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与练_第1页
5.1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与练_第2页
5.1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与练_第3页
5.1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与练_第4页
5.1法不可违(导学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学与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做守法的公民5.1法不可违2022年课程标准核心素养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1.政治认同: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培养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

2.法治观念:了解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作用。明确违法无小事,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3.责任意识: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明确违法的后果,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人。要点一:违法无小事1.法不可违的原因:(1)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标准或方向。

(2)法律还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非法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深度解析】

(1)——主要从法律的指引作用角度来说明原因;(2)——主要从法律的评价作用角度来说明原因。

2.人们行为的底线:

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3.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4.违法行为的分类: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1)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如欠债不还的行为。

(2)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应当安到处罚的行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5.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我们常说的。无论是一般违法还是犯罪,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易学易通】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1、身边的违法行为:

(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等行为都是违反的行政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来规范的。民法用规定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侵犯他人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知识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共7编、1260条,各编依次为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以及附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收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总则同时废止。

2、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是社会和谐的保证。(1)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观念,严格遵守的法律规。(2)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行为和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深度解析】

(1)——针对治安管理违法行为;(2)——针对民事违法行为。依据课时重点内容,归纳问题(重难点、易错点)呈现如下:►违法无小事【典例】下列选项对事件的分析正确的是()A.小强为赶上公交车,翻越马路隔离栏→刑事违法行为

B.父母为14岁的小江保管压岁钱→民事违法行为

C.18岁的小涛参与抢劫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行政违法行为

D,某报社发表小海的文章却拒付稿酬→民事违法行为【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违法行为。A项中小强的做法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A错误;B项中的父母不违法,故B错误;“小涛参与抢劫被判有期徒刑三年”说明他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C错误;D项分析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典例】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实施了一些行为,却自以为只是犯了小错,全然不知已经违法。违法无小事,下列需要我们警惕的违法行为有()

①班里有个唱歌好的同学,大家都叫她“小百灵”②在私家车的后视镜上,悬挂妨碍视线的玩偶③被同学透露个人隐私,忍无可忍殴打同学④在家无聊,拨打“119”谎报附近有商场着火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唱歌好”属于个人特长,不属于违法行为,①与题意不符;②的行为有可能造成交通事故,违反了交通法规,属于违法行为;“未经他人允许透露其隐私”侵犯公民隐私权,“殴打同学”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③属于违法行为;“谎报火情”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④属于违法行为。因此该题选D。【总结感悟】构建知识体系构建要求:(1)理清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2)全员参与,主动参与,及时巩固基础知识。(3)熟练展示。一、选择题(共10小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食品安全问题,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

最高可判处死刑。这体现出我国法律()

A.通过解决公民之间的各种纠纷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B.只具有制裁功能,制裁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最有效方法

C.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D.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对法律的作用的理解。【解答】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由材料中“加大了犯罪惩处力度”可知,我国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故选C项;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A、D两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2.重庆市燃管办介绍,自启动2024年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安全管理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处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案件352起、收缴非法烟花爆竹7.5万余件,治安拘留226人,罚款28万余元,警告教育21人。在禁燃区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属于()

A.刑事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行政违法行为D.严重违法行为【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违法行为的类别。【解答】按照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依据材料中被查处的违法者受到“罚款”“拘留”,可知属于受到行政处罚。故选C项。3.初中学生李某,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照料,养成了我行我素的坏习惯。他还和社会上的“哥们儿”学会了小偷小摸。虽然他因此受到了公安机关的教育和处罚,但他还是改不了这个毛病。后来,李某又发展到和“哥们儿”一起抢劫路人,最终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说明()

A.一般违法行为有可能发展为犯罪B.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关系C.一般违法行为必然导致犯罪

D.犯罪不一定违法【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关系的认识。【解答】李某由一般违法行为走上犯罪之路,充分说明了如果我们不重视一般违法行为,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走上犯罪之路,A项符合题意;B项说法错误;C项观点过于绝对,排除;犯罪一定违法,D项观点错误。故选A项。4.升入八年级后,文博结识了一群“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玩网络游戏,后来发展到没钱了就去抢劫的地步。最终,文博因犯抢劫罪被判刑。以上材料启示我们()

