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05 主题阅读:科学素养2_第1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05 主题阅读:科学素养2_第2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05 主题阅读:科学素养2_第3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05 主题阅读:科学素养2_第4页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与写法总结05 主题阅读:科学素养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科学素养四、经典3.科学与人生钱穆科学头脑,冷静,纯理智的求真,这是现代一般知识分子惯叫的口头禅。然而整个世界根本上就不是冷静的,又不是纯理智的。整个人生亦不是冷静的,亦不是纯理智的。若说科学只是冷静与纯理智,则整个世界以及整个人生就根本不是科学的。试问你用科学的头脑,冷静,纯理智的姿态,如何能把握到这整个世界以及整个人生之真相。张目而视,倾耳而听,如何是真的色,如何是真的声。视听根本便是一个动,根本便带有热的血,根本便参杂有一番情绪,一番欲望。不经过你的耳听目视,何处来有真的声和真的色。因此所谓真的声和真的色,实际都已参进了人的热的血,莫不附带着人之情和欲。科学根本应该也是人生的,科学真理不能逃出人生真理之外。若把人生的热和血冷静下来,把人生的情和欲洗净了,消散了,来探求所谓科学真理,那些科学真理对人生有好处,至少也得有坏处,有利也须有弊。人体解剖,据说是科学家寻求对于人体知识所必要的手续。然而人体是血和肉组成的一架活机构,血冷下了,肉割除了,活的机构变成了死的,只在尸体上去寻求对于活人的知识,试问此种知识真乎不真?面对着一个活泼泼的生人,决不能让你头脑冷静,决不能让你纯理智。当你走进解剖室,在你面前的,是赫然的一个尸体,你那时头脑是冷静了,你在纯理智的对待他。但你莫忘却,人生不是行尸走肉。家庭乃至任何团体,人生的场合,不是尸体陈列所。若你真要把走进解剖室的那一种头脑和心情来走进你的家庭和任何人群团体,你将永不得人生之真相。从人体解剖得来的一番知识,或许对某几种生理病态有用,但病态不就是生机。你那种走进人体解剖室的训练和习惯,却对整个人生,活泼泼的人生应用不上。先把活的当死的看,待你看惯了死的,回头再来看活的,这里面有许多危险,你该慎防。解剖术在中国医学史上,也曾屡次应用过,但屡次遭人非难,据说在西方历史上亦然。这并不是说解剖死人的尸体,得不到对活人的身体上之某几部分的知识。大抵在反对者的心里,只怕养成了你把活人当死人看的那种心理习惯。那就是冷静,纯理智和科学头脑。反对者的借口,总说是不人道。不错,冷静,纯理智,便是不人道。人道是热和血之动,是情与欲之交流,哪能冷静,哪能纯理智。若科学非得冷静与纯理智,那科学便是不人道。把不人道的科学所得来的知识,应用到人生方面,这一层不得不格外留神。科学家所要求的,在自己要头脑冷静,要纯理智,在外面又要一个特定的场合,要事态单纯而能无穷反复。那样才好让他来求真。但整个世界,整个人生,根本就不单纯,根本就变动不居,与日俱新,事态一去不复来,绝不能老在一个状态上反复无穷。因此说世界与人生根本就不科学,至少有一部分不科学,而且这一部分,正是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用人为的方法,把外面复杂的事态在特设的场合下单纯起来,再强制的叫他反复无穷,如此好让我们得着一些我们所要的知识。然而这真是一些而已。你若认此一些当做全部,你若认为外面的世界和人生,真如你的实验室里的一切,也一样的单纯,也一样的可以反复无穷,科学知识是有用的,然而你那种心智习惯却甚有害。而且你所得的知识的用处,将抵偿不过你所养成的心智习惯的害处来得更深更大。原来科学家本就把他自身也关闭在一个特定的场合下的,他把他自身从整个世界整个人生中抽出,因此能头脑冷静,能用纯理智的心情来对某些单纯的事态作无穷反复的研寻。他们所得来的知识,未尝不可在整个世界与整个人生中的某几处应用,让我们依然把这些科学家在特定的场合中封闭,研究人体解剖的医生,依然封闭在解剖室里,整个医学上用得到解剖人体所得来的知识,但我们不要一个纯解剖的医学。人生中用得到科学,但我们不能要一个纯科学的人生。科学只是寻求知识的一条路,一种方法。我们用得到科学知识,但我们不能要纯科学的知识。否则我们须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大大地解放,是否能在科学中也放进热和血之动,在科学中也渗人人之情感与欲望,让科学走进人生广大而复杂的场面,一往不复的与日俱新的一切事态,也成为科学研究之对象呢?这应该是此下人类寻求知识一个新对象,一种新努力。前一种科学,我们称为自然科学,后一种科学,则是人文科学了。近代西方科学是从自然科学出发的,我们渴盼有一种新的人文科学兴起。人文和自然不能分离,但也不能用自然来吞灭了人文。人文要从自然中出头,要运用自然来创建人文。我们要有复杂的变动的热情的人生科学,来运用那些单纯的静定的纯理智的非人生的自然科学。4.