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1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2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3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4页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 历史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二历史2024.07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教育ID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教育ID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考生须知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练习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练习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本练习卷满分共100分,作答时长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距今约5300-4500年的大型遗址中,出土了能够纺织细纱的纺轮以及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其中部分陶器具有仰韶文化特征,还出土了比较大粒的粳型水稻种子、碳化粟粒及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以上考古发现反映()①长期定居聚落快速发展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共享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④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已经出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下图为西周“四十三年速鼎”,内壁铭文记载周宣王为表彰速及其先祖对朝廷的贡献,册命其为“官司历人”,掌管臣属的监察甄别,并告诫迷不要贪图安逸,施政时要以身作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秉公执法;审理案件时要明辨是非,遵循法规,公平公正。这反映当时()A.实行了明德慎罚的统治政策 B.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体系C.废除了官位世袭的世官制度 D.形成了尊贤重士的社会风尚3.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一批古代竹简。其中《治政之道》论说君者当自修德义、施教化民;选贤任能、勤恤百姓;慎用武力,亲睦邻国;寡欲不争、节葬节用等。下列对《治政之道》理解正确的是()①标志着早期国家治理理念及治理体系成熟②体现了融合儒、墨、道等诸家思想的特点③与当时天下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密切相关④其治理理念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被全面继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4.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丝路一号”古船。该古船出土于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板船,船身长9.71米,宽1.98米,船体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钉并联技术,这种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我国乃至东亚尚属首次发现。“丝路一号”古船()①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②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状况③见证了中国与古罗马的官方往来④说明了秦汉实行鼓励商业的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汉书》记载,王成担任胶东相时,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后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宣帝下诏处罚王成,并要求“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据此判断()A.上计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 B.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C.汉代通过考满和考察落实上计制度 D.丞相和御史大夫不得参与上计考核6.晋代诗人左思针对当时某一制度的弊端赋诗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下列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有()①左思比较客观的指出了察举制度的弊端②九品中正制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③诗歌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史料价值④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7.《隋书·地理志》记载,因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采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下诏罢废郡级建置,以州统县,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炀帝进一步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同时对郡县大加省并,由隋初211州、508郡减为190郡。上述措施的实行()①有利于地方官员行政效率提升②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③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④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8.《唐令拾遗》记载:“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唐六典》记载:“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这反映出唐代()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高龄老人享有政治特权C.社会救济体系比较完善 D.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9.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下列选项中“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的有()①都市中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②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③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④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0.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金实行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B.榷场贸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C.辽迁都燕京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D.元朝设立宣政院以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11.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A.“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B.“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C.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D.“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12.明清时期在边疆地区推行“立庙兴学”政策,大量修建祭祀孔子国家礼制性建筑文庙,文庙中还修建明伦堂、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文昌阁、尊经阁等,并在文庙开设学堂,谓之“庙学”。以上措施()A标志着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 B.建立了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C.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及国家认同 D.推动了教化百姓的乡约与法律的合流13.史料记载,清代曾经出现了“富民、市民者,拥赀(资)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以及“实与贫民有益……但有力之家非所乐”,以致地主官绅因为税负加重而聚集冲击巡抚衙门现象。