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渔家傲◊范仲淹

一、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边塞的秋天到了,它的景物和中原的不一样,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留恋之意。边塞

特有的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随着军营的号角声纷纷响起,崇山峻岭之间,烟雾弥漫,落

日朦胧,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端起一杯浊酒,想起万里之遥的故乡,但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不知何时返回故里。羌管声多么悠扬,月光映照,繁霜满地,远征的人们难以入睡,将军白

的头发,征人留下热泪。

1g: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奇异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慨叹功业未立壮志未酬戍

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难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

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内容:

①上片写景一一写西北边塞的秋景,悲凉奇异,充满了萧杀之气。“孤城闭”透露出军

事态势的严重。

②下片抒情-----抒发爱国的情怀,思想的苦闷,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的抑郁情怀。

③、写法: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模拟题:

1、范仲淹在《渔家傲》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守边将士因思乡的苦闷和

功业未建而寒夜难眠潸然泪下的情形。

2、表现边关将士思念家乡,但因功业未建,有家难回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

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或运用典故正面揭示自己和征人们思乡报国心里矛盾的句子)

3、下面对这首词的分析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地离开了,可边防军人没有走,他们坚

守在边关;[大雁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

的亲人;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人”包括全体边防将士,将军由于战争的持久和

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国久戍边地,也不免流下思乡的泪;

D、诵读这首词,我们感觉到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

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慨感染着我们,这就是作家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4、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词的上阕写边塞秋色(边塞的萧瑟与荒凉),

下阕写思乡忧国之情(思念家乡慷慨悲壮的情怀)。笔力雄健,感情沉郁。_

5、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创造了一种空旷辽远的意境,范仲淹的《渔家

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中也有一句类似的词句是: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词中抒发征夫

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念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6、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①句意:此时此刻,驻守在边关重镇、满怀乡愁的将士们个个难以入睡,将军整日操劳,

白发染白了双鬓;久征在外的士兵们艰苦异常,止不住悄悄地流泪。

©感情: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7、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加以描述。

答: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

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意近

即可)

8、统领全词景物特点的是哪一个字?描写了哪三个方面的景象?分别表现了什么特点?

答:统领全景特点的一个字是“异”。描写了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闭的景象。分别

表现了塞下秋景天冷、声杂、战事紧张的特点。(用原词关键词回答:衡阳雁、边声连角、

千障、长烟、落日、孤城)

9、“孤城闭”有何妙处?答: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10、“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用典,奏出昂扬之

音。

1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答:上阕侧重描写,下阕侧重

抒情。

12、“燕然未勒”的意思是边患未平,敌人未退。

13、想象“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所描绘的画面,并写出景物描写的作用。

画面:群山连绵在崇山峻岭之间坐落着一座孤城,傍晚时分,夕阳夕照,炊烟袅袅烟

雾弥漫,只见烽烟直上,城门紧闭,显出几分苍凉悲壮之感。

作用:写出边塞之城的奇异(壮阔)风光孤寂悲凉景象,也表现出战事吃紧、戒备森

严的特点。反映宋朝守军力量薄弱,军情紧急;为下阕抒情作铺垫。

14、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两句诗写出了戍边将士的矛盾心理。他们常年在外戍边,免不了要思念远在万里

的家乡,但一想到边患未平,敌人未退,只好把归家之事放在一边。表现了将士们以国

事为重,以天下为先得高尚精神。

15、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通过哪两句表现出来?

答:这首词表达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他们思念家乡、壮

志难酬的激愤抑郁之情。主要通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现出来。

16、请任选一个角度,简要赏析“羌管悠悠霜满地”。

这句词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伤感凄凉的氛围,“羌管悠悠”既表现

了边塞乐曲的绵长,也是将士们内心思乡之情的真实写照。

“霜”字暗示了是在深秋季节,渲染了一种凄凉寒冷的氛围,很巧妙地与文中的“白

发”相呼应,更为诗歌增添了一层悲凉的色彩。

17、请揣摩“霜满地”的作用。渲染气氛,表现出将士们的凄清悲凉之感,表现了戍边将

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18、“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互文。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含蓄表达了作者要建立军

