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指南_第1页
常见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指南_第2页
常见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指南_第3页
常见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指南_第4页
常见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行业网络安全防护策略与实践指南TOC\o"1-2"\h\u7779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420318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433071.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 478661.3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45660第2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 5176542.1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5263942.1.1宪法及相关法律 5275302.1.2专门立法 5309292.1.3部门规章与政策文件 5121942.2国际网络安全法规与标准 591982.2.1国际法规 678682.2.2国际标准 63692.2.3区域性法规与标准 644572.3法律法规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 6258342.3.1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 674482.3.2建立合规管理体系 6260292.3.3强化技术手段 6238102.3.4培训与宣传 6221342.3.5合作与交流 65045第3章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 6182583.1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7291473.1.1问卷调查法 7194123.1.2安全检查表法 7297253.1.3威胁建模法 7204383.1.4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 764963.2风险评估的实施与优化 7223573.2.1风险评估流程 7316603.2.2风险评估的优化 7108003.3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制定 8270013.3.1安全策略制定原则 8130053.3.2安全策略内容 8190013.3.3安全策略的实施与监督 820205第4章网络边界安全防护 8123724.1防火墙技术与应用 831404.1.1防火墙概述 8194494.1.2防火墙关键技术 8221454.1.3防火墙配置与管理 9198144.1.4防火墙应用实践 927984.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 9313914.2.1入侵检测系统(IDS) 9178834.2.2入侵防御系统(IPS) 970844.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部署 982864.2.4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践 10147924.3虚拟专用网络(VPN) 1023644.3.1VPN概述 10207914.3.2VPN分类 10312224.3.3VPN部署与应用 10211434.3.4VPN安全策略与运维 104424第5章网络通信安全 11306955.1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1198905.1.1对称加密 11211485.1.2非对称加密 11180145.1.3混合加密 11254635.2传输层安全(TLS)协议 11176065.2.1TLS协议版本 11209875.2.2TLS握手过程 11179575.2.3TLS加密算法 11186175.3端到端通信安全解决方案 11195725.3.1VPN技术 12258025.3.2SSH协议 1280395.3.3量子通信 12230755.3.4国密算法 1218915第6章常见网络攻击与防范 12152906.1漏洞攻击与防范 12356.1.1漏洞攻击概述 1234676.1.2常见漏洞攻击类型 1271966.1.3漏洞攻击防范策略 12143306.2恶意代码攻击与防范 1325256.2.1恶意代码攻击概述 13284636.2.2常见恶意代码攻击类型 1330636.2.3恶意代码攻击防范策略 13302966.3社交工程攻击与防范 13164416.3.1社交工程攻击概述 1397206.3.2常见社交工程攻击类型 13202946.3.3社交工程攻击防范策略 135546第7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4178647.1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 1433287.1.1数据加密技术 14195367.1.2数据安全存储策略 14154687.1.3数据安全存储实践 14233307.2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 1416177.2.1数据备份类型与策略 14126737.2.2数据恢复技术 1486187.2.3数据备份与恢复实践 14215577.3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与合规性要求 15273767.3.1我国隐私保护法律法规 15136637.3.2国际隐私保护法规与标准 1574577.3.3企业合规性要求与应对策略 1530684第8章服务器与云计算安全 15153868.1服务器安全防护策略 1548008.1.1基础设施安全 156738.1.2系统安全 15321808.1.3应用安全 16311818.1.4安全运维 1654348.2虚拟化安全 16196378.2.1虚拟化平台安全 1677238.2.2虚拟机安全 16170348.2.3安全管理 16189088.3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挑战与应对 16231748.3.1数据安全 16268418.3.2服务安全 1682828.3.3法律法规遵从 16102678.3.4安全防护技术 1717661第9章终端设备安全 17217809.1个人计算机安全防护 1799999.1.1基础安全措施 17181919.1.2防病毒和防恶意软件 1738809.1.3网络安全防护 17165749.2移动设备安全防护 17183809.2.1移动设备管理 17294089.2.2数据安全 18137919.2.3应用程序安全 18208349.3物联网设备安全防护 18321999.3.1设备安全 18139479.3.2网络安全 18252559.3.