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合集(29份打包)_第1页
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合集(29份打包)_第2页
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合集(29份打包)_第3页
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合集(29份打包)_第4页
七年级下册 导学案合集(29份打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合集(29份打包)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老山界学案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文中精彩的语段。21教育网

【过程与方法】: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文章思想内容的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优良的革命传统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2、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背诵精彩的语段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课本:

1、导语提示:假如半夜你只能在一座高山上休息,路只有一尺来宽,一翻身就会掉下悬崖,路上的石头又非常的不平,你睡觉的感觉会是如何呢?我们的红军战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过夜,而且还吃不饱,他们的感觉如何呢?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2、整体感知:自由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模式:本文记叙的是___________。)

活动(一):(学法指导:自主学习,养成查资料的好习惯)

1、自学生字词,把重要的句子写下来:

2、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的主题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想一想,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3、口头介绍文章主要内容,把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

4、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活动(二):(学法指导:品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字与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1、从文中的时间变化归纳出翻越老山界的时间:

2、从文中找出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总结:(学法指导:体会最深的是什么?还有哪些遗憾)

四、巩固、拓展延伸: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版权所有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1、在艰难的爬山过程中不断传出红军的喊声笑声,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2、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的作用。

3、上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多个角度描写“半夜”,从觉角度突出夜之_____________,从觉角度暗示山之_____________,从觉角度反衬夜之_________________。(每处填一字)

(1.喊声笑声传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2、如“横着心躺下去”,这里的心理描写写出了不怕困难的态度,衬托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3、感、寒、视、高、听、静。)

五、练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欺侮()②呜咽()③澎湃()

④宿营地()⑤咀嚼()⑥打颤()

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A.景观B.壮观C.奇观D.景象

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了“四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7土地的誓言

【明确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难点)

3、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端木蕻良,原名_____________,(籍贯)人。现代作家。他和萧红、萧军、舒群、等被称为___。版权所有

2、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践踏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泛滥()

镐头()召唤()白桦()默契()亘古()

田垄()污秽()怪诞()蚱蜢()()

4、解释下列词语。

炽痛:_________谰语:

亘古:_________污秽:

5、整体感知

①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②面对故土,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

1、文中那些句子和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理解和体会。(可从词语内涵、修辞表达以及思想内容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21教育网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3、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当堂反馈】

1、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2、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

【拓展提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课文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第二行“嘶哑的"去掉可不可以为什么

3、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写出诗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象征意义:

土地:

河流、风:

黎明:

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课后检测】

1、作者在这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物产,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

2、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联想准确吗?为什么?

3、文中“不得不回去"、“应该回去”、“必须回去"三者之间有什么细微的差别?

4、将下列句子改为肯定的陈述句,并谈谈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唤我回去。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旧中国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亘(gn)古谰(lán)语蕻(hóng)镐(gǎo)头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田垄(lǒng)

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3.作者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段落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3.这些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因失去故乡忧伤、愤怒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愿意为故乡而战而牺牲的坚定信念。

(二)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交流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交流点拨】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3.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交流点拨】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语言品析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

【交流点拨】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4.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四)手法探究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这种情感表达出来?试举例谈谈。

【交流点拨】(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

(2)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

(3)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

(4)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交流点拨】A.当我疑惑的时候,他为我指明方向;当我开心的时候,他为我鼓掌

B.当我难过的时候,他和我分享;当我成功的时候,他却默默的离开;

当小草慢慢穿上新衣的时候,当杨柳缓缓抽出新芽的时候,当风中弥漫着醉人花香的时候,我想起了白居易的浅草才能没马蹄,我看见了王维的客舍青青柳色新,我听见了春天伴着风的脚步一步一步的向我们走来了。

C.土地是我们伟大的母亲,给我生命,让我领略世界的美好;土地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给我力量,让我知道脚踏实地便会成功;土地是我最温柔的思乡情怀,给我温暖,让我对这片热土爱得深沉!

