计算,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答案】1.(1)1(2)7(3)-1(4)-170342.(1)25(2)9×=(10-)×15=150-=149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有: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分配律.2.合理使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可以使计算更简便.但是要注意先观察式子的特点,适当变形,选取适当的运算律进行计算.【教学说明】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对简便运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方法和计算能力.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本节课主要探索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中的应用,先通过具体的探索了解乘法的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仍然成立,然后通过不同的实例,让学生逐步认识到合理使用乘法的运算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尽量让学生去尝试,以便于学生形成对比,加深印象,要及时进行总结,以便于学生掌握方法.1.10有理数的除法【基本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倒数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除法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除法运算;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有理数除法法则.【教学难点】1.商的符号的确定;2.0不能作除数的理解.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有理数乘法法则是什么?2.计算:(1)(―6)×;(2)(-0.5)×(-1)××(-8)×;(3)(―3)×(+7)―9×(―6);(4)÷().【教学说明】学生回顾有理数的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计算,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通过(4)的计算,回顾除法运算的方法,为后面的探究奠定基础.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问题探究“一个数与2的乘积是-6,这个数是几?”你能否回答?这个问题写成算式有两种:2×(?)=-6(乘法算式)也就是(-6)÷2=(?)(除法算式)由2×(-3)=-6,我们有(-6)÷2=-3.另外,我们还知道:(-6)×=-3.所以,(-6)÷2=(-6)×.这表明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来进行.【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的探究,找到除法和乘法的关系,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来进行.2.探索填空:8÷(-2)=8×();6÷(-3)=6×();-6÷()=-6×;-6÷()=-6×.【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思考其中蕴含的规律.3.总结:让学生总结倒数的概念、除法法则.(1)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2与12、(-)与(-)分别互为倒数.(2)对有理数除法,一般有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注意:0不能作除数.【教学说明】让学生根据探究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教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强调,归纳出有理数除法的法则.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计算:(1)(-18)÷6;(2)(-)÷(-);(3)÷(-).解:(1)原式=(-18)÷6=-(18÷6)=-3;(2)原式=(-)÷(-)=-×(-)=;(3)原式=÷(-)=×(-)=-.【教学说明】学生在初次使用法则时不太熟练,尤其是对于含有负数的除法运算,在变为倒数时容易出现错误,教师要及时予以强调.例2化简下列分数:(1)-1;(2).解:(1)原式=-=(-12)÷3=-(12÷3)=-4;(2)原式==(-24)÷(-16)=24÷16=.【教学说明】教师可提示学生可以将分数的化简转化为分子除以分母来进行化简.例3计算:【教学说明】让学生在计算时先进行观察怎样计算最简便,可以先将除法转化为乘法,再按照乘法的法则和运算律进行计算.四、练习反馈,巩固提高1.填空:(1)(-27)÷9=;(2)(-)÷(-)=;(3)1÷(-9)=;(4)0÷(-7)=;(5)÷(-1)=;(6)-0.25÷=.2.化简下列分数:3.计算:(1)(-)÷4;(2)(-24)÷(-2)÷(-1);(3)(-0.75)÷÷(-0.3).【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对法则的使用更熟练,同时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符号错误,教师及时进行纠正和强调.【答案】1.(1)-3(2)(3)-(4)0(5)-(6)-2.(1)-8(2)-(3)9(4)30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有理数除法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上这个数的倒数.注意:0不能作除数.(2)有理数的除法有与乘法类似的法则: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2.引导学生归纳有理数除法的一般步骤:(1)确定商的符号;(2)把除数化为它的倒数;(3)利用乘法计算结果.【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加深法则和解题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对学生出现的易错点进行强调,使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更准确.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进行数学教学,不能只给学生讲结论,因为任何数学理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数学活动,应该暴露数学活动过程.也只有在数学活动的教学中,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发挥.这节课,从有理数除法问题的产生,到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形成,以及归纳有理数除法的解题步骤等,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和方法,然后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判断,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的目的.1.11有理数的乘方【基本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掌握有理数乘方的运算;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3.渗透分类讨论思想.【教学重点】有理数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计算:(1)(-9)÷3;(2)(-6)÷(-4)÷(-1).【教学说明】让学生独立计算,帮助学生复习有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2.在小学我们已经学习过a·a,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a的二次方);a·a·a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a的三次方);那么,a·a·a·a可以记作什么?读作什么?a·a·a·a·a呢?(n是正整数)呢?【教学说明】通过复习平方和立方,推广到n次方,帮助学生回顾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合作探究,探索新知1.有理数乘方的概念一般地,有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即,记作an.例如,2×2×2=23;(-2)(-2)(-2)(-2)=(-2)4.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教学说明】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入负数的乘方运算,将乘方运算的范围扩展到整个有理数.2.在an中,a叫作底数,n叫做指数,an读作a的n次方,an可看作是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a的n次幂.例如,23中,底数是2,指数是3,23读作2的3次方,或2的3次幂.【教学说明】向学生讲解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让学生理解乘方的两种读法的含义,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3.一个数可以看作这个数本身的一次方,例如8就是81,通常指数为1时省略不写.【教学说明】着重向学生介绍一个数的一次方,这是一个新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实际例子来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三、示例讲解,掌握新知例1计算:(1)(-2)3;(2)(-2)4;(3)(-2)5.解:(1)原式=(-2)(-2)(-2)=-8;(2)原式=(-2)(-2)(-2)(-2)=16;(3)原式=(-2)(-2)(-2)(-2)(-2)=-32.例2计算:(1)(-3)2,(-3)3,[-(-3)]5;(2)-32,-33,-(-3)5.【教学说明】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教师引导学生纵向观察第(1)题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日语外贸业务员劳动协议
- 2024年电气工程服务协议详细模板
- 2023-2024学年中原名校高考数学试题仿真卷:数学试题试卷
- 2024年创意动画广告制作协议示例
- 2024专业护士聘用协议细则
- 2024年度党组织结对共建协议
- DB11∕T 1721-2020 水生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 2024精制陶瓷购销协议样本
- 二手车销售协议范本(个性化)
- 2024年煤矿作业自卸运输车销售协议
- 能源岗位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2024年
- 团队协作课件教学课件
- 相对湿度计算公式
- 7.1促进民族团结 (课件) 2024-2025学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统编版)
-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一单元第1课《身边的数据》教学设计浙教版2023
- 福建省龙海市龙文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防范工贸行业典型事故三十条措施解读
- 8安全记心上-交通安全(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
- 提炼与抽象-顺畅沟通世界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4 设计
- 国开2024年秋季《形势与政策》专题测验1-5答案
- 2024年高考英语时事热点:航天主题(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