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827519第10章安全事件监测与应急响应 181441410.1安全事件监测与预警 181165710.1.1监测机制建立 181787810.1.2预警机制构建 181334810.2应急响应流程与策略 19973610.2.1应急响应组织架构 191296110.2.2应急响应流程 192354410.2.3应急响应策略 192066910.3安全事件调查与取证技巧 191779010.3.1调查流程与方法 191580410.3.2取证技巧与注意事项 19881810.3.3跨部门协同与外部合作 20第1章网络安全基础概念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网络安全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及其组成部分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破坏和泄露的关键措施。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网络已成为企业和个人不可或缺的沟通与数据传输渠道。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企业和个人数据安全:网络中存储和传输的数据涉及企业核心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保障网络安全有助于防止敏感信息泄露,降低企业和个人损失。(2)维护业务稳定运行:网络安全事件可能导致业务系统瘫痪,影响企业正常运营。保证网络安全有助于降低业务中断的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3)保护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对于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一旦关键基础设施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后果。(4)遵守法律法规要求: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要求企业和组织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履行网络安全保护义务。1.2常见网络安全威胁网络安全威胁种类繁多,以下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网络安全威胁:(1)恶意软件:包括病毒、木马、蠕虫等,可通过网络传播并感染计算机系统,窃取数据、破坏系统等。(2)网络钓鱼:通过伪造邮件、网站等手段,诱导用户泄露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信用卡信息等。(3)分布式拒绝服务(DDoS)攻击:利用大量僵尸网络对目标系统发起访问请求,导致系统资源耗尽,无法正常提供服务。(4)社交工程:利用人性的弱点,通过欺骗、伪装等手段获取目标信息。(5)漏洞利用:黑客利用软件或系统的漏洞,非法获取系统权限或数据。(6)内部威胁:企业内部员工或合作伙伴泄露敏感信息,或故意破坏系统。1.3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架构是企业或组织为应对网络安全威胁,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策略。一个完善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政策:制定网络安全政策,明确安全目标、职责分工、管理流程等。(2)物理安全:保护网络设备和设施免受物理损害,如盗窃、破坏等。(3)边界安全:通过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设备,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数据流。(4)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保证用户身份合法,并根据权限控制访问资源。(5)数据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泄露。(6)漏洞管理:定期对系统进行安全检查,发觉并修复漏洞。(7)安全监控与响应:建立安全监控体系,发觉异常行为,及时采取应急措施。(8)安全培训与意识提升: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提高网络安全意识。通过以上措施,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提高企业和组织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能力。第2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2.1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我国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1宪法及相关法律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的基本原则。《刑法》、《民法典》等法律中也包含了关于网络安全的相关条款。2.1.2专门立法为加强网络安全管理,我国制定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等专门法律法规,明确了网络运营者的安全责任、数据保护要求、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等内容。2.1.3部门规章与政策文件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工信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政策文件,如《网络产品和服务安全审查办法》、《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与处置办法》等,对网络安全管理进行了细化。