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程亚文世界无政府状态和技术的滥用,是对人类和平的重大威胁,但战争还是和平,毕竟是由人来选择的,这两种威胁人类和平的事物,因此都还只是外原性的因素。除了世界无政府状态和技术滥用,还有没有其他威胁人类和平的东西?爱因斯坦显然不满意于只从外在来寻找原因,人类在他的心目中,主要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不是一种生物的存在,人所碰到的难题和困境,因而也要从人自身的主观性上来发掘,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行为。爱因斯坦找到了这样的内原性因素:人类自19世纪以来在对待真理、知识、智慧态度上的转变,也深深地参与了严重威胁人类和平的军事主义的培养,是科学主义而不是科学精神占据了人们的头脑,才使人类正在一步步走向极端。什么是科学主义?什么是科学精神?爱因斯坦没有明说。然而,这并不影响爱因斯坦对科学的看法。对一个“精神贵族”来说,科学的价值自然更多还是体现在对人的心灵的扩充上,而不是在于其工具性上。爱因斯坦正是如此看待科学技术及其功用的,他对人类政治的现状持批判态度,对科学技术的滥用同样持批判态度。我们将看到,爱因斯坦所反对的,正是科学主义。爱因斯坦对科学主义的批判,包含在他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中。这也是晚年的爱因斯坦关切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他认为,科学通过两种方式影响人类事务:“第一种方式所有人都很熟悉:科学直接地,更多程度上是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带有教育性质──它作用于人的心灵。”爱因斯坦满怀忧虑地指出: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前一种影响方式,在给人类带来功利的同时,也更给人类制造了无穷困难,“技术──或者应用科学──却使人类面临极为严重的问题。人类能否继续生存,取决于这些问题的圆满解决。”在他看来,科学技术的破坏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再为商品生产所必需,并因此被排除于经济循环过程之外;其次,技术缩短了距离,并创造出新的具有非凡效力的破坏工具,它们被掌握在主张技术不受限制的、行动自由的国家手中,这就成为人类安全与生存的威胁;最后,通讯工具──印刷文字的复制过程与无线电──在同现代化武器结合起来时,就使肉体与灵魂被置于一个中央权威机构的奴役之下成为可能。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实践者,对科技的实际应用始终保持戒心。科学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对此做出取舍的是人的心灵。科学的善恶问题本来是不存在的,但科学一旦被应用于人间的功利,就不得不被置于道德的天平。遗憾的是,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并不是从来和完全都是凭借理性来做着一切,人也喜欢置本能于理性之上,理性的光芒因此常常被遮盖了,科学因此常常被工具化了,而科学一旦被工具化,潘多拉魔盒也就不可避免地被打开,科学的魔性一面也就统统显露。科学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从其原初来说深深体现了人类心灵的崇高性,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在丰富了人类灵魂的同时也一点点切除了人类的自卑感。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对社会的第二种影响方式,所阐明的正是科学对人类所起的精神效果。“科学通过作用于人类的心灵,克服了人类在面对自己及面对自然时的不安全感。”科学的这种影响,体现着的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求知精神、真理精神,也是一种寻求智慧的精神。真理是独立的,智慧是超凡的,自为的真理和脱俗的智慧拒绝对事物进行实用化审视,知识就是知识,不能单纯为世俗的目的而存在,它可以服务于世俗但绝不应屈从于世俗,它与世俗共处是为了提升世俗、度化世俗。爱因斯坦心目中的科学,是和谐的、统一的,生于人间而不附和于人间的,它要唤起的是人类心灵的崇高与伟大,它可以与凡世共存共处并为之做努力,但这绝不是它的惟一目的,或者说,它与世俗的好合是服从于更高的神、更高的意志,这更高的目的就在于拓展人的精神,使人的灵魂更加充盈。爱因斯坦本然地在他的生命中怀有善良的愿望,它的善良使罪恶相形见绌,可是,罪恶却也一直存在,而且有变本加厉的可能性。爱因斯坦对此十分悲哀。原子武器被发明之后,目睹大规模毁灭性物质被用于军事目的,爱因斯坦一次次表达了他对原子武器的忧虑:“原子能的释放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它只是使得解决一个现存的问题的需要变得更加迫切起来。”