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治_第1页
181.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治_第2页
181.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治_第3页
181.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治_第4页
181.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血吸虫病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疾病。目前公认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与湄公血吸虫(S.mekongi)。血吸虫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78个国家。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约6亿人受血吸虫感染威胁,全球每年有超过2亿血吸虫病患者需要接受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概述病原:日本血吸虫部位:门静脉系统所引起感染途径: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病理: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等组织而引起的虫卵肉芽肿临床特征急性期:发热、腹痛、腹泻或脓血便,肝大与压痛,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肝脾大或慢性腹泻为主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为肝硬化、巨脾与腹水有时可发生血吸虫病异位损害日本血吸虫病概述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20世纪50年代我国约有1000万人受感染。2005-2012年全国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例数呈明显下降趋势2015年中国血吸虫患者数为7.72万人,比2004年的84.25万人下降了90.84%。日本血吸虫病概述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成虫在血管内交配产卵,一条雌虫每天可产卵1000个左右。大部分虫卵滞留于宿主肝及肠壁内,部分虫卵从肠壁穿破血管,随粪便排至体外。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人水后,在适宜温度(25~30℃)下孵出毛蚴,毛蚴侵入中间宿主钉螺(0ncomelaniahupensis)体内,经过母胞蚴和子胞蚴二代发育,7~8周后即有尾蚴不断逸出,每天数十条至百余条不等。尾蚴从螺体逸出后,随水流在水面漂浮游动。当人、畜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时,尾蚴在极短时间内从皮肤或黏膜侵人,然后随血液循环流经肺而到达肝脏,在肝内经30天左右发育为成虫,又逆血流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中产卵,完成其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

成虫童虫虫卵

尾蚴毛蚴

子胞蚴母胞蚴钉螺门脉系统肠黏膜皮肤日本血吸虫生活史日本血吸虫生活史中,人是终末宿主钉螺是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在自然界除人以外,尚有牛猪、羊、狗、猫等41种哺乳动物可以作为日本血吸虫的保虫宿主。日本血吸虫病病原学据湖北江陵西汉古尸的研究表明,血吸虫病在我国存在2100年以上。(一)地理分布根据地形、地貌、钉螺生态及流行特点,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三种疫情以湖沼区最为严重,湖北、湖南、江西等省有着大面积洲滩,钉螺呈片状分布目前,我国血吸虫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及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经过60多年大规模综合防治取得了很大成就。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45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总人口2.52亿人。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5省(市)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其余7省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血吸虫病流行范围也大幅度缩小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二)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传染源是患者和保虫宿主。保虫宿主种类较多,主要有牛、猪、犬羊、马、狗、猫及鼠类等。传染源视流行地区而异。在水网地区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湖沼地区除患者外,感染的牛与猪也是重要传染源。而山丘地区野生动物,如鼠类也是本病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患者和病牛是重要的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三)传播途径造成传播必须具备下述三个条件:即带虫卵的粪便入水;钉螺的存在、孳生;以及人、畜接触疫水。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三)传播途径1.粪便入水血吸虫病患者的粪便可以各种方式污染水源:如河、湖旁设置厕所,河边洗刷马桶,粪船渗漏,用新鲜粪便施肥。有病畜随地粪便亦可污染水源。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三)传播途径2.钉螺孳生

