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A/2F/wKhkGWcXEEqARQxBAAOqBKWuQtQ937.jpg)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A/2F/wKhkGWcXEEqARQxBAAOqBKWuQtQ9372.jpg)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A/2F/wKhkGWcXEEqARQxBAAOqBKWuQtQ9373.jpg)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A/2F/wKhkGWcXEEqARQxBAAOqBKWuQtQ9374.jpg)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2/2A/2F/wKhkGWcXEEqARQxBAAOqBKWuQtQ93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及内在转向[摘要]文化的概念界定着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文化精英主义、伯明翰学派、大众文化研究中的葛兰西转向以及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研究都根据自身对文化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形成了对大众文化不同的研究视角;未来的大众文化研究需要在全球化和政治批判维度等方面继续开拓前行。[关键词]大众文化;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视角[在大众文化研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征是,文化概念的界定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对于什么叫文化,却又不是一个很容易说清楚的事情。美国曾经有两位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洛依伯和克莱德·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分析》一书中,列举了从1871年到1951年八十年间至少一百六十四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指出随着学科的交叉化和精细化,文化的定义将变得更加繁复多杂。而也正因为这种文化定义上的不确定性,大众文化的概念更是一直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约翰·斯道雷在其所著的《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中,曾概括了“大众文化”的六种定义,分别是:一是指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二是指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换言之,大众文化是低等文化;第三种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第四种认为大众文化来源于“人民”的文化,基本等同于民间文化;第五,来自葛兰西,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场域;第六,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即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1〕(p6)下面,随着对大众文化研究不同理论视角的展开,我们将看到,文化的不同概念是如何界定了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围,以及大众文化的内涵又是处于怎样的不断变化之中。一、大众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视角所谓大众文化研究的精英主义视角,是指研究者大多数是站在文化精英的立场上,认为真正的文化应该是高雅的,具有艺术性和脱俗性;而其他的文化如大众文化等都只能是“高雅文化”之外的一个剩余范畴,既没有深度也没有意义,是一种低俗或低等的文化。这种研究视角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派,一是英国的利维斯主义,以马修﹒阿诺德和F.R.利维斯为代表;二是法兰克福学派,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代表。阿诺德关于大众文化的观点,主要体现于他的重要著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一书中。在该书中,阿诺德把文化看作是“世界上所思、所表的最好之物”〔1〕(p22),把随工业革命兴起的工人阶级“粗俗之物”——大众文化的泛滥视为导致社会出现“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原因。因此,为解决造成社会混乱的思想根源,阿诺德强调和维护文化的正统性和崇高性,消除以低等阶级粗俗娱乐形式出现的大众文化。很明显,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阿诺德是开创了一个将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对立的传统。而继承这一衣钵的则是利维斯夫妇。利维斯主义的基本立场是:“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利维斯认为,工业革命将一个完整的文化一分为二,一方面是少数人文化,一方面是大众文明,而这种文明主要是商业化的产物,是低俗和庸俗的代名词,如电影、广播、流行小说等。利维斯主义对大众文化持激烈的批判态度,如利维斯夫人就指责通俗小说读者为沉溺于谎言的瘾君子,而言情小说在她看来则会滋生一种做白日梦的习惯,并导致真实生活的失调。〔1〕(p45)而对同样站在精英主义立场对大众文化持批评态度的法兰克福学派来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则是从揭露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虚假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对电影、电视、广告、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形式展开批判的。霍克海默与阿多诺认为,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以标准化、商品化形式生产出来的各种大众文化产品,其背后都负有特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表面上,这些产品是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但实质上却是在无形中不断灌输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麻痹人们的心灵。