他还在广岛、长崎事件发生后警告世界:“原子弹的杀伤力已改变除我们的思想方法以外的一切,这样,我们会逐渐陷入空前的大灾难之中。”──这句话后来广为人知且被人们频频提起。爱因斯坦知道:技术的滥用来自我们的思想方法,而它在灾难发生后却并没有改变,世界因此而不得不经受恐惧。这种把科学工具化、夸大科学的功利效果的思维模式,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异化,它的致命缺陷,是没有树立起对科学的真正尊重,降低了科学的独立性和精神意义,进一步说,它所造就的技术恐惧反映了人道精神的短缺,实际上也是对人的不尊重。在科学被异化的时候,不幸的是,人也被异化了,人也沦为了工具。爱因斯坦所深恶痛绝的军事主义,正是人和科学被异化为工具的表现,当人和科技被充作了某些目的──譬如国家统一、争夺稀有资源、对外武装恫吓等等时,科学的独立和精神之美不见了,科学单纯被当做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人的个性自由和美好人性不见了,人只不过作为大集体中的一个小符号。爱因斯坦因而强烈捍卫科学研究的独立和学术的自由,反对科学中的军事介人,抨击军事主义的精神状态。当军事权力主导科学的发展方向时,他认为结果将是“普遍的政治主张置于文化关怀之下,而文化被脚踩于地的时候,人的道义、人的崇高精神、人对和谐与美的追求,这些纯真的事物也都将统统遗失,爱因斯坦看到了这样的危险。1947年,他忠告美国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美国,正在激起军事主义的“赤裸裸的权力”,在军事主义的阴影下,个人已被降级为单纯的工具,成为“人的材料”,人的欲望和思想被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而人以外的因素,如各种类型的武器、对原材料的占有,等等,被看得至关重要。军事主义所高扬着的是实用理性而非价值理性。当军事主义席卷世界的时候,爱因斯坦悲伤地问:人在哪里?晚年的爱因斯坦,他一边在伤心着人类罪恶的升级,一边在反思着人类思维模式的偏谬,这使他从未停止过追问和怀疑。这种怀疑态度是纯正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因为科学精神从不放弃对自身的诘难,科学也因此而长期保持着理性的光辉。但爱因斯坦的怀疑是彻底的,即使是对科学精神所包含着的理性,他也没有把它供上上帝的祭坛。爱因斯坦极其理智地提醒自己以及他人:人间并不存在上帝,上帝永不会现身于人间。在1948年世界知识分子和平会议组委会上,他指出:“通过痛苦的经验我们懂得,理性思考不足以解决我们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深入的研究和敏捷的科学工作对人类常常具有悲剧性的含义。”理性──以及理性的成果技术,也并不完全是牢靠的,而理性却又是人类文明和精神的象征,在这样一种困难中人类该如何做出选择?是不是需要弃理性而去?爱因斯坦的天才智慧在这时候又显示了其超越一般人之处:不会有上帝来帮助人类解决困厄,人类的窘境只能由人自身来解决。理性虽然不万能,但是,丢失理性却万万不能,在对理性也保持着距离、不忘审视的基础上,合理地借助理性,人类才能试图去化解困难、走出困境。有鉴于此,爱因斯坦号召人们:要“运用理性和谨慎来解决人的问题,而不是向远祖遗传下来的本能和热情投降”。1948年,在接受一个世界奖的颁奖会上,他在演讲中又说:“所有像我们这样关注和平、关注理性与正义获得胜利的人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理性与诚实善良对政治领域发生的事件具有的影响是多么微不足道。然而,不论这种影响是多么微弱,也不管我们未来的命运会怎样,我们都可以确信:如果没有那些关注整个人类利益的人们所进行的不知疲倦的奋斗,人类的命运比现在还要糟糕。”在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之间,爱因斯坦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科学精神。的确,这是智者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具有穿透力的。当时光忽而又过去半个世纪之久,反思人类的历程,50年前与50年后,世界已经发生了什么变化?人类又在面对什么样的生存境遇?科学是比过去富有独立性了还是比过去更不自由?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与过去相同还是有所改变?当我们对这些问题发问时,让我们再次回味哲人在50多年前的声音:“对真理和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是人类最为崇高的品质之一”──我们不断地以此为资作着疑问,我们对所有的问题才能保有“头脑的清明”(马克斯·韦伯语),我们对现世的欢乐或苦难才会有真切的感知。5.