2.“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木兰诗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pèi头()扑shuò()雄cí()阿zǐ()理云bìn()2.形似字注音组词拆()___戎()___折()___戍()___柝()___戊()___析()___戌()___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4)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5)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6)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4.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愿为市鞍马(买)东市买骏马(集市)B.出郭相扶将(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不愿作)C.朔气传金柝(北方)策勋十二转(记功)D.军书十二卷(十二本)赏赐百千强(有余)(2)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C.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D.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木兰诗》选自唐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著名的叙事诗。B.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要求男女平等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C.诗中“百”“十"十二”等数字都是确指。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句运用了排比和互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木兰操办急切而井然有序。5.判断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髻头,北市买长鞭。()(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6.用原文填写横线上的内容。(1)木兰从军的原因是:___(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7.文学常识填空(1)《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___的女英雄形象。(2)《木兰诗》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后人概括为一个成语________,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

通假字:1.策勋十二转:“策"通“册”2.对镜帖花黄:“帖"通“贴”古今异义:闻古义:听到去古义:离开今义:用鼻子闻今义:从一地到另一地走古义:跑强古义:有余今义:行走今义:强大一词多义:市:①愿为市鞍马(动词:买)②东市买骏马(名词:市场集市)2.帖:①昨夜见军帖(名词:文告)②对进帖花黄(动词:粘贴)3.机:①不闻机杼声(名词:织布机)②万里赴戎机(名词:重要的事务)4.将:①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②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5.愿:①愿为市鞍马(动词:愿意)②愿驰千里足(动词:希望)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①愿为市鞍马(买)②策勋十二转(登记)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所思何)省略句愿为市鞍马应为:愿意为(此)市鞍马文学常识:《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选自《乐府诗集》,这首诗是北朝乐府诗集的代表作。《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诗辞,兼及秦至唐末的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第二课时文本研读

课文整体把握1.对诗句品味有误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果敢。B.“关山度若飞”:跨越飞和山,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C.“朔气传金柝":朔,指北方。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无聊。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这篇课文是按顺序写的.3.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件事。4.诗中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____________重点语段阅读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5.选出与例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1)双兔傍地走。()A.走马观花B.茶走味了C.车刚走D.走漏消息(2)安能辨我是雄雌()坐立不安B.安敢如此C.安的什么心D.安营扎寨(3)木兰当户织。()A.捷报飞来当纸钱B.当着大家谈一谈C.他会当家D.旗鼓相当6.划分朗读节奏。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7.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A.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B.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8.回答问题(1)画线的句子是描写,表现木兰的特点:____________(2)木兰凯旋回朝,天子怎样对待她?她的要求是什么?____________(3)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____________(4)“爷娘闻女来…阿姊闻妹来…小弟闻姊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_________(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用了修辞方法?改为陈述语气。____________(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____________9.有两个成语出自该文,它们是和___。

