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优化方案TOC\o"1-2"\h\u22777第1章信息化建设背景与意义 3298791.1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3208321.2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4226331.3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49774第2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598432.1网络基础设施优化 5292722.1.1网络架构优化 5195142.1.2网络安全优化 5232512.2数据中心建设与升级 570372.2.1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 542402.2.2数据中心升级改造 5222242.3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构建 6295922.3.1云计算平台建设 6283702.3.2大数据平台建设 626592第3章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 6241133.1信息资源规划与梳理 6127373.1.1明确信息资源整合目标 6170833.1.2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 679983.1.3制定信息资源整合策略 610383.2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政策 7113963.2.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773293.2.2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政策 713413.2.3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7613.3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与应用 745303.3.1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 7130903.3.2云计算技术 7301643.3.3大数据技术 7326183.3.4物联网技术 7229383.3.5信息安全技术 725189第4章应用系统建设与优化 7198094.1政务服务系统改进 7230494.1.1优化系统架构 8292274.1.2提升用户体验 8150184.1.3数据共享与开放 833094.2业务协同与审批系统优化 8142224.2.1业务流程再造 895604.2.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 8238454.2.3审批智能化 850424.3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评估 8291534.3.1项目管理 8160654.3.2项目评估 969244.3.3持续优化 94570第5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9197245.1信息安全风险防范 9134555.1.1风险识别与评估 927995.1.2风险防范策略 962825.1.3安全防护技术 9223275.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 9224315.2.1管理体系框架 921205.2.2组织机构与职责 10274235.2.3安全运维管理 1012395.3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益保障 10201965.3.1数据保护策略 10208195.3.2隐私权益保障 10301365.3.3合规性审查与监管 1023842第6章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10250946.1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 10141116.1.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1033166.1.2优化人才引进政策 11191426.2人才培训与能力提升 11223516.2.1设计多元化培训体系 1150936.2.2搭建在线学习平台 11232936.3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11258186.3.1完善激励机制 11268246.3.2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1131642第7章机构流程优化与重构 1276217.1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 12174297.1.1流程现状梳理 1252797.1.2流程优化原则 12232327.1.3流程优化措施 1267997.2政务服务流程重构 12143987.2.1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 12196607.2.2优化政务服务流程 12305937.2.3提升政务服务体验 12273147.3效能与绩效评估 12291557.3.1构建效能评估体系 12189327.3.2效能监测与评估 1323027.3.3绩效管理优化 131433第8章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 13297748.1政策法规制定与修订 1314228.1.1政策法规制定 13227578.1.2政策法规修订 13112798.2标准体系构建与实施 14255258.2.1标准体系构建 1480048.2.2标准体系实施 1490258.3政策法规与标准宣传与培训 1463298.3.1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 149458.3.2标准宣传与培训 1512700第9章信息化项目管理与监督 15103919.1项目立项与审批流程 1566289.1.1项目申请 15312179.1.2项目评审 15229999.1.3项目审批 15308509.2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 16105449.2.1项目进度管理 16304909.2.2项目质量控制 16104149.2.3变更管理 16205909.3项目监督与评价 16144369.3.1项目监督 16258039.3.2项目评价 16278859.3.3持续优化 1615864第10章信息化建设持续改进与展望 16671310.1信息化建设成果评估与总结 161337410.1.1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61715710.1.2评估方法与过程 16118110.1.3评估结果与分析 171042910.2持续改进策略与措施 171064110.2.1优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71015410.2.2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水平 17488610.2.3加强信息安全保障 171058910.2.4提高人员素质与培训 173272410.2.5优化业务流程与管理机制 17197810.3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17219710.3.1新技术应用趋势 171972810.3.2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171444510.3.3跨界融合与创新 172511010.3.4信息化建设与智能化发展 18801110.3.5安全可控的信息化建设 18第1章信息化建设背景与意义1.1机构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机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当前机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2)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但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安全等方面仍有待加强。(3)电子政务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但跨部门、跨层级协同办公能力不足,信息化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4)信息安全意识逐渐加强,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1.2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是机构提高工作效率、优化服务质量、创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具有以下重要性和紧迫性:(1)提高治理能力:信息化建设有助于机构更加科学、精准、高效地开展公共服务和管理工作,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2)满足社会需求: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公众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机构信息化建设对于满足公众需求、提升公众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3)促进经济发展: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优化职能,推动与市场、与社会力量的协同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4)应对信息安全挑战: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信息化建设需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信息安全形势。