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第1页
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第2页
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第3页
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第4页
12 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古诗三首-题临安邸》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10周星期三第2节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为教学内容,通过讲解和分析古诗的背景、意境、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提高学生朗读、默写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诗词,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诗句分析诗人情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审美特点,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

1.掌握《题临安邸》的生字词和诗句的正确书写。

2.理解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和主旨。

难点:

1.诗句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诗歌情感的细腻把握。

解决办法:

1.对于生字词,通过板书演示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反复朗读并书写,巩固记忆。

2.利用多媒体展示诗句中的意象,如临安的景色、酒楼等,帮助学生构建直观的图像,加深理解。

3.通过讨论和比较,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等,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效果。

4.结合历史背景,讲述诗人生活的时代,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来源。

5.采用角色扮演、情感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验诗人的情感,提高对诗歌的感悟力。

6.鼓励学生分享个人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题临安邸》古诗的朗读音频、古诗意境相关的图片、诗人简介资料。

3.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和书写工具。

4.教室布置:将教室环境布置为有利于小组讨论的格局,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合作学习。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题临安邸》古诗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描写景色的吗?他们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展示一些古诗中描绘景色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魅力。

简短介绍《题临安邸》的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古诗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题临安邸》的基本内容、背景和作者。

过程:

讲解《题临安邸》的作者林升及其生平,介绍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详细介绍诗的结构,包括诗的格律、韵脚等,使用板书帮助学生理解。

3.古诗内容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分析《题临安邸》的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过程:

逐句解读《题临安邸》,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临安城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描写。

引导学生思考诗句背后的深层含义,如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题临安邸》中的一个意象或情感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意象或情感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题临安邸》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意象或情感的分析和讨论过程。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学习的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题临安邸》的背景、内容分析等。

强调学习古诗对提高文学素养、审美情趣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词之美。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会的短文写作。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过程:

布置学生课后选取一首古诗,进行自主学习,包括诗句解析、作者背景了解等。

鼓励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校园或家乡景色的四句诗,以实践所学。拓展与延伸1.拓展阅读材料:

-《林升诗选》:提供林升的其他诗作,如《宿甘泉寺》、《游园不值》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林升的诗歌风格和主题。

-《宋代诗歌精选》:挑选一些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帮助学生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古诗三百首》:提供更多古诗供学生阅读,如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诗歌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五言或七言绝句,以练习对古诗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诗歌背景探究: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题临安邸》创作的时代背景,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诗歌反映时代特点的。

-诗歌意象分析:选择一首古诗,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意象使用,探讨意象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诗歌修辞手法研究:让学生选择一首古诗,研究其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并分析其效果。

-古诗朗读与背诵:鼓励学生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进行朗读和背诵,提高对古诗语音、节奏和韵律的感知能力。

-诗歌与绘画结合:让学生尝试根据古诗的内容创作一幅画,将诗歌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诗歌讨论小组:组织学生成立诗歌讨论小组,定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古诗中的情感和哲理。

-诗歌文化讲座:邀请学校文学社团或外部专家进行诗歌文化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的魅力和历史价值。

-诗歌主题写作:鼓励学生以诗歌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内容逻辑关系①《题临安邸》的诗意背景:重点介绍诗的背景,包括临安城的历史地位和诗人林升的创作背景。重点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通过这些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临安美景的描绘和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②诗歌的情感表达:详细阐述诗中表现出的情感,如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忧虑。重点词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通过这些词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和深层含义。

③诗歌的修辞手法:讲解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重点词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通过这些词句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重点题型整理题型一:诗句理解题

题目:请解释诗句“山外青山楼外楼”的意义。

答案:这句诗描绘了层层叠叠的山峦和连绵不断的楼阁,形象地表达了临安城景色之美,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这种繁华景象背后可能的虚无和危机的感慨。

题型二:情感分析题

题目:从诗句“西湖歌舞几时休”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句诗流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沉迷于享乐、忽视国家大义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题型三:修辞手法题

题目:请分析诗句“直把杭州作汴州”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其效果。

答案:这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杭州比作汴州,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统治者忘记国耻、沉溺于享乐的讽刺,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题型四:诗句背诵题

题目:请完整背诵《题临安邸》这首诗。

答案:《题临安邸》全文背诵内容。

题型五:诗歌创作题

题目:请模仿《题临安邸》的格式,创作一首描绘校园景色的四句诗。

答案:例如:“柳外桃红映日新,操场绿草润如茵。书声琅琅映窗影,学子勤奋绘青春。”

题型六:诗歌比较题

题目:请比较《题临安邸》和《宿甘泉寺》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答案:《题临安邸》表达了诗人对临安美景的赞美和对时局的忧虑,而《宿甘泉寺》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