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七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1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2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3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4页
诗歌鉴赏专题(七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专题(七上)学案(含答案)-【2024名师导航】中考语文一轮总复习

专题一诗歌鉴赏(七年级上册)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师导航】(解析版)

七上

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___【参考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今日我观赏大海,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iésǒngzhìmàoxiāosèyǒngzāi

碣竦峙茂萧瑟涌哉

原文赏析主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海的地点、登临的目的。诗歌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地描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大海波涛汹涌、岛屿高高矗立的辽阔壮观景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登高所见的草木生长茂盛之景,展现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波澜壮阔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主旨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结束语。无实意,是配乐时后加入的。

【考点梳理】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哪些诗句写的是动景,哪些诗句写的是静景?

答:(1)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若”是好像,奇特想象,生动形象的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答: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4、请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表现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及远大抱负。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参考大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

随君直到夜郎西。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uīxījìyèláng

规溪寄夜郎

原文赏析主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景并点出时令,首句于景中见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现。次句直叙其事,表达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抒发了对好友王昌龄贬官的感愤之情并寄以关切和慰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移情于月,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对友人无比关切之情;想象奇特,赋无情之月以感情,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

【考点梳理】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听到,“左迁"的意思贬官。

2、这首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答:诗人选取飘落的杨花和啼叫的子规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悲苦哀愁的心情。

3、试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因被贬而远行的忧虑、关怀之情。

4、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答:“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朋友王昌龄贬官而愁。因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_________【参考大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hōucháokuòcányàn

舟潮阔残雁

原文赏析主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出诗人离家远游的身份处境;勾画出江南旅途中所见的江水与青山的明媚景色。诗人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深切的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一幅风平浪静的壮阔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形容景物的千古名句;描写景物时序交替,写思乡之情;现用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相信美好事物会冲破阻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上联,遥映首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表现思乡之情。

【考点梳理】

1、诗句“风正一帆悬"后人为什么称道?

答:因为诗人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之大景的神韵,故为后人所称道。

2、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20字)

答: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空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扬起。

3、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中的“生”的妙处?

答:“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思念家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答:示例: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入”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参考大意】

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téngyāshòuyá

藤鸦瘦涯

原文赏析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日暮晚秋图。描写九种景物表现秋天悲凉景色,渲染悲凉的意境,为下句写悲情做铺垫。这首曲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愁苦,抒发了天涯沦落人的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和孤苦寂寞之悲情。(主旨句)

【考点梳理】

1、仿照下面批注示例,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

批注(示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答:【示例]瘦的不只是马,更暗指马上的人因奔波而消瘦。一个“瘦"字,将游子浪迹天涯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2、这首曲的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答:(1)“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2)日暮晚秋图

3、这首曲的前三句所描绘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了悲凉萧瑟的气氛,为下文抒情起了铺垫作用.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这首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游子怎样的感情?

答:(1)断肠人在天涯;(2)抒发了游子思念家乡长期漂泊他乡的悲哀愁苦之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参考大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élúnqiāngqīngxīyúzhōu

峨轮羌清溪渝州

原文赏析主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人"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记叙了诗人从清溪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考点梳理】

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

答:诗人故乡。(答“家乡、亲人、友人”亦可)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示例】描绘了一幅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的美丽画面。

3.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①对故乡的恋恋不舍(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外出闯荡的急切、喜悦与憧憬之情。(能答出其中一条,意思对即可)

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答: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___【参考大意】

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崔九堂前几度闻。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落花时节又逢君。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旧识。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uīqízháicuīféng

龟岐宅崔逢

原文赏析主题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对开元初年盛世的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考点梳理】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答: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答:(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3.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答: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4.请写出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

答:寻常几度又逢

5.有入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答:自然的景色;国家的衰败;作者自己和艺人(李龟年)的颠沛流离。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___【参考大意】

强欲登高去,(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无人送酒来。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我)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应傍战场开。(这时它们)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qiángjiǔyáoyuánbàng

强酒遥园傍

原文赏析主题

强欲登高去,以“登高"二字照应标题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歌的时间背景一一重阳节。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重阳节勉强想去登高又无人送酒的感慨和对故园菊花的思念,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无人送酒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实际上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其中的惆怅、凄凉之情难以言表。

遥怜故园菊,由前两句对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遥”字,表明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很远。以“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且与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令相契合,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景,想象故园的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故园菊”是诗中的核心意象,不仅寄托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考点梳理】

1.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答:重阳,登高、故园菊

2.首句中“"二字呼应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而“无人送酒来"一句则传达出军旅途中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

答:登高孤单寂寞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答:C【解析】不是第三句,是第二句。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托着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对国事的忧患、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或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的渴望。