钉螺是日本血吸虫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是水陆两栖的淡水螺类,生活在水线上下,孳生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潮湿的环境中。钉螺感染的阳性率以秋季为高。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三)传播途径3.接触疫水当水体中存在感染血吸虫的阳性钉螺时,便成为疫水。本病感染方式可因生产(捕鱼、种田、割湖草等)或生活(游泳戏水、洗漱、洗衣服等)而接触疫水,导致感染。饮用生水时尾蚴也可自口腔黏膜侵人。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四)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布均随接触疫水的机会而异以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最高,男多于女,夏秋季感染机会最多感染后有部分免疫力儿童及非流行区人群如遭受大量尾蚴感染,易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有时集体感染发病,呈暴发流行日本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尾蚴、幼虫、成虫、虫卵均可引起宿主一系列免疫反应。尾蚴穿过皮肤可引起局部速发与迟发型变态反应。幼虫移行过程中,其体表抗原决定簇逐渐向宿主抗原转化,以逃避宿主的免疫攻击,因此不引起严重组织损伤或炎症。成虫表膜具抗原性,可激发宿主产生相应抗体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成虫肠道及器官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作为循环抗原,可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出现于血液或沉积于器官,引起免疫复合物病变。日本血吸虫病发病机制虫卵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和病理变化的主要因素。通过卵壳上微孔释放可溶性虫卵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吸引大量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聚集于虫卵周围,形成虫卵肉芽肿,又称虫卵结节。在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中可检测出高浓度可溶性虫卵抗原。虫卵周围有嗜酸性辐射样棒状物,系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复合物,称为何博礼现象(Hoeppliphenomena)。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检出循环免疫复合物与嗜异抗体的阳性率甚高,故急性血吸虫病是体液与细胞免疫反应的混合表现慢性与晚期血吸虫病的免疫病理变化被认为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近年来认为主要与细胞因子网络紊乱有关。日本血吸虫病发病机制血吸虫病引起肝纤维化是在肉芽肿基础上产生的。虫卵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巨细胞与T淋巴细胞产生的成纤维细胞刺激因子,均可促使成纤维细胞增殖与胶原合成。血吸虫性纤维化胶原类型主要是I、Ⅲ型。晚期血吸虫病肝内胶原以I型为主。人体感染血吸虫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这是一种伴随免疫,针对再感染的童虫有一定杀伤作用,但原发感染的成虫不被破坏,这种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获得一定免疫力的现象称为“伴随免疫”。血吸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这种现象称免疫逃逸(immuneevasion),机制很复杂,例如血吸虫表面覆盖有宿主抗原,由于其抗原伪装,可逃避机体免疫的攻击而长期寄生日本血吸虫病发病机制(一)病理过程虫卵肉芽肿反应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但自尾蚴钻人皮肤至成虫产卵,每个发育阶段均可造成人体损害。1.第一阶段2.第二阶段3.三阶段4.第四阶段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一)病理过程

1.第一阶段

尾蚴钻入皮肤部位,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局部发生红色丘疹,称尾蚴性皮炎(cercarialdermatitis),持续1~3天消退。

2.第二阶段

幼虫随血流经右心到达肺,部分可穿破肺毛细血管引起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胞浸润,严重时可发生“出血性肺炎”。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一)病理过程

3.第三阶段

成虫及其代谢产物仅产生局部轻微静脉内膜炎,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死后可引起血管壁坏死和肝内门静脉分支栓塞性脉管炎,较轻微,不造成严重病理损害。

4.第四阶段

虫卵引起形成典型的虫卵肉芽肿和纤维化病变,是本病主要病理损害。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二)病理改变日本血吸虫主要寄生在肠系膜下静脉与直肠痔上静脉内。虫卵沉积于宿主肠壁黏膜下层,并可顺门静脉血流至肝内分支,故病变以肝与结肠最显著。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二)病理改变

1.结肠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为最重,横结肠、尾次之。早期黏膜充血水肿、片状出血、浅表溃疡等。慢性患者由于纤维织织增生,肠壁增厚,可引起肠息肉和结肠狭窄。肠系膜增厚、缩短,淋巴结肿大与网膜缠结成团,可发生肠梗阻。虫卵沉积于阑尾,易诱发阑尾炎。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二)病理改变

2.肝脏早期肝脏充血肿胀,表面可见黄褐色粟粒样虫卵结节晚期由于虫卵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在肝内门静脉周围出现广泛的纤维化,肝切面可见白色的纤维素,从不同角度插人肝内,呈典型的干线状纤维化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肝细胞萎缩,表面有大小不等结节,凹凸不平由于门静脉血管壁增厚,门静脉细支发生窦前阻塞,引起门静脉高压,致使腹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二)病理改变

3.脾脏早期轻度充血、水肿、质软晚期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脾淤血、组织增生、纤维化、血栓形成,呈进行性增大,可出现巨脾,继发脾功能亢进。

