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商务法(第3版)主编
秦立崴
秦成德第11章
网络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学习目标案例导入11.1网络人格权保护概述11.2网络隐私权概述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11.4网络名誉权概述本章案例本章小结本章习题
首先概述网络人格权的概念、特征和立法状况;然后重点阐述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范围、侵权方式和保护方式的法律制度,如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保护模式、我国网络隐私立法体系的基本结构等。介绍了个人信息的法律原则、义务规范、法律保护模式及法律责任。最后讨论了网络名誉权的基本内容、网络名誉权侵权,以及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的现状及其保护制度的完善。学习目标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基本案情:申请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申请人于2013年9月正式发布智能电视产品,小米电视4系列产品由申请人负责品牌运营和产品销售。2020年6月9日15时至16时55分,被申请人重庆天极魅客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一场智能电视直播测评,该场直播测评的机型共4款,分别为小米4A、4C、4X和荣耀智慧屏X1。在直播进行至1小时48分左右时,被申请人进行了关于电视后壳的“阻燃测试”,具体过程为使用压力喷枪对荣耀智慧屏X1以及小米4A的后壳进行火焰喷射,试验结果为小米后壳起火燃烧而荣耀后壳未燃烧。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基本案情:在2020年6月7日至14日,被申请人在其官方微博中发布包括“一场真正的专业拆机全程回顾”和“一场真正的专业拆机荣耀智慧屏PK小米电视!”在内的16个微博视频、文章,累计观看次数超过240万。申请人指控被申请人发布的案涉视频和微博内容属于误导性信息,已经在互联网中引起大量转发,导致质疑小米电视质量的话题迅速在互联网发酵,被申请人的行为严重误导社会公众对小米电视质量的评价,损害申请人多年积累的良好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造成了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遂申请诉前行为保全。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裁判结果: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审理认为,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本案中,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经营范围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二者都从事互联网业务,客户群体具有高度的重合性,都具有争夺流量的可能性,故二者具有竞争关系。就案涉视频所涉的对比燃烧试验而言,被申请人在对象选择、试验方法、实验完整性、对比条件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极有可能误导消费者。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裁判结果:作为一家专门从事专业性的对比工作的专业媒体,被申请人的前述行为难谓正当。被申请人的涉案视频及相关文章在客观上已经导致了大量对申请人涉案电视的否定性评价,极可能降低申请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结合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如不及时制止被申请人的行为,将可能继续损害申请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且该损害将难以弥补。对被申请人而言,要求其删除涉案视频和文章,不影响被申请人“天极网”及其他社交平台的正常经营,对被申请人的影响较小。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裁判结果:因此,申请人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对被申请人重庆天极魅客科技有限公司提出的行为保全申请符合法律规定,遂裁定重庆天极魅客科技有限公司立即删除在“”网站中发表的名为“一场,真正的,专业拆机,荣耀智慧屏对比小米电视”视频;立即删除在其微博上发布的“一场真正的专业拆机全程回顾”和“一场真正的专业拆机荣耀智慧屏PK小米电视!”两篇博文。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典型意义:本案是人民法院依当事人申请采取诉前行为保全措施保护互联网民营企业的的典型案例。用户群体以及用户注意力等资源是互联网经营者盈利的关键,部分互联网经营者可以通过新技术或新方法影响互联网用户的注意力,致使其他经营者正常商业活动难以进行或造成其他损失。但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的特点,若等待生效裁判认定被诉经营者的行为是否予以禁止,则在案件审理期间,被诉经营者亦可能给受损的经营者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小米科技有限公司与重庆天极魅客科技公司诉前保全申请案(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0)渝01行保1号)案例导入典型意义:而受损的经营者作为申请人在起诉前或未获生效裁判文书前申请法院采取行为保全措施,责令被申请人暂时停止被诉侵权行为,则有利于缓解受损害经营者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的问题,保护经营者利益。本案的裁判有助于强化公众理解诉前行为保全的适用条件和深刻内涵,为民营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有利于营造公平诚信的互联网竞争环境,推动形成保护经营者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11.1.1
网络人格权的主要法律渊源11.1网络人格权保护概述
2020年5月28日颁布的《民法典》创新性地发展、扩张了人格权的法律规范,开创了人类社会法典化历史的先河。这些规范聚合成《民法典》第四编,包括6章51条(第989条至第1039条)。人格权独立成编采用通常的总分二元结构,其理论基础是所谓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的区分。
11.1.1
网络人格权的主要法律渊源11.1网络人格权保护概述
