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小鼠有20对染色体。2015年11月,我国科学家通过刺激雌鼠甲的卵细胞有丝分裂,培养卵生胚胎干细胞,并修改了该细胞的基因,使这些细胞具备精子的功能,最后将这些细胞注入雌鼠乙的卵细胞,培育出一批具有两个“母亲"的小鼠。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雌鼠甲的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10对B.培养得到的卵生胚胎干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C.用上述方法繁殖出来的小鼠体内有20条染色体D.所得子代都为雌性2.下列关于群落层次及生态系统层次所研究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定期焚烧落叶,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B.“螟蛉有子,蜾蠃负之”体现了生物之间存在的互利共生关系C.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强D.农业生产上干扰昆虫交尾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是影响所有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B.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一定时间内种群数量不变C.影响任何动物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都有迁入率和迁出率D.不是任何生物都可以通过控制出生率和死亡率来控制种群数量4.达尔文的进化论被恩格斯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达尔文的主要观点是()A.物种是神创造的B.物种是不变的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5.对一个生物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取决于环境条件。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对甲乙两地蝮蛇种群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B.对生活在冻原的旅鼠来说,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D.对生活在同一个湖泊中鲢鱼和鲤鱼来说,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6.如图是三个相邻的植物细胞之间水分流动方向示意图.图中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关系是()A.1<2<3 B.1>2>3C.1>2,2<3 D.1<2,2>3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对一处弃耕农田的演替过程的记录如下表所示。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演替阶段群落类型植物种类数草本植物灌木乔木1草丛34002针叶林521213针、阔叶混交林6724174常绿阔叶林1063116(1)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____________(填“提高”或“不变”或“降低”)。(2)该地草丛、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的丰富度不同,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3)一般来讲,与草丛相比,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___________(填“简单”或“复杂”),原因是____________。(4)在常绿阔叶林阶段,假设该生态系统中有一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树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___________。(5)如果一块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群落演替可能发展到____________阶段。(6)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8.(10分)现代考古证实,水稻起源于1万多年前中国的一种野生稻,这种野生稻经过人们数千年的培育,发展成为今天数百个品种的水稻,使水稻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请回答下列问题:(1)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____________。(2)培育过程中,在水稻种群中发现了一株“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的后代既有“大果穗”的植株也有“小果穗”的植株,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____________。(3)现有甲、乙两个不育系水稻,当温度超过23.3℃时,甲表现为雄性不育;温度低于23.3℃则恢复育性并可以自交产生籽粒。乙不育系水稻的雄性不育起点温度为26℃,其育性与甲相同。育种工作者用上述不育系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制备高产水稻杂交种子,若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应选用_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不育系水稻,原因是____________。9.(10分)研究人员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将主要物种绘制成食物网结构模式图(如图):(1)该生态系统中至少有_____个种群,请举出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的一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_______________。如果只考虑鼠、狐狸、鹰,当狐狸数量减少时,鹰的数量将会________。(2)假设E(20000kJ)表示牧草一年固定的太阳能总量,E1、E2、E3(E1+E2+E3=3000kJ)分别表示牲畜、昆虫和鼠三者同化的能量。牧草呼吸消耗的能量为2500kJ,牲畜、昆虫和鼠三者呼吸消耗的能量为600kJ,三者粪便中的能量为500kJ,则该食物网中由第一营养级传递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__。若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108kJ,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鹰最终获得的能量最大值为________。(3)图二曲线所示种群在1~20年中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______年,种群数量下降的时间段是第________年。(4)该草原在第10年曾发生火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对火灾过后草原生物群落__________过程的真实写照。10.(10分),简称Kp,是Kp神经元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它通过调节生物体内雌激素含量来调控生殖活动。Ⅰ.