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二)病理改变

4.异位损害指虫卵或(和)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之外的器官病变。以肺、脑较多见。肺部病变为间质性虫卵肉芽肿伴周围肺泡炎性浸润。脑部病变主要是顶叶与颞叶的虫卵肉芽肿,多发生在感染后6个月至1年内。日本血吸虫病病理从尾蚴侵人至出现临床症状的潜伏期长短不一,80%患者为30~60天,平均40天。感染重则潜伏期短,感染轻则潜伏期长。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根据患者感染的程度、时间、免疫状态、治疗是否及时等不同,临床表现各异。我国现将血吸虫病分四型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异位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为常见。男性青壮年与儿童居多。患者常有明确疫水接触史,如捕鱼抓蟹、游泳等,常为初次重度感染。约半数患者在尾蚴侵人部位出现蚤咬样红色皮损,2~3天内自行消退常见表现:发热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1.发热

患者均有发热。热度及热程与感染程度成正比,轻症发热数天,一般2~3周,重症可迁延数月。热型以间歇型、弛张型多见,早晚波动可很大。一般发热前少有寒战。高热时偶有烦躁不安等中毒症状,热退后自觉症状良好。重症可有缓脉,可以出现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甚至死亡。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2.过敏反应

除皮炎外还可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淋巴结肿大,出血性紫癜,支气管哮喘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对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3.消化系统症状发热期间,多伴有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轻微腹痛、腹泻、呕吐等。腹泻一般每天3~5次,个别可达10余次,初为稀水便,继而出现脓血、黏液。热退后腹泻次数减少。危重患者可出现高度腹胀、腹水、腹膜刺激征。经治疗退热后6~8周,上述症状可显著改善或消失。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4.肝脾肿大90%以上患者肝大伴压痛,左叶肝大较显著。半数患者轻度脾大。

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急性血吸虫病

5.其他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气喘、胸痛。危重患者咳嗽较重、咳血痰,并有胸闷、气促等。呼吸系统症状多在感染后两周内出现。重症患者可出现神志淡漠、心肌受损、重度贫血、消瘦及恶病质等,亦可迅速发展为肝硬化急性血吸虫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经杀虫治疗后常迅速痊愈。如不治疗,则可发展为慢性甚或晚期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二)慢性血吸虫病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病程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病程可长达10~20年甚至更长。临床表现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性结肠炎为主。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二)慢性血吸虫病

1.无症状型轻度感染者大多无症状仅粪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检查可呈网络样改变。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二)慢性血吸虫病

2.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亦可以一种表现为主。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黏液便,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阳,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重者可有内分泌紊乱,性欲减退,女性有月经紊乱,不孕等。早期肝大、表面光滑,质中等。随病程延长进入肝硬化阶段,肝脏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脾脏逐渐增大。下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包块,系增厚的结肠系膜,大网膜和肿大的淋巴结,因虫卵沉积引起的纤维化,粘连缠结所致。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二)慢性血吸虫病

2.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出现在同一患者身上,亦可以一种表现为主。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脓血黏液便,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阳,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重者可有内分泌紊乱,性欲减退,女性有月经紊乱,不孕等。早期肝大、表面光滑,质中等。随病程延长进入肝硬化阶段,肝脏质硬、表面不平,有结节。脾脏逐渐增大。下腹部可触及大小不等的包块,系增厚的结肠系膜,大网膜和肿大的淋巴结,因虫卵沉积引起的纤维化,粘连缠结所致。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三)晚期血吸虫病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脏较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增大和并发症。病程多在5~15年以上。儿童常有生长发育障碍。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巨脾型、腹水型、结肠肉芽肿型、侏儒型同一患者可具有2~3个型的主要表现。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三)晚期血吸虫病1.巨脾型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绝大多数。脾进行性增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坚硬,可有压痛,经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肝脏逐渐缩小,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三)晚期血吸虫病

1.巨脾型最为常见,占晚期血吸虫病绝大多数。脾进行性增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坚硬,可有压痛,经常伴有脾功能亢进。肝脏逐渐缩小,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及腹水。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三)晚期血吸虫病

2.腹水型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可长期存在少到中量腹水多数腹水进行性增多,腹部极度膨隆,下肢高度水肿,呼吸困难,难以进食,腹壁静脉怒张,出现脐疝和巨脾。患者多因上消化道出血、肝衰竭、肝性脑病或感染导致败血症死亡。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三)晚期血吸虫病