5.【赏写法】《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答:运用联想,想象了故园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写出手法1分,分析1分)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___【参考大意】

回乐烽前沙似雪,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间出征的军人个个眺望故乡。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fēngxiánglújǐnxiāng

烽降芦尽望

原文赏析主题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画面描述: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内容理解:前两句写景,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内容理解:第三句写声,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第四句写情,抒发诗人情感。“不知何处"写出了征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B.“沙似雪”“月如霜"形象地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C.第三句中的“不知何处”写出了征人当时的迷惘。

D.该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答:A【解析】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深邃的艺术境界。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文“尽望乡”做铺垫。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不尽的乡愁。

答:B【解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句。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4.试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诗中“尽”和“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尽”字写出了思乡的普遍性,“望"字写出了思乡的情态,都表现了征人欲归而难归的愁苦之情,点明诗歌主旨,抒发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5.有人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是理解本诗思想感情的关键所在。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阐述理由。

答:示例:我同意这种观点。在受降城上听到芦笛的声音,由诗歌最后一句可知这正是思乡之曲。这样幽幽的芦笛声音和受降城凄清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表达了征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五、秋词(其一)

刘禹锡【参考大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秋天就悲叹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直冲云霄而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也引发我的诗兴飞上了蓝天之上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ìliáochūnzhāohèbìxiāo

寂寥春朝鹤碧霄

原文赏析主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手法:将古人悲秋与诗人颂秋进行对比,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用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秋日之壮美。炼字:“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一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秋日胜春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

D.这首诗开篇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答:C【解析】“我言秋日胜春朝"运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比春日更胜一筹,抒发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即明确指出每逢到了秋天人们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C.诗歌后两句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萧瑟,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D.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答:D【解析】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是积极乐观的情调,而不是“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3.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答:“排"在这里是“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答:诗人借鹤冲天而上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精神。

5.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的心境和积极豪迈的气概。

六、夜雨寄北

李商隐【参考大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wèizhǎngchuānɡzhúhuà

未涨窗烛话

原文赏析主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宦途失意,思念友人,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及深切的思念跃然纸上。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日后重逢,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移到未来,把眼前的实景推移到想象的境界。表现出诗人渴望相聚的心情。(名句)

【考点梳理】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中用了两个“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思念家人欲归不得的愁苦之情。

2、简析“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并说说“秋”字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1)“涨"字,用词准确,富有动态感。既写出巴山水注入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长的愁思。(2)“秋”字点明了作诗的时间是秋天的一个雨夜。渲染出一种孤单、悲凉的气氛,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

答:在西窗下剪烛用以表达思念亲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答:(1)想象与亲人欢聚,共剪蜡烛西窗之下,向家人诉说巴山夜雨时想念家人的情景。(2)今日的愁苦夹杂着渴望团聚时的欢乐。

(3)前一个是现在的夜雨,后一个是将来回味的夜雨,时空交替,回环往复,缠绵曲折。

5、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怎样的心情?这种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答: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思之情。这种心情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的水涨秋池的景物表达出来的。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___【参考大意】

僵卧孤村不自哀,(我)躺卧不起在孤寂的村落里,并不为自己哀伤,

尚思为国戍轮台。还想着为国家守卫边关。

夜阑卧听风吹雨,深夜躺在床上听着风吹雨打的声音,

铁马冰河入梦来。披着铁甲的战马驰过冰封的河流征战疆场的情景又进入我的梦境中。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iāngwòshùlánmèng

僵卧戍阑梦

原文赏析主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炼字:“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内容理解:前两句描写现实。“僵卧"道出了诗人老迈的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卧”凄凉至极。“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方式:间接抒情。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地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内容理解:由现实转入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僵卧”道出了诗人老迈的情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B.诗的第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C.诗的第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D.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A【解析】A项中一“僵”一“孤”,本凄凉至极,但诗人还“不自哀”是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没有“怀才不遇"之意。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即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B.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岌岌可危。

C.诗的后两句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答:C【解析】“夜阑卧听风吹雨”是写实,不是写梦境。

3.本诗第一、二句中“僵"和“尚”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答:“僵"写出诗人风雨夜老境的凄凉,与后面所写的诗人的报国壮志形成鲜明对比;“尚”表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

4.“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语意双关,应怎样理解?

