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论文)10000字】_第1页
【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论文)10000字】_第2页
【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论文)10000字】_第3页
【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论文)10000字】_第4页
【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论文)10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目录TOC\o"1-2"\h\u26679引言 1246681.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的表现 136131.1女性人物着墨少 1326971.2女性人物形象单薄 3168921.3女性人物形象独立性弱 4242902.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的原因 587852.1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5312472.2性别不平等现象残存 6315863.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 8209173.1全面评价教材中的反面女性 892253.2丰富教材中的杰出女性形象 8165313.3拓展补充课外女性材料 913844结语 108995参考文献 11引言“历史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一门学科”[1]。历史教科书是普及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工具之一。在历史教科书中加强女性形象不仅为女性树立适合的女性角色模式[2],也能让学生重视女性角色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其对男女平等的观念的重视。但笔者通过对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发现当前高中历史教材中在性别问题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并不十分完善,女性角色的数量以及质量都远不及男性人物等,因此,探究高中历史课程中女性形象的缺失,并尽力弥补教科书中的缺憾是非常必要的。1.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的表现一直以来,历史教材中女性人物形象出现的频次都明显低于男性。新中国建国后,历经多次改革,教材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已经有所改善。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再次改革,不仅印发了最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而且出版了新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相较于老版高中历史教材,这次统编版的高中历史教材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如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的内容,补充了新的女性人物,逻辑性和直观性更强等。但就性别问题而言,新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性别不平等、女性形象缺失等问题依然存在,其具体表现如下。1.1女性人物着墨少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目前《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全国多个地方推广使用。2020年湖南地区也开始使用新版教科书。随着新版历史教科书的推广,教科书所传达的理念也将影响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而新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在性别问题上依然存在着一些偏颇的地方。第一,女性历史人物在教科书中出现的频次低。笔者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本教材中男女性历史人物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粗略统计,其数据如下:表1《中外历史纲要》(上)男女比例统计表项目男性女性男女比例女性人物所占总人数的比重正文240926.7:13.61%小字135622.5:14.26%图片64416:15.88%课前提示23000%探究与拓展51000%合计5131927:13.57%表2《中外历史纲要》(下)男女比例统计表项目男性女性男女比例女性人物所占总人数比重正文83283:22.35%小字85285:22.30%图片37437:49.76%课前提示3000%探究与拓展40140:12.44%合计2489248:93.5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本教材中的女性历史人物都明显少于男性历史人物。两本教材中提及的女性历史人物总共只有28人,而教材中提及的男性历史人物总共有761人。两本教科书中出现的历史人物男女比例为761:28,性别比例明显失衡。其中上册(中国史)提及的女性历史人物有19人,而下册(世界史)仅提及9位女性历史人物,仅占教科书中总人数的3.5%。女性历史人物在几百页的历史教材中出现的次数可谓是凤毛麟角。且就在这为数不多的描写中,女性历史人物也常常是以被忽视群体的角色出现或者是作为男性历史人物的附属角色出现的,如《纲要》(下)中的斐迪南大公夫人。无论是在教材正文、小字、图片、课前提示还是探究拓展中,男性历史人物都是成倍甚至几十倍的多于女性历史人物。且教材中对于男性历史人物的描写大多更为生动形象,无论是暴君明君、文人墨客还是奸佞小人,在教材中的形象都十分饱满。反观女性历史人物的形象则大多比较生硬,女性历史人物的重要性似乎也十分边缘化。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历史是由男性创造的理解偏差[3],影响学生的性别观念。女性历史人物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低,且常被忽略。第二,教材中对女性历史人物的描写大多是一笔带过,对女性人物着墨较少。如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历史人物——武则天。“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在她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武周政权结束后不久,唐高宗之孙李隆基即位。”