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1页
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2页
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3页
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4页
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商用车背车装载技术要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列入“2012年物流行业标准项目计划”(发改办经贸[2012]3133号文件)的行业标准项目之一,标准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出,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北京福田物流有限公司、安吉汽车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吉利大学物流学院、安徽江汽物流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吉林省长久物流有限公司共同起草。项目组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于2014年1月完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的编写。现将标准的编制情况说明如下:一、标准制定的目的及意义目前,我国主要商用车物流企业普遍采用背车、零公里和单车驾送三种运输方式,三种运输方式所占比例为:背车占60%,零公里占30%,单车驾送占10%。背车就是单车驾送的商品车通过安装装载支架或垫木的方式再背载一辆商品车,并使商品车与商品车之间不产生直接接触的运输方式。商品车背车运输不受发车数量限制和地域性限制,且存在灵活性好等特点。随着节能减排和低碳环保理念的提升,背车运输方式占比将进一步扩大。商用车(商品车)装载标准的制定,不仅为商用车物流企业提供商品车装载标准,而且可以规范商品车背车作业,提升商品车运输安全,同时也能提高商品车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标准编制原则1、适用性以行业普遍经验为依托,领先经验为指导,经过实际调研,并充分采纳汽车物流企业的经验,由国内汽车物流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提出。2、可操作性通过调研及采纳企业经验,将商用车背车装载的各项环节标准化,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工作质量。3、规范性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三、标准的研究和起草按照国家标准委的要求与项目组的进度计划表,目前《标准》的研制,完成了以下工作:(一)启动阶段2012年7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汽车物流分会依据2012年的行业调查情况以及联合会下达的课题研究要求,制定了标准起草的实施方案,包括标准的框架、标准起草小组成员的确定、标准实施细则,完成了标准的初稿等。2012年11月13日,标准起草项目组召开标准启动会议,正式启动了此项标准的研制工作。会上,对标准的初稿进行了研讨,明确了标准编制的基本思路和计划进度安排,组建标准起草工作组及工作内容分工等。(二)调研及标准稿制定阶段(1)2013年6月至8月,按照标准初稿,项目组成员企业按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将企业的商品车背车经验、先进理念以及标准修改的建议等汇总并返回项目组,由主编写单位依据建议完成标准(讨论一稿);(2)2013年9月在重庆召开标准工作会议,就标准(讨论一稿)中的技术难点、分歧及主要内容进行讨论,确定了采纳意见并确定了下一步的补充调研内容;(3)2014年1月初,由主编写单位依据会议提出的意见对标准稿进行修改,完成了标准意见征集稿。四、标准的应用领域本标准规定了载货类商用车在采用背车方式运输过程中的装载原则及装载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载货类商用车公路运输服务,其它类别商用车可参照执行。五、技术内容及要点的论证(一)背载技术要求(1)背载作业方式背载作业分为背车台装载和吊装装载两种方式,作业设备设施有背车台、桥架型起重机或臂架型起重机等,桥架型起重机或臂架型起重机可根据上车总质量选择额定载重量。下车为有货厢的完整车辆时,可以采用背车台或吊装作业方式。下车为二类汽车时,采用吊装作业方式。图1背车台图2桥架型起重机图3臂架型起重机(2)下车为有货厢的完整车辆的背载技术要求①背车台作业背车台上平面与下车货厢底板高度差应小于20mm。下车货厢后端与背车台前端面距离Δ满足:0<Δ≤50mm,并增加软接触防护,如小轮胎等。下车停好位置后拉起手刹,并在轮胎前端垫楔形挡块,以避免车辆背载作业过程中因下车移动造成安全隐患。上车选定后,通过背车台缓慢开入下车货厢上方。图4背车台作业②吊装作业将下车合理停放于吊装作业区后,拉起手刹,并在轮胎前端垫楔形挡块,以避免车辆背载作业过程中因下车移动造成安全隐患。在使用起吊设备吊装车辆时,需使用专用吊具或吊带,并做好吊装过程防护,见图5。图5吊装作业③上车与下车相对位置上车与下车的中轴线偏差小于50mm。见图6。上车前轴与下车驾驶室后围间距H≥P+100mm。见图7。P—上车前悬。图6上下车相对位置1图7上下车相对位置2④上车的垫板防护垫板和辅助垫板可以采用10mm以上的厚度的实木或胶合板,长度、宽度可依据上车轮胎型号、轮距选定。垫板摆放位置应为上车车轮的正下方。注:辅助垫板在上车位置摆正后即可撤去。图8垫板摆放⑤上车的捆绑固定方式一:绑带捆扎固定捆绑器通常有钉板结构捆绑器和抱轮结构捆绑器两种,具体结构如图9、图10。图9绑带捆绑a处放大图方式二:铁丝捆扎固定用铁丝将上车两侧轮辋与下车货厢两侧合页处捆绑连接固定,并将下车货厢侧板合理固定好。见图11—图15。图10图11图12图13图14上车捆绑相关参数相关参数:见下表1。表1上车捆绑参数表上车整备质量(G)捆绑方式捆绑处数铁丝型号铁丝匝数G≤1500kg图10或图1148#21500kg<G≤3000kg图12或图1368#23000kg<G≤5000kg图1488#2G>5000kg图1488#2注:在用铁丝捆绑时,增加套塑胶管防护或橡胶垫皮等措施加以防护,防止捆绑紧固时损伤轮辋及货厢。⑥上车后轮超出下车货厢情况在保证上车重心在下车四轮支撑范围内,可采用增加副支架的方式支撑,并用8#铁丝捆绑固定。支架参考结构图如下:图15副支架(3)下车为二类汽车的背载技术要求①下车停放下车停好位置后拉起手刹,同时要在轮胎前后端分别垫楔形挡块。见图16。图16下车挺放②上车与下车相对位置上车吊装前,如前车轮和下车部件会产生干涉,可将前车轮拆卸并将其捆绑固定上车合理位置。上车前轴与下车驾驶室后围间距H≥P+100mm。P—上车前悬。

图17吊装作业图18吊装位置③上车的垫板防护上车与下车接触部位用垫板隔开,并保证上车与下车不直接接触,防止运输过程中损伤车体。垫板可以采用实木、层积材或工字钢、槽钢,同时也可以采用木(或金属)支架结构。垫板宽度与车架纵梁的宽度相等,长度依据两个固定U型卡间距离确定。图19④上车的捆绑固定捆绑方式:采用U型卡或铁丝等固定器具将上车板簧与下车车架纵梁紧固在一起。铁丝捆扎,须加套塑胶管防护。图20上车捆绑U型卡由U型螺栓、压板、弹簧垫圈、螺母组成。图21U型卡组件U型卡为非标件,尺寸参数依据上车整备质量确定。U型卡和铁丝推荐参数见下表2。表2U型卡参数表上车整备质量(G)U型卡主要参数要求铁丝参数要求直径d(mm)压板厚度δ(mm)D(mm)S(mm)铁丝型号铁丝匝数G≤3500kgφ12≥6依板簧、车架尺寸确定8#23500kg<G<8000kgφ14≥6依板簧、车架尺寸确定8#2G≥8000kgφ16≥8依板簧、车架尺寸确定8#2⑤上车后轴超出下车底盘的情况在保证上车重心在下车四轮支撑范围内时,可采用在下车底盘大梁上加接副支架(延长大梁长度)的方式支撑,并用8#铁丝捆绑固定。(二)卸车技术要求(1)卸车作业方式卸车作业方式分为升降平台卸车、吊装设备卸车、升降机卸车等方式。作业设备应满足所卸车辆负荷需求。作业顺序参考装载方式与装车顺序相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