科学与人文的辩证相关文章(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所特有的两种精神,这两种精神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科学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做事精神。其特征是强调理性思考,要求按规律办事。科学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实事求是”:认识世界、评价世界要实事求是,不人为扩大和缩小,也不随意拔高和贬低;改造世界时也要实事求是,量力而为,不做违背规律之事,办事要留余地。科学精神就是要求人们按客观规律办事,在理性思维指导下办事。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做人的精神。其特征是追求信仰、遵守道德、善待他人。古人讲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封建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是封建社会的做人准则;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讲的“自由、平等、博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是该社会对做人的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人文精神的本质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做一个“大有利于人民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我国目前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建设,特别需要这一社会主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有别的,不能用科学精神取代人文精神,否则会使人变得无情无义,就会使人在处理任何人际关系时都穷于计算;也不能用人文精神取代科学精神,否则又会使人在处理人事关系时失去理智;总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适用场合是不同的。当然这二者之间又紧密相关,我们应努力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以科学精神为基础,把人文精神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轨道。其次也要注意用人文精神统领科学精神,即用做人统领做事,让做事为做人服务。目前,我国人民正在党中央领导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因而树立科学精神十分重要。但科学技术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只能解决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问题。除此之外,还应解决好人际关系问题,解决人类生存的精神需要问题。缺少科学精神的民族必陷于落后,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必陷于野蛮。而落后和野蛮都是不能引领民族前进的。我们要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做基础,又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文精神做引领。总之,要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目标。(2)科学精神的内涵是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创新发展、造福人类;人文关怀的核心是肯定人性与人的价值,悲悯博爱,体恤宽容。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仿佛是人类的两条腿,支撑、递进出人类的历史、现在与将来。人文关怀带领我们走出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人文关怀要求我们相互协作、给予,相互依靠、抚慰,相对于个人微薄的能力来讲,集体的力量让人类这个看似弱小的族群在千百年的繁衍中免于灭亡并一步步走向强大。我们在相互扶持中探索世界,利用工具,改造环境,缔造文明,谋求发展。人文关怀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基础,是一切发展的根基。生活需要悲悯博爱,体恤并宽容的人文关怀。这种力量很伟大,南丁格尔救死扶伤,怜恤他人的力量开创了护理事业。她的善心、爱心、勇气与责任心在给予士兵生的希望的同时也将正义阳光的观点弘扬、传承。