主题分析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淳朴的优秀品质。写作亮点1.叙事完整,详略得当本文叙事完整,详略得当。本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这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2.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以及语句连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等,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思想感情服务,事奇诗亦奇,不愧为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1.选择题(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鞍鞯(jiān)军帖(tiē)机杼(shū)B.赏赐(cì)辔头(pèi)阿姊(z)C.可汗(hán)胡骑(jì)戎机(róng)D.金柝(tuò)云鬓(bìn)红妆(zhuāng)(2)选出和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A.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B.归来见天子,天子座名堂C.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D.双兔榜地走,安能辩我是雌雄?(3)选出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A.愿为市鞍马(市:买)B.问女何所思(思:思念)C.万里赴戎机(戎机:指战争)D.赏赐百千强(强:强壮)2.填空(1)诗歌中连用四个“我”的作用是____________(2)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6个动词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3)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3.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欣赏是一种领略,欣赏也是一种收获。欣赏日出,自然会在日出的喷薄中感受向上的力量;欣赏大海,自然会在大海的浩瀚中领悟博大的胸怀;___,_________。4.同学们在“关注我们的社区”的活动中,看到自己所在的县同时在争创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县政府并为此成立了规模庞大的“同创"指挥部。(1)同学们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市民的采访,了解到“创建”活动过多过滥,人民群众是很有意见的。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准备给县领导汇报的几条危害。请你将“助长形式主义"这一条恰当地插在下面的三条危害之间。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_________三、中考实战11.名著阅读(2011·四川乐山)【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乙】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众军商量道:“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正在那里凑钱,杨志见了,喝道:“你们又做甚么?”众军道:“买碗酒吃。"杨志调过朴刀杆便打,骂道:“你们不得洒家言语,胡乱便要买酒吃!好大胆!”众军道:“我们自凑钱买酒吃,干你甚事?也来打人!"杨志道:“你理会得甚么!到来只顾吃嘴!全不晓得路途上的勾当艰难!多少好汉被蒙汗药麻翻了!”(1)填写表格段落作品作者语段11.的内容概括语段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用四字短语)甲奥斯特洛夫斯基保尔术后安慰妻子达雅乙《水浒》小心谨慎①损害群众利益。②有碍科学发展。③极易滋生腐败。答:“助长形式主义"应插在和之间。(2)关于“同创”指挥部的名称问题,在开始确定的阶段,有人想过用“统创指挥部”,也有人想过用“通创指挥部”,最后听取了语言专家的意见,才确定用“同创指挥部"这个名称。你觉得,语言专家的意见有道理吗?答:____________二、类文阅读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少习射(少年时)B.市鞍马(买)C.长而益精(更加)D.易男装(穿)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皆次当行()数()建奇功7.辨析区别一词多义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因:)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因:)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A.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____________B.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_____________________9.“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一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A.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B.骑马转战共十二年,屡次建立功勋。C.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屡次建立功勋。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10.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2)甲段中说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_________(3)乙段中的主要人物杨志,后来也被逼上梁山,也成为了108个英雄好汉中的一位。请根据这个人物的相关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下联。上联: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下联:_________12.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2011·湖南郴州)①《故乡》《孔乙己》都出自(作者)的小说集《呐喊》。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____________(用短语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③《水浒传》中,一些极富个性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及时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训练12.请同学们改写《木兰诗》第六段,表现出木兰回家团聚时的热烈欢乐气氛。要用生动的语言,切忌简单的翻译原文。例文:大团圆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wenwen./z/Search.esp=S蹒跚&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wenwen./z/Search.esp=S摸摸&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姐回来了,姐回来了!"弟弟欢呼着,紧接着年少的弟弟操起刀,回到厨房里杀猪宰羊,忙着为姐姐煮点好吃的。

第10课木兰诗

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zhùjiānjìtuóxūncì辔朔雌姊鬓

2.chāi拆卸zhé折磨tuò金柝xī分析ròng戎机shù戍守wù戊戌xū戌时

3.(1)只(2)愿意买(3)早晨(4)只(5)记功有余(6)扶持

4.(1)D点拨:“十二卷”并非确数“十二本”,而是指多数。(2)B点拨:“帖”通“贴"(3)D点拨:A项应为宋代;B项对主旨理解有误;C项中的数字为约数,不确指。

5.(1)排比(2)对偶(3)互文

6.(1)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7.(1)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代父从军,不慕名利(2)扑朔迷离(或迷离扑朔)

第二课时文本研读

课文整体把握

1.C点拨:应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苦。

2.时间

3.从军、恋亲、辞官、还家。点拨:注意归纳、概括、总结。

4.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是详写,是为塑造木兰形象的不同侧面略写战斗过程,十年生活,只用了几句话。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爱国爱家爱亲人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也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重点语段阅读

5.(1)A点拨:“走"古汉语中,做“跑”讲。雌兔和雄兔紧贴着地面奔跑。“走马观花"即“跑马观花”,意思是浮光掠影,很不深入。“走味"是失去原味。“车刚走”的“走"是“离开。”“走漏"即“透漏”出。