[4]这是第六课中涉及武则天的全部文字记载,短短72个字便道尽了她的一生。唐太宗在任期间,国家出现了少有的政治开明局面,史称“贞观之治”;而后唐玄宗则开创了“开元盛世”。而武则天生活在两者之间的时代,后人常评价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她不仅继承了贞观之治,延续贞观时期的繁荣景象,也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基础。武则天所做的贡献大吗?毫无疑问是大的,否则后人也不会给出那么高的评价。但关于三人统治时所采取的措施,教材对他们的描写明显不同。教材对唐太宗在位时所采取的措施描写是“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对唐玄宗在位期间的描述是“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而对武则天的统治的描述却只有一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然不提她为社会的发展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对于她所采取的种种改革措施如打击门阀、发展科举、扶植庶族、首创殿试制度、初设武举等都没有进行提及。从教材对这三个人的评价不难看出,教材编撰者对夹在唐太宗和唐玄宗之间武则天的描述和评价远不及前后两位男性皇帝。这些总结性的评价也体现了教材编撰者对三人的态度差异,体现了其无意识的一种性别差异。此外,教材中对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女性人物,如女权运动代表人物秋瑾、女抗日英雄赵一曼、“四人帮”的江青等,大多都是一笔带过,对其历史事迹几乎没有提及。学生无法从教材里一笔带过的简单话语中发现她们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无论好坏。1.2女性人物形象单薄《纲要》教材中女性历史人物不仅出现频次低,着墨少,且其中大部分女性的形象被塑造的较为刻板,缺乏主动性[5]。历史教科书中被刻画出的女性历史人物大多是一些个性较为软弱的女性,且教材中对大部分女性的描写几乎没有加上任何情绪情感的表达和刻画。女性历史人物形象单薄,缺乏生动性。与之相比,教材中对男性历史人物的描述则大为不同,其形象更加多面更加生动。无论是面对暴君时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吴广,还是宣扬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秦始皇,亦或是意气风发的孟郊,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阴险狡诈的秦桧等等。不管这些历史人物是好是坏,历史教材都塑造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形象,使得抽象、遥远的历史人物变得更为生动、具体、形象。提到革命烈士林觉民,大家的脑海里都会想起《与妻书》。1911年4月24日,年轻的革命党人林觉民写下绝笔信《与妻书》之后,毅然决然的投入了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在《纲要》(上)里有一个单独的板块将林觉民的《与妻书》列出来,其中提及“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6]。这一句话就使一个爱家更爱国的革命烈士形象跃然纸上。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同时期还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女革命党人——秋瑾。她也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她在临死前也给儿子留了一封饱含舔犊之情的绝笔信,但教材中却只有她的名字和一张照片,对她的人生经历、历史功绩和她那封绝笔信没有任何提及。在社会动荡、思想还未解放的年代,女性投身革命运动所受到的压力和困难远比男性大得多,秋瑾却顶住压力、抛家舍业、不畏流血、舍生取义,积极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中,为近代中国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她不仅仅是一位英勇的革命党人、激进的女权运动代表,同时也是一位内心柔软的女儿、妻子、母亲。然而教材中对这样一位形象更为鲜明的女性历史人物却没有任何描述。两相对比,女性历史人物在历史教材中的形象明显更为单薄。1.3女性人物形象独立性弱教材中出现的女性大多没有具体姓名,基本以团体的形式或者附属者的形象出现。这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误解,即女性在历史上只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主人公。有具体姓名的女性大部分出身于权贵之家。她们能“青史留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们的父兄,她们的丈夫或儿子是历史演进的重要推动者。在“夫荣妻贵”、“母凭子贵”的古代历史中她们成功的概率更高,也更容易被载入史册[7]。这就使得女性像依附男性生存的菟丝花,没有独立地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纲要》(下)中所提及的斐迪南大公夫人。萨拉热窝事件中,她和丈夫斐迪南大公一起在萨拉热窝被刺杀,进而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然而在历史记载中,她的丈夫至少还被提及姓名,但教材对她的名字——索菲亚根本没有提及,斐迪南大公夫人就是她的代名词。没有学生知道她叫什么,做过什么事情,也几乎不会有教师专门去介绍她。另一位则是文成公主。根据教材,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8]从这段表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对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刻画的区别。松赞干布曾“多次派遣使者”,“请求”唐朝的帮助。这些词汇都体现出了松赞干布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也正是由于他的主动“求娶”才促使中原文化传入吐蕃,继而推动了吐蕃和唐朝友好往来和吐蕃的发展。而在教材中,文成公主则仅仅只有嫁入吐蕃、带入物品这种几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写,很难让人看出文成公主对吐蕃的发展进步及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所做出巨大努力和贡献。综上所述,女性历史人物形象在历史教材中的缺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新版教材增加了近代女权运动代表人物这一板块,但仍然存在着女性人物大量缺失问题,且教材对于女性人物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女性在历史教材中着墨稀少甚至集体缺席,寥寥几句就草草收场,且教材对女性人物形象的刻画也比较单薄,女性历史人物的独立性也不强,仍只是依附于男性存在的附属者。