她的贡献不仅仅是挽救了许许多多战士的生命,在战场上大幅降低死亡率,更是将这样一种无私的献身精神传递下去,将爱薪火相传。让每一个病人都体会到真诚的怜恤与温暖。可是在某些时候,科学精神超越了短视的人文关怀,这种开拓创新,谋求发展的科学精神让我们以更远、更广、长久的视角中践行了人文关怀。赞比亚的玛丽尤肯达修女曾写信质问美国航天专家施图林格博士,在地球上仍有饥荒饿死的儿童的情况下选择花费数十亿研究关于远在火星的项目。博士的给她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百年前某个小镇上有个伯爵,乐善好施,常捐钱赈济瘟疫的地区。一天他遇到一个研究镜片来观察细小物件的人,决定向他投放资金帮助他研究下去。很多人不解、抱怨伯爵不将钱接济百姓,而去做没用的事情。伯爵不为所动,在一如既往接济穷人的同时资助研发镜片。被他资助的人是列文虎克,他发明的显微镜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质的飞跃,相关研究为瘟疫的救治和疾病的传播带来了福音。显微镜这项研究对人类的造福大大超过赈济那些饱受瘟疫的人,它在根本上减轻了人类的苦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极大贡献。今天,科学精神已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为我们构建文明。从四大发明到蒸汽机,再到电灯电话、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我们从茹毛饮血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发展了千年,而科技带给我们在生活品质上的极大提升只用了不过百年的时间。科学也许不能获得即时的收效,但日日夜夜寂寞苦寒的研究后换来的是人类腾飞的希望。科学精神着眼未来,在开拓与创新中谋求发展,通过改进技术,造福人类。然而,不以人文关怀为起点的科学精神,也不会以人文关怀为终点。二战期间,近现代科技在军事、医疗、通讯交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德国与日本为生物学、物理学、解剖学提供了许多实验研究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是纳粹丧心病狂的科学家在数十万名犹太囚犯身上进行过恐怖的医学实验换来的,是日本731部队在东三省父老乡亲身上进行活体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折磨换来的。诚然这些数据为科学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些病态的对于科学的探索泯灭了人性,使得“在奥斯维辛,缺席的不仅是上帝,还有人”。更近一点的南斯拉夫战争、阿富汗战争、叙利亚战争,始作俑者带着对于利益的渴求,闭上了同情的眼睛,无情地炮轰轰碎了多少人的美满人生。在工业化时代,科学主义确实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但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情况下,在社会逐步发展的情况下,片面科学精神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对于国家来说,这种科学精神往往发展成对于弱者的征服、掠夺、压迫、屠戮与殖民,人们对于利益与实效更加关注带来了这种残害与吞噬的行为,带来了人性的沦丧。偏执的科学精神演绎成现实社会中种种注重结果的务实选择,人性的冷漠与道德的缺失,带来的倒退远大于所得。“实事求是”,“时间就是金钱”,“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背后隐藏着人文遗弃的隐患,而这种隐患正渐渐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问题中。我们的屈辱历史逼迫着我们飞速发展,然而走得太快就会弃下一些东西。我们过分注重科学研发与实用效果,对于技术的过分看重逐步导致对于人性的漠视与人的异化。社会的冷漠,人文情怀的缺失使社会上涌现了“莫管倒地老人”“邻里陌生”“信任危机”“信仰缺失”等问题。科学求真,为我们带来生存物质基础,却不能为我们深层的精神世界提供指导,不能引导我们去求善,求美。所以我们呼吁,呼吁一种悲悯的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人类进步的旅程中,个体与个体的支撑与关怀,不仅让我们直立行走,也建立了应对挑战、开创时代的力量与勇气;科学精神却能够让我们在求真求索中用智慧创建文明;这个过程我们不能遗失人文关怀的护佑和缘起,悲悯博爱、体恤温暖,那份薪火相传的精神光芒支撑也照亮了生而为人!6.我们有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吗?易中天科学不等于技术。把科学等同于技术,含糊其辞地统称为科技,是一大误区。科学与技术,有什么根本区别?技术一定是有用的。