功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19、《渔家傲》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

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边塞秋来,风景与中原自是不同。南飞的大雁,决意离去,亳不犹豫。边声四起,角声

犹厉,听之伤心。背负层层叠嶂,在长烟落日中,一座驻军孤城,城门坚闭。戍边守土,

将士之责;功业未成,泪洒滂沱。纵然乡关万里不得而归,只好借酒浇愁,暂忘烦忧。

那悠然响起的羌笛之声,仿佛将寒霜洒落一地。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酸楚,让人憔悴。

将士无寐……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

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

“浊酒-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作者是借助

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狂”字贯穿全词统领全篇,上阕表现在威武豪迈的打猎场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球,和以孙权自比,下阕向朝廷请战,体现渴望杀敌立功的豪

情壮志。

千骑卷平冈。“千骑”:随从众多。“卷”写行走速度之快。打猎者飞快跃马

翻过山冈的状态,

写出了打猎者人数众多,情绪高昂,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的状态。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看孙郎。

【上阕描绘打猎的宏大场面】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反问表达了作者虽年老但壮志未减,仍想报效国家的豪情

壮志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典故:冯唐持节。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召

回自己,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再

为朝廷实现报国之志。表达含蓄委婉。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典故:射天狼,表达自己抵御入侵,为国立功的决心。爱

国思想和豪情壮志抒写的淋漓尽致

【下阕抒发报效国家之豪情】

译文:老夫我暂且抒发一下少年的张狂,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举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皮

裘,率领很多骑马的随从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

昔日的孙郎。我虽沉醉但胸襟还很开阔,胆气还很豪壮。鬓角稍白,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朝

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我终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眺望,奋勇

射杀敌人。

思想感情:这首词通过记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

婉地表达出期吩朝廷重用自己的愿望。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是豪放词的开

山之作。

艺术特色:①写景、抒情、言志相结合,全词充满豪情的雄壮美。②用典,含蓄委婉。

练习:

1.本词上阕写景,描写了密州出猎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阕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

家的豪情壮志。

2.词中对出猎场面的描写,突出了词人和种形象?

描写出猎场面壮阔,气氛紧张而热烈,表达了诗人狂欢快意的情怀。

3、试说明词中的三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它们和贯穿全词的“狂”有什么关系?

孙郎射虎:以孙郎自比(自喻),衣明勇武可用;显示过人的胆略和勇气。表达作者年纪

虽老,但仍有少年狂气;

冯唐持节:以魏尚白比(自喻),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

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在问自己,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

侵,为国戍边,再为朝廷实现报国之忐。运用典故表达含蓄委婉。

射天狼: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狼”喻指辽和西夏军队,表达自己抵御入侵,一展

抱负杀敌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雄心壮志)。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抒写的淋漓尽

致。

这几个典故都表现了作者为国立功之志,也正是他的狂之所在。苏轼本人实则缺乏兵韬战

略,词中抒发的情怀,不过是他的一种理想,所以是“狂”

4.你感觉到这首词豪放在那里?这首词出猎场面激动人心,全同感情豪壮高昂,音调激越。

5.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放,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试分析“狂”字是如何贯穿

全篇的?

上片写出城打猎,写出少年狂气,举止之狂。下片写由打猎激发的豪情壮志。

“狂”字总起,贯穿全篇。

6、贯穿全词的词眼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答:狂。统率全词,既是全词的线索,也是全

词抒情的依据。突出作者要发少年狂的豪情壮志。

7.“鬓微霜又何妨”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反问。我达了诗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能自己跃马疆场,迎击

来犯的敌人。爱国思想8.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牵黄犬、右手擎

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

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期盼有朝一日得到

信任和重用,戍守杀敌,报效朝廷。

D.“西北望,射天狼”一句,用代表“贪残侵略”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

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决心。

9、选出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B)

A、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B、年少万兜婺,坐断东南战未休。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

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0、词的上阕突出观猎盛况的一个词是“倾城”。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细节描写表现了对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的眷恋。