以上材料反映了清代()A.加强对官民的人身控制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变化C.废除了赋税征银的政策 D.摊丁入亩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14.以下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这些现象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集於外,至腐败不可食”②“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薯”③“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④“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15.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统治者开始用法律治理国家B汉朝制定《九章律》《二年律令》等汉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C唐高宗颁布《永徽律》并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D清朝沿袭唐律制定《大清律例》并在乡约上宣讲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A.A B.B C.C D.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水利工程材料一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统计表(部分)工程诸侯国史料记载邺渠魏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都江堰秦国“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郑国渠秦国“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运河魏国、楚国、齐国等“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堤防齐、楚、燕、韩、秦等战国时期,各国“作堤大水之旁”,号称“千丈之堤”“巨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依据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编制材料二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一则需要组织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二则作为系统工程,这些水利设施牵涉到广大地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必须协调各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上述水利工程都是由列国中最具经济实力的大国组织兴建的,而且越是力量强大的国家组织兴建这类工程的规模也越大。各国把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作为耕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以农养战。——摘编自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及历史意义。17.大一统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二是“要在中央”。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四是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的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摘自卜宪群《“大一统”和“民为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阅读材料,从大一统国家治理特征中任选三个角度,结合秦代相关史实进行阐述。18民族认同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鲜卑慕容皝“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影响。材料二贞观四年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内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而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认为“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摘编自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争论及解决。19.武帝形象汉武帝和汉武故事是历代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话题。宋代诗词作品中塑造了汉武帝的不同形象。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李纲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古高著。说明:本辞盛赞汉武帝北巡,总言汉武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建立强大的王朝,极大震慑了蛮夷野心。蕙兰芳引.仙吕周邦彦……倦游厌旅,但梦绕、阿娇金屋。想故人别后,尽日空疑风竹……说明:词人四处游历,困倦之时借用汉武帝“阿娇金屋”典故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史载武帝儿时非常喜欢阿娇,曾说若能娶之,就为她建最漂亮的“金屋”。后武帝娶阿娇为皇后并为她建造了豪华的宫殿。汉武刘筠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说明:宋真宗时期,官员附会天象,演绎天书降临的闹剧,怂恿皇帝崇信符瑞。刘筠创作了《汉武》,指出汉武帝修仙台(敬巫祀神的高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瓠子口连连决口,天台求仙成了虚无梦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宋代诗词中汉武帝的不同形象做出历史解释。20.从“士风”到“市风”魏晋士人的种种“狂放”风貌,表现为以玄学对抗儒家“礼教”。魏晋士人一方面感叹现实的黑暗,另一方面又满怀壮心,既有对功业的追求,也有对名节的尊崇。魏晋士人讲名节,有禁忌:“六朝之士大夫号称旷达,而夷考其实,往往笃孝义之行,严家讳之禁。”明清时期,明清士人的“狂”则不守任何礼法,“狂悖乖谬,非圣无法”。如王阳明自命为“狂者”,李贽的“一等狂汉”与“出格丈夫”,金圣叹的“杀头,至痛矣;籍没,至惨矣。而圣叹以无意得之,不亦异乎?”袁枚的“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同时,讲求享乐,“好货”“好色”“清供”“清玩”“受用清福”也为士人所津津乐道。他们已远没有魏晋的“贵族”气,也没有唐代的“文人”气,更没有宋代的“儒雅”气,而是夹杂着市俗之气的“狂”,一种带有市俗气和市民气的“狂”,也是士人带着内心痛苦绝望的“狂”。——摘编自张奎志、李国政《从“士风”到“市风”:魏晋与明清士人“狂放”风貌比较》(1)依据材料,比较明清时期士人风貌与魏晋时期的异同。(2)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士人风貌形成的社会原因。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练习高二历史2024.07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班级、姓名、教育ID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教育ID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考生须知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2.本次练习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3.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练习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本练习卷满分共100分,作答时长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距今约5300-4500年的大型遗址中,出土了能够纺织细纱的纺轮以及大量磨制石器和陶器,其中部分陶器具有仰韶文化特征,还出土了比较大粒的粳型水稻种子、碳化粟粒及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以上考古发现反映()①长期定居聚落快速发展②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等共享③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④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已经出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现象可知,屈家岭遗址出土的纺轮、陶器、水稻种子、碳化粟粒体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发现的高等级墓葬和礼器体现阶级分化情况,这些都表明屈家岭先民已经处于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中,发展水平较高,①正确;屈家岭文化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但部分陶器却具有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的特征,体现中国境内不同区域文明的联系和影响,中华文明多元一体,③正确,B项正确;高等级墓葬和礼器是贵族专享的,表明不平等和阶级分化已经出现,②错误;屈家岭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比较完善的国家机器出现是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且材料也没有国家权力、政治领袖出现的相关信息,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2.