2021年8月2日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是对人格权制度体系的重要补充,其第2条开宗明义:“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
11.1.1
网络人格权的主要法律渊源11.1网络人格权保护概述
《电子商务法》第5条、第23条和第24条明确了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承担个人信息保护义务,以及在用户信息收集、查询、更正、删除以及用户注销的方式和程序方面的具体要求。第25条确立了电子商务各相关主体对个人信息、隐私和商业秘密严格保密的义务规则。11.1.2
网络人格权保护的范围及类型11.1网络人格权保护概述
《民法典》人格权编中具体人格权的篇章安排,采取了“物质性人格权—身份型人格权—评价性人格权—自决型人格权”这一原创性的编排模式。其中,物质性人格权作为人的生存基础,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身份型人格权是表明主体身份的人格权,包括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评价性人格权所针对的是社会公众对特定权利主体品格、能力、社会影响等所给予的综合评判,包括名誉权与荣誉权;自决型人格权主要包括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民法典》人格权编不仅明确定义了隐私和隐私权的概念,还规定了对隐私权构成侵犯的各种行为表现或情形,为隐私权的保护提供了具体的规则和依据,也为相关主体提供了行为指引,并努力寻求隐私权保护与维护公共利益之间的价值衡平。此外,《民法典》第1034条第二款规定:“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而《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的规定与隐私权范围构成一定程度的重合。11.2.1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隐私权的概念。
我国,对隐私权的定义,学者们表述各不相同,例如我国大陆学者张新宝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居住不受他人侵扰以及保有内心世界、财产状况、社会关系、性生活、过去和现在其他纯属个人的不愿为外界所知悉的事务的秘密性权利”;王利明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他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空间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11.2.1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
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有的人格权范畴内,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第一,隐私权与知情权的冲突,导致隐私权在一定程度上向社会公共领域进行让渡,以维护私人权利和公共权利之间的利益平衡。
第二,从权利性质上看,信息社会中隐私权由传统的人格权利而被赋予了的财产性属性。
第三,由被动的支配权转向主动的自决权。11.2.2
网络隐私权的隐私范围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我国《民法典》结合网络隐私权的特点,将网络隐私划分为私密信息、私密活动和私密空间和私人生活安宁四种类型:
1、私密信息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个人隐私的表现形式,个人信息是指为生成主体所拥有的、足以对该主体构成识别的数据,生成主体是指个人信息被当作数据加以收集的自然人。2、私密活动是指个人与公共利益无关的、自己又不愿公开的日常生活、交往和通信往来等社会活动。11.2.2
网络隐私权的隐私范围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我国《民法典》结合网络隐私权的特点,将网络隐私划分为私密信息、私密活动和私密空间和私人生活安宁四种类型:3、私密空间不仅包括身体、桌子、抽屉、文件柜、个人电脑文件、房间和住所等在传统条件下固化的有形的空间,而且还包括个人的精神领域。在网络环境下,这些私人领域都抽象成无形空间。4、除上述三类情况外,任何其它侵扰了公民的私人生活安宁、给个人带来主观精神痛苦和经济财产损失的网络言行,都对个人的网络隐私权造成了侵害。11.2.3
网络隐私权的侵权方式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来自网络空间的隐私权侵害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网络服务商对个人资料的使用和传播。2、电子邮件、网络广告中的隐私侵权问题。3、专门的网络窥探业务。4、黑客对个人数据的窃取和传播。5、政府对个人数据的收集。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
(一)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1967年通过《信息自由法》,1974年正式制定《隐私权法》这部法律可视为美国隐私保护的基本法,它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收集和使用个人资料的权限范围,并规定不得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使用任何有关当事人的资料。1986年颁布了《电子通讯隐私权法案》,成为处理网络隐私权方面的重要法案,它规定了通过截获、访问或泄露保存的通信信息侵害个人隐私的情况、例外及责任、禁止任何人未经授权而故意非法进入电子储存资料系统,禁止向公众提供电子通讯服务的供应商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通讯内容提供给任何未经批准的实体。
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
(一)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2000年4月21日,第一部关于网上隐私的联邦法律《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正式生效、该法规定,网站在搜集13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前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并允许家长保留将来阻止其使用的权利,网站还必须说明所要收集的内容以及将如何处理其使用的权利。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