(2)B点拨:“安能"、“安敢”中的“安”,都是表反问的疑问代词,解为“怎么”。A、C、D、中的“安”,依次为“安定”、“怀着"、“安置、设置”。

(3)B点拨:“当护织"和“当着大家”中的“当”,都是“面对”的意思。其作的分别为“充当"、“主持”、“相配"、“相称”之意。

6.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7.A.夸张B.对偶C.排比D.互文

8.(1)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2)天子“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的要求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3)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4)排比;更能突出家人闻归讯的喜悦心情。

(5)反问。双兔傍地走,不能辨我是雄雌。

(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9.磨刀霍霍;扑朔迷离

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1)A点拨:“帖"应读tiě,“杼”应读zhù。(2)A点拨:B项“座——坐”,“名——明”;C项“伙——火";D项“榜——傍”,“辩——辨"。(3)D点拨:“强”应为“有余"。

2.(1)与家人团聚、重温和平的女儿生活的喜悦心情。(2)不仅写出了伙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3)动词表明:木兰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3.示例一: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悟理想的崇高;示例二: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伟岸中获得自立的尊严;点拨:句式相同,语意连贯,意对即可

4.(1)放在②和③之间。(2)示例一:有道理。“统创”和“通创"侧重于统一管理,全面管理,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强迫的意味;而“同创”侧重于共同创建,齐心协力,有一种鼓舞人心的意味,让人有一种主人翁的责任感。示例二:有道理。“统创"是“统一创建”,意思是大家都一致行动,含有自上而下的意味;“通创"是“通通创建”,含有强硬、强制的意味;而“同创"是“共同创建”,显得平等、和谐。

二、类文阅读

5.D点拨:应为:换

6.hángshuò

7.因为因而(所以)

8.①木兰是古代一位民间的女子。②凡是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就不能做。

9.C点拨:注意根据原文内容理解。

10.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三、中考实战

1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施耐庵杨志阻止手下买酒喝乐观豁达、坚强乐观。

(2)写作(或文学创作)应学习他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精神

(3)示例:山穷水尽卖宝刀、走投无路上梁山点拨:要求内容必须与杨志的故事有关,要符合对偶(联)的要求,宽对也可。

12.①鲁迅②能为理想而献身、有钢铁般意志、有顽强奋斗精神③宋江

四、作文训练

13.例文:

大团圆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wenwen./z/Search.esp=S蹒跚&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wenwen./z/Search.esp=S摸摸&ch=w.search.yjjlink&cid=w.search.yjjlink)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姐回来了,姐回来了!”弟弟欢呼着,紧接着年少的弟弟操起刀,回到厨房里杀猪宰羊,忙着为姐姐煮点好吃的。8木兰诗

【课时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妙用及民歌语言的质朴生动,学到叙事有详有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讨论理解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木兰忠、孝、勇、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复述课文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名师点拨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木兰诗》,北朝(体裁),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一首优美的叙事诗,又称《木兰辞》。它与《》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2、给加点字注音。可汗()鞍鞯()燕山()辔头()戎机()胡骑()金柝()朔气()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木兰当户织:(2)愿为市鞍马:

(3)从此替爷征:(4)旦辞爷娘去:

(5)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6)万里赴戎机:

(7)关山度若飞:(8)赏赐百千强:

(9)愿驰千里足:(10)著我旧时裳:

(11)雄兔脚扑朔:(12)雌兔眼迷离:4、参照课文注释,翻译下列句子(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5、通读课文,根据下面图示填空:6.木兰从军的原因是什么?7.家人是怎样欢迎木兰归来的?8.文中是如何写木兰回家后的兴奋与欣喜的?9.由选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第二空有点难,可以借助工具书解决。它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其中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便是其中广为传颂的名句。注意“可"与“汗”搭配为特殊读音,“燕、骑"是多音字。第一句抓住关键词“赴”、“度”,并借助工具书弄清“戎机”的意思就不难翻译。第二句注意用了互文的修辞。四个框,首先要准确地把文章分成四个部分,然后分别概括四个部分的内容,最后把每个部分的内容分别压缩成四字词语。6、7、8可以用书中原文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两者结合。成语的含义是指成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