在法兰克福学派眼中,大众文化是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只不过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而也正因为对大众文化的这种激烈批判态度,霍克海默与阿多诺推崇能体现文化生产者个性的“本真”文化,认为这种文化没有受到商业市场的侵染,具有审美深度,传达了作者个人的思考和感受,具有乌托邦式的解放力量。如阿多诺就曾在其论述音乐的著作中对古典音乐及先锋音乐大加赞扬,认为这两者才是其心目中的“本真”文化。不值得注意的是,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虽然都同为精英主义视角,但也有其内在区别:因为前者是站在维护势力日渐衰落的贵族阶级立场来批评大众文化的;而后者则是站在揭露资本主义统治黑暗的立场上,把大众文化看作宣传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统治工具。但是,两者在贬斥大众文化、以文化精英的姿态缅怀赞扬高雅文化方面,却又是殊途同归的。二、伯明翰学派兴起的大众文化研究严格来说,伯明翰学派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并不是从前者直接开始的,而是在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分析中逐步展开的。这是因为作为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的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等人由于自身就出身于工人阶级,且长期任教于英国的开放大学(类似于我国针对成人开设的夜校或成教),所以对底层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很深的体验和认同感。这反映在他们的文化研究中,就是基本上都持与精英主义视角相对的文化主义立场,强调文化的“日常生活性”——文化是普通人的文化,而不是仅仅局限于“高雅艺术”,研究的重点则是理解大众如何在一定的物质条件限定下去践行和消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形式。如在《文化与社会》一书中,雷蒙·威廉斯就直接将文化定义为“指涉整个日常生活的方式”。〔2〕(p21)霍加特的代表作是《文化的用途》。在该书中,他深情回忆了他生活过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赞扬了当时工人阶级文化的本真性和意义性,认为这种文化是“家庭和邻里的文化……有最好的英国清教风习……属于工人阶级,而不属于那些凌驾于他们之上的人,如雇主、公务员和地方长官等”。〔3〕(p141)但是,与利维斯夫妇类似,霍加特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值得怀念的工人阶级文化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逝,其原因就在于他们也遭受到了大众文化的冲击。但是,与利维斯主义的观点不同,霍加特并没有视冲击工人阶级文化的大众文化为洪水猛兽。其理由在于,首先霍加特认为广大底层人民对这种大众文化的消费已是一种普遍的日常生活形态,其存在性不容忽视;其二是霍加特指出工人阶级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并不是毫无抵制力的,它能够根据自身语境改变大众文化为我所用,因为“听了流行歌曲的人,也往往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从而使那些歌曲变得更加美好”〔1〕(p50)。对底层人民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及文化消费中的主动性同样予以重视的,还有雷蒙·威廉斯。威廉斯强调,文化是普通人在与日常生活的文本与实践互动中获取的“活的经验”,所以尽管大众文化很糟糕,是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但工人阶级的文化则是对这一文化商品的重新理解应用,并不是其简单的物化。而该学派的斯图亚特·霍则是更进一步强调了大众文化的存在价值。在《大众艺术》一书中,霍尔极力反对将大众文化一棍打死的做法,认为绝大多数高雅文化是优质的,一些大众文化也是优质的——大众艺术,我们需要的就是训练一种分辨力。与其忧心仲仲,不如主动出击培养和提高人们的鉴赏品位,让人们在消费大众文化时能够选择那些优质的大众文化。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主义视角与精英主义的视角有很大区别:第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有了很大改变。伯明翰学派对文化社会性和日常意义的强调,使得利维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中高雅文化的特殊地位不复存在,为后续研究中大众文化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第二,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对大众文化是一味的批判,而是从工人阶级的文化发展来处理其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伯明翰学派研究发现,大众对大众文化的消费并不是一味被动的,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情境来加以选择和抵制。这样,就打破了法兰克福学派那种视大众为资本主义文化产品被动消费者的观念,突出了其主动性;第三,开始部分肯定大众文化的价值,如霍尔对大众艺术概念的提出等。所以,从伯明翰学派文化主义的视角来讲,大众文化虽仍然被看作工业社会的文化商品,但它作为一种大众日常生活方式的意义已经不容忽视了。三、大众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方学界对大众文化的研究基本形成了两派:一方以精英主义视角中的法兰克福学派为主,强调自上而下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集中于揭示统治阶级通过文化工业在意识形态上奴役大众的社会结构及生产方式;另一方以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为主,强调自下而上的文化主义研究范式,专注于表达被统治阶级(工人阶级)文化的“本真”性与价值。两种研究范式相互对立,互不融合。但是随着葛兰西霸权理论在大众文化研究中的引入和重新解读,这一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了,即形成了大众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所谓霸权理论,是指葛兰西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一方面是资产阶级极力通过各种意识载体来扩大自己的统治意志,另一方面则是被统治阶级利用自己手中合法工具不断抵抗前者的霸权意识。资产阶级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中占据霸权地位以实现自身统治,就不得不吸纳部分反抗因素。因此,这种斗争的过程就是两者不断协商让步的过程。受到这一理论的启发,研究者把霸权理论引入大众文化研究进行了重新解读。