梦里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写将士们即将奔赴战场的豪迈:大口吃肉,弹奏边声。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点兵出征,“秋”,既点明季节,又渲染出一种悲壮凄凉气氛。“秋”

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悲凉的气氛。以单句作结,

收束有力。

马作的卢飞快,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交代将士们浴血沙场,奋勇杀敌的原因。表达作者爱国激情和雄心壮

志。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壮志难酬的愤慨。

译文:醉酒之中,我挑亮油灯。端详宝剑,梦中忆起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都吹响了号角。把

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各种乐器演奏着边塞悲壮的粗犷的军乐,秋高气爽,战场上正在检阅军

队。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的飞快,利箭射出,弓弦像震雷一样惊响。本想完成君王收复北方

失地的宏图大业,赢得生前死后的美名声。可惜现在满头白发己经丛生!

思想主旨: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时所作,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追忆了当年火热的军旅

生活和战斗场面,反映了作者念念不忘过去的抗金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

心壮志,恢复祖国河山建立功名的情怀,也表达了其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艺术特色:①基调高昂,催人奋进。②通过动作和细节刻画人物。③陡然的情感转化。

练习:

1.“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和报国无

门壮志难酬悲愤。

3.词中描写的军中生活情景有“看剑”“吹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

等。

4.词中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①五十弦翻塞外声奏②可怜白发生可惜

_6.根据你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收复

中原,统一国家

7.辛弃疾说这首词是“赋壮词”试结合词的内容,(从题材或思想感情或语言风格等方面)

说一说其“壮”在哪里?“赋壮词”,就是写雄壮风格的词,故作豪言壮语。这首词处处扣

着“壮词”来写,开篇即言“醉里挑灯看剑”可谓壮怀激烈。接着主要写战场上的情景:号

角、连营、分炙、奏乐、点兵,马快,弦鸣。这些情景再现,既是词人曾经驰骋沙场的回忆,

也是他渴望回到战场的心声,可渭豪情万丈。词的结尾,方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更是快人快语。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牛”,感叹“老之将至”,也暗指壮志难酬,

这给“壮词”更增添了慷慨悲凉的色彩。

(从题材上看,是写豪迈的军营生活,战争之事。从思想感情上看,抒发报效国家的豪情壮

志。从写法上看,语言壮丽而不纤巧。)

8.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了对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的留恋,渴

望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壮志。为下文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做映衬。

9.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上阙后三句的壮观场面。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

士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

阅。

10.请自选角度赏析“可怜白发生”一句。“可怜”二字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

愤慨。(1)辛弃疾在《破阵子》中描写想象中的驰骋疆场、英勇杀敌战斗场景的词句是:马

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直接表达抗金报国、收复中原、建功立业壮志的词句是:T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

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11、”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答: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1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绪从醛里

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两个细节看出来。

13、“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对偶、借代。营造出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1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生动形象再现了当时惊险激烈

的战斗场面,刻画了杀敌报国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表现了将士英勇无畏,奋力杀敌的

精神风貌,也暗示了战斗的顺利。

15、这首词融梦境(梦幻、理想)与现实尸一体,富于浪漫色彩。使整首词的风格由触

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可怜”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16、试从艺术手法上对“沙场秋点兵”一句作赏析。

运用虚笔,"秋”让人联想到秋高气爽,草肥马壮,渲染了出征将士威武的气势,充

分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17、作者为什么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

答:作者希望收复失地,却因朝廷无能而难以实现,而自己已年老,心中不由涌起壮志

难酬的悲愤。

18、作者在理想和现实中各是怎样的形象?答:理想中是雄姿英发、驰骋沙场、气概

豪迈的将军形象;现实中是隐居乡间、忧虑国事、壮志难酬而悲愤的诗人形象。

四、《满江红•小住京华》近代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

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

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译文:到京不久,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

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间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

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想想平

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谁能懂得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

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思想上旨: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词人意欲挣脱家庭束缚,与传统决裂的决心,

以及空有一腔抱负却知音难遇的惆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壮志。

练习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C别号是鉴湖女侠)。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

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

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鸵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