(二)欧盟对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与美国相比,欧盟更注重通过立法来保护个人资料的安全,主张订立严格的保护标准,并通过设立特别委员会,敦促各欧盟成员国以立法的方式保护网络隐私权。最有代表性的就是95年《欧盟个人资料保护指令》,简称《指令》,《指令》规定,欧盟各国必须根据该指令调整或制定本国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其调整对象广泛全面,包括:个人数据处理的形式;个人数据的收集、记录、储存、修改、使用或销毁;以及网络上资料的收集、记录、查寻、散布等都有规定。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
(三)法国对网络权的立法保护。法国颁布民法典较早,一开始没有对人格权做出一般性规定,也没有对隐私做任何规定。但1970年,《民法典》增补了第九条规定隐私权,该条规定:任何人有权使其个人生活不受侵犯;法官在不影响赔偿所受损失的情况下,应规定一切措施,诸如对有争议财产的保管、扣押以及专业为防止或停止侵犯个人私人生活的其它措施。但这种保护是笼统而难以操作的。在随后的法律实践中,法国在个人隐私权保护方面没有什么进展,时至今日,也没有针对隐私权的专门立法,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更是无法可依,只能援引《刑法》、《新刑法》和《计算机与自由法》中的相关规定。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
(四)日本网络隐私权的立法保护。二战前,日本民法没有关于隐私权的规定,也没有司法判例。二战后,日本修改民法典,确立“个人尊严及两性平等”为民法解释的最高准则,私生活的权利被理解为受民法709条保护的人格权,包括干名誉之中。有关隐私权的判例也得到承认。隐私权在日本是受法律间接保护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立了私生活保护研究会,对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制定新法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
(五)中国台湾地区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台湾民法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其保护采取间接保护的方式。1995年,制定了《电脑处理个人资料保护法》及施行细则,调整对象涵盖公务机关与咨询、医院、学院、电信、金融、证券、保险、大众传媒等非公务机关,其内容是相当完备的。
1999年4月,台湾修订民法债编在第195条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具体人格权,确立了隐私权的直接保护制度,使台湾成为重视隐私权保护的地区之一。在台湾,侵犯个人隐私构成犯罪的,可以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侵害的是公务机关保存的个人资料档案,可被判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一)行业自律模式
行业自律模式是指由公司或者产业实体制定行业的行为规章或行为指引,为行业的网络隐私保护提供示范的保护模式。
1、网站制定隐私保护政策。网络隐私权的主要权利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得到实现的重要途径是网站隐私权政策,也有人称之为网站隐私权制度或网站隐私权声明、网站隐私权条款等。
2、建设性的行业指引。不同于网站的单独行为,而是由业界成立网络隐私保护组织或由业界的联盟组织发出个建设性的行业指引,要求大家共同遵守。但是,由于这些组织的行为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确切的定位和有效的监管,致使这些行业指引也只是建设性的,在网络各界主体眼里也是仁者见仁,褒贬不一,也就影响了其有效执行。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一)行业自律模式
行业自律模式是指由公司或者产业实体制定行业的行为规章或行为指引,为行业的网络隐私保护提供示范的保护模式。
3、自律性规范与第三方认证相结合。网络隐私权联盟提出了自我规范原则权第三方机构监督执行原则,凡加入第三机构的商业网站,必须通过这一机构的网络隐私保护合格认证,获得这一机构颁发的易识别的徽章或记号,业界又称之为“保护程度标志化”。
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二)立法规制模式
1、一般立法模式
这种模式为欧盟、香港地区、新西兰、中两欧和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采用。它是指制定关于资料隐私保护的综合的一般性规范文化,通过建议一个公共的机构来强制实施综合的网络隐私保护。
2、特别立法模式
某些国家不制定普遍的资料隐私保护的法律规则,而在特定领域制定法律,如VCD租借记录、金融隐私和医疗记录隐私等。在另外一些国家,特别立法只是用来补充普遍立法的不足,对于特定的信息类别提供更加严格的保护,即采用一般立法与特别立法双轨并行的机制。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
(三)技术保护模式
技术保护模式是指随着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以技术为基础的商业运用系统,互联网的用户能够使用不同的程序和系统以实现不同程度的隐私保护和通讯安全。事实上,技术保护模式是将消费者隐私的希望寄托于消费者自己手中,通过某些隐私保护软件,在消费者进入某个收集个人信息的网络时,该软件会提醒消费者,什么样的个人信息正在被收集,由消费者决定是否继续浏览该网站,或者,由消费者在软件中预先设定只允许收集特定的信息,除此之外的信息不许收集等。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我国网络隐私立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宪法第38条、第39条、第40条关于公民人格尊严、私人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规定为其他部门法及司法解释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民法、刑法、诉讼法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统计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单行法规中都有关于隐私权保护的零散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11.2.4
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11.2网络隐私权概述