2.2国际网络安全法规与标准经济全球化,国际网络安全法规与标准对各国网络安全防护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主要国际网络安全法规与标准:2.2.1国际法规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网络安全相关的国际法规,如《联合国关于网络空间国际合作的国家行为准则》等。2.2.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等国际标准化机构发布了ISO/IEC27001、ISO/IEC27002等网络安全管理标准,为全球网络安全防护提供了通用框架。2.2.3区域性法规与标准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美国的《网络安全框架》等区域性法规与标准,对成员国及企业具有强制性和指导性作用。2.3法律法规在网络安全防护中的应用2.3.1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网络运营者应严格遵守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保证法律法规在网络安全防护中得到有效实施。2.3.2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合规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加强数据保护、开展风险评估等,以保证网络产品和服务符合法律法规要求。2.3.3强化技术手段运用加密、防火墙、入侵检测等技术手段,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降低法律法规违规风险。2.3.4培训与宣传加强对员工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员工法律法规意识和网络安全技能,防范内部安全风险。2.3.5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网络安全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第3章网络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3.1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方法3.1.1问卷调查法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数据资产及安全措施等方面的信息。此方法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为后续的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3.1.2安全检查表法安全检查表法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安全检查项目,对企业的网络安全进行全面检查。这些检查项目可以包括网络安全配置、安全策略、安全设备、安全审计等方面。通过检查表法,企业可以快速发觉存在的安全漏洞。3.1.3威胁建模法威胁建模法通过对企业的网络系统进行分解,识别潜在威胁和攻击者可能利用的漏洞。此方法有助于企业针对性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3.1.4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漏洞扫描与渗透测试是发觉网络系统中已知和未知漏洞的有效手段。通过定期进行漏洞扫描和渗透测试,企业可以及时发觉并修复安全漏洞,降低安全风险。3.2风险评估的实施与优化3.2.1风险评估流程(1)确定评估目标与范围(2)收集相关信息(3)识别和评估资产、威胁、脆弱性和影响(4)计算风险值(5)风险评估报告(6)提出风险应对措施3.2.2风险评估的优化(1)定期更新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2)增强风险评估人员的专业素养(3)结合实际案例,不断完善风险评估流程(4)强化风险评估结果的跟踪与监控3.3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制定3.3.1安全策略制定原则(1)合规性: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2)实用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保证可操作性强(3)动态调整: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和安全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安全策略(4)全面覆盖:涵盖网络安全各个方面,保证企业网络安全无死角3.3.2安全策略内容(1)物理安全策略(2)网络安全策略(3)应用安全策略(4)数据安全策略(5)员工安全意识培训与教育策略(6)应急响应与灾难恢复策略3.3.3安全策略的实施与监督(1)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表(2)强化安全策略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员工安全意识(3)定期开展安全审计,监督安全策略的执行情况(4)对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震慑效应(5)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安全策略体系。第4章网络边界安全防护4.1防火墙技术与应用4.1.1防火墙概述防火墙作为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主要用于监控和控制进出企业网络的数据流。本节介绍防火墙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分类。4.1.2防火墙关键技术(1)包过滤技术(2)状态检测技术(3)应用层代理技术(4)深度包检测技术4.1.3防火墙配置与管理(1)防火墙策略制定(2)防火墙规则配置(3)防火墙日志审计与监控(4)防火墙功能优化4.1.4防火墙应用实践(1)防火墙在互联网出口的应用(2)防火墙在内部网络隔离的应用(3)防火墙在虚拟化环境中的应用4.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4.2.1入侵检测系统(IDS)(1)IDS概述(2)IDS工作原理(3)IDS分类a.根据检测方法分类b.根据部署位置分类4.2.2入侵防御系统(IPS)(1)IPS概述(2)IPS与IDS的区别(3)IPS关键技术a.