比如冶炼技术,造船技术,航天技术。科学则一定是超功利的。比如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用?研究宇宙的起源,又有什么用?但这是科学。科学研究成果也有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不过那是另一回事。所以,区别科学与技术,就看有用没用。同样,看一个民族有没有科学传统,就看是否重视那些没用的研究。这样看,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民族在历史上没有科学传统。请注意:第一,是历史上。第二,是没有科学传统,不是没有科学。科学和科学成就是有的。比如英国数学家霍纳发现的高次方程数值求法,在南宋就被秦九韶发现了,可是有谁知道呢?我们津津乐道的,是四大发明。那可都是技术。为什么没有科学传统因为太讲实用了。当然,学以致用并没有错。但是,什么都要学以致用,就错了。总要有人做一些没用的事,才会有科学。这些事能够得到尊重,才会有科学传统。可惜,没多少人这么想。就连求神拜佛,也是实用的。比如求升官发财,求早生贵子。结果,我们也没有宗教传统。甚至就连艺术,也要有用。比如寓教于乐,敦风化俗。幸亏魏晋以后不再强调文艺为道德教化服务,这才有了唐诗宋词和山水画、花鸟画等等。科学精神,却还是没有。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括: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分析精神;实证精神。那么,这些精神我们有吗?起先是有的,比如屈原的《天问》。何况,如果没有怀疑,也不会有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但是,独尊儒术以后,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儒家说:先王之道备矣。备,就是完美无缺,应有尽有。那还怀疑什么?能做的只有:传道、授业、解惑。解惑也不是因为先王之道有问题,而是自己的学习领会水平差。如果自己的“惑”被解了呢?朝闻道,夕死可矣。批判、分析、实证,全都用不着。结果又怎么样呢?没有批判,只有弘扬。没有分析,只有意会。没有实证,只有盲从。科学精神彻底消失。怎样建立科学精神?首先,要提倡怀疑和批判。哪怕那怀疑是可笑的。比如杞人忧天。实际上,杞人忧天一点都不可笑。在通过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之外是真空之前,请问你又有什么证据证明那天不会塌下来?想当然而已。怀疑,是探索的前提。敢于探索,才有科学。然后,要学会分析和实证。这就一要讲逻辑,二要讲证据。比如笛卡尔,是主张怀疑一切的。但是,他发现有一件事不能怀疑。那就是:我在怀疑。怀疑“我在怀疑”,仍然还是“我在怀疑”。所以,怀疑本身不可怀疑。怀疑的是我,所以“我”也无可怀疑。这就叫: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在,实际上是: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是逻辑推理。

7.批判精神不等于“我不信”丁雅诵时常发现身边有一些偏执而又矛盾的年轻人:他们好像对这个社会有点“怨气”,觉得许多事情“不单纯”“有内幕”。看到好人好事,会阴阳怪气地说“没准是为了追名逐利”;看见街头执法,会先入为主地断定“城管没一个好人”;见到有人走红,就要揣测一番“背后的金主是谁”……他们总在怀疑,怀疑每个事件背后的动机。然而这些年轻人似乎又很相信一些所谓的“良言”。听到别人说“读书没用,远不如搭人脉、搞关系”,他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发现有人通过玩弄权术、阿谀奉承得到晋升,他们便将其视为成功的密钥……他们容易轻信,轻信他人口中的“捷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到底应该怀疑什么,应该相信什么?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我们究竟怎样才能保持自身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是青年人必须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原则性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有两点。一是怀疑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但批判精神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我不信”,更不是网上一些“喷子”的见谁“怼”谁,而是在丰富的知识与实践经验积累之上作出的理性判断。二是信仰是一种坚定的力量,但相信既不是所谓的“心灵鸡汤”,也不是“意见领袖”的振臂一呼,更不是圆滑世故的“潜规则”,而是内心最崇高的理想与坚守。