我国网络隐私立法体系的基本结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亦明确指出:“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则将隐私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利益,不失为立法的一大进步。但是,该解释仍未从法律上确立隐私作为一项独立民事权利的地位,隐私权仍不能与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并列,这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11.3.1
个人信息的含义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的概念。
我国《民法典》定义个人信息为“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值得注意的是,《个人信息保护法》从个人信息中排除了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11.3.1
个人信息的含义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个人信息的构成要素。
个人信息的构成要素分为实质要素和形式要素。
1、实质要素。个人信息的实质要素是指构成个人信息在内容上不可或缺的法律要素,又称个人信息的一般要素。
2、形式要素。个人信息的形式要素是指构成个人信息必须满足的特定形式要素,又称构成个人信息的特别要素。构成个人信息的形式要素有两个:得以固定和可以处理。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1、公开原则。
一是政府所持有的个人信息必须对本人公开,不得持有秘密的个人记录,个人有权知道政府是否存在有关于他的记录以及记录所记载的内容,并有权要求得到复制品,除非法律有免除公开的规定。二是个人信息记录保管系统不得以秘密的形态存在,关于个人信息的开发、运用及其方针、政策等,必须向全社会公开,以使个人信息能够轻易被查明和利用。
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2、信息正确原则。
该原则一方面赋予个人对于政府所保存的个人信息有修改该信息内容的权利,个人如果认为关于自己的记录不正确、不完全或者不及时,可以请求制作记录的行政机关予以删除、修改或完整化。另一方面,保持个人信息的政府也负有积极责任,必须保证信息的正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3、收集限制原则。
政府所能收集的有关个人信息的种类必须受到限制,并且政府收集该种信息的方法或手段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要件。美国《隐私权法》规定,政府收集个人的信息,如果可能导致对他做出不利的决定时,必须尽可能地由他本人提供,避免政府根据第三者提供的错误或存有偏见的信息而对执行职务相关和必要的范围内收集个人的信息。政府对任何个人信息的收集都应采取合法、公正的手段,于适当的场所并通知信息本人或取得本人的同意。
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4、目的明确化的原则。
个人信息的收集目的应于信息收集时加以明确,其后信息的利用不应与该收集目的之达成相矛盾。日本《个人信息法》禁止在信息处理目的以外的信息利用和提供。瑞典隐私权保护法规定,应该为了明确而限定的目的保持个人资料档案,与目的不符的资料,不得装入档案,没有明确的目的,个人资料不得被收集、公开和使用。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5、使用限制的原则。
个人信息的使用限制包括持有信息的政府内部使用的限制和将信息提供给外部使用的限制两类。前者是指保持个人信息的行政机关,内部官员执行职务时可以查阅个人的信息,无需征得本人的同意,但只限于职务需要的范围以内使用个人的信息。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6、信息管理原则。
政府应制定合理适当的信息管理方针及业务方法,以保障政府对有关个人信息收集、占有、使用及公开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对于参加个人信息制作、保持和使用的政府工作人员,必须制定相应的行为规则以供遵守。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作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内容,各国有关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均体现了以下几项法律原则:
7、法律救济原则。
对政府不依法收集、利用和公开个人信息、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个人可以请求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11.3.2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原则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我国2021年颁布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利用个人信息的原则,包括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公开、透明原则,公开个人信息处理规则,明示处理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应当保证个人信息的质量,避免因个人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对个人权益造成不利影响;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收集。
网络个人信息收集可以定义为:是指以建立个人信息档案为目的,而取得自然人个人信息的行为。在个人信息保护法领域,收集并不仅仅限于以电脑等自动化的方式实施的收集。收集是一个以主观目的为要素的法律概念,包括目的要素和行为要素两个方面:(1)目的要素是指个人信息的收集需要具备的目的。
(2)行为要素是指信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条件为获取信息而实施的行为。行为要素包括对信息主体自愿透露自己个人信息的行为的接受。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收集。
网络个人信息收集法律关系的收集主体应当严格限定其范围和规范,根据收集信息机关性质的不同,数据收集主体可分为公务机关和非公务机关:(1)公务机关手机行为必须限制在职权行为或职责范围内,且遵循必要性原则。公务机关收集网络个人信息资料,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与职责范围内的行为。(2)公务机关收集主体,是指并非依法行使国家公共权力,而收集网络个人信息资料的其他组织或个人。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处理。
个人信息处理,通常是指个人信息的数据的存储、编辑、变更、检索、删除、传输、封锁以及比对等行为。“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存储。德国《联邦个人数据保护法》第3条第5项第1款规定:“储存,指基于进一步处理或利用之目的,将个人信息纳入、收录或保存于资料媒介。”
