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中级)-基础知识(A1型题 3)_第1页
心理治疗(中级)-基础知识(A1型题 3)_第2页
心理治疗(中级)-基础知识(A1型题 3)_第3页
心理治疗(中级)-基础知识(A1型题 3)_第4页
心理治疗(中级)-基础知识(A1型题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治疗(中级)-基础知识(A1型题3)

1、班杜拉和沃尔特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

A.符号互动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社会交换理论

D.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

E.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2、米勒和多拉德提出,人们的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什么而习得

A.家庭教育

B.本能遗传

C.学校教育

D.模仿

E.观察学习

3、本能论认为,人类行为源于

A.爱的本能

B.遗传本能

C.生的本能

D.死的本能

E.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4、《社会学习和模仿》的作者是

A.米勒,班杜拉

B.米勒,沃尔特斯

C.班杜拉,沃尔特斯

D.米勒,多拉德

E.沃尔特斯,多拉德

5、在戈夫曼等人看来,心智、自我和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

现象,三者形成、维持与发展都以什么来实现

A.心理动力场

B.社会交换

C.模仿和社会学习

D.群体动力

E.使用符号及符号相互作用

6、符号互动论分为两派,一派是芝加哥学派,另一派是

A.精神分析学派

B.符号主义学派

C.互动意义学派

D.艾奥瓦学派

E.符号意义学派

7、要解决角色冲突,就要正确地进行

A.角色选择

B.角色不清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E.角色期待

8、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分别是微观的个体层面、

中观的群体层面和

A.宏观的组织层面

B.宏观的社会层面

C.宏观的地区层面

D.宏观的国家层面

E.宏观的机构层面

9、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从众的数量会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

到超过一定范围.则对影响作用不明显,这个区分的临界值大致在多

少人

A.1〜2

B.2〜5

C.3〜4

D.3〜5

E.4〜5

10、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资源与群

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在社会心理学里叫做

A.社会责任分散

B.从众

C.社会惰化

D.竞争

E.社会助长

11、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

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行为,在社会心理学里叫做

A.社会促进

B.社会助长

C.社会惰化

D.合作

E.社会责任分散

12、社会促进有两种效应,一个是结伴效应,另一个是

A.观众效应

B.练习效应

C.首因效应

D.光环效应

E.近因效应

13、当个体在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

叫做

A.社会惰化

B.社会责任分散

C.心理防御

D.态度改变

E.社会助长

14、提供群体凝聚力有多种途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搞好领导集体建设,实行民主领导

B.重视情感激励

C.强化群体规范

D.加强合作,避免竞争

E.利用外部影响

15、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这叫做

A.群体心理

B.群体压力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E.群体特征

16、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邻近性吸

引外,还有

A.外表吸引和利益吸引

B.外表吸引和关系吸引

C.外表吸引和人格吸引

D.关系吸引和人格吸引

E.利益吸引和人格吸引

17、美国学者安德森排列出了喜爱程度最高的六个人格品质,排第

一位的人格品质是

A.诚实

B.真诚

C.理解

D.忠实

E.真实

18、沟通过程由7个因素构成,分别是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

接受者、障碍、背景以及

A.交流

B.传递

C.传达

D.反馈

E.接受

19、以下不属于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的是

A.说服者

B.改变者

C.沟通信息

D.情景

E.态度测量的方法

20、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什么关系,效果比较好

A.线形

B.倒U形

C.倒金字塔形

D.波浪形

E.折线形

21、在沟通信息倾向性上,对一般公众和文化程度高的信息接受者

而言,信息说服效果较好的是

A.单一倾向,正面倾向

B.单一倾向,负面倾向

C.正反两面,正面倾向

D.正反两面,负面倾向

E.单一倾向,正反两面

22、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的畏惧信息的强度应该是

A.无强度

B.轻微强度

C.中等强度

D.高强度

E.极高强度

23、有关态度与外显行为的关系的观点,错误的是

A.态度是行为的准备状态,是行为的反应倾向,与行为密切相关

B.态度可以决定行为的发生

C.一般的态度可以预示一般行为

D.特殊的态度可以预示特殊行为

E.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时间间隔越小,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

