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目标任务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002预习导学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1)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________,周朝有________,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2)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________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________”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叔向和子产之争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________“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________。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________,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________,而不顾________。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法家主张人性善,主张。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进行改革。孟子:建议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以礼为主(王道)。以刑为主(霸道)。影响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微点拨】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汉承秦制,制成《________》。(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汉武帝以后________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________,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3)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唐朝(1)法律。①表现:唐高宗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②特点:礼法结合。(2)教化。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②基层教化:推广重视________的经验,在社会层面强化基层教化。【概念阐释】中华法系: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以刑为主。《唐律疏议》标志其确立,对后世及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思考:史料反映了唐朝的法律体系有哪些特点?唐朝法律体系完备,包括律、令、格、式;中华法系至唐律臻于完备;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________》,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________》。2.教化。(1)理学形成北宋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影响①程朱理学在________逐步建立统治地位。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________,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家礼》和《________》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①创造者:北宋________兄弟。②范本:《________》。③发展。明朝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________》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清朝宣讲康熙帝的“________”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________》④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________合流。【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知识拓展】乡约制度形成的原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 003探究提升深度学习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史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从皇权出发,维护皇权:中国古代实行专制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的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深度学习二中国古代的礼治与教化史料1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的《中国乡约制度》整理史料2中国古代家训节选(表)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宋·袁采《袁氏世范》二:“日入之数,多于己出,此所以常有余……有不之悟者,何以支梧。古人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盖谓此耳。”明·姚舜牧《药言》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宝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史料3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问题】(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史料2,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3)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氏族规》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4)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深化】史论1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04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①提倡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③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抉择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的法治和礼治(1)唐朝的法治表现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评价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②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唐朝的教化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朝代法律教化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1)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小学》)(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元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明(1)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2)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1)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00601强化训练单选题1.(2023春·湖南衡阳·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期,居住在秦国的墨子学派首领腹醇的独子杀了人,按法当死。秦惠王打算宽大处理,腹醇回答说,“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大王您“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但我“不可不行墨者之法”。腹醇的行为说明(
)A.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 B.其家庭管理蕴含法治思维C.墨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 D.君主专制尚未完全形成2.(2023春·北京昌平·高二统考期末)据北魏律,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 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 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3.(2023春·山东菏泽·高二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4.(2023秋·江西南昌·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表(
)
修建时间修复情况修建人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四川巡抚张德地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改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四川巡抚于养志A.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 B.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5.(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校考一模)明朝工匠吸收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经验,采用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铸成了约46.5吨重的永乐大钟。钟体上“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人人尽忠孝”等铭文位置醒目。后从宫中移至万寿寺,“藉佛力以寓劝化”的功能扩大到民间。永乐大钟的铸造(
)A.体现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B.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反映了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D.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文化传播6.(2022秋·甘肃甘南·高二校考期中)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 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 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二、材料分析题7.(2023春·贵州·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材料一