答:一方面交代了特定而真实的时间和环境,另一方面这种特定的时间和环境又象征着南宋王朝的处境和命运,如同风雨飘摇的海上孤舟,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5.梁启超对本诗诗人曾有这样的评价:“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诗人什么样的品格?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答: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强烈感情至死不渝。诗人处境凄凉、艰难也“不自哀”,即使梦中也在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八、潼关

谭嗣同【参考大意】

终古高云簇此城,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

秋风吹散马蹄声。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得得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cùchuīsàntíyóuxiántóng

簇吹散蹄犹嫌潼

原文赏析主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内容理解:首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了潼关历史悠久,“高云"突出了潼关高大雄伟。次句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秋风吹散,写出了潼关的寂寥与辽远。一位豪情勃发、扬鞭策马的青年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炼字:“簇”字以动写静,让人联想到白云朵朵、簇拥高城的奇景。这首诗通过描述诗人途经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内容理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黄河、秦岭,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秦岭高耸险峻的形势。写作手法:侧面描写。描绘了河、山不屈服、桀骜不驯的性格。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诗人骑马登山,乘兴前进,赋予云以人的动作,高云簇拥,古城高度自现。

B.第二句显示出古城的寂寥与辽远。

C.第三、四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大河的粗野和群山的怨愤。

D.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想要冲破思想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情感。

答:C【解析】第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不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终古高云簇此城"一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B.“河流大野”写黄河流入辽阔的平原还嫌拘束,正面描写了黄河的奔腾壮阔。

C.第二句将“秋风"马蹄声”引入诗中,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增添了动感。

D.这首诗描写了潼关的独特景象,抒发了诗人博大昂扬的情怀,豪情壮志溢于言表。

答:B【解析】B项“正面描写"表达有误,应该是“侧面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象。

答: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4.诗中“河流大野犹嫌束"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描绘了一幅黄河在平坦广阔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拘束的雄伟画面。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渴望有所成就的情感。

5.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牢笼、勇往直前、追求自由的心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诗人当时就处在社会变革图新的潮流之中,这种心态是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诗人有这样的心态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水到渠成的。

专题一诗歌鉴赏(七年级上册)学案(原卷版+解析版)-【2024名师导航】(原卷版)

课标古诗词曲40首赏析

七上

一、观沧海曹操___【参考大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策马东来,登上碣石。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是大海吐纳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它们也都出生于大海广阔的胸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啊!今日我观赏大海,幸运得很,好极了,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iésǒngzhìmàoxiāosèyǒngzāi

碣竦峙茂萧瑟涌哉

原文赏析主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观海的地点、登临的目的。诗歌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生动地描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诗人登高远眺所见的大海波涛汹涌、岛屿高高矗立的辽阔壮观景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登高所见的草木生长茂盛之景,展现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波澜壮阔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展开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借以抒发作者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主旨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结束语。无实意,是配乐时后加入的。

【考点梳理】

1、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哪些诗句写的是动景,哪些诗句写的是静景?

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请赏析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参考大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

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

随君直到夜郎西。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uīxījìyèláng

规溪寄夜郎

原文赏析主题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写景并点出时令,首句于景中见情,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情自现。次句直叙其事,表达了诗人的飘零之感;奠定了全诗的伤感基调。抒发了对好友王昌龄贬官的感愤之情并寄以关切和慰藉。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移情于月,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对友人无比关切之情;想象奇特,赋无情之月以感情,语浅情深,成为千古名句。

【考点梳理】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左迁"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写景,其作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3、试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5、“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三、次北固山下

王湾_________【参考大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zhōucháokuòcányàn

舟潮阔残雁

原文赏析主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点出诗人离家远游的身份处境;勾画出江南旅途中所见的江水与青山的明媚景色。诗人借停泊北固山下所见,抒发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深切的思乡之情。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写一幅风平浪静的壮阔景象。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誉为形容景物的千古名句;描写景物时序交替,写思乡之情;现用以表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相信美好事物会冲破阻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力量。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紧承上联,遥映首联;借雁足传书的典故,表现思乡之情。

【考点梳理】

1、诗句“风正一帆悬"后人为什么称道?

2、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20字)

3、如何理解“海日生残夜"中的“生”的妙处?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参考大意】

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téngyāshòuyá

藤鸦瘦涯

原文赏析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日暮晚秋图。描写九种景物表现秋天悲凉景色,渲染悲凉的意境,为下句写悲情做铺垫。这首曲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愁苦,抒发了天涯沦落人的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思乡和孤苦寂寞之悲情。(主旨句)

【考点梳理】

1、仿照下面批注示例,从炼字的角度给“古道西风瘦马”中加点的字做批注。

批注(示例):“枯"老”两字妙!既写出“藤"树”的特点,又为“断肠人"所处环境增添悲凉的色彩。

2、这首曲的前三句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这首曲的前三句所描绘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4、“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5、这首曲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抒发了游子怎样的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