24、拉皮埃尔现象是关于什么的研究

A.重视态度

B.歧视态度

C.忽视态度

D.态度转变

E.态度形成

25、个体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

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这是指

A.动机

B.需要

C.价值观

D.态度

E.知觉

26、社会赞许性动机对个体社会化的发展非常重要,其作用是

A.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B.减轻心理压力

C.学会社会规范,对自己的行为有所选择和约束

D.提高抱负水平

E.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27、以下哪项不属于亲和动机的作用

A.满足个体某些社会性需要

B.获得信息

C.减轻心理压力

D.提高抱负水平

E.亲和可使个体避免窘境

28、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

这是

A.成就动机

B.抱负水平

C.社会赞许性动机

D.安全需要

E.亲和动机

29、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

估计,这是

A.抱负水平

B.成就动机

C.自信心

D.自我实现的需要

E.社会赞许性动机

30、以下有关强化理论的观点,不正确的是

A.强化是指行为带来的或招致的后果对行为的影响作用

B.正强化对行为有消极影响、约束抑制的作用

C.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D.个体的行为表现取决于他过去和当前所做出的某种行为时所经历

到的强化体验

E.人的行为动机是由外界施加于个体的强化,决定了个体习惯行为

活动的愿望强度和行为活动的方向目标

31、以下有关本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本能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本能

B.本能是生物体在适应过程中固定不变地支配行为的、具有倾向性

的东西,是一种先天行为的模式

C.本能是操作个体行为的内部自然力,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所获

得的,只对个体的行为起作用

D.生的本能的原动力主要是性及性有关的活动

E.死的本能源自于攻击

32、强化理论源自于哪种理论观点

A.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E.美国芝加哥学派

33、以下是对影响从众的因素的各种说法,正确的是①个体自我评

价低,容易多发从众②个体自信心强,从众较少③性别、智力等因素

对从众行为也有很强的影响④群体对个体有较强的凝聚力,则个体容

易从众⑤群体成员态度一致,个体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⑤

E.①②④⑤

34、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

A.扩大群体的规模、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和服从组织的规范

B.寻求行为参照、获得群体的领导地位和实现组织的目标

C.扩大群体的规模、获得群体的领导地位和群体凝聚力

D.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和群体凝聚力

E.扩大群体的规模、寻求行为参照和服从组织规范

35、从众行为的特点包括①引起从众行为的群体压力既可以是真实

的,也可以是想象的②个体对群体压力的感知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

可以是无意识的③从众行为虽非本意,但却是个体自愿的行为④从众

行为对个体来说是消极的⑤从众行为对群体来说是积极的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E.①②③

36、”随大流”的心理根源是

A.社会助长

B.从众

C.结伴效应

D.观众效应

E.社会惰性

37、对于合作与竞争的论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合作是个体与个

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

一种行为②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

个共同目标的行为③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肯定性

关系时候,他们之间是合作关系④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

极的、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候,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⑤合作就不能竞

争,竞争就不能合作

A.①②

B.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E.①②③④⑤

38、以下对竞争的基本条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

B.目标是较为稀有或者是得

C.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

结局

D.竞争是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E.竞争必然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进行

39、以下对合作的基本条件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目标一致

B.双方没有任何冲突

C.相互依赖的合作氛围

D.共识与规范

E.合作者双方存在人际互动

40、社会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了什么理论来解释竞争与合作的产生

A.优势反应强化假说

B.归因理论

C.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D.平衡理论

E.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41、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创立者是

A.多伊奇

B.柏恩

C.舒茨

D.凯尔曼

E.霍曼斯

42、有关动机的说法,错误的是

A.动机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B.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变到满足状态,并产生新的需要,

这一过程称为动机过程

C.动机的功能包括推动作用、导向活动和维持活动三种

D.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优势动机和非优势动机

E.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和趋避式冲突三类

43、对社会助长与惰化的理论解释是

A.归因理论

B.优势反应强化假说

C.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D.平衡理论

E.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44、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良好群体的心理原则,哪种说法不正确

A.群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整合

B.成员之间志趣相投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

D.不同成员智能互补

E.成员之间没有冲突

45、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群体凝聚力

A.群体活动的定向

B.群体领导者的影响与权威

C.群体活动的地点

D.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

E.群体成员的外部压力

46、判断群体发展水平的指标是

A.群体的规模

B.群体的凝聚力

C.群体的目标

D.群体的规范

E.群体的组织结构

47、不属于群体功能的是

A.组织功能

B.协调功能

C.团结功能

D.教育功能

E.激励功能

48、关于群体的分类,说法错误的是

A.按照群体的形成方式来划分,可分为自然群体和规范群体

B.按照群体规模的大小来划分,可分为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C.按群体的组织程度和成员相互作用的程度来划分,可分为松散群