危殆的忧思。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本句引用典故,寄寓颇深。借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诗义,词人汨湿衣裳,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也充满了没能

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抑郁和感慨,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

情。

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

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

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

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

6、《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满江红•小住京华》运用了什么写法,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

都运用了典故,《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了词人渴望被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之情,

《满江红•小住京华》抒发了词人的苦闷和雄心壮志。

7、本文是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所写的一首词,“满江红”是词牌名。该词

作于1903年,词的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

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8.请从写法和情感的角度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词人化用"四面楚歌"这个典故,以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八年风味徒思浙”一句,透出词

人对封建婚姻的不满之情。总之,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和个人的艰难处境。

9.从词中举例说明反衬和用典的写法。

“秋容如拭”,秋色虽好,但秋天毕竟是让文人伤感悲秋的时节,词人用“秋容如拭”反衬

内心的苦闷。“四面歌残终破楚”,词人化用“四面楚歌”这个典故,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五、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译文: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到了八十岁才回家。路上遇到一个乡里人,(我问他):“我

家里还有什么人?”“远远看去(那边)是你家,(如今已是)长满松柏,里面有许多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

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用杵舂捣去谷物的皮壳拿来做饭,摘下葵叶拿来煮汤做菜羹。菜羹

和饭一会儿都做熟了,却不知道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我的衣

服上。

主题思想: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

封建兵役制度的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1、首联:“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使得归”与“从军

征”相呼应,表明他中途一直未回家。“八十”是虚写,写出从军时间之长,兵役之繁重。

2、“松柏冢累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暗示老兵的家人都已过世,等待老兵的,只有家败

人亡的景象。以哀景写哀情,与下文相呼应。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兔”“雉”均系动物,依从“狗窦”入,一在“梁上飞”;“旅谷”“旅葵”均系为

播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一在“井上”。这写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构成

了一幅悲凉的图画。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

4、“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描写老兵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

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5、老兵进家门,可以分为几个场面?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你觉得最令人伤心的是哪个

场面?

按空间顺序可以分为:兔雉占屋——野草丛生---作炊饴谁一一出门东望。最伤心的

是“不知贻阿谁!”:几十年来盼望回家,享受一点天伦之乐,如今只剩孤身一人,

几多伤心事都落在一碗送不出去的羹饭上。

6.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冢累累狗窦雉舂谷羹饭贻LZhGngd6uzhlch6navl

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舂谷持作饭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阿谁

才;连续不断的样子;把谷类的壳捣掉;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牛.;同时;送,赠送。

8.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乐府诗集》,音乐机关,乐府机关所采用的配乐的诗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

象的句子是--------;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9.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10.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语言描写、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能通过路人说出的哀景来写出哀情,

环境描写写出了家中的荒凉景象,动作神态描写写出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而又悲痛欲绝的

茫然之情。(或:多侧面地分步骤地传达出主人公凄凉悲伤的感情不断加深的过程)。

11.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O

封建社会的兵役制度的不合理,劳动人民身受其害,以及战争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意

思对即可)

12.给本文再设一个问题,并给予回答。(不能与上面的问题重复)

提示:可以从用词、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表达方式等任何一个角度去设题。

13.战争是残酷的,可对于日益猖狂的台独势力,我国在提倡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

为什么还要冒着战争的危险,声称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

当今台独势力猖獗,如果台独分子关掉和平的大门而恣意迈开台独实质性的步伐的话,

我们也只有采用正义的战争去维护领土的完整去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

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卷”字正面描写,“折”字做侧面描写。

胡天八月即飞雪。“飞”字描绘雪飘之状,与“卷”字相呼应;用‘'即"字表明冬雪来得格

外早,流露出作者的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古名句。用比喻,借景抒情的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极富浪漫色

彩,

千树万树梨花开。形象地描写了塞外大雪的壮美景象,让人感到茫茫大雪中一片春意。

表现了诗人的惊喜、好奇及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侧面极写绝域的奇寒无比。写出边塞了寒冷,侧面烘托了戍边战

士的艰苦生活。

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过渡。由写雪景过渡到送别。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为友人的