不知道什么该信、什么该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年轻人不妨扪心自问,当你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是否读过《共产党宣言》,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当你抨击国家体制的时候,是否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否深入研究过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学习、不积累、不思考,自己的脑袋只会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人生也会随之陷入迷茫。与之相应,轻信旁门左道,大多源于急于求成。不少年轻人把精力用在钻营讨巧、结交奉承这些他们认同的“捷径”上,希望借此早早成为“人生赢家”,可惜如此“捷径”却往往令人误入歧途。毕竟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心渴望“速成”、一心热衷于“质变”,往往是爬得越快越高、摔得越狠越惨。怀疑与相信,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一味选择质疑、不愿相信,就会滑向否定一切、解构一切的边缘。相反,若总是自以为是、偏听偏信,则会陷入他人的陷阱、被人牵着鼻子走。在信息庞杂、诱惑繁多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批判的精神,需要拨开那些流于形式、浮于表面的东西,看清事物的本质,不断提高个人的思考力、判断力。在充满怀疑、嘈杂喧嚣的时代中,我们也需要信仰的力量,需要保持内心的澄澈,养一身浩然之气,别被油腔滑调、世故老道浸染。保持独立思考,葆有一颗初心,相信这个世界的真善美,也批判这个世界的假恶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大脑去想、再付之行动,年轻的生命才更饱满更有意义。五、写作训练:(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夜晚,祖孙二人椅窗远眺。“瞧,万家灯火,大街通明,霓虹闪耀,真美!”男孩说,“要是没有电,没有现代科技,没有高楼林立,上哪儿看去?”老人颔首,又沉思摇头:“可惜满天繁星没有了。沧海桑田,转眼之间啊!当年那些祖先,山洞边点燃篝火,看月亮初升,天空灿烂,他们欣赏的也许才是美景。”对于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1.审题指导角度1:男孩赞美现代科技带给当代生活的丰富色彩及便利,但爷爷的感概,却让人看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并让人格外怀想曾经的往昔、古代,怀念那一尘不染的空气、月华、星光和篝火……然而后者也有不足,后者享受不到现代科技文明带给现代人的方便、快捷、繁荣、富足。在这样一个对比中,提示考生去思考,如何处理现代发展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科学发展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考生写作时就可以从“发展与保护”等比较现实的角度展开,如:社会要发展,自然也要保护;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应该保持同步等等。角度2:从男孩的角度看,霓虹闪耀是一种美,是现代美、科技美、智慧美、创造美、都市美,是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生活的富足,当代人享用着诸多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多彩生活和便利条件,的确应该感到幸福和感恩,男孩的赞美是对现代文明的礼赞。由此考生可以得到立意,谈现代科技的美,赞美现代文明的进步和辉煌。选材也较广泛,科技的美,从古代人们追求科技带来的人类社会的进步,到今天“嫦娥登月”、“神十”上天都是科技延展了人们的广度和深度。角度3:从爷爷的角度来看,星汉灿烂是一种美,是自然美、古朴美、原始美、田园美、山野美。爷爷表达的是对传统文明的留恋。由此考生可以确定立意,侧重表达怀古之幽情,表达对自然的美的热爱。选材可以从大自然入手,传统诗词、传统文化、自然的生存状态,皆可入文。

注意:后两个角度考生在写作时可以各有侧重,但都不该忘记辩证说理,不能把话说得过于极端和绝对,不能为了证明自己角度的正确而将对方的角度一棍子打死。2.优秀例文既要霓虹闪耀,也要星汉灿烂夜晚,孙子看到的霓虹闪耀,爷爷想到的是星汉灿烂,而我想,既要霓虹闪耀,也要星汉灿烂。

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交通工具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