3.结肠肉芽肿型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病程3~6年以上,亦有10年者。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时水样便、血便、黏液脓血便,有时出现腹胀、肠梗阻左下腹可触及肿块,有压痛。纤维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苍白、增厚、充血水肿、溃疡或息肉,肠狭窄。较易癌变。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三)晚期血吸虫病

4.侏儒型极少见。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腺垂体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患者除有慢性或晚期血吸虫病的其他表现外,尚有身材矮小面容苍老,生长发育低于同龄人,性器官与第二性征发育不良,但智力多正常。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四)异位血吸虫病门脉系统以外的器官或组织的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称为异位损害(ectopiclesion)或异位血吸虫病。1.肺型血吸虫病2.脑型血吸虫病3.其他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四)异位血吸虫病1.肺型血吸虫病为虫卵沉积引起的肺间质性病变。呼吸道症状大多轻微,且常被全身症状所遮盖,表现为轻度咳嗽与胸部隐痛、痰少,咯血罕见。肺部体征也不明显,有时可闻干、湿啰音。重型患者肺部有广泛病变时,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弥漫云雾状、点片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多位于中下肺,肺部病变经病原学治疗后3~6个月内逐渐消失。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四)异位血吸虫病2.脑型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型,均以青壮年患者多见,发病率为1.7%~4.3%。临床表现酷似脑膜脑炎,常与肺部病变同时发生,出现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瘫痪、抽搐、腱反射亢进和锥体束征等。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或有蛋白质与白细胞轻度增多。慢性型的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尤以局限性癫痫为多见。颅脑CT扫描显示病变常位于顶叶,亦可见于枕叶,为单侧多发性高密度结节阴影。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四)异位血吸虫病3.其他机体其他部位也可发生血吸虫病如胃、胆囊、肾、睾丸、子宫、心包、甲状腺、皮肤等实属罕见临床上出现相应症状日本血吸虫病临床表现(一)血常规患者急性期以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为主要特点。白细胞总数在10x109/L以上,嗜酸性粒细胞一般占20%~40%,最多可达90%以上。慢性患者嗜酸性粒细胞一般轻度增多,在20%以内,而极重型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常不增多,甚至消失。晚期患者常因脾功能亢进引起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二)粪便检查粪便内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一般急性期检出率较高,而慢性和晚期患者的阳性率不高。常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或虫卵透明法检查虫卵。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三)肝功能试验急性血吸虫病患者血清中球蛋白增高,血清ALT、AST轻度增高。晚期患者出现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常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现象。慢性血吸虫病尤其是无症状患者肝功能大多正常。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方法较多,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微量采血,操作简便。由于患者血清中抗体在治愈后持续时间很长,本方法不能区分既往感染与现症患者,并有假阳性、假阴性等缺点。近年来采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循环抗原的微量法有可能作为诊断和考核疗效的参考。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1.皮内试验(IDT)若受试者曾感染过血吸虫,则有相应抗体。当受试者皮内注射少量血吸虫抗原后,抗原即与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体结合,产生局部组织反应,呈现红、肿、痒现象,即阳性反应。此法简便、快速,通常用于现场筛查可疑病例,阳性者需做进一步检查。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2.环卵沉淀试验(COPT)当成熟虫卵内毛蚴的分泌、排出物质与血吸虫患者血清内相应抗体结合后,虫卵周围形成特异性沉淀物当环卵沉淀率大于3%~5%时,即为阳性反应。可作为综合查病的方法之一。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3.