董仲舒认为,汉朝建立后“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主要原因是政治指导思想不统一,“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因而统一法度必先统一政治指导思想,只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能使“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这一主张的具体含意是要求汉武帝用儒术,特别是“公羊”家所阐释的“《春秋》之义”去改造法律,将儒家衡量是非之尺度纳入汉朝律令之中,从而将承秦而来的汉朝法律改造成推行道德教化的工具。——摘编自袁行需、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二卷)》材料二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唐律疏义》明确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凡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唐太宗就曾说:“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简宽。”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刑罚的滥用。——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析这些思想主张所产生的重要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律疏义》的重要历史地位。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00601目标任务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先秦到明清时期德治思想和法治思想的背景、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深刻认识儒家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的特点,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乡约直接面向底层百姓进行教化的意义,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大势所趋,理解传统文化对社会治理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002预习导学一、先秦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一、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1.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夏商时期,法律严酷。2.德(礼)治: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二、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叔向和子产之争(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2)概况:子产“铸刑书”,引发了一场辩论。邻国一位名叫叔向的官员写信给子产,反对他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3)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法家主张人性善,主张德治。人性恶,主张法治。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商鞅:在秦国颁行法令,进行改革。孟子:建议统治者要“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主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特点以礼为主(王道)。以刑为主(霸道)。影响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概念阐释】敬天保民: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商周之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的新认识: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也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取而代之,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这从理论上为“武王伐纣,以周代商”的历史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微点拨】法家的“法治”与“依法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中央集权,刑律成为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依法治国”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1)律: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律的编纂。汉承秦制,制成《九章律》。(2)令: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原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3)量刑原则: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3.唐朝。(1)法律。①表现:唐高宗修订颁布《永徽律》,后命人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②特点:礼法结合。(2)教化。①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②基层教化:推广重视家训的经验,在社会层面强化基层教化。【概念阐释】中华法系: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以刑为主。《唐律疏议》标志其确立,对后世及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产生了重大影响【拓展延伸】结合教材“历史纵横”,思考:史料反映了唐朝的法律体系有哪些特点?唐朝法律体系完备,包括律、令、格、式;中华法系至唐律臻于完备;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2)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3)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4)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2.教化。(1)理学。形成北宋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影响①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建立统治地位。②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③朱熹《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2)乡约。①创造者:北宋吕大钧兄弟。②范本:《吕氏乡约》。③发展。明朝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具有强制力清朝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④特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知识拓展】乡约制度形成的原因封建士大夫的积极推动;统治者挽救社会危机,加强基层管理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脆弱性;民间自治的传统;宗法性社会结构。 003探究提升深度学习一、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史料自战国、秦汉以来,随着官僚体制的不断完备以及皇权的加强,“以言代法,以言入法”的趋势也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的法制一直是以家法为基础去构建国法,古代的法制名义上是公器,目的是彰显王者为政之信,布大信于天下,以期政通人和。学术界经常以“以礼入法”“以法入礼”来描述中国古代礼制与法律制度长期的杂糅并用、互为表里、互相促进的发展趋势,简称“礼法合流”。——摘编自赵旭《唐宋法律制度研究》【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试答】特点:法律与儒家思想紧密结合(“礼法合流”);国法以家法为基础;法制没有根本突破。原因: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封建社会结构的稳定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1)从皇权出发,维护皇权:中国古代实行专制统治,奴隶社会的君主的“命”即法律,封建社会的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审判官。(2)礼法结合:在中国古代法律中,礼占有重要位置,“为政先礼,礼其政之本与”,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3)法定特权:中国古代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各种特权。(4)诸法合体:中国古代法律最早表现为礼刑并用,之后形成诸法合体的封建法典。从战国李悝著《法经》始,至秦、汉、唐、宋、明、清诸律,都是以刑法为主,兼有诉讼、民事、行政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诸法合体的混合编纂形式,贯穿于封建社会各朝代。深度学习二中国古代的礼治与教化史料1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的《中国乡约制度》整理史料2中国古代家训节选(表)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唐·刘禹锡《名子说》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宋·袁采《袁氏世范》二:“日入之数,多于己出,此所以常有余……有不之悟者,何以支梧。古人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盖谓此耳。”明·姚舜牧《药言》士、农、工、商各居一艺,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清·张英《恒产琐言》人家宝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史料3以下是清朝时期某地《刘氏族规》的节选:一、敦孝悌:孝悌为人之本,人惟孝悌为先。孝在养其身而顺而其心,悌在不藏怒而不宿怨……四、严家教:子弟一言一行俱要端庄。妇女声音不闻于外,性情正而品节明。五、笃宗族:族中我果有余,多方设法,分润族人,将见祖宗,默佑其衷……七、务本业:读书明理,自是有用,农工商贾亦自成一家。人必有业,务业须正……十、重名节:族中如有贞女节妇,孝父母、立节操,请旨旌奖,以培风化。【问题】(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史料2,概括中国古代家训的基本思想。(3)根据史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氏族规》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4)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家训、族规和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试答】(1)变化: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基本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重农抑商;重视耕读立业传家。