主动防御技术b.自动化响应技术4.2.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部署(1)部署策略a.网络入侵检测b.主机入侵检测c.应用入侵检测(2)部署位置a.互联网出口b.内部网络c.关键业务系统4.2.4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实践(1)典型入侵场景检测与防御(2)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运维管理(3)入侵检测与防御系统与其他安全设备的联动4.3虚拟专用网络(VPN)4.3.1VPN概述(1)VPN的定义与作用(2)VPN关键技术a.加密技术b.隧道技术c.身份认证技术4.3.2VPN分类(1)IPSecVPN(2)SSLVPN(3)证书VPN(4)混合型VPN4.3.3VPN部署与应用(1)VPN部署模式a.站点到站点VPNb.远程访问VPN(2)VPN应用场景a.企业内部网络互联b.远程办公与移动办公c.电子商务应用4.3.4VPN安全策略与运维(1)VPN安全策略制定(2)VPN设备选型与配置(3)VPN功能优化与故障排查(4)VPN日志审计与监控第5章网络通信安全5.1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网络通信安全是保障信息安全传输的关键环节,而加密技术是实现网络通信安全的核心手段。本节将重点讨论加密技术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5.1.1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其优点是加密速度快,但密钥管理困难。常见对称加密算法有AES、DES等。5.1.2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是指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密钥的加密方式,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其优点是密钥管理方便,但加密速度较慢。常见非对称加密算法有RSA、ECC等。5.1.3混合加密混合加密是指将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结合使用的加密方式。通过非对称加密传输对称加密的密钥,既保证了加密速度,又解决了密钥管理的问题。5.2传输层安全(TLS)协议传输层安全(TLS)协议是基于SSL协议发展而来的安全协议,用于在互联网上提供加密通信。其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加密、服务器验证、客户端验证等。5.2.1TLS协议版本TLS协议发展至今,已有多个版本,如TLS1.0、TLS1.1、TLS1.2和TLS1.3。版本的更新,协议的安全性、功能和兼容性不断提高。5.2.2TLS握手过程TLS握手过程是客户端和服务器建立安全连接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协议版本协商、密钥交换、服务器验证、客户端验证、加密通信。5.2.3TLS加密算法TLS协议支持多种加密算法,包括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和散列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求和场景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5.3端到端通信安全解决方案端到端通信安全是指从源端到目的端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始终保持加密和安全的状态。本节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端到端通信安全解决方案。5.3.1VPN技术虚拟私人网络(VPN)是一种通过公用网络提供加密通道的技术,可实现端到端通信安全。VPN技术包括IPsecVPN和SSLVPN等。5.3.2SSH协议安全外壳(SSH)协议是一种专为远程登录和其他网络服务提供安全性的协议。通过SSH协议,可以实现端到端的数据加密和完整性验证。5.3.3量子通信量子通信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通信方式,具有绝对安全的特点。目前量子通信技术已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于实际场景,为端到端通信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5.3.4国密算法国密算法是指我国自主研发的加密算法,如SM1、SM2、SM3、SM4等。采用国密算法,可以提高我国网络通信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性。第6章常见网络攻击与防范6.1漏洞攻击与防范6.1.1漏洞攻击概述漏洞攻击是指利用软件、系统或网络中的安全漏洞进行的攻击行为。这类攻击通常会导致数据泄露、系统破坏或权限窃取等严重后果。6.1.2常见漏洞攻击类型(1)缓冲区溢出攻击(2)SQL注入攻击(3)XML实体注入攻击(4)跨站脚本攻击(XSS)6.1.3漏洞攻击防范策略(1)定期更新软件和系统,修补已知漏洞。(2)对开发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提高代码质量。(3)使用安全防护软件,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控和防护。(4)部署漏洞扫描和入侵检测系统,及时发觉并修复漏洞。6.2恶意代码攻击与防范6.2.1恶意代码攻击概述恶意代码攻击是指利用恶意软件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攻击的行为,主要包括病毒、木马、后门等。6.2.2常见恶意代码攻击类型(1)计算机病毒(2)木马(3)蠕虫(4)勒索软件6.2.3恶意代码攻击防范策略(1)安装正版防病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2)不随意和安装不明来源的软件和程序。(3)定期备份重要数据,以防勒索软件等恶意代码攻击导致数据丢失。(4)提高员工安全意识,避免打开可疑邮件和附件。6.3社交工程攻击与防范6.3.1社交工程攻击概述社交工程攻击是指利用人类心理弱点进行的攻击行为,通常通过欺骗、伪装等手段获取敏感信息。6.3.2常见社交工程攻击类型(1)钓鱼攻击(2)伪装攻击(3)恶意诱导(4)假冒客服或熟人诈骗6.3.3社交工程攻击防范策略(1)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2)建立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避免敏感信息泄露。