间接血凝试验(IHA)将可溶性血吸虫卵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使其成为致敏红细胞这种红细胞与患者血清相遇时,由于细胞表面吸附的抗原和特异抗体结合,红细胞被动凝集起来,肉眼可见凝集现象称阳性反应。在流行区,该法可作为过筛或综合查病的方法之一。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使之成为抗原-抗体复合物经与特殊的酶结合后显色。此法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用作综合查病方法之一。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四)免疫学检查5.循环抗原酶免疫法(EIA)从理论上讲,循环抗原的存在表明有活动性感染,血清和尿中循环抗原水平与粪虫卵计数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方法敏感、特异、简便、快速,对血吸虫病的诊断、疗效考核都有参考价值。但影响循环抗原检测的因素较多,有待研究和解决。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五)直肠黏膜活检是血吸虫病原诊断方法之一。通过直肠或乙状结肠镜,自病变处取米粒大小黏膜,置光镜下压片检查有无虫卵。以距肛门8~10cm背侧黏膜处取材阳性率最高。这种方法一般能检获的虫卵大部分是远期变性虫卵。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六)肝影像学检查1.B型超声波检查可判断肝纤维化的程度。可见肝、脾体积改变,门脉血管增粗呈网织改变。2.CT扫描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肝包膜与肝内门静脉区常有钙化现象,CT扫描可显示肝包膜增厚、钙化等特异图像。重度肝纤维化可表现为龟背样图像日本血吸虫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上消化道出血晚期患者重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0%左右。出血部位多为食管下段和胃底冠状静脉。多由机械损伤、用力过度等而诱发。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出血量一般较大。日本血吸虫病并发症(二)肝性脑病晚期患者并发肝性脑病多为腹水型。多由于大出血、大量放腹水、过度利尿等诱发。日本血吸虫病并发症(三)感染由于患者免疫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门静脉高压等,极易并发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伤寒、自发性腹膜炎、沙门菌感染、阑尾炎等。日本血吸虫病并发症(四)肠道并发症血吸虫病引起严重结肠病变所致肠腔狭窄可并发不完全性肠梗阻,以乙状结肠与直肠为多血吸虫病患者结肠肉芽肿可并发结肠癌。日本血吸虫病并发症(一)流行病史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是诊断的必要条件,应仔细追问。(二)临床特点有急性或慢性、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皮炎、荨麻疹、腹痛、腹泻、肝脾肿大(三)实验室检查粪便检出活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一般粪便检查的诊断方法有一定局限性。轻型患者排出虫卵较少,而且间歇出现,需反复多次检査。晚期血吸虫病由于肠壁纤维化,卵不易从肠壁中排出,故阳性率低。免疫学方法特异性、敏感性较高,血液循环抗原检测阳性均提示体内有活的成虫寄生。其他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均表示患者感染过血吸虫,但应注意假阳性与假阴性。日本血吸虫病诊断急性血吸虫病需要与伤寒、阿米巴肝脓肿、粟粒性结核等相鉴别。血象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有重要鉴别价值。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应与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鉴别,后者食欲减退、乏力,肝区疼痛与肝功能损害均较明显。血吸虫病患者有腹泻、便血、粪便毛蚴孵化阳性,而且毛蚴数较多,易与阿米巴痢疾、慢性菌痢鉴别。晚期血吸虫病与门脉性及坏死后肝硬化鉴别,前者常有慢性腹泻、便血史,门静脉高压引起巨脾与食管下段静脉曲张较多见,肝功能损害较轻、黄疸、蜘蛛痣与肝掌较少见,但仍需多次病原学检查与免疫学检查才能鉴别。在流行区的癫痫患者均应除外脑血吸虫病的可能。日本血吸虫病鉴别诊断本病预后与感染程度、病程长短、年龄,无并发,异位损害及治疗是否及时彻底有明显关系急性患者经及时有效抗病原治疗多可痊愈慢性早期患者接受抗病原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症状消失,体力改善,粪及血清学检查转阴,并可长期保持健康状态。晚期患者虽经抗病原治疗,但肝硬化难以恢复,预后较差。日本血吸虫病预后(一)病原治疗吡喹酮(praziquantel)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适应证广可用于各期各型血吸虫病患者是目前用于治疗日本血吸虫病最有效的药物吡喹酮对血吸虫各个发育阶段均有不同程度的杀灭效果,有显著杀灭血吸虫成虫的作用。日本血吸虫病治疗(一)病原治疗——吡喹酮1.原理吡喹酮破坏虫体内的钙离子平衡,使虫体兴奋、挛缩,虫体皮层受损,呈空泡变性,影响虫体蛋白和糖代谢等。同时暴露虫体表抗原决定簇,使宿主的免疫系统得以识别并攻击。对发育成熟的虫卵有效,含毛的虫卵治疗后呈空泡样变性。对水中尾蚴杀伤作用强。吡喹酮口服后迅速吸收,1~2小时达血药峰值。经肝代谢,主要分解成羟基代谢产物,门静脉血浓度较外周血高数倍至数十倍以上,主要分布在肝,其次为肾、肺、脑、垂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