2.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的原因女性在历史上一直不受重视,在史书中也很少出现,被人熟知的杰出女性也是屈指可数,在历史教材中出现的频次也是远远低于男性。即使到了现在强调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依然存在着种种性别歧视现象。这种长期以来性别不平等现象也影响了当代历史学者及教科书编撰者,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2.1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原始社会晚期,随着人类从采集经济过渡到农耕经济时代,男子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其地位逐渐提高,人类社会也逐渐从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随着父系氏族社会的确立,女性在社会中开始受到种种束缚和限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也逐渐被边缘化。她们慢慢地被局限于家庭之中,部分地区贵族女子甚至不被允许走出家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即使有能力的女性也很难在历史上发挥其作用,自然难以“青史留名”。古希腊时期,在希腊大部分城邦女性地位都比较低,基本不能参与任何政治经济活动。在雅典,一位贵族女子在没有他人陪同的情形下是不允许单独走出家门,若妇女单独离开家门,哪怕只是去市场买点东西都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古希腊女性被局限在家庭之中,根本无法参与任何社会活动。她们如何能在历史上发挥其作用,又如何能“青史留名”?古代中国也同样如此。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之后,男性由于身体结构方面比女性更占优势,在生产时所获的食物来源更多,自然占据了家庭的主心骨位置,男尊女卑地位开始显现。到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小农经济的稳固,男耕女织的生活成为古代中国农民向往的田园生活,但其隐含的前提是男主内女主外。女性被局限于家庭当中,应当依附于男性。为维护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男性制定了各种规则来禁锢女性,剥夺女性的种种权利[9]。传统的“三纲五常”强调夫为妻纲,妻子应当无条件服从自己的丈夫。东汉时,班昭写《女戒》成为贵族女子的必读书目,其中明确强调女子应当“三从四德”。所谓“三从”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女性完全居于从属地位,相夫教子就是她们的全部生活。她们的一生完全被局限于家庭当中,不能参与任何社会活动,也就不能在历史上发挥其作用。到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对女性提出更加严苛的标准。裹小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等习俗使女性尤其是贵族女性完全被锁在那四面墙之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女性如何能突破限制,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又如何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姓名?此外,传统史学大多为政治经济史,所记载的也多是一些帝王将相、权贵人物,极少提及普通人群。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这其中的优秀历史人物更是数以亿计,史书不可能将每个人都记录下来,只能记载那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杰出人物,而广大被困于家庭中,没有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女性肯定是不可能被历史记载的[10]。没有被历史记载的女性又如何能让历史教科书编撰者写进历史教材中呢?2.2性别不平等现象残存性别不平等的传统观点,将女性局限于家庭之中的传统观点虽然是父系社会的产物。但人类社会历经几千年的父系社会,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这种观念。而这种传统观念的残留无疑会对史书的记载、社会主流意识以及现在的教材编撰者都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2.2.1社会性别观念的局限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性别观念受到批判,男女平等、妇女能顶半边天等观念开始得到宣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妇女解放方面我国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几千年来男尊女卑的观念不可能那么容易消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一直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整个社会似乎依然将女性与家庭等同起来,认为女性天生就该为家庭服务,为家庭做出牺牲。女性本身也几乎默认了这种观念,几千年来一直困在家庭里面,因此也很难有机会进入社会,成就一番事业。即使在当今社会,若有女性想要打破这一格局,在职场上发挥其作用,她将受到各方面的阻碍:部分女性同胞会劝她不要想不开,女性应当先照顾好家庭和孩子。身边的男性同胞也会阻止她,认为女性在职场上的成功会影响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会打击身边男性的自信心。此外整个社会都会嘲讽她的特立独行,并把她打为异类。例如近年来对女博士、女强人等一些事业较为成功的女性人群的嘲讽。在潜意识里,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人依然认同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11]中国数千年的家庭结构和传统观念限制了女性的社交范围。女性长期被困在家庭中,对社会的贡献减少,“名留青史”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长此以往,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与贡献渐渐被遗忘,文献也总是会忽略掉历史是由男女共同创造的这一历史现象[12]。直到现在,女性解放运动开展了几十年,女性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觉醒,但社会仍理所当然的认为女性的重心应该放在家庭中。