我求助:

【课堂探究】

课堂探究名师点拨

问题一:一读,给全文标朗读节奏。有感情朗读全文。问题二:二读,通文意。合作翻译全文,掌握以下重点词句。通假字。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帖花黄:通,意思(2)出门看火伴:通,意思一词多义。解释下面加点词。市东市买骏马:___愿为市鞍马:词类活用。指出下面句子中词语活用情况,并解释。(1)愿为市鞍马:(2)策勋十二转:4.古今异义。指出下面加点词古今异义。(1)卷卷有爷名: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3)出郭相扶将: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4)双兔傍地走: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5.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1)愿为市鞍马:____________(2)问女何所思:____________问题三:三读,明内容。按“此诗讲述了一个……故事"的格式说话。问题四:四读,明形象。以“我从文中…….读出木兰是一个…….的人”为格式说话。问题五:文中写木兰买骏马和马具时,为什么要分东、西、南、北反复来写呢?难道真的在一个地方置办不齐吗?问题六:文中两次写“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问题七:本文在叙事上有详有略,文中哪些事情写得较详,哪些事情写得较略?为什么这样安排?问题八:文中运用了很多修辞方法,请举例说明,并说说修辞作用。问题九:学完本文后,同学们对木兰参军是不是爱国的表现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有人说她爱国,有人持反对态度,你赞成哪种观点?简要说说理由。

首段是故事开端,读得平缓、轻些,营造深夜叹息的气氛。二段问答句,可深沉些。三段写出发前的准备,节奏更加快,力求突出木兰到处奔忙,紧张准备的情态;四段速度更慢,基调应是悲壮的。五段胜利归来、六段亲人团聚节奏可稍稍加快,语调由庄严转为热烈;七段是歌者的赞辞,语速渐慢,甚至可以结合动作(脚扑朔、傍地走)、表情(眼迷离)朗读。问题二是课文词、句的特殊用法归类,同学们可用自己的方法熟记它们。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注意概括时要是一句完整的话,有主语,谓语。能回答“谁,做了什么事"。涉及到互文修辞。答此题时要从修辞和表达作用两方面回答。注意从人物的描写方法和表达作用去回答。文章的详略取材是由文章的中心来决定的。每种修辞都有每种修辞的作用,如排比多为增强语气,对偶多为句式和谐,比喻多为表达的生动形象性,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套路,才能结合具体的语境答题。此题除了考查学生对文本理解外,更重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所形成的自己的看法,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赞成可从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爱国精神等角度回答;反面可从木兰只为自家考虑,欺君惘上等角度回答。

我收获:

答案:

【自主预习】

1、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2、(kèhán)ānjiānyānpèiróngjìtuòshuò

3、(1)门(2)为此(3)出征(4)离开(5)只(6)军机、军事(7)过(8)有余(9)希望(10)裙子(11)爬搔(12)眯着眼

4、(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隘。

(2)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

5、征战沙场辞官还家

6.昨夜见军帖……木兰无长兄

7.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8.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开我东阁门……著我旧时裳

9.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课堂探究】

问题一:

示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问题二:

1.(1)帖花黄:帖通贴,意思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意思伙伴

2.

市名词,集市,市场

动词,买

3.(1)名词动用,买(2)名词动用,记下

4.(1)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2)但:古义只_____________,今义表转折连词

(3)郭: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4)走:古义跑_____________,今义行走

5.(1)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倒装句,“问女所思何”,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问题三:此诗讲述了一个古代女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问题四:木兰是一个英姿飒爽的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是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题五:运用互文修辞,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是虚指,用以渲染气氛,极言时间短促战争紧迫,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并不是在四个地方买

问题六:借用木兰的心理状态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样写极大地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七:诗中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对“征前准备、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是因为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木兰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问题八:(1)排比、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作用: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渲染军情紧急气氛,