2、编辑。编辑也称编校,是指对数据和资料的重新编排,包括文件数据的内容、格式、版式的修改等。
3、变更。变更是对已储存的个人信息的内容进行的变更,而不包括对个人信息存在形式的改变,如将纸质介质媒介上的个人信息输入计算机,不构成变更。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处理。
个人信息处理,通常是指个人信息的数据的存储、编辑、变更、检索、删除、传输、封锁以及比对等行为。“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4、检索。检索是指从文件中找出和选择所需个人信息的一种操作。
5、删除。作为法律概念的删除是指将已储存的个人信息的全部或一部分清除或抹去,使其不能重现。
6、传输。传输主要是指将已储存的个人信息以一定方式传递给接收人(第三人)。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处理。
个人信息处理,通常是指个人信息的数据的存储、编辑、变更、检索、删除、传输、封锁以及比对等行为。“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
7、封锁。封锁是德国个人信息立法的首创的概念,是指采取一定的措施,限制对已储存的特定个人信息的继续处理或利用的行为。
8、个人信息比对。个人信息比对,又称个人信息计算机比对,或者资料比对、资料匹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储存个人信息的数据库,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利用计算机程序将数据库内的个人信息进行连接比对。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处理。
我国《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的个人信息的处理方式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第1038条规定:“信息处理者不得泄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加工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该条第二款明确:“信息处理者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其收集、存储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的,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按照规定告知自然人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11.3.3
个人信息保护的义务规范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网络个人信息的利用。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13条规定:“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信息处理者方可处理个人信息:(一)取得个人的同意;(二)为订立、履行个人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所必需,或者按照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和依法签订的集体合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所必需;(三)为履行法定职责或者法定义务所必需;(四)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者紧急情况下为保护自然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所必需;(五)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信息;(六)依照本法规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个人自行公开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个人信息;(七)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11.3.4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在立法实践中,各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均有规定,形成了两种保护模式,抽象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和抽象规定与例示相结合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抽象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是以一般立法的方式对个人信息做出界定,而没有在法律中予以例示。如德国《个人资料保护法》第3条“关于特定或得特定之自然人属人或属事的个别资料”,德国法中强调“个人关联性”的一般原则,而在具体立法中没有列举何种资料属于属人或属事的个别资料。
11.3.4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在立法实践中,各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均有规定,形成了两种保护模式,抽象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和抽象规定与例示相结合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
抽象规定与例示相结合的个人信息立法保护,是指法律中除了规定个人信息的一般立法保护外,还对其种类作了例示性说明,如欧盟1995年《个人数据保护指令》第2条“指有关识别或足资识别自然人之任何资讯;足资识别之人指直接或间接能予识别者,特别是以参考识别号码或以其身体、生理、精神、经济、文化或社会属性之一项或多项特定因素”。11.3.4
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模式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我国《民法典》第1035条规定了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的原则,即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明确了不得过度处理的四个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11.3.5