除此之外,在女性自我解放的路上,一些现实问题也弱化了女性的自我反抗意识。近年来家庭主妇的比例也在逐年上涨,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回归家庭,也就意味着女性将难以在社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类似的这种性别不平等的理念在社会上依然普遍存在,这也对历史教科书编撰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忽略女性在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2.2.2教材编纂者赵亚夫教授指出:“我国的历史教育尽管已经比较注意了这方面(平等与性别)的问题,但内容依然薄弱特别是对近代以来的妇女运动和妇女生活几乎没有学习内容”[13]。课改理念中忽略了性别平等,课程标准中遗忘了女性,导致教材编写中无法平衡性别。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论是教科书的编撰者、课程标准的制定者还是教科书的审核者,都容易在编撰审核过程中带入传统的性别文化,导致教科书呈现男女比例悬殊的现象[14]。教科书编纂者在性别平等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不论是教科书的编写者还是审核者团队,均以男性居多,也没有特定的关于性别或者妇女史研究方面的专家顾问,种种原因导致那些推动历史进程的女性群体或者是个体都没有过多的描述。虽然我国的历史教材中关于女性角色缺失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但相较于旧版的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例如老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描写,呈现出历史教材中的女性角色数量少、地位低、反派角色多、多以集体形式出现等特点。女性作为常常被忽视的人物,在历史教材中往往成为了“隐身者”、“失语者”,如原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修一第4课。该章节讲述了专制集权不断加强的脉络,其中对于唐代宗对节度使的处置方式及藩镇割据等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写,而对于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打击门阀、重用寒门等事迹却只字未提,甚至对于这位女皇的名字都未曾出现在教材当中[15]。新教材增添了近代以来关于女权运动的内容,女性角色也有所增加,这表示着中国的教材编纂者已经开始意识到了教材中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但从目前教材的编排来看这些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改变教材中性别观念局限性的道路依然是任重而道远。3.改善高中历史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现象的策略教学策略可以理解为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以目标为导向,并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相关教学任务,进而有针对性地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过程中开展的所有教学技能的总和,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16]。考虑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及历史教材短时期内难以重新编排的情况,短时期内要想改善教材中女性形象缺失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确实难度比较大。但中学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能动性,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中改善类似情况。3.1全面评价教材中的反面女性对于教材中的女性人物的评价,我们很容易陷入非好即坏的怪圈中,评价历史人物最重要的就是要实事求是,摆脱性别的桎梏[17]。由于高中历史教材中对女性人物的描写大多是笔带过,学生很难从中了解到她们的真实面目,很多时候都是道听途说,对历史的真相产生很大的误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辨别史料的真伪,多方进行考证,使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历史的真相。在《纲要》(上)中,慈禧太后一共出现了两次,但两次均是以反派的身份出现。例如慈禧太后联合西方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等,因而后人对她的评价大多都是恶评。但清朝末年的慈禧太后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重用汉臣,打破了八旗子弟独统朝政的格局,减少了民族歧视、民族矛盾,曾支持“洋务运动”,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等等。教师在讲授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很少会单独提出慈禧太后来讲,都是直接说清政府,所以学生很难将这些与慈禧太后联系起来,导致对她的评价越来越片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将她的功过都列出来讲,从多个方面去评价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客观、全面的看待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从正面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积极的道德、品质的素养。3.2丰富教材中的杰出女性形象高中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非常强,但由于涉世未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都浮于表面,理解能力欠缺[18]。这种时候,教师利用历史课堂讲解杰出女性的故事,能在她们心中形成一个杰出女性的榜样形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为,甚至思想,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历史上杰出的女性有很多,除了教材里出现的武则天、文成公主、秋瑾、赵一曼等。古今中外都涌现了许多杰出女性人物,如近代中国著名的女性历史人物——宋庆龄和宋美龄。