一、峨眉山月歌

李白【参考大意】

峨眉山月半轮秋,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影入平羌江水流。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发清溪向三峡,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élúnqiāngqīngxīyúzhōu

峨轮羌清溪渝州

原文赏析主题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从“峨眉山月"写起,描绘了月映平羌江的美景,点出了远游的时令--秋天。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人"和“流”两个动词表明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陪伴诗人远行。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衬托出诗人即将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全诗通过对月的描写,连用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等五个地名,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出诗人离开故乡时的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无尽思念之情。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记叙了诗人从清溪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考点梳理】

1.“峨眉山月"这一特定的意象在诗歌中具体指什么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两句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诗中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连用,空间急剧转换,这一妙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5.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二、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___【参考大意】

岐王宅里寻常见,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

崔九堂前几度闻。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

正是江南好风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

落花时节又逢君。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旧识。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guīqízháicuīféng

龟岐宅崔逢

原文赏析主题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写诗人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对开元初年盛世的怀念。“岐王宅里"崔九堂前”都是当年名流骚客聚集的场所,一提到这些地点就勾起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这首诗通过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及抒写现实中与李龟年的相逢,流露出诗人对唐王朝盛衰变化的感叹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暮春时节年老病衰的诗人在江南与李龟年重逢的事,蕴含着诗人对彼此现状的感慨。两人在漂泊颠沛中重逢,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一幅时代沧桑的典型图画。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寄予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落花”这一意象,既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悲,也有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

【考点梳理】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

3.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请写出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

5.有人说,诗歌第四句中“落花时节”的含义,一语“三"关,你认为有哪“三”层意思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___【参考大意】

强欲登高去,(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

无人送酒来。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我)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

应傍战场开。(这时它们)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qiángjiǔyáoyuánbàng

强酒遥园傍

原文赏析主题

强欲登高去,以“登高"二字照应标题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歌的时间背景一一重阳节。一个“强"字,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苦境况。本诗通过描写诗人重阳节勉强想去登高又无人送酒的感慨和对故园菊花的思念,流露出诗人浓郁的思乡之情,表现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之情。

无人送酒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实际上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其中的惆怅、凄凉之情难以言表。

遥怜故园菊,由前两句对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遥”字,表明诗人和故园长安相隔很远。以“故园菊"代指故园长安,且与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令相契合,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应傍战场开。是想象之景,想象故园的菊花在沦陷的都城开放的场景。“故园菊”是诗中的核心意象,不仅寄托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考点梳理】

1.这首诗写了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2.首句中“"二字呼应题目中的“九日”,点明诗歌写于重阳佳节,而“无人送酒来"一句则传达出军旅途中诗人的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4.“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5.【赏写法】《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___【参考大意】

回乐烽前沙似雪,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夜间出征的军人个个眺望故乡。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fēngxiánglújǐnxiāng

烽降芦尽望

原文赏析主题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画面描述: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内容理解:前两句写景,描写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似雪"月如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这首诗通过描写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以及如泣如诉的笛声,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怀的哀愁。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内容理解:第三句写声,写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第四句写情,抒发诗人情感。“不知何处"写出了征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B.“沙似雪”“月如霜"形象地描绘出边塞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C.第三句中的“不知何处”写出了征人当时的迷惘。

D.该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深邃的艺术境界。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文“尽望乡”做铺垫。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不尽的乡愁。

3.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试赏析“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两句诗中“尽"和“望”两字的表达效果。

5.有人说,“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句是理解本诗思想感情的关键所在。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阐述理由。

五、秋词(其一)

刘禹锡【参考大意】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每逢秋天就悲叹冷清萧条,

我言秋日胜春朝。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朗的天空中,一只鹤直冲云霄而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也引发我的诗兴飞上了蓝天之上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jìliáochūnzhāohèbìxiāo

寂寥春朝鹤碧霄

原文赏析主题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现手法:将古人悲秋与诗人颂秋进行对比,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表达方式:借景抒情。用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秋日之壮美。炼字:“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

【考点梳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鹤一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秋日胜春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一筹。

D.这首诗开篇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即明确指出每逢到了秋天人们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顽固。

B.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

C.诗歌后两句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萧瑟,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D.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3.古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效果。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

5.阅读全诗,请你概括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六、夜雨寄北

李商隐【参考大意】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

却话巴山夜雨时。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做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易错字摘要(黑色部分易错,需准确识记)

wèizhǎngchuānɡzhúhuà

未涨窗烛话

原文赏析主题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诗人宦途失意,思念友人,羁旅他乡思归不得的抑郁愁苦及深切的思念跃然纸上。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相聚之时的幸福欢乐,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团聚的期盼之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设想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