1.3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机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1)构建统一、高效、安全的电子政务体系。(2)提高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水平。(3)提升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4)强化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机构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需求导向:以职能和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2)统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协同。(3)创新驱动:鼓励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创新,提升治理能力。(4)安全保障: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持续发展: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不断优化机构信息化建设,保证可持续发展。第2章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1网络基础设施优化2.1.1网络架构优化为满足机构信息化建设需求,首先应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在网络架构方面,应采用层次化、模块化的设计思想,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具体措施如下:(1)规划合理的网络层次结构,分为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2)核心层采用高可靠性设备,保证机构关键业务的稳定运行;(3)汇聚层和接入层采用高功能设备,满足各部门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4)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和优化配置。2.1.2网络安全优化网络安全是机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网络安全:(1)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设备,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2)建立安全审计制度,定期对网络设备、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安全检查;(3)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4)采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等手段,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2.2数据中心建设与升级2.2.1数据中心规划与设计机构数据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基础设施,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规划与设计:(1)满足业务发展需求,具备一定的扩展性;(2)保障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采用高可用性架构;(3)节能环保,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4)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要求。2.2.2数据中心升级改造针对现有数据中心,进行以下升级改造:(1)优化网络架构,提高网络带宽和传输速率;(2)更新服务器、存储设备,提升数据处理能力;(3)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业务响应速度;(4)强化数据备份和容灾能力,保证数据安全。2.3云计算与大数据平台构建2.3.1云计算平台建设机构云计算平台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云计算应用;(2)优先采用开源技术和国产化设备,保障信息安全;(3)构建多层次的云计算服务架构,满足不同业务需求;(4)强化云计算资源管理和调度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2.3.2大数据平台建设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数据采集与整合:实现多源数据的统一接入、清洗和转换;(2)数据存储与管理: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提高数据存储能力和访问速度;(3)数据分析与挖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4)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数据安全防护,保证数据安全与合规。第3章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3.1信息资源规划与梳理3.1.1明确信息资源整合目标在机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对信息资源进行系统规划与梳理,明确整合目标。这包括梳理各部门的信息资源需求、评估现有信息资源的价值和潜力,以及制定信息资源整合的长远目标。3.1.2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对机构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分类、编码和描述。通过构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实现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高效利用。3.1.3制定信息资源整合策略根据机构职能特点,制定适合的信息资源整合策略。在整合过程中,充分考虑部门间的协作需求,保证信息资源整合的顺利进行。3.2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与政策3.2.1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制定机构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明确信息资源共享的范围、方式和流程。通过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机构内部信息资源的高效流通和利用。3.2.2制定信息资源共享政策出台相关政策,规范信息资源共享行为,保障信息资源共享的合法权益。政策应涵盖信息资源共享的责任主体、权益分配、安全管理等方面。3.2.3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加强机构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推动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的信息资源互联互通。3.3信息资源整合技术与应用3.3.1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利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机构内部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挖掘潜在价值,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3.3.2云计算技术运用云计算技术,构建机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弹性扩展。3.3.3大数据技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机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分析,为政策制定和公共服务提供数据支持。3.3.4物联网技术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机构信息资源与物理世界的实时连接,提高信息资源整合的智能化水平。3.3.5信息安全技术在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采取加密、认证、审计等措施,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与合规。第4章应用系统建设与优化4.1政务服务系统改进政务服务系统作为与公众之间重要的服务窗口,其建设和优化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务服务系统进行改进:4.1.1优化系统架构(1)采用微服务架构,提高系统模块化、组件化程度,降低系统间的耦合度;(2)推进云计算技术应用,实现系统资源的弹性伸缩,提高系统运行效率。4.1.2提升用户体验(1)简化办事流程,实现“一网通办”,提高办事效率;(2)优化页面设计,提升界面友好性,提高用户满意度;(3)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4.1.3数据共享与开放(1)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享;(2)推进政务数据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数据创新应用,提高政务数据价值。4.2业务协同与审批系统优化业务协同与审批系统是机构内部业务流转的关键环节,优化该系统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4.2.1业务流程再造(1)梳理业务流程,简化审批环节,提高业务办理效率;(2)推动业务协同,实现部门间业务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工作。