通常情况下,下图中的过程①参与鹌鹑体内雌激素含量的调节: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进行调节。据图回答。(1)细胞是垂体。Kp作用的靶细胞是________。(2)在幼年期,通过过程①反馈调节使Kp释放量________,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排卵前期启动过程②促进排卵。Ⅱ.Kp-10是Kp的一种,为研究对鹌鹑产蛋的影响,对生长到20日龄的鹌鹑采取腹腔给药的方式,连续20天每天给一定剂量的(鹤鹑需要生长发育到一定日龄后才能够开始产蛋)。本实验是从鹌鹑开始产蛋之日起统计每日的产蛋率,结果见下图。(3)据图可知,________(影响/不影响)鹌鹑最初开始产蛋的日龄。本实验的结果是:________。养殖场________(是/否)可以采取每天饲喂一定剂量来增收。11.(15分)我国植物学家将名贵兰花的茎尖细胞放在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最终发育成完整的新植株。下图是细胞培养形成兰花植株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问题。(1)过程③和过程④分别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在培养过程中,除了提供水分、无机盐、糖类、维生素及氨基酸外,还需要在培养基中加入_____________两种激素。兰花茎尖细胞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后形成完整兰花植株的技术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3)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对____________进行化学或物理的诱变处理,促使其发生突变,再通过诱导分化形成植株,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这种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方法属于________。(4)若将兰花的茎尖细胞换成兰花的花粉粒经组织培养形成植株,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长成可育植物。这种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其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卵细胞是生殖器官中的卵原细胞经过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等发育阶段,最后成为卵细胞。高等动物的卵原细胞存在于胚胎期,出生后便生长为卵母细胞,长到足够大的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排出第一极体而成为次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II以及有关发育过程才成为卵细胞。【详解】A、雌鼠甲的卵细胞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但不是10对,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B、卵生胚胎干细胞是由卵细胞有丝分裂形成的,卵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卵生胚胎干细胞也没有同源染色体,B错误;C、用上述方法繁殖出来的小鼠体内有40条染色体,C错误;D、所得到的子代只有性染色体X,所以都为雌性,D正确。故选D。2、D【解析】1、种间关系有: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寄生。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种。【详解】A、定期焚烧落叶,有利于促进物质循环,但不能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A错误;B、螟蛉是种绿色小虫,蜾赢是一种寄生蜂,蜾蠃常捕捉螟蛉存放在窝里,产卵在它们身体里,卵孵化后就拿螟蛉作食物,应主要为捕食关系,B错误;C、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弱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强,但是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二者均弱,C错误;D、干扰昆虫交尾的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故选D。3、D【解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对于雌雄同体的生物来说,没有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的说法,A错误;B、稳定型的种群的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而不是不变的,B错误;C、对于某些害虫来说,他们的种群数量变化不可能是迁入的结果,C错误;D、对于人类而言,处于人道主义,不可能用增加死亡率的手段来控制人口数量,D正确。故选D。4、D【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详解】A、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神创造的,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进化而来的,A错误;B、达尔文认为,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发展进化的,B错误;C、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观点,不是达尔文的观点,C错误;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观点,D正确。故选D。5、B【解析】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下波动,这个平均水平就是所谓的合理的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大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增大(如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资源的数量、质量降低、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增强,种群数量回落;当种群数量小于合理的环境容纳量时,资源压力降低、资源状况得到改善,天敌和疾病等因素的抑制作用减弱,种群数量回升。通过种群调节,种群数量可以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详解】AB、环境容纳量是可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不同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环境不同,导致K值不同,A项错误,B项正确;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增长速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项错误;D、不同种群适宜生活的环境不同,K值不同,D项错误。故选B。6、A【解析】1、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2、细胞间水分流动的方式是渗透作用,动力是浓度差。