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1单元人口与环境单元测评含解析鲁教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5单元综合测评(一)一、选择题读世界各大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面积和人口比重图,回答1~2题。1.假如以距海岸线超过200千米为内陆,则居住在沿海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是()A.大洋洲 B.南美洲C.亚洲 D.欧洲2.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面积比重最小的缘由是()A.热带大陆,终年气候燥热B.高原大陆,且地势起伏小C.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D.自然带南北对称分布1.A2.C[第1题,从图中可以读出,大洋洲居住在距海岸200千米之内的人口占洲总人口的95%以上,这在各大洲中比例是最大的。第2题,据图可知,非洲距海岸200千米范围内的陆地面积只占洲总面积的约18%,这和非洲大陆海岸线平直,少海湾和半岛有关。]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显示()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4.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3.B4.A[第3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匀整,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第4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下表为联合国预料的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并结合所学学问,完成5~6题。主要迁出国数量(万人/年)主要迁入国数量(万人/年)中国30.3美国110.0墨西哥26.7德国21.1印度22.2加拿大17.3印度尼西亚18.0英国13.6菲律宾14.4澳大利亚8.35.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B.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6.移民外迁的最主要目的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 B.更高的经济收入C.更多的休闲时间 D.更优越的自然环境5.B6.B[第5题,通过分析可知,表格中左右两栏分别为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依据已有学问可推断人口迁出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国均为发达国家。迁入国中只有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的国家,其他均位于北半球;从表中国家分布看,人口迁移并不仅仅是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表中的人口迁出国均为沿海国家。第6题,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经济收入。]“候鸟老人”是指季节性居住在某个城市,随季节变更而迁移的老人。近几年来,在海南省三亚市生活的“候鸟老人”数量出现随季节而大幅度变更的现象。据此完成7~9题。7.材料中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因素 B.文化因素C.气候因素 D.婚姻家庭因素8.三亚市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季节,可能出现在()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9.“候鸟老人”现象可能对三亚产生的影响是()A.促进玩具销售业的旺盛B.阻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C.加快房屋价格上涨D.造成劳动适龄人口不足7.C8.D9.C[第7题,冬季,北方气候寒冷,“候鸟老人”迁往三亚,因此形成“候鸟老人”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气候。第8题,冬季我国北方气候寒冷,而三亚纬度低,冬季气候温煦,更有利于老年人生活和健康,来三亚过冬的老人多。第9题,老年人口增多,老人健康医疗市场增大,可能会带动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口增多对玩具销售影响不大,也不会影响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但可能会影响到房屋的供求关系,导致房屋价格上涨加快。]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应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日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4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10~11题。10.以上材料表明,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是()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B.人类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D.隐藏的资源数量11.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需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10.C11.C[依据材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日的中国所供应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是由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我国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主要是为了制定科学的人口战略、人口政策,以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下图为四个国家1960年和2011年人口数量状况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12.该图上用于表示人口数量分布的方法是()A.点值法 B.等值线法C.分级统计图法 D.图形统计法13.有关四个国家人口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德国人口总量和增长量最小B.美国人口增速最快,增长量最大C.印度人口总量最大,增速最快D.沙特阿拉伯人口总量最小,增速最快14.上述四个国家中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A.沙特阿拉伯 B.美国C.德国 D.印度12.A13.C14.A[第12题,该图上用于表示人口数量分布的方法是点值法。第13题,人口总量最大的是印度,人口增长量最小的是德国,人口增速最快的是印度。第14题,沙特阿拉伯国土面积较小、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最小。]二、非选择题15.读我国人口分布资料,回答下列问题。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面积比例人口比例人口密度东部地区36%96%222人/km2西部地区64%4%9人/km2(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____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2)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3)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留意哪些影响环境容量的问题?[解析]本题要求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特征的产生。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制约。[答案](1)黑滇(云)(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有(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便利,科技水平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可培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水平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可培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4)留意爱惜环境,避开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留意爱惜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源,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奢侈;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16.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淌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淌人口数量统计图。材料二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取的流淌人口占全国流淌人口比重(单位%)。2005年2010年东北地区6.956.20北部沿海11.9713.22大西北地区3.134.13黄河中游地区7.9811.14大西南地区10.9813.53长江中下游地区9.7111.01东部沿海地区20.5819.85南部沿海地区28.7020.91(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淌人口的特点。(2)据材料二,分析吸取流淌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取的流淌人口不断________,缘由主要有哪些?[解析]第(1)题,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淌人口的规模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更。第(2)题,南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快速,能供应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劳动力需求量大,吸取流淌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和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等方面;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压力和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第(3)题,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取的流淌人口不断增多,主要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等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