4.2.2系统集成与互联互通(1)推进系统整合,实现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2)构建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一体化。4.2.3审批智能化(1)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审批业务的自动化、智能化;(2)运用大数据分析,为审批决策提供数据支持。4.3信息化项目管理与评估为保障机构信息化建设的高效推进,需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科学管理与评估。4.3.1项目管理(1)明确项目目标,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2)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保证项目进度、质量、成本可控;(3)加强项目团队协作,提高项目执行力。4.3.2项目评估(1)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包括项目实施效果、效益、满意度等多维度评估指标;(2)定期开展项目评估,及时发觉问题,为项目优化提供依据;(3)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项目策略,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4.3.3持续优化(1)建立长效机制,对信息化项目进行持续优化;(2)跟踪新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项目技术路线;(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水平。第5章信息安全保障体系5.1信息安全风险防范5.1.1风险识别与评估确定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业务和信息系统;采用适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对可能的信息安全威胁和脆弱性进行识别;评估信息安全事件可能对机构运行和公共利益产生的影响。5.1.2风险防范策略制定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范措施,包括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的策略;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安全监控预警机制,实时监测潜在的安全威胁;定期进行信息安全演练,提高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5.1.3安全防护技术部署先进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等;强化物理安全措施,保证信息系统硬件设备的安全;采用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5.2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构建5.2.1管理体系框架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和机构实际情况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信息安全管理政策、目标、计划,并保证其得到有效实施;定期对管理体系进行评审和改进,提高体系的适应性和有效性。5.2.2组织机构与职责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明确各级人员的安全职责;建立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保证信息安全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技能。5.2.3安全运维管理制定严格的信息系统运维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实施变更管理和配置管理,降低因变更引发的安全风险;建立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计划,提高信息系统的抗风险能力。5.3数据保护与隐私权益保障5.3.1数据保护策略制定全面的数据保护策略,涵盖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销毁等环节;遵循最小化、必要性原则,合理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加强对敏感数据的保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5.3.2隐私权益保障尊重和保障个人信息主体的隐私权益,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提供便捷的查询、更正、删除个人信息的方式;加强对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保护,预防和打击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5.3.3合规性审查与监管定期开展数据保护合规性审查,保证信息处理活动合法合规;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与协作,主动接受监管指导;建立违法违规行为举报和处理机制,维护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第6章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6.1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6.1.1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规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为机构输送高素质信息化人才。6.1.2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实施分类引进策略,针对关键岗位和紧缺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建立人才竞争机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吸引优秀信息化人才加入机构。6.2人才培训与能力提升6.2.1设计多元化培训体系开展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项培训等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活动,提高信息化人才的综合素质。结合实际需求,定期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活动,分享信息化领域的新技术、新理念。6.2.2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构建集在线课程、远程教学、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学习平台,满足信息化人才自主学习的需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培训资源的个性化推荐,提升学习效果。6.3人才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6.3.1完善激励机制设立信息化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对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推行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拓宽晋升渠道,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6.3.2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构建以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信息化人才的工作实绩。推行分类评价制度,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第7章机构流程优化与重构7.1业务流程分析与优化7.1.1流程现状梳理对机构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分析流程中的瓶颈与不足,识别流程中的冗余环节,为流程优化提供依据。7.1.2流程优化原则遵循简化、协同、高效、透明原则,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以提高机构运作效率。7.1.3流程优化措施(1)精简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2)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减少重复采集和审核工作;(3)引入智能化手段,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处理;(4)优化内部沟通机制,提高部门协同工作效率。7.2政务服务流程重构7.2.1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整合各部门政务服务资源,构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7.2.2优化政务服务流程(1)简化政务服务事项办理流程,减少申报材料和办理环节;(2)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在线申报、审批、办理、反馈;(3)创新政务服务方式,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高政务服务效能。