体、联合群体、合作群体和集体

D.自然群体可以分为大型自然群体和小型自然群体

E.自然群体可以分为大型自然群体和初级自然群体

49、以下哪项不属于群体形成的必经阶段

A.初期阶段

B.接触阶段

C.风暴阶段

D.常规阶段

E.作业阶段

50、以下哪项不代表群体的特征

A.群体成员的社会心理特点千差万别

B.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C.成员之间心理相容程度比较高

D.有调节行为的规范

E.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51、有关P-A-C分析的论述,正确的是①P代表儿童状态,A代表成

人状态,C代表父母状态②人们在交往中常常以不同的人格状态出现,

构成人际关系的不同人格类型③交往的双方如果能按照对方期望作

出反应,人际关系就是“互补型"或“平衡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

关系④交往双方的反应如呈现出”非互补型”或“交叉型”,则容易

引起冲突,导致关系恶化⑤通过P-A-C分析,可以改善人际关系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E.②③④⑤

52、P-A-C分析是哪位美国心理学家于哪一年所提出的

A.柏恩,1965

B.舒茨,1964

C.舒茨,1963

D.柏恩,1964

E.舒茨,1965

53、在团体中,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交流,了解他人和自己的问题

和当时的反应,通过自我意识水平和移情能力,改善沟通技巧,增强

社交能力,这是运用什么心理技术

A.角色扮演

B.P-A-C分析

C.敏感性训练

D.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E.心理宣泄

54、P-A-C分析,又叫

A.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B.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C.归因理论

D.平衡理论

E.认知失调论

55、人际沟通中要善用三种表情,分别是

A.微笑、伤心和愤怒

B.微笑、言语表情和身体表情

C.微笑、面部表情和言语表情

D.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E.微笑、面部表情和身体表情

56、以下哪项不是人际交往健康的标志

A.乐于交往

B.广泛交往

C.敢于交往

D.善于交往

E.具有交往的良好心理品质

57、哪些不是维持与协调人际关系交往的原则①相互性原则②自我

保护价值原则③包容原则④交换性原则⑤沟通原则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E.③⑤

58、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在解释群体形成和群体分解中,提出的原

则是

A.群体行为原则

B.群体整合原则

C.群体关系原则

D.群体动力原则

E.群体分化原则

59、在美国学者舒茨看来,个体的三种基本人际需要分别是

A.包容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B.理解需要、支持需要和感情需要

C.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D.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E.理解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60、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所提出的理论是

A.人际交往的三维理论

B.人际交往的需求理论

C.人际交往的关系理论

D.人际交往的价值理论

E.人际交往的动机理论

61、把人际关系分为主从型、合作型、竞争型、主从-竞争型、主从

-合作型、竞争-合作型、主从-合作-竞争型和无规则型的学者是

A.舒茨

B.霍尔

C.李维奇

D.海德

E.霍夫兰

62、以下不属于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必经阶段的是

A.定向阶段

B.接触阶段

C.情感探索阶段

D.情感交流阶段

E.稳定交往阶段

63、人际关系的三个特点是

A.个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B.群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C.个体性、直接性和亲密性

D.群体性、直接性和广泛性

E.个体性、直接性和情感性

64、根据归因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三种信息,分别是

A.特异性信息、重要信息和次要信息

B.特异性信息、新颖性信息和常规性信息

C.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时空信息

D.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特异性信息

E.一致性信息、共同性信息和新颖性信息

65、以下有关人际吸引的表述,正确的是①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

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状态,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肯定形式②人际吸引

包括亲和、喜欢和爱情三个层次③交往频率越高,彼此喜欢的程度越

高④真诚是人格的吸引的首要因素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E.①②③④

66、人际距离的错误说法是

A.霍尔根据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了4种人际距离

B.人际距离的影响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人口学特

C.公众距离的合适尺度是3.66-7.62m

D.个人距离的合适尺度是0~0.46m

E.社交距离的合适尺度是1.22-3.66m

67、关于人际沟通的分类,不正确的是

A.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B.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

C.个体沟通与大众沟通

D.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E.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68、有关沟通的论述,错误的是

A.沟通指的是人际沟通,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情感、需要、态

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

B.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C.沟通过程由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与背