长途

愁云惨淡万里凝。涉而产生的担忧之情。为转入送别作铺垫

【以上为咏雪】

中军置酒饮归客,饯别。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白雪、红旗,构成了色彩鲜明的画面。从视觉角度看,红白相衬,

互相映衬,色彩鲜明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

风掣红旗冻不翻。气概。"掣”字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被北风吹着也不飘动

的情状,从侧面表现了天气的奇寒。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情感。与“孤帆

远影

雪上空留马行处。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见”隐现诗

人久久伫立、极目远送的情态,“空”包含了作者惜别怅惘的感情。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飞大雪。忽然好像一夜春风吹来。成千

上万树的梨花盛开。雪花飘入珠帘沾湿帐幕,狐皮大衣不暖和,织锦被都显得单

薄了。将军的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冰冷的难穿上。沙漠纵横交错结成

百丈坚冰,阴云暗淡,万里凝滞。在主将的营帐中摆酒宴请回京的人,演奏起胡

琴、琵琶,吹起了羌笛。黄昏时纷纷扬扬的大雪飘落在军营辕门,北风吹扯,红

旗却冻凝不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离去,临行时大雪铺满天山的道路。山势回环,

道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下马走过的印迹。

思想内容:以“雪”为线索,生动的描绘了唐代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因朋

友返京而产生的惆怅和依依不舍之情。

练习:

1、这首古体诗的作者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这首诗

把咏雪与送别巧妙结合,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壮阔,衬托了惜别之情。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

我们

也学过类似的两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文中选出此诗中具体表现边塞天奇寒的句子或短语。狐裘不暖锦衾薄不得控

冷难着百丈冰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朋友的依依不舍及无限怅惘之情。

5、“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色?烘托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答:这首诗描绘了大戈壁上一片冰雪世界,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的景色(或:以夸张笔

墨,气势磅礴地勾出魂奇壮丽的边塞雪景),“愁”字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

6.“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表达了作者因友人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7、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千古名句。

望着披上银装的树木,忽然觉得置身于大好的春光之中,仿佛是强劲的春风,一夜之间

吹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此句以春花喻冬雪,以“春景”写“冬景”比喻和联想新颖奇特,

颇有浪漫色彩。不但给人以色彩的美,而且把视觉和嗅觉并用,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积极向

上的乐观情怀,又贴切描述了边塞奇异景色。

“忽”字不仅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而且传达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盎然春意的语句写雪后的美景,你认为合适吗?

为什么?

合适。这两句是说,一夜大雪,树上挂满雪花,天明一看,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世界,犹如昨

夜出来了春风,而使千树万树梨花梨花怒放。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

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9、找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

怎样的特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前两句中,“北

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百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

“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用”字,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后两句以“春风”

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

喻,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出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

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

开”的壮美意境,颇有浪漫色彩。

七、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餐,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

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没有尽头的长江的水滚滚奔流,

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统率千军万马,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

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

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生个儿子应当像孙权那样的。)

思想感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

国效力的壮烈情怀,蕴含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和愤懑。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

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

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

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

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

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

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

为三人。

“年少万兜签”,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要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

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

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

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

练习:

1.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1、B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

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

鬼神”,

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蜜,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雄

踞东

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

的呼声。

2.“何处望神州”中的“神州”指什么地方?(1分)

答:(1分)“中原地区”或“中原”或“中原大地“或”中国

3.作者说孙权是英雄的依据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述。(2分)

答:(2分)年纪轻轻就做了上一万士兵的统帅,不满足占有东南一方,敢于和盛大的曹操、

刘备抗衡,连一代之雄的曹操也赞叹、佩服他。(一点1分,满分2分为止,意思对即可,

若照抄原文,不得分)

4.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3分)

答:①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失

望愤懑之情(若只答“借古讽今“不得分);②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

斗争,收复失地,统一祖国,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③也暗示

了作者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愿望。(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

5、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

答:上片即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

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下片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6.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从千古兴亡的故事中,举出与京口有关的曹操、刘备,特别是标榜了孙权的英雄