(3)因素: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观念(宗法制的影响);儒家思想发展,理学居统治地位并向基层渗透;社会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4)积极作用: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维护家庭、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定和发展(凝聚家庭、宗族乃至中华民族);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谐社会),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儒家思想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传承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深化】史论1中国传统教化的特点教化理念德性化德教为先与道德至上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中国古代教化思想。教化途径系统化层级教化与立体网络。传统教化系统既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化的学校系统,也包括了乡约、族法、家规、祭祀礼仪、蒙学等自发的社会教化系统。教化手段多样化典范塑造与制度规约。典范塑造、榜样作用成为古代教化的重要方法。制度规约是传统教化活动的又一方法。教化内容综合化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我国古代传统教化的显著特征是以儒学经典教育为主,并以通俗教育辅助之。0404体系构建005记忆清单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夏商西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法治:《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1)起因: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也引发了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2)体现: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主张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统治者要“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①提倡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③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抉择①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②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法律的发展: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制成《九章律》。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重要的变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是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3.唐朝的法治和礼治(1)唐朝的法治表现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评价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②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唐朝的教化①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②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朝代法律教化宋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的法律:《宋刑统》《天圣令》,多以唐律为蓝本(1)程朱理学逐步控制教育与科举,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广泛传播(朱熹《家礼》《小学》)(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元放弃唐宋法律,实践援引唐律-明(1)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2)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清法典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1)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圣谕广训》(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强化训练强化训练单选题1.(2023春·湖南衡阳·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战国时期,居住在秦国的墨子学派首领腹醇的独子杀了人,按法当死。秦惠王打算宽大处理,腹醇回答说,“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大王您“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但我“不可不行墨者之法”。腹醇的行为说明(
)A.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 B.其家庭管理蕴含法治思维C.墨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 D.君主专制尚未完全形成【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墨家学派首领腹醇面对独子杀人且统治者宽大处理的情况下,没有徇私枉法,而是坚持法律制裁,腹醇的行为说明了其家庭管理蕴含法治思维的倾向,B项正确;秦国采用法家思想治理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体现的是秦王法外施恩,打算宽大处理,排除A项;材料可以体现墨家思想中也有法治内容,但据此不能得出墨家思想吸收法家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战国时期君主专制尚未完全形成符合时代背景,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2023春·北京昌平·高二统考期末)据北魏律,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 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 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可知,北魏律在量刑时会受尊卑长幼关系影响,实际上体现了法律儒学化,B项正确;据材料无法得出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皇帝对法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家训信息,无法得出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排除D项。故选B项。3.(2023春·山东菏泽·高二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校考期末)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玄宗推进儒佛道经典的注释发行、宋孝帝撰文表述三教关系等可知唐宋皇帝提倡三教并重的做法,说明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B项正确;据所学,唐宋时期,儒学并未丧失其正统地位,排除A项;据所学,唐朝时期,理学尚未形成,排除C项;据所学,唐宋时期一直占据传统文化主流的是儒家思想而非三教合一,排除D项。故选B项。4.(2023秋·江西南昌·高三统考阶段练习)武侯祠在清初得到了多次重建及维修(见如表)。清初修复成都武侯祠旨在表(
)
修建时间修复情况修建人康熙七年(1668年)修建了三绝碑碑亭和惠陵牌坊四川巡抚张德地康熙十至十一年(1671—1672年)全面修复武侯祠:这次大修改变了明代以来诸葛亮与刘、关、张同祀一殿的格局,将其分为前后两殿,前殿祀刘、关、张,后殿祀诸葛亮一家四川湖广总督蔡毓荣、四川巡抚罗森、四川布政使金俊、四川按察使宋可发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更换部分腐朽的梁柱和橡桷,修补墙垣四川巡抚于养志A.提升成都城市社会影响力 B.落实“尊儒重道”的文化政策C.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D.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知【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所学可知,武侯祠之名来自诸葛亮,诸葛亮是对封建统治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君臣观念、忠义思想的最好诠释,清廷通过多次重建或维修武侯祠,倡导忠义,旨在突出官民忠君的道德认识以巩固清朝统治,D项正确;A项是其客观影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尊儒重道”是手段,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广东深圳·深圳市建文外国语学校校考一模)明朝工匠吸收战国成书的《考工记》总结的经验,采用初创于商周时期的陶范法,铸成了约46.5吨重的永乐大钟。钟体上“惟愿皇图万世隆”“惟愿人人尽忠孝”等铭文位置醒目。后从宫中移至万寿寺,“藉佛力以寓劝化”的功能扩大到民间。永乐大钟的铸造(
)A.体现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B.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C.反映了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D.说明传统社会结构变动影响文化传播【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永乐大钟的钟体上的铭文蕴含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后来移至万寿寺,借助佛教力量教化百姓,都体现了稳固统治和教化人心的主旨,A项正确;据所学知识,三教指的是儒家、道教、佛教,材料体现了借助儒家思想和佛教力量教化百姓,但没有道教方面,不能说明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不能证明中国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社会结构变动,排除D项。故选A项。6.(2022秋·甘肃甘南·高二校考期中)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的乡村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沪科版选择性必修三物理下册阶段测试试卷
- 二零二五年度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木模板木方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借款合同参考格式4篇
- 2025年度桥梁路面混凝土施工劳务合同范本4篇
- 2025年度农用拖拉机租赁与农田作业合同3篇
- 2025年度幕墙施工劳务分包合同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苗木新品种研发与推广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旅游地产开发贷款担保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厂房租赁与智慧城市建设合作合同范本3篇
- 护士长合同范本(2篇)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 干部职级晋升积分制管理办法
- TSG ZF003-2011《爆破片装置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 护理服务在产科中的应用课件
- 2024年代理记账工作总结6篇
- 电气工程预算实例:清单与计价样本
- VOC废气治理工程中电化学氧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 煤矿机电设备培训课件
- 高考写作指导议论文标准语段写作课件32张
-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英语统一考试模拟演练八省联考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