下图为西周“四十三年速鼎”,内壁铭文记载周宣王为表彰速及其先祖对朝廷的贡献,册命其为“官司历人”,掌管臣属的监察甄别,并告诫迷不要贪图安逸,施政时要以身作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秉公执法;审理案件时要明辨是非,遵循法规,公平公正。这反映当时()A.实行了明德慎罚的统治政策 B.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体系C.废除了官位世袭的世官制度 D.形成了尊贤重士的社会风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从铭文记载周宣王告诫速施政时要以身作则、遵守规章制度、秉公执法,审理案件要明辨是非、遵循法规、公平公正,这反映了当时实行了明德慎罚的统治政策,A项正确;仅从这一记载不能得出西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监察体系,选项过于夸大,排除B项;西周时期仍然实行世官制度,官位世袭并未废除,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周宣王对官员的要求,不能据此得出形成了尊贤重士的社会风尚,排除D项。故选A项。3.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收藏的一批古代竹简。其中《治政之道》论说君者当自修德义、施教化民;选贤任能、勤恤百姓;慎用武力,亲睦邻国;寡欲不争、节葬节用等。下列对《治政之道》理解正确的是()①标志着早期国家治理理念及治理体系成熟②体现了融合儒、墨、道等诸家思想的特点③与当时天下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密切相关④其治理理念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被全面继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治政之道》论说君者当自修德义、施教化民;选贤任能、勤恤百姓;慎用武力,亲睦邻国;寡欲不争、节葬节用等,可知其思想体现了儒家重视教化的作用,墨家节葬节用的理念和道家寡欲不争,顺其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融合儒、墨、道等诸家思想的特点;这些理念的相互融合,与当时天下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密切相关,体现了思想对时代的反映,②③正确,选C项;①错在不能以《治政之道》代表治理体系成熟;排除A、B项;④错在其治理理念在秦始皇统一之后被全面继承,秦朝的治理理念是以法家思想为主的,排除D项。故选C项。4.如图为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丝路一号”古船。该古船出土于汉长安城北渭桥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木板船,船身长9.71米,宽1.98米,船体大量使用木榫板、木钉并联技术,这种技术在古罗马时期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但在我国乃至东亚尚属首次发现。“丝路一号”古船()①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②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状况③见证了中国与古罗马的官方往来④说明了秦汉实行鼓励商业的政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该古船大量使用特定的技术,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①正确;船的建造技术在古罗马地中海地区的木船上广泛使用,而在我国乃至东亚属首次发现,反映了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状况,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这艘古船与中国和古罗马官方往来的直接关系,不能得出见证了中国与古罗马的官方往来的结论,③错误;秦汉时期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非鼓励商业的政策,④错误;③④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5.《汉书》记载,王成担任胶东相时,因政绩突出得到汉宣帝赞扬,后宣帝下诏丞相、御史查问郡国上计,发现王成弄虚作假、谎报政绩,宣帝下诏处罚王成,并要求“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据此判断()A.上计制度最早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 B.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C.汉代通过考满和考察落实上计制度 D.丞相和御史大夫不得参与上计考核【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可知,王成因政绩突出受赞扬,后被发现弄虚作假、谎报政绩而受处罚,这表明上计考核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B项正确;上计制度并非最早产生于西汉宣帝时期,排除A项;考满和考察是明朝官员考核制度的两种形式,排除C项;材料中丞相和御史大夫参与了对郡国上计的查问,排除D项。故选B项。6.晋代诗人左思针对当时某一制度的弊端赋诗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下列对该诗解读正确的有()①左思比较客观的指出了察举制度的弊端②九品中正制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③诗歌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史料价值④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加强中央集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晋代(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左思认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可知其批判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认为九品中正制成为了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②正确;以诗歌的形式探究社会制度,说明诗歌能够反映时代风貌,具有史料价值,③正确,②③正确,选C项;①错在察举制是汉朝的选官制度,魏晋时期被九品中正制度所取代,排除A、B项;④错在科举制形成于隋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隋书·地理志》记载,因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采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下诏罢废郡级建置,以州统县,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炀帝进一步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同时对郡县大加省并,由隋初211州、508郡减为190郡。上述措施的实行()①有利于地方官员行政效率提升②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③彻底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④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因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十羊九牧”“隋文帝采纳‘存要去闲、并大去小’的建议,下诏罢废郡级建置,以州统县,九品以上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免”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官吏众多,影响行政效率,隋朝时期,实行州、县或郡、县两级制,对郡县大加省并,有利于精简机构和官员,提升行政效率,①符合题意;地方行政层级多、郡县数量多、官员多增加了财政负担,隋朝精简机构和官员,有利于减少政府的财政开支,②符合题意;隋朝并未彻底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③错误;机构、官员过多,人浮于事、相互掣肘,容易助长因循保守,隋朝精简机构和官员,有利于改变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提升行政效率,④错误。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8.《唐令拾遗》记载:“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唐六典》记载:“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九十给二人,百岁给三人。”这反映出唐代()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高龄老人享有政治特权C.社会救济体系比较完善 D.