水分子的渗透方向是从水的相对含量高的一侧向相对含量低的一侧渗透,而水的浓度越高,则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就越低,所以综合分析,水运输的方向从溶液浓度高流向溶液浓度低,【详解】水运输的方向是1→2,所以2细胞液浓度>1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1→3,所以3细胞液浓度>1细胞液浓度;由于水运输的方向是2→3,所以3细胞液浓度>2细胞液浓度。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提高(2)群落中物种数日的多少(3)①.复杂②.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4)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5)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6)①.变快②.未发生改变【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可分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1.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它往往是连续变化的过程,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2.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3.演替使群落的总能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顶极群落是演替达到的最终稳定状态,顶极群落并不是绝对稳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相对稳定状态。【小问1详解】从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垂直方向上变得更复杂,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小问2详解】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物种丰富度越大,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小问3详解】常绿阔叶林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常绿阔叶林的分层为动物分层创造了条件),因此常绿阔叶林的动物分层现象较草丛相比更为复杂。【小问4详解】食物链上的生物彼此之间有调节作用,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的增加。【小问5详解】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由当地环境决定,弃耕农田位于半干旱地区,可能发展成草本植物(或稀蔬灌木)群落。【小问6详解】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说明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变快;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自然状态下也是演替为沙漠,因此演替方向未变。【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8、①.生殖隔离②.杂合子③.甲④.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解析】1、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2、不育系水稻在温度不同时育性不同,故可利用该特性进行高产植株的选择及培育。【详解】(1)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野生稻和现有水稻分属于两个物种,原因是两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2)由于大果穗的突变植株,其自交后代出现了小果穗的植株,发生了性状分离,说明获得的突变性状属显性性状,同样说明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子。(3)因不育起点温度越低,授粉时出现雄性可育的情况越少,不易出现自交和杂交种混杂的现象,故应选择雄性不育的起点较低的温度23.3℃的甲不育系水稻。【点睛】本题要求掌握和理解新物种形成标志、性状分离的概念以及杂交育种的原理,通过分析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①.9②.鹰、狐狸③.人、食虫鸟、狐狸、鹰④.增多⑤.15%⑥.2×106⑦.10⑧.10~20年⑨.(次生)演替【解析】据图分析: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及能量流动关系,其中牧草是生产者,牲畜、昆虫、鼠是初级消费者,人、食虫鸟、狐狸、鹰是次级消费者。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是生产者固定队太阳能,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图二表示某种群30年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根据题意,λ﹣1>0,表示种群数量持续增加;λ﹣1=0,表示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维持稳定;λ﹣1<0,表示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详解】(1)该生态系统中至少包括牧草、牲畜、昆虫、鼠、人、食虫鸟、狐狸、鹰等8个种群,至少还有一个分解者的种群,共9个种群;鹰与狐狸共同以鼠为食物,属于竞争关系,同时,鹰又捕食狐狸,所以,鹰与狐狸既有捕食又有竞争关系;人、食虫鸟、狐狸、鹰属于次级消费者,如果狐狸数量减少时,鼠的数量会迅速增加,导致鹰的数量将会增多。(2)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E1+E2+E3=3000kJ)÷E(20000kJ)×100%=15%;若该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108kJ,按能量传递效率10%计算,鹰最终获得的能量应该按牧草→鼠→鹰这条食物链计算,终获得的能量最大值为2×106KJ。(3)图二曲线所示种群在1~20年中种群数量在第十年末才降到λ﹣1=0,所以种群数量最多的是第10年,第10~20年λ﹣1<0,种群数量持续下降。(4)火灾后草原上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的稳定性。【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10、(1)垂体GnRH神经元(下丘脑神经细胞)(2)减少(3)①.不影响②.在42-50日龄内,随着日龄的增加,产蛋率逐渐提高③.否【解析】由题干Kp是神经细胞产生的一类多肽类激素可知,其由核糖体合成,其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促性腺激素能促进排卵,而过程②能促进下丘脑的释放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释放促性腺激素,促进卵巢合成释放较多的雌激素,从而促进排卵.综合上述分析,此过程由神经-体液共同调节。【小问1详解】Kp靶器官由图可知应为GnRH神经细胞,即下丘脑细胞;由器官A产生促性腺激素可知A为垂体。【小问2详解】过程①抑制Kp神经元活动,故Kp释放量减少,进而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最终维持较低的雌激素含量。【小问3详解】Ⅱ由图可知,实验组和对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