(3)对邮件、短信等通信渠道进行监控和过滤,防止钓鱼攻击。(4)加强对第三方应用的审核和监管,避免恶意软件传播。注意:本章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安全防护措施需结合企业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第7章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7.1数据加密与安全存储7.1.1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是保障数据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节将介绍常见的加密算法,如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哈希算法,并分析其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7.1.2数据安全存储策略数据安全存储是保证数据在存储过程中不被非法访问、篡改和泄露的重要环节。本节将阐述以下内容:存储设备的选择与配置数据存储权限管理数据加密存储策略数据库安全防护措施7.1.3数据安全存储实践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介绍企业在数据安全存储方面的优秀实践,以供读者参考。7.2数据备份与恢复策略7.2.1数据备份类型与策略数据备份是防范数据丢失、损坏和勒索攻击的有效手段。本节将介绍以下内容:数据备份类型(全备份、增量备份、差异备份等)数据备份策略制定数据备份频率与存储介质选择7.2.2数据恢复技术数据恢复是数据备份的逆过程,本节将介绍以下内容:数据恢复方法与工具数据恢复注意事项数据恢复成功率提升策略7.2.3数据备份与恢复实践本节将通过实际案例,分享企业在数据备份与恢复方面的成功经验。7.3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与合规性要求7.3.1我国隐私保护法律法规本节将介绍我国关于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并分析其对企业数据安全防护的要求。7.3.2国际隐私保护法规与标准本节将概述国际上的隐私保护法规与标准,如GDPR、CCPA等,并探讨其对我国企业的影响。7.3.3企业合规性要求与应对策略本节将阐述企业在面对国内外隐私保护法规时应遵循的合规性要求,并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隐私保护组织架构建设隐私保护政策制定与落实隐私影响评估与合规检查隐私保护培训与意识提升通过以上内容,本章旨在为企业提供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结合自身情况,不断完善和优化相关策略,保证数据安全与合规性。第8章服务器与云计算安全8.1服务器安全防护策略8.1.1基础设施安全物理安全:保证服务器所在机房的物理安全,包括防火、防盗、防潮、防尘等措施。网络安全: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等设备,对服务器进行安全防护。访问控制:实施严格的账号权限管理,保证授权人员才能访问服务器。8.1.2系统安全操作系统安全:定期更新操作系统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降低系统安全风险。数据库安全:加强数据库访问控制,定期备份数据,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8.1.3应用安全应用程序安全:保证应用程序遵循安全开发原则,定期进行安全审计和代码审查。应用层防护:部署Web应用防火墙(WAF),防止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等网络攻击。8.1.4安全运维安全监控:实时监控服务器安全状态,对异常行为进行报警和处置。安全审计:定期对服务器进行安全审计,保证安全策略的有效性。8.2虚拟化安全8.2.1虚拟化平台安全选择安全的虚拟化平台,如VMware、KVM等,保证平台本身的安全性。隔离不同虚拟机之间的网络,防止虚拟机之间的攻击。8.2.2虚拟机安全定期更新虚拟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补丁,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和端口。实施虚拟机镜像安全防护,防止恶意软件感染虚拟机。8.2.3安全管理对虚拟化环境进行统一安全管理,保证虚拟机之间的安全隔离。制定虚拟化环境的安全策略,并严格执行。8.3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挑战与应对8.3.1数据安全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保护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防止云服务提供商内部人员泄露数据。8.3.2服务安全选择合规的云服务提供商,保证其具备较强的安全防护能力。对云服务进行安全评估,保证服务的安全可靠。8.3.3法律法规遵从了解并遵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云计算环境下的业务合规。与云服务提供商签订合规的合同,明确双方在安全防护方面的责任和义务。8.3.4安全防护技术利用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防护技术,如安全组、虚拟防火墙等,提高安全防护能力。借助云安全服务,如云WAF、云抗D等,增强网络安全防护。第9章终端设备安全9.1个人计算机安全防护9.1.1基础安全措施个人计算机作为企业内部重要的办公工具,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网络的安危。以下为基础安全措施:(1)安装正版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2)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补丁;(3)使用强密码策略,设置复杂且不易猜测的密码;(4)启用磁盘加密,保护数据安全;(5)安装并定期更新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9.1.2防病毒和防恶意软件(1)定期进行病毒库更新,保证防病毒软件能够及时识别新型病毒;(2)对邮件、U盘等可能携带病毒的介质进行安全检查;(3)禁止使用非法渠道获取的软件;(4)对系统进行定期体检,发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