政府重视优抚弱势群体【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政府重视鳏寡孤独贫穷老疾者的养老问题,并且采取了相对优待的政策,D项正确;汉武帝时期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高龄老人享有政治特权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政府对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存者的优待政策,无法据此得出社会救济体系比较完善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9.史学家陈寅恪指出,综括言之,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二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下列选项中“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的有()①都市中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②设立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③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④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流行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的有,都市中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宋朝时坊市分区制度正式瓦解,①正确,唐朝设立政事堂,宋朝改为中书门下,②正确,A项正确;唐朝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但宋朝复兴儒学,③错误,排除BC项;宋朝门第观念逐渐淡化,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以下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金实行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B.榷场贸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C.辽迁都燕京推动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D.元朝设立宣政院以加强对西域地区管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榷场贸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B项正确;辽实行南北面官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不是金,排除A项;元朝实现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管理,而不是金迁都燕京,排除C项;元朝设立宣政院是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不是西域地区,排除D项。故选B项。11.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A.“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B.“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C.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D.“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中国)。根据材料题干:元朝交通发达,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当时交通状况的是,“江南行省起运,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表明了元朝发达的水运交通,D项正确;“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反映的是秦朝的交通状况,排除A项;“十月繁霜下,征人远凿空”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的作用,排除B项;首次贯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反映的是隋唐大运河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2.明清时期在边疆地区推行“立庙兴学”政策,大量修建祭祀孔子的国家礼制性建筑文庙,文庙中还修建明伦堂、启圣祠、名宦祠、乡贤祠、文昌阁、尊经阁等,并在文庙开设学堂,谓之“庙学”。以上措施()A.标志着儒学思想开始向基层渗透 B.建立了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C.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及国家认同 D.推动了教化百姓的乡约与法律的合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在边疆地区推行‘立庙兴学’政策,大量修建祭祀孔子的国家礼制性建筑文庙,文庙中还修建明伦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在边疆地区修建文庙并开设学堂,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同时通过祭祀孔子等活动,也加强了边疆地区对中央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儒学思想在汉代就已经确立为正统思想,向基层渗透也早在汉代就开始了,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的建立,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乡约与法律合流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3.史料记载,清代曾经出现了“富民、市民者,拥赀(资)千万,食指千人,不服田亩,即公家一丝一粟无与焉”以及“实与贫民有益……但有力之家非所乐”,以致地主官绅因为税负加重而聚集冲击巡抚衙门的现象。以上材料反映了清代()A.加强对官民的人身控制 B.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发生了变化C.废除了赋税征银政策 D.摊丁入亩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地主官绅……税负加重”“实与贫民有益”,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雍正时期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按田地多少征税,使政府从掌握大量田地的地主手中增加税收,又使无地、少地的贫民和工商业者减轻了负担,赋役负担比较均衡合理,既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缓和了阶级矛盾,推动了经济社会进步,D项正确;“摊丁入亩”使得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排除A项;清朝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变化,排除B项;清代继续实行赋税征银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4.以下材料描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经济现象,这些现象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集於外,至腐败不可食”②“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薯”③“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④“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A.①③②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①④②【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集於外,至腐败不可食”,描述的是西汉时期的经济繁荣,粮食充足的景象;②“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薯”,说的是明清时期红薯的广泛种植;③“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的水车灌溉;④“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讲的是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综上,按时序排列为①③④②,B项正确;其他选项排序混乱,排除ACD项。故选B项。15.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A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统治者开始用法律治理国家B汉朝制定《九章律》《二年律令》等汉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C唐高宗颁布《永徽律》并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D清朝沿袭唐律制定《大清律例》并在乡约上宣讲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高宗颁布《永徽律》并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C项正确;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不能得出统治者从此才开始用法律治理国家,之前就已经存在法律治理,“铸刑书”只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排除A项;礼法结合的典范是《唐律疏议》,排除B项;明朝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不是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本部分共5题,共55分。