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1915年与孙中山先生结婚,积极参加和支持孙中山领导的中国民主革命。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的时候,宋庆龄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为国共两党的实现第二次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宋庆龄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和福利事业中,长期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她不仅为近代中国革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也为新中国妇女儿童事业的发展奉献了终生。这样的优秀历史人物自然应当铭记。宋美龄,中国近现代政治家、外交家。西安事变后,为营救蒋介石,她揭穿何应钦灭蒋亲日的阴谋,之后又说服蒋介石抗日救国,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抗日战争最困难时,她操起纸和笔,发表了动员民众的文章,并亲率领代表团前往美国,呼吁各国援助中国难民。与此同时,她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活跃于国际舞台上,为抗战募得了丰厚的资金。《华盛顿邮报》曾撰文称,宋美龄是20世纪30——40年代全世界最有权势、最知名而且最有争议的女性之一,也是那段期间对美国对华政策具有高度影响力的人物。但我们现在的教材中很少提到她,要么是一笔带过,要么是把她和蒋介石一样划为反动派势力。这是非常片面的,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一分为二的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教材上的相关女性提到她们,多讲讲她们的故事,让学生能了解更加鲜活生动、充满魅力的中国女性。3.3拓展补充课外女性材料教材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很少,涉及的领域也很小,但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人物远远不止教材中的这些,每个领域都有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女性人物,所以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补充一些相关领域的杰出女性代表。针对历史教学中女性人物的缺失,笔者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内容方面做了一些补充,主要为以下几大类。神话中的女性英雄人物。这种类型主要有女娲、精卫和西王母等家喻户晓的女性人物,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以及西王母帮助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样一来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二来可以帮助高中生树立女性榜样形象。政治军事领域的女性人物。历史上在政治军事方面有着突出才能的女性非常多,如商武丁王妃妇好,她曾多次带兵出征,立下了赫赫战功。又如战国有名的丑妇钟无盐,她才智过人机敏聪慧。在她的辅佐下,齐国的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再如北魏孝文帝变法背后的推动者——冯太后。教材中讲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候丝毫没有提到冯太后,但实际上孝文帝前期最为重要的经济政治改革都是由冯太后推动和实施的。与她类似的还有清朝初年为巩固清朝政权,维护中央稳定做出重大贡献的孝庄皇太后等等。此外,还有优秀的将领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等人。文化领域的女性人物。教材中提及有关文化领域的女性人物只有一个李清照,但其实中华五千年历史中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女性文人。如春秋时期的许穆夫人,现存的有《载驰》、《泉水》等诗。她是与屈原并传的女诗人,按理说应该跟屈原一样家喻户晓,但知道她的人却少之又少。东汉女史学家班昭,著有《汉书》;东汉的蔡文姬,博学且精通音律,留下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这些优秀的女文人都曾为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科技领域的女性人物。在科技领域颇有建树的女性虽不多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如清代的女科学家王贞仪。在数学领域,王贞仪详细的阐述了勾股定理,总结了中国古代数学与西方筹算法,并著有《象数窥余》等数学著作;在天文学领域,王贞仪对于“天圆地方”有她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考察了日食、月食的形成原理,写下了《月食解》一书。还有一位国民度较高的女性嫘祖。她养蚕缫丝,不仅彰显了女性在经济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算得上是科技领域的代表人物。教师在教学时对这些知识做补充的时候,要注意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起来。教师在讲到教材中出现的女性人物时,把与其分类一致的女性人物一起讲出来做个补充。比如在讲武则天的时候,可以适当补充历史上其他的杰出女政治家;在讲到李清照的时候,适当补充其他优秀女诗人或者女词人。这样安排既不会突兀,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来讲他所知道的相关女性人物的故事,以此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结语人类社会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历史也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创造。毛主席称赞女性“能顶半边天”,男女平等的理念也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理念。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整个社会性别观念的偏见及教科书编撰者的忽视等因素,新版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依然存在女性着墨少、形象单薄、独立性弱等女性形象缺失的问题,这对学生性别观念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笔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