A.要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C.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D.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对自觉遵章守法的认识和理解。【解答】材料中文博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做到自觉遵章守法,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这启示我们要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选A项。5.在生活中有许多规定,如“不准带进入考场“严禁酒后驾车”“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上车”等。每个公民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因为()

A.人们的行为都是不自觉的

B.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

C.法律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D.道德比法律更有约束力【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各种行为规范的理解。【解答】“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人们只有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为规范,才能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法律比道德更有约束力,D项说法错误。故选B项。6.净化网络空间,拒绝网络谣言,我们人人有责。漫画《行为底线》说明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A.不说谎B.不违纪C.不违法D.不迟到【答案】C【分析】本题借助漫画考查对人们行为底线的认识。【解答】从漫画中“法律底线”“法律禁区”等关键信息可知,人们行为的底线是不违法,C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C。7.下列行为中不属于违法行为的是()A.李某用钳子破坏铁路封闭网B.家长为教育孩子,将其打成重伤

C.某出租车司机将乘客遗忘在车上的价值万元的笔记本电脑据为已有

D.中学生王某课间与同学在楼道里追逐打闹【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理解。【解答】A项中李某的行为属于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B、C两项中的行为属于刑事违法行为;王某课间与同学在楼道里追逐打闹属于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不属于违法行为。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故选D项。8.刘某某因散布“甲醇泡海鱼”谣言被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500元;王某因与朋友发生口角,把对方打成重伤,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他们行为的共同点是()

A.都是违法行为

B.都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C.都是犯罪行为

D.都受到了刑罚的处罚【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解答】。刘某某因为散布谣言被行政拘留,这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也就是一般违法行为;王某把人打成重伤,被判处有期徒刑,其行为是严重违法行为,即犯罪,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违法行为,A项正确,C项错误;B项错误,只有犯罪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刘某某受到行政处罚,王某受到刑罚处罚,D项错误。故选A项。9.“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小错必铸大错,违法必定犯罪

B.犯点小错没关系

C.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

D.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防微杜渐【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关系的认识。【解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意思是千里长的大堤,往往因蚂蚁洞穴而崩溃,这启示我们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要防微杜渐,D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太绝对;B项说法明显错误;C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10.杜某有盗窃的恶习,曾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屡教不改。一次,他潜入一居民家中,窃得人民币数万元,最终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此案例中,杜某()

①被公安机关拘留属于刑事处罚

②窃得人民币数万元是犯罪行为

③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属于承担民事责任

④从一般违法到走上犯罪的道路,启示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答案】A【分析】本题通过杜某从一般违法到犯罪的事例,考查对违法犯罪的认识。【解答】被公安机关拘留是行政处罚,①说法错误;杜某因盗窃人民币数万元被判刑,说明其行为已构成犯罪,②说法正确;被判处有期徒刑属于刑事处罚,承担的是刑事责任,③说法错误;④是预防违法犯罪的有效方法,正确。故选A项。二、材料题(共1小题)11.遵守社会规则材料一孙某在北京郊区野山游玩时发现一株美丽的小花,她用搜索确认了花的品种,随即将其采摘回家,还拍了照片并将照片发到社交平台炫耀,结果警方很快找上门。原来这株花叫槭(qi)叶铁线莲,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采集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采集证,无证采集者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律规定。孙某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材料二陈某到黄山风景区游玩,自觉体力不错,便萌生了挑战黄山第三高峰天都峰的想法。而此时的天都峰正处于封闭轮休期,陈某无视景区设立的“禁止入内”告示牌,翻越栏杆攀登山峰。在被巡逻执勤人员发现后,陈某仍执意前行,直至景区综合执法人员和民警将其带离。依据《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陈某受到罚款1000元的处罚。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如何与规则同行,创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