16.水利工程材料一战国时期水利工程统计表(部分)工程诸侯国史料记载邺渠魏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都江堰秦国“水早从人,不知饥馑,沃野千里,世号陆海,谓之天府”郑国渠秦国“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运河魏国、楚国、齐国等“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堤防齐、楚、燕、韩、秦等战国时期,各国“作堤大水之旁”,号称“千丈之堤”“巨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依据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编制材料二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一则需要组织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二则作为系统工程,这些水利设施牵涉到广大地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必须协调各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因此,上述水利工程都是由列国中最具经济实力的大国组织兴建的,而且越是力量强大的国家组织兴建这类工程的规模也越大。各国把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作为耕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以农养战。——摘编自李学勤等《文明的历程·战国》(1)依据材料,概括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特点。(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水利工程修建的原因及历史意义。【答案】(1)政府主导;修建成本大,工程规模大;牵扯范围广,难度高;因地制宜;农业生产与军事争霸相结合。(2)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水利工程修建成为必要;争霸战争的需求。意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以农养战,为日后统一奠定物质基础。【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二“上述水利工程都是由列国中最具经济实力的大国组织兴建的”可知,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都是由政府主导修建;据材料一“战国时期,各国‘作堤大水之旁’,号称‘千丈之堤’‘巨堤’;‘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和材料二“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一则需要组织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可知,战国这些水利工程不但修建时投入成本巨大,且修成的工程规模也大;据材料二“作为系统工程,这些水利设施牵涉到广大地区的物质和经济利益,必须协调各地区各社会群体的利益”可知,修建这些水利工程牵扯范围广,难度高;据材料一中魏国西门豹引漳水、魏国楚国齐国等引“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可知,各国兴修水利工程都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据材料一秦国“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和材料二“各国把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作为耕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当时农业生产与军事争霸相结合的特点。【小问2详解】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广泛使用,生产力得到快速提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大型水利工程得以修建的基础;据材料一秦国“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和材料二“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得到普遍确立与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日益提高;据材料并结所学可知,中国国土广袤,各地地形不同,为了发展农业经济兴修这些水利工程已经成为必要条件;据材料二“各国把兴修这些水利工程作为耕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养战”可知,这也是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需求。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秦国“渠成……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可知,郑国渠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促进了经济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根据材料二“通过这些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税收入,以农养战”并结合所学可知,水利工程的修成还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税收;以农养战,为日后统一奠定物质基础。17.大一统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表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国家统一。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重要目标。二是“要在中央”。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三是郡县体制。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四是因俗而治。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的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摘自卜宪群《“大一统”和“民为邦本”-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阅读材料,从大一统国家治理特征中任选三个角度,结合秦代相关史实进行阐述。【答案】从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三个角度,结合秦代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国家统一: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国家的融合和统一。“要在中央”: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通过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各司其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方上的重要事务也需上报中央,由中央决策。郡县体制: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这一制度打破了血缘关系的束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综上所述,秦代在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等方面的实践,为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秦朝(中国)。首先选择三个角度,如选择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三个角度。然后阐述,从国家统一角度来说,结合秦朝的历史可知,秦灭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国家的融合和统一。从“要在中央”来说,据材料“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官僚行政、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维护中央权威”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一套以皇帝制度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通过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各司其职,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地方上的重要事务也需上报中央,由中央决策。从郡县体制角度来说,据材料“历代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不同层级的行政区域,由中央委派官员进行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这一制度打破了血缘关系的束缚,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最后总结归纳,强调秦朝制度的意义,如秦代在国家统一、“要在中央”、郡县体制等方面的实践,为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18.