景等7个因素构成

D.沟通的功能包括获取信息、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满足需求和维

持心理平衡、减少冲突和协调群体内行为

E.沟通有多种分类方法

69、有关态度测量,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常用的测量方法有问卷

法、量表法、投射法、行为观察法和生理反应法②态度测量开始于

20世纪20年代③态度可以直接测量④使用态度量表进行测量,主要

测量态度的方向和强度两个维度⑤单维量表有瑟斯顿-蔡夫的等距量

表、李克特的累加量表等⑥多维量表有奥斯古德的语义分化量表、博

加达斯的社会距离量表等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③

E.④

70、以下不属于印象管理的策略是

A.按照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表现自己

B.隐藏自我

C.按照社会期待表现自己

D.近因效应

E.投人所好

71、贾尼斯和霍夫兰提出了

A.态度改变的学习理论

B.态度改变的劝说情景模式

C.态度改变的平衡理论

D.认知失调论

E.挫折-侵犯说

72、认知失调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费斯廷格

B.海德

C.班杜拉

D.贾尼斯

E.霍夫兰

73、有关态度的表述,不正确的说法是

A.认知是态度的基础,情感是态度的动力,行为是态度的准备状态

B.态度三成分不协调的时候,情感成分往往决定行为倾向

C.态度与外显行为具有一致性

D.态度的功能包括:认知功能、适应功能和自我防卫功能

E.态度来源于价值,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74、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态度的形成所包括的三个阶段依次是

A.教育-服从-内化

B.教育-认同-内化

c.反抗-服从-内化

D.反抗-认同-内化

E.服从-认同-内化

75、态度的维度包括

A.方向、强度、向中度、持久度

B.方向、强度、外显度、持久度

C.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持久度

D.方向、强度、深度、外显度、持久度

E.方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

76、态度的构成成分是

A.认知、情感、行为

B.意志、情感、行为

C.情感、意志、行为

D.行为、意志、认知

E.认知、情感、意志

77、态度具有的特征是

A.内隐性、主观性和稳定性

B.内隐性、主观性和可变性

C.内隐性、对象性和可变性

D.内隐性、主观性和对象性

E.内隐性、对象性和稳定性

78、有关心理防御机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

自发的心理调节技能②心理防御机制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③投

射和转移属于替代性的防御机制④掩饰性的防御机制包括文饰、反向

和幽默等⑤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改变挫折情景

A.③④⑤

B.③⑤

C.④⑤

D.⑤

E.③

79、影响受挫后反应的因素不包括

A.个人的挫折阈

B.需要的迫切感

C.动机强度

D.身体状况

E.自我期望

80、挫折-侵犯说的三个主要观点是①侵犯行为会给被侵犯方造成巨

大挫折②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③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

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呈线性关系④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

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性则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则挫折越

大,侵犯越可能发生⑤挫折导致的不是侵犯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

备状态即愤怒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

E.②③④

81、提出挫折-侵犯说的是

A.伯克威茨

B.米勒

C.多拉德

D.拉皮埃尔

E.凯尔曼

82、有关侵犯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①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

的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②侵犯由伤害行为、侵犯语言和侵犯动机

三方面的因素构成③侵犯行为都是反社会性质的④侵犯动机即侵犯

意图,是侵犯行为的原因⑤自卫行为不属于侵犯行为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E.①④

83、有关挫折的描述,以下看法正确的是①挫折包括挫折情景、挫

折认知和挫折反应②遭受挫折后,人会变得非常颓废③挫折产生的原

因可分为环境起因和个体起因④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为条件,

这是确定无疑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E.①③

84、以下有关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存留在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的认知客体的形象,是个体适应环

境的一种方式

B.印象形成的线索有三条:人的自然特征、人的社会特征和人的心

理特征

C.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景时总是按照个体以往印象,将情景中

的人或事情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等明

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D.印象形成的维度有评价(好-坏)、力量(强-弱)和活动(积极-消极)

E.热情与冷漠具有中心品质的特征

85、美国学者麦克利兰在哪方面研究中有开拓性贡献

A.亲和动机

B.赞许动机

C.强化与奖励

D.成就动机

E.抱负水平

86、成就动机是指

A.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

B.个体在社会情景中,对其他人所存有的与之亲近的内在需要

C.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目标,以期达成的内在动力

D.期望获得他人及其社会的赞扬、承认、肯定和鼓励,即取悦他人

的内在心理倾向

E.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进行的内在动力

87、本能论的代表人物是

A.麦孤独和华生

B.弗洛伊德和勒温

C.罗杰斯和马斯洛

D.布鲁姆和霍兰夫

E.麦孤独和弗洛伊德

88、以下观点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有①人的五种需要由低到

高排列②低层次需要满足后高层次需要产生③高层次需要产生后,低

层次需要仍然存在,但强度减弱④不同心理发展水平的人动机结构不

同,占优势的需要影响行为⑤心理需求层次的发展也存在例外,比如

为实现高的理想而牺牲基本需求乃至生命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E.②③④⑤

89、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

A.①安全需要②社会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B.①生理需要②社会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C.①社交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生理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D.①安全需要②社交需要③尊重需要④爱和归属需要⑤自我实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