形象,期盼当今能够出现孙权式的英雄统率千军万马抵抗侵略,光复神州。

7、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首词表现作者对恢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对南宋朝廷的含蓄讽刺了。

8、“年少万兜签”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婺”,古代作战时兵士所戴的头盔。此处用“兜婺”代指士兵,非

常形象。戴着头盔的士兵,整装待发,英勇作战,年少的孙权统率着这些士兵,更显其英姿

飒爽,勇猛无敌,智勇双全。

)1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经:儒家经典

干戈寥落四周星。四周星:四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命运如风中柳絮,国家命运

身世浮沉雨打萍。个人命运如雨中浮萍/紧密相连

惶恐滩头说惶恐,\一语双关,巧用地名。

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个人心情

人生自古谁无死,X千古名句:直抒胸臆。表明作者以死明志,以身报国的决心。表现了

留取丹心照汗青。/诗人为国家舍生取义的精神和忠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译文:回想我早年历尽辛苦,遇到朝廷选拔,由科举入仕,如今抗元战事渐歇已熬过的四个

年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飘絮,我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

起时沉。当年兵败,经惶恐滩撤离时对艰难的时局忧惧不安,如今被俘,零丁洋,

不禁慨叹自己孤苦无依。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过一死?我要为朝廷捐躯,

留下一颗忠心永垂史册。

思想内容: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

了作者赤诚的爱国情怀和沉痛悲壮的心境,忧国之痛。表现了他忠心报国,视死

如归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和豪情壮志崇高的民族气节。

艺术特色:①善用比喻,如颔联②巧用地名,一语双关,颈联③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

名句赏析:见尾联批注。

练习:

1、诗中第二联,运用对偶、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

飘絮”

形容国事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

依时起时伏。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人难免一死,为祖国舍生取义,一片丹心永垂史册。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以死明志以

身报国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表明了诗人大义凛然的高尚气节和以死明志

的爱国之情。

3、解词:①一经:儒家经典②干戈:战争③叹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④丹

心:赤诚的衷心

4、“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一种生死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照汗者,就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

5、有同学把“汗青”写成“汉青”•请你向他解释为什么不能这样写。

―“汗青”指的是史册,这是因为竹简需要用火烧竹片,把水分烤出来,称为“汗青”。

“汗”说出竹子像出汗,“青”是竹子的颜色,因此不能写作其它。

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零

丁洋两个地名,暗示形势险恶和境况之苦。

7.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

王抗元。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国家之痛和以死明志(舍生取义、以死报国、为国捐躯)的

决心。

8.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国题索”

形容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

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9.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借“惶恐滩”和“雯

丁洋”两个地名,暗

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10、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答:同意。诗的前三联高度概述了国家的艰危困厄和自己九死一生的悲愤抑郁之情,

尾联则以磅礴的气势、

高亢的情调,表现出诗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的精神。

11、“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历来被称为绝唱,说说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惶恐”“零丁”一语双关,一指地名,二写出了形势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惶恐

滩头说惶恐”追忆过去表示自己对当时艰难时局的忧虑不安;“零丁洋里叹零丁”感慨眼前,

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漂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独伶仃。又表现了诗人昨天的惶恐和今天

的零J,地名与心境的绝妙结合,使这两句诗成为千古绝唱。

1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

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

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

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

的理解。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径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岸山的宋军,

他写下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

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词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

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九、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过他“聚”“怒”写出了动感,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也写出潼关的险要位置。

波涛如怒。(山的雄伟,水的奔腾)含蓄表达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

山河表里潼关路。表:外边。里:里边。古时称潼关以西为关内,以东为关外

外有黄河,内有华山。通关处其间。

望西都,

意踌躇,咏史抒怀。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道破封建王朝更替的本质,表现作者忧国忧民情怀和历史感悟。

亡,百姓苦。

译文:山峰像是在这里集聚,黄河的波涛像是发怒似的汹涌。外面有黄河,里面有华山,潼

关地势险要。遥望长安,心潮起伏。令人伤心的是途中所见的秦汉宫殿遗址,昔

日的万间宫殿都化作了尘土。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然受苦。

思想内容: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抚今追昔,联想历代王朝的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了

统治者与人民的对立,揭示了我国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无论是兴是亡,都给人民

带来沉重的苦难的事实,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

不顾人民死活的统治者的憎恨,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艺术特色:①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前三句从视觉、听觉写潼关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中间

四句怀古,发出吊古伤今的感慨。末尾四句得出怀古结论。

②描写生动,抒情沉郁,议论深刻。

练习:

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的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2.曲子开头怎样描写潼关地势?作用是什么?

