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1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2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3页
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文言文阅读训练: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①,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②,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吾与与可诗信往还。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选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③,有删改)材料二:与可以墨为竹,视之良竹也。客见而惊焉,曰:“今夫受命于天,赋形于地。涵濡雨露,振荡风气。春而萌芽,夏而解驰。散柯布叶,逮冬而遂。性刚洁而疏直,姿婵娟以闲媚。涉寒暑之徂变,傲冰雪之凌厉。均一气于草木,嗟壤同而性异。信物生之自然,虽造化其能使。今子研青松之煤,运脱兔之毫,睥睨墙堵,振洒缯绡,须臾而成。郁乎萧骚,曲直横斜,秾纤庳高,窃造物之潜思,赋生意于崇朝。子岂诚有道者邪?”(节选自苏辙《墨竹赋》)【注】①轮扁:古代斫轮的工匠,名扁。②彭城:徐州。③文与可:文同,字与可,长于画竹。偃竹:仰斜的竹子。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B不能然者□内外不一D心手E不相应不□学之过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可之教予如此”与《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之”字用法不同。B.“而有万尺之势”与《劝学》中“吾尝跂而望矣”的“而”字用法不相同。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赤壁赋》三篇文章写作时采用的是同样的纪年方式。D.“姿婵娟以闲媚”中“婵娟”一词,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里共婵娟”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由不曾向文与可学画竹,但他能领悟文与可在画竹方面所蕴含的高深修养,而子瞻还能学得文与可的绘画方法。B.文与可虽然是有名的画家,但他对自己的作品并不看重,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C.《墨竹赋》选段结尾表面上说文与可窃取了造物主的神妙构思,赋予画竹以蓬勃生机,实则是对他高超绘画技艺的肯定。D.文与可去世后,苏轼在湖州晾书画,睹物思人,悲意顿生。他借用曹操祭桥公的典故,意指自己与文与可情意深厚。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文:(2)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译文:14.请用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材料一中蕴含的绘画理论,并用成语概括材料二中文与可所画之竹的艺术效果。(3分)【答案解析】10.CDF[结合句意:既然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仍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心手不一,心里认识了,手上却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好好学习的过错。]11.B[A.相同,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表转折,可是、却。/表修饰,可不译。C.《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登泰山记》写作时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赤壁赋》写作时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D.不同。(姿态)美好,古时多形容女子。/指月亮。]12.B(“甚至把求画者送来请他作画的素绢拿来做袜子”理解错误,文与可说要把素绢用来做袜子,只是一句厌烦时说的戏语,并未付诸行动。)13.(1)现在有些画家在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砌添加,(这样画下去,)哪里还能有竹(的神韵)呢?(乃,却,1分;累,堆砌,1分;岂,哪里,难道,1分;句意1分)(2)庖丁,是个宰牛的人,可善于养生的文惠君却从他解牛的经验中懂得了如何养生的道理。(判断句,1分;而:表转折,可是,1分;取:采纳,懂得,1分;句意1分)14.示例:第一问:胸有成竹(成语)、知行合一(短语)。(各1分)第二问:栩栩如生。(1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胸有成竹:画竹子前,心中已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由“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可知,画竹必须先作细致观察,先成竹在胸,然后根据捕捉到的形象一气画成,这样才能画出竹子的神韵。)知行合一: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由“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可知,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心手相应,既“得其意”而又“得其法”,必须勤学苦练才有可能达到。(认识和行动要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要一致,要重视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材料二,客评价文与可用松烟制成的墨,用兔毛制成的笔,漫不经心地看着作画的墙壁,然后在绢帛上尽情挥洒,不一会儿就画好了。竹子枝叶纷繁茂盛,极为传神,仿佛能听到风吹竹叶发出的声音。【参考译文】材料一:竹刚刚长出来的时候,仅仅是寸把长的嫩芽而已,然而竹节、竹叶都已具备了。其形似蝉或蛇的腹部,直到像剑拔出鞘那样伸出几丈高,都是自然生长的结果。现在有些画家在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地画,一叶一叶地堆砌添加,(这样画下去,)哪里还能有竹(的神韵)呢?因此画竹一定要先在心中有完整的竹的形象,再拿起画笔,久久地看着它,这样就能见到他想画的竹的形象,于是急急地抓住这个形象,握笔画去直到成功,以此来追踪刚才心中出现的竹的形象,这就像兔子刚刚出现而猎鹰已经疾下搏击那样神速,稍稍放松一下,就会消失。文与可是这样教我画竹的。我不能做到那样,但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既然我心里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仍做不到呢?(这是因为我)心手不一,心里认识了,手上却不能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没有好好学习的过错。因此凡是心中认识了某种事物和道理,但却运用得不熟练的人,平时自己觉得很清楚,事到临头忽然之间就忘了的,难道只有画竹才这样吗?子由作了一篇《墨竹赋》送给文与可,其中写道:“庖丁,是个宰牛的人,可善于养生的文惠君却从他解牛的经验中懂得了如何养生的道理;轮扁,是一个制造车轮的人,但读书的齐桓公却称赞轮扁制轮的道理。现在您老夫子把这样的道理寄托于画竹中,所以我认为您是一个洞悉事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未曾画过竹子,因此他只不过是理解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罢了。像我呢,哪里单单只理解了文与可画竹的用意,而且学到了他画竹的方法。文与可画竹,开始时自己也不看重。四面八方的人拿了白绢来请他画竹,一个又一个地走进他的家门。文与可对此很厌恶,把白绢掷到地上而骂道:“我要拿(这些白绢)来做袜子!”士大夫之间口口相传,成了一个话柄。等到与可从洋州回来时,我正在担任徐州知州。与可写了封信给我,信中说:“近日我对士大夫们说:“属于我这个画墨竹一派的人,现在正在徐州呢,你们可以向他要去。”做袜的材料看来都要聚集到你那去了。”我与与可诗歌书信往来。因此他把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送给我,说:“这竿竹虽然只有几尺长,但它却有高达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曾要我写过《洋州三十咏》的诗,咏筼筜谷的诗是其中之一。我的这首诗中说:“汉水旁高大挺拔的竹子贱如蓬草,刀斧什么时候放掉过竹笋?想来既贫又馋的太守文与可,早把它在渭水旁的千来亩竹林吃到肚里了!”这一天与可与他的妻子在谷中游玩,炒了竹笋,正在吃晚饭,打开信读了这首诗,不禁笑起来,把嘴里的饭喷得满桌都是。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与可于陈州病逝。这一年的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时,看到这幅竹子,当时我放下画就不禁痛哭失声。以前曹孟德祭祀桥玄的悼文中,记录了两人约誓的话:“如果你的车子从我墓前经过,而不祭奠我,我要让你肚子痛。”而我在这篇文章中也写了以前与文与可开玩笑的话,为的是以此看出与可与我的感情是那样亲切、深挚!材料二:文与可用墨画竹子,看上去如同真的竹子。客人看见他画的墨竹惊叹道:“竹子接受大自然赋予的生命,在大地上生长成形。享受雨露的滋润,听凭风露的振荡。春天萌生发芽,夏季就挣脱笋壳,茁壮生长,竹子的枝叶渐渐地舒展开来,到冬天便长成了。竹子的品性刚正纯洁而又疏离独立,姿态优美而又娴雅妩媚,历经寒暑,仍傲视凌厉的冰雪。和草木一样共同接受天地之气,生长在同样的土壤中,而品性迥异。这确实是万物的自然生长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