7.2.3提升政务服务体验(1)优化政务服务界面设计,提高用户操作便利性;(2)加强政务服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3)定期收集并处理政务服务反馈,持续改进政务服务流程。7.3效能与绩效评估7.3.1构建效能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机构运作效率、政务服务满意度、政策执行效果等方面。7.3.2效能监测与评估(1)定期开展效能监测,分析机构运作中的问题与不足;(2)基于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效能;(3)将效能评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激发机构改革和创新动力。7.3.3绩效管理优化(1)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保证工作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2)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激发公务员队伍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推进绩效公开,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第8章信息化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8.1政策法规制定与修订本节主要阐述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如何制定与修订相关政策法规,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有序推进。8.1.1政策法规制定(1)明确政策目标: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结合本机构实际需求,明确政策目标,保证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2)调研与分析:深入了解国内外信息化政策法规的发展动态,为本机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3)制定政策草案:结合调研分析结果,制定政策草案,明确政策法规的主要内容、适用范围、责任主体等。(4)征求意见:广泛征求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意见,对政策草案进行修改完善。(5)政策发布:正式发布政策法规,保证政策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8.1.2政策法规修订(1)评估与监测:定期对政策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监测,发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修订依据:根据评估监测结果,结合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提出政策法规修订的依据。(3)修订程序:按照政策法规制定的程序,进行修订工作,保证修订后的政策法规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4)修订发布:正式发布修订后的政策法规,保证政策法规的连续性和稳定性。8.2标准体系构建与实施本节主要阐述机构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如何构建与实施标准体系,以提高信息化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8.2.1标准体系构建(1)明确标准体系目标:根据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要求,结合本机构实际需求,明确标准体系构建的目标。(2)梳理标准需求:分析本机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关键环节,梳理标准需求,保证标准体系的完整性。(3)制定标准规划:结合标准需求,制定标准体系规划,明确标准制修订的时间节点、责任主体等。(4)构建标准体系:按照标准规划,分阶段、分步骤构建标准体系,保证标准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8.2.2标准体系实施(1)标准宣传与培训:加大对标准体系的宣传力度,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标准体系的认识和理解。(2)标准贯彻与执行:加强对标准体系的贯彻与执行,保证标准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的实际应用。(3)监督检查:建立标准体系实施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4)持续改进:根据监督检查结果,对标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提高标准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8.3政策法规与标准宣传与培训本节主要阐述机构如何开展政策法规与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工作,以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认识和应用。8.3.1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1)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如会议、培训、网络等,对政策法规进行广泛宣传。(2)培训内容:结合政策法规要求,制定培训内容,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对象,包括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政策法规的普及率。(4)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8.3.2标准宣传与培训(1)宣传渠道:利用多种宣传渠道,对标准体系进行广泛宣传,提高标准的认知度。(2)培训内容:结合标准体系要求,制定培训内容,保证培训的全面性和深入性。(3)培训对象:明确培训对象,包括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高标准的应用能力。(4)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持续改进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第9章信息化项目管理与监督9.1项目立项与审批流程本项目立项与审批流程遵循科学、规范、透明、高效的原则,保证信息化项目符合机构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9.1.1项目申请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提出信息化建设项目申请,并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背景、目标、预算、实施方案、风险评估等。9.1.2项目评审设立专门的项目评审小组,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保证项目符合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机构信息化建设规划。9.1.3项目审批项目评审通过后,报请机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审批通过的项目,纳入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库,统一管理和监督。9.2项目进度与质量控制9.2.1项目进度管理制定详细的项目进度计划,明确项目各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同时建立项目进度报告制度,定期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和调整。9.2.2项目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关。通过质量评审、验收等环节,保证项目质量符合预期目标。9.2.3变更管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需对项目范围、预算、进度等进行调整,应严格按照变更管理流程进行申请、审批和实施。9.3项目监督与评价9.3.1项目监督设立项目监督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监督,保证项目按照预定目标、预算和进度推进。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和解决。9.3.2项目评价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价,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岭土采购合同范例
- 农村现金收购合同范例
- 比亚迪订车合同范例
- 路灯安装维修合同范例
- 冷藏仓库合同范例
- 合伙兼职创业合同范例
- 预转让合同预售合同范例
- 供气出售意向合同范例
- 订单合同范例复制
- 公路铲车租赁合同范例
-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 GB/T 16945-2009电子工业用气体氩
- GB/T 13538-2017核电厂安全壳电气贯穿件
- 英语书法比赛专用纸
- 保安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标准及日常检查考核标准
- 2022年1月福建省高中学生学业基础会考物理试卷及答案
- 空调检验报告
-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铁一中学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埋地钢管结构计算
- X-Y数控工作台及其控制系统设计
- 电工新技术介绍(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