根据这一视角,研究者不再过于看重大众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表现形式,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变动不居的场域。他们认为,在这个场所中,大众文化既不是自上而下灌输给群氓地的欺骗性文化,也不是自下而上的、人们创造的对抗性文化,而是两者进行交流和协商的意识斗争场域,同时包括了‘抵抗’与‘收编’。这样一种视大众文化为上下两种力量角力、博弈的动态场域的观点,突破了上述两种研究范式的“零和游戏”,极大的拓展了大众文化的研究空间。如霍尔在其广为人知的《编码、解码》一文中,就将大众文化研究的重点放在大众如何对文本内容(编码)进行解码——对抗与斗争上。因为根据符号学的理论,人们用来编码的语言、符号甚至工具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产生的,具有特定的意识形态色彩,所以,大众的解码立场与编码立场是否一致也就被看作资本主义文化霸权是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根据霍尔的研究,在大众文化的整个场域内,大众实际持有完全不同的三种解码立场:第一是文本制作者的编码和大众消费者的解码立场完全一致;第二是大众消费者的解码与文本制作者的编码立场不完全一致,既不是全盘支持,也不是全盘反对,大众与占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始终处于一种充满矛盾的商议过程中;第三是大众消费者的解码立场与文本制作者的编码完全不一致,大众对霸权处于一种抵抗立场〔4〕(p352)。霍尔认为,基本上,大众对文本内容持何种解码立场,主要是根据其自身所处语境来定的,“抵抗”、“协商”、“收编”都是霸权与反霸权斗争中的其主要形态。霍尔这种从霸权与反霸权斗争形态的角度来研究大众文化的葛兰西转向,也得到了约翰·费斯克的呼应。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费斯克再次强调,“大众文化见诸其具体的实践,而非见诸它的文本或读者”〔5〕(p47)。费斯克借鉴法国哲学家德赛图的观点,具体描述了大众在日常生活中消费文化产品时对文化霸权的种种微观抵抗形式。例如,他认为,青少年将新买的牛仔裤剪破几个洞穿在身上,以表达对某种传统衣着观念的不满;女顾客把专卖店的新女装全部试穿一遍再离去,以获得一种让老板无可奈何的满足,都是这种意义上的微观政治反抗。四、后现代视野中的大众文化正当大众文化研究在葛兰西的霸权理论指引下方兴未艾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詹姆逊所谓的“晚期阶段”,另一股新的研究力量——后现代的视野也悄然兴起了。不过,究竟何为后现代,迄今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事情,但研究者们大致都认可后现代基本具有如下特征:反对宏大叙事;解构真理、权威、标准;追求当下的意义和快感;断裂、碎片、不确定性都是其主要表征。这一研究倾向反映在大众文化研究中,就是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泾渭分明因为是老一辈人因循守旧的象征被抛弃了,后现代主义文化已不存在高低之分,两者之间的界限也已经消失,所有的文化都可看作大众文化。如詹姆逊就指出,由于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产品是直接瞄准大众口味来生产的,所以“人们已经不再以个性、创造性、批判性、超越性或者如本雅明所谓的‘韵味’这样的概念来评价和要求文化,而是以大众性、娱乐性、甚至畅销性来衡量文化的意义”。〔6〕(p78)后现代大众文化理论这种对文本意义的消解以及受众口味与快感的强调,在后现代另一个代表人物——鲍德里亚的文化符号理论中也得到了印证。鲍德里亚认为,人类的文化生产经历了模仿、生产、仿真三个阶段,而后现代阶段的文化生产就是一种仿真的阶段。在其中,文化的物质形态已经消失,这里只有由符号、影像和代码组成的比真实还要逼真的仿真世界。“真实与不真实的界限本身已经消除了,技术、媒体和消费文化掌控着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已经不可逆转的从现代步入后现代社会”〔6〕(p115)。鲍德里亚指出,后现代文化的重要特点是图像符号代替了非具象性的符号,它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消除了以往印刷文字与人的理解思维之间所需要的那种间接性,所以过去那种靠接受教育才能“解译”文本编码的社会差别一下子就被打破了。文化成为人人可得可享之物,大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方便从容的从中获取情感和欲望的满足。但是,鲍德里亚也强调,在后现代社会,人们这种迷恋于直观影像文化、不假思索接收外来信息而不进行阅读或思辨的“快餐式”文化消费方式,也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真实与虚拟不分的境地。很显然,无论是詹姆逊还是鲍德里亚,他们眼中的大众文化都具有很鲜明的后现代特征。因此,与前述三种理论视角相比,后现代视野下的大众文化研究呈现出以下三个不同的特征:第一,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大众文化,精英主义的视角在这里完全没有市场,工人阶级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也不再被单独强调;第二,秉承后现代彰显个体特性的作风,大众文化消费者的主体体验和感受(需求的满足或快感的获得等)被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并被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合法性;第三,虽然詹姆逊和鲍德里亚多少也看出了后现代社会中的大众文化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度商业化和遮蔽现实等,但是由于两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殖买卖的合同范本
- 2025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合同范本
- 2025江苏省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
- 油罐安全合同范本
- 2025企业管理资料范本福建劳动合同范本
- 2025衢州市衢江区高家镇湖仁村物业用房及厂房租赁合同
- 汽车货物运输合同协议书
- 2025【合同范本】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 2025“谁造谁有”林地使用合同书
- 货物运输合同协议书模板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整体租赁底商运营方案(技术方案)
- 常用药物作用及副作用课件
- 小学生作文方格纸A4纸直接打印版
- 老人心理特征和沟通技巧
- 幼儿阿拉伯数字描红(0-100)打印版
- 标杆地产集团 研发设计 工程管理 品质地库标准研发成果V1.0
- TMS开发业务需求文档
- 2023年1月浙江高考英语听力试题及答案(含MP3+录音原文)
- HI-IPDV10芯片产品开发流程V10宣课件
- 房产抵押注销申请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