民族认同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内徙后,与中原地区先进的政治文化接轨,从而实现自觉不自觉的民族意识的调整,从低到高依次经历了物质性民族意识、社会性民族意识和精神性民族意识整合三个阶段。元康四年,慕容廆率领慕容鲜卑迁徙于大棘城后,“教以农桑法”,苻坚即位后,更是“课农桑,立学校”。胡族在确立“以农为本”的经济意识后,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匈奴首领刘渊还“立其妻呼延氏为王后,置百官",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鲜卑慕容皝“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苻坚曾“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孝文帝更是“断诸北语,一从正音(汉语)”。——摘自王万盈《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意识的冲突与整合》(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调整,结合所学分析调整的影响。材料二贞观四年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内附,魏征等人提出不能让少数民族居住在黄河以南,理由是“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而温彦博主张以宽厚待之,认为“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摘编自张全明、王玉德《生态环境与区域文化史研究》(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争论及解决。【答案】(1)调整:内迁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封建转变;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步汉化。影响: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2)争论:以宽厚的态度还是用防范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解决: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的融合和重用部分少数民族人士;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评析:唐太宗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通过平等对待和妥善安置,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凝聚力;民族政策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唐朝的民族政策推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也增强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典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调整,根据材料一“教以农桑法”与“课农桑,立学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迁的少数民族开始接受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根据材料一“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与“慕容鲜卑建立前燕政权之后,各项制度均仿照汉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游牧部落制度向汉族的封建制度转变;根据材料一“立东庠(学堂)于旧宫,以行乡射之礼,每月临观,考试优劣”与“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开始接受汉族的儒家文化,逐步汉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教以农桑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根据材料一“从早期的‘皆有部落,不相杂错’开始向‘离散部落’转化,并实行汉族的编户齐民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社会管理水平;根据材料一“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为后来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小问2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争论,根据材料二“匈奴……非我族类……逼近中华,久必为患”与“不加怜悯,弃而不纳,非天地之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争论是以宽厚的态度还是用防范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第二小问解决措施,根据材料二“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二“当时,在京城长安及周围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的人士,相安无事,有的还担任朝廷的要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的融合和重用部分少数民族人士。第三小问评析,根据材料二“太宗认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作为皇帝,只有爱之如一、才能使少数民族真正的归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通过平等对待和妥善安置,增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凝聚力;根据材料二“太宗对其妥善加以安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政策的妥善解决有助于减少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根据材料二“如长孙无忌是鲜卑人,李光弼是契丹人,高仙芝是高丽人,此外还有吐(蕃)人、沙陀人、突厥人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民族政策推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多样性,也增强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其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典范。19.武帝形象汉武帝和汉武故事是历代文学作品中不朽的话题。宋代诗词作品中塑造了汉武帝的不同形象。念奴娇·汉武巡朔方李纲茂陵仙客,算真是、天与雄才宏略……中华疆盛,坐令夷狄衰弱。追想当日巡行……寄语单于,两君相见,何苦逃沙漠。英风如在,卓然千古高著。说明:本辞盛赞汉武帝北巡,总言汉武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建立强大的王朝,极大震慑了蛮夷野心。蕙兰芳引.仙吕周邦彦……倦游厌旅,但梦绕、阿娇金屋。想故人别后,尽日空疑风竹……说明:词人四处游历,困倦之时借用汉武帝“阿娇金屋”典故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史载武帝儿时非常喜欢阿娇,曾说若能娶之,就为她建最漂亮的“金屋”。后武帝娶阿娇为皇后并为她建造了豪华的宫殿。汉武刘筠汉武天台切绛河,半涵非雾郁嵯峨。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说明:宋真宗时期,官员附会天象,演绎天书降临的闹剧,怂恿皇帝崇信符瑞。刘筠创作了《汉武》,指出汉武帝修仙台(敬巫祀神的高台)祈福,不但没保国泰民安、自己成仙,反而黄河的瓠子口连连决口,天台求仙成了虚无梦想。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宋代诗词中汉武帝的不同形象做出历史解释。【答案】宋代诗词中汉武帝呈现出不同形象,这与宋代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创作意图等密切相关。李纲词中汉武帝的形象是雄才大略、开疆拓土的伟大君主。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当时宋朝面临外敌入侵、边疆不宁的局势,作者借汉武帝的功绩表达希望宋朝统治者能够积极抵御外侮、恢复疆土、重振国威的愿望。周邦彦词中借用汉武帝“阿娇金屋”的典故表达对妻子的思念,将汉武帝的个人情感故事融入词作,反映出宋代文人在词的创作中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表达,体现了宋代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文人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样。刘筠诗中的汉武帝则是迷信求仙、劳民伤财且未能达成所愿的负面形象。这与宋真宗时期官员怂恿皇帝崇信符瑞的闹剧有关,作者借汉武帝的教训来讽刺当时宋朝统治者的迷信和荒唐行为,希望统治者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关注民生,以务实的态度治理国家。总之,宋代诗词中汉武帝的不同形象,既是对历史的不同解读和运用,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作者的个人诉求。【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中不同诗词对汉武帝的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