(2)顶真: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作用:语气贯通,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3)对偶、设问: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运用使句子整齐美观,音律和谐,便于记咏;设问句主要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出下文所思所忆内容。

(4)比喻、反问: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用比喻生动形象写出木兰女扮男装的巧妙

问题九:答案示例:赞成前者。在“木兰无长兄,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木兰代父从军,为国分忧,一方面表现了木兰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木兰的孝道。木兰代父从军是木兰“忠”“孝"精神的表现。

“9《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1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掳(lǔ)去震悚(sǒng)惶(huáng)急疮(chuāng)疤

诘(jié)问惧惮(dàn)霹雳{pīlì}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从1927-1936,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作品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2通过阅读,准确把握阿长这个人物的特点及作者的感情。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1、导入课文:

2、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工整的书写在下面。勾画出文中能够体现长妈妈是--------的一个人的相关语句。

2、再读课文,看看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么安排?

围绕长妈妈写了:①___②

③_____④_________⑤____

重点写了:_______

三、研习课文

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但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但善良、朴实、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1)

(2)

(3)

四、小结

五:作业

1常规作业,巩固字词

2识记词语解释

六、课堂检测

(一)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lǔ()去震sǒng()huáng()急chuāng()疤

(二)词语解释:

(1)惶急:

(2)毫不相干:

(3)惧惮:

(三)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_(询问、审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基本、全部、完全)消灭了。

(四)“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

二、2、①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②写了她的睡相,

③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④写了她一肚子烦琐的道理,___⑤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⑥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___重点写了: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三、1、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2、是一个连真正的名字也没有,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的劳动妇女。

3、她多事。切切察察不拘小节,麻烦规矩多,愚昧,无知,似有阿Q精神。

课堂测试: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掳悚惶疮

(二)词语解释:

(1)惶急:恐惧着急。

(2)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3)惧惮:惧怕。惮,害怕。

(四)(B)

6《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2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3、

4、研习课文: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四、合作探究: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五、小结:

六、作业布置:

七、课堂测试:

(一)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jié()问惧dàn()pīlì()

(二)词语解释:

(1)烦琐:

(2)毫不相干:(3)情有可原:

(三)思考:

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第二课时)

二: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三:1、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真诚和善良

4、“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无知、淳朴

四: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课堂测试:

(1)请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诘惮霹雳

(二)词语解释:

(1)烦琐:繁杂琐碎。

(2)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3)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三)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6《阿长与山海经》导学案3

一、复习提问: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二、研习课文:

(一)再读第18----28自然段。

1、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

经过、结果。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留下想象的空间),你认为她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

5.这件事可以表现长妈妈的什么特点?

三、合作探究

1、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请举例。

2、再看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3、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用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第三课时)

一、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二、(一)1、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残’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这就是鲁迅笔下的长妈妈,她虽然多事饶舌,有些令人厌烦的规矩,但她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尽自己的可能帮助孩子,这样的人,怎能不让鲁迅深深地怀念呢?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表现了“我”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提示: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5、对孩子心思观察细致,关心孩子,热心帮孩子解决疑难。乐于助人

三、合作探究

1、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2、“实在不大佩服”、“最讨厌"、“无法可想”(3-5)→“非常麻烦"(6-12)→“空前的敬意”、“淡薄起来"、“完全消失”(13-18)→“新的敬意"(19-31)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使得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使得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欲扬先抑-----抑扬法技巧的一种。指利用事物现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性来刻画人物的一种手法,多用于表现正面人物和作者要加以肯定和赞扬的事物,也用于烘托气氛。先给读者以假象,把读者的判断引向相反的方向,到一定时候揭示真相,使读者突然醒悟,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3、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9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2.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用双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扬先抑的写法。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1.请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huáng()急②粗拙()③烦suǒ()

④惧惮()⑤疮()疤⑥憎恶()

⑦孤孀()⑧惊骇()⑨渴()慕

⑩针灸()⑾疏懒()⑿震sǒn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