答:以“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以“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

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作用:引发历史兴亡之感慨。极言潼关之险,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逃脱不了灭亡的命

运,突出主题。

3、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矶,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哪一个词用的最

好?请说出理由。

“峰峦如聚”,群山好像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一个“聚”字,不仅写出“峰峦”之多,而

且化静为动,既写出了潼关被群山包围的险要地势,又赋予了群山生命和意志,生动地表现

了群峰聚集的动态,它们守卫着潼关。

或:“波涛如怒”,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一个“怒”字赋予河

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生动形象写出了黄河汹涌澎湃,奔腾咆哮的气势,乂交代了潼关处

于黄河之边的险要。

4•张养浩在这首曲子中,对在离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表示同情的句子是:兴,百姓苦;

亡,白姓苦。

5•为什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结尾“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议论

针对什么事实而发?)

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兴”,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必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修楼阁,筑池苑,围

猎场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个朝代灭亡了百姓受其害。“亡”,战争频繁,百姓遭

殃,田园荒废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统治者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表达r作者对劳

动人民疾苦的生活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

6•对本曲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如聚”山峰汇集于潼关之状,“如怒”河流奔涌之状。潼关外临渭河,内有华山。

首句极言潼关地势险要,寓兵家必争之意。

B、“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住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曾经是好

几个朝代的都城,可作者眼前只剩下一片凄凉。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

代的战争的惨烈景象却跃然纸上。

D、作者通过怀古表现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和同情,立意精辟,主题深刻。

课外古诗词

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不妨放开喉咙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

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谁会害怕?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料峭的春

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却已露出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

潇的情景,归去的时候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主题归纳: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的小事,表现了词人虽处逆境而不畏惧

不颓丧的坚强性格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词前小序:词前小序,交代作词的缘由。词人出游遇雨,雨具被拿走,却不慌不忙,在雨

后吟成此词。

1、《定风波》结尾“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二字的含义是什么?

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山头斜照却相迎”一句

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相迎”一词把夕阳人格化,把斜阳当作人来写,通过夕

阳“相迎”的热情态度,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之后,感受到夕阳斜照带给他的无限喜

悦之情。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体现出怎

样的性格特征?

人生感悟:自然界的晴雨既属寻常,自然界如此,人生亦如此。一切的风雨都会过去,经

过暴风雨的洗礼,得到的常常是轻松与平静。人生中的宦海浮沉、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性

格特征: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

十一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一一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

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二十多年的岁月仿佛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总

是胆战心惊。百无聊赖中登上小阁楼观看雨后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化作

渔歌在夜半响起。

主题思想:这首词上片忆旧,下片抒怀,词人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对国家沦陷的

悲痛和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的情怀。

1、《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长沟流月去无声”这句话如何理解?

月光辉映在水面上,随流水无声地流逝,突出月与流水的静谧,同时流水未必完全无声,只

是它的声音或许被豪饮的声音掩盖,更加衬托出酒席的热烈。

2、这首词的上下片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分别是皿和送迨(抒情),全词表达了作者对国

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的思想感情。

十二、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译文: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我举起酒

杯问那月中的嫦娥: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怎么办呢?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

祖国大好山河。要砍去月中婀娜婆娑的桂树,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清辉更多。

主题思想:这首词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把超现实的奇思妙想与现实中

的思想矛盾结合起来,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1、词人对月抒怀,想到了哪些神话?反映出他怎样的心理?

作者在中秋之夜,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

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

理想和阴暗的政治之间的矛盾。

2、“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这三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