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法律责任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行政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6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或者处理个人信息未履行本法规定的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应用程序,责令暂停或者终止提供服务;拒不改正的,并处一百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67条确认:“有本法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记入信用档案,并予以公示”。国家机关不依法履行个人信息保护义务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11.3.5
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法律责任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民事责任: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9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造成损害,个人信息处理者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按照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或者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确定;个人因此受到的损失和个人信息处理者因此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赔偿数额”。
我国《民法典》第1036条规定:处理个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为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一)在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的范围内合理实施的行为;
(二)合理处理该自然人自行公开的或者其他已经合法公开的信息,但是该自然人明确拒绝或者处理该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
(三)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该自然人合法权益,合理实施的其他行为。11.3.5
侵犯个人信息权的法律责任11.3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
刑事责任: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1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规定呼应了刑事法律的制度性安排。11.4.1
名誉权的基本内容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我国《民法典》明确“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名誉作为法律上的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1)社会性。评价的内容源于特定主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公众的社会反映,就无所谓名誉。
(2)客观性。名誉是客观的评价,即外部社会对特定主体的评价,而不是个人的自我认识。
(3)特定性。名誉是公众对特定主体的社会评价,名誉的特定性表现为社会评价的是某个主体,而非某些主体。
(4)观念性。名誉虽具有客观性特征,但它的表现形态却是观念的形态,存在于公众的观念之中。
(5)时代性。在不同的时代,人的名誉观有所不同。11.4.1
名誉权的基本内容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名誉权是一种由民事法律规定的民事主体所享有的获得和维持对其名誉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人格权。名誉权的法律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第一,专属性。名誉权的专属性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名誉权是主体所固有的,随着主体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二是指名誉权与主体不可分离。名誉权不能被主体所抛弃、转让,也不受他人剥夺,更不能为其它主体所继承。
第二,特定性。名誉是公众对特定主体的社会评价。名誉的特定性表现为认定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必须有侵权行为指向特定的对象。如果指向的是不能够予以具体确定的团体或个体,则无所谓名誉权的被侵犯,也无法对此进行法律保护。11.4.2
网络名誉权侵权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1、网络名誉权侵权的概念和特征。
网络名誉权侵权,是指行为人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的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与传统名誉权侵权相比,网络名誉权侵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侵权表现形式的技术性。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却仅限于以图片和文字表现的诽谤、书面侮辱、发表失实报道等行为方式。
第二,侵权行为实施的便利性。网络名誉权侵权的表现形式,以及需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实现的特点都使得足不出户的行为人只需轻松地运用手中的鼠标和键盘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实施网络名誉权侵权行为。
第三,侵权传播的迅捷性。
第四,侵权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第五,侵权主体的隐蔽性。11.4.2
网络名誉权侵权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2、网络名誉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网络名誉权侵权也应包括以下四个构成要件:
第一,有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第二,该行为造成了权利人名誉权受到损害的事实。
(1)名誉利益的损害。
(2)精神利益的损害。
(3)附带的财产损害。
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四,侵权人主观方面存在过错。11.4.2
网络名誉权侵权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我国《民法典》第1025条规定的名誉侵权行为包括:(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同时,《民法典》要求行为人承担的合理核实义务,应当考虑下列因素:(一)内容来源的可信度;(二)对明显可能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三)内容的时限性;(四)内容与公序良俗的关联性;(五)受害人名誉受贬损的可能性;(六)核实能力和核实成本。11.4.3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完善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的现状。
(1)1997年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方法》。该法第5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
(2)2000年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该法第9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在电子公告服务系统中发布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内容的信息。
(3)200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该法第57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内容的信息。11.4.3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完善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的现状。
(4)2002年国务院发布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该法第12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者和上网用户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复制、查阅、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内容的信息。
(5)2020年《民法典》颁布以来,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具体加以规范,网络名誉权法律渊源也因此得以丰富健全。因为《民法典》是民事基本法,任何民商事行为规范均应以其为指引。11.4.3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完善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的制度完善。
我国《民法典》首次以立法方式明确定义“名誉”的内涵,即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这一规定弥补了长期以来《民法通则》、《民法总则》等民事基本法的笼统表述,并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更为权威的指示。此外,《民法典》赋予名誉权人有提出异议并请求行为人采取更正、删除等必要措施的权利。这方面在《电子商务法》中的“避风港规则”有所体现。但是,网络名誉权仍需在《民法典》基础上继续完善立法制度。11.4.3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完善11.4网络名誉权概述
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的制度完善。
为加强网络名誉权保护,有学者建议我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设立网络名誉侵害报案制度,明确各地公安机关对网络名誉侵害的匿名者负有对受害人的告知义务。
2、出台网络名誉权保护条例,明确网络服务商与侵权人对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国外关于服务商在网络名誉权保护中的法律责任与注意义务已较明确和规范。
3、通过司法解释,明确侵害人在线名誉侵权的法律责任及赔偿标准。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基本案情:原告作为政协委员公开发表假日改革提案后,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网络用户于百度贴吧中开设的“蔡继明吧”内,发表了具有侮辱、诽谤性质的文字和图片信息,且蔡继明的个人手机号码、家庭电话等个人信息也被公布。百度公司在“百度贴吧”首页分别规定了使用“百度贴吧”的基本规则和投诉方式及规则。其中规定,任何用户发现贴吧帖子内容涉嫌侮辱或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或违反贴吧协议的,有权按贴吧投诉规则进行投诉。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基本案情:蔡继明委托梁文燕以电话方式与百度公司就涉案贴吧进行交涉,但百度公司未予处理,梁文燕又申请作“蔡继明贴吧”管理员,未获通过,后梁文燕发信息给贴吧管理组申请删除该贴吧侵权帖子,但该管理组未予答复。2009年10月13日,蔡继明委托律师向百度公司发送律师函要求该公司履行法定义务、删除侵权言论并关闭“蔡继明吧”。百度公司在收到该律师函后,删除了“蔡继明吧”中涉嫌侵权的网帖。蔡继明起诉百度公司请求删除侵权信息,关闭“蔡继明吧”、披露发布侵权信息的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以及赔偿损失。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裁判结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一审认为,百度贴吧服务是以特定的电子交互形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信息发布条件的网络服务,法律并未课以网络服务商对贴吧内的帖子逐一审查的法律义务,因此,不能因在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电子公告服务中出现了涉嫌侵犯个人民事权益的事实就当然推定其应当“知道”该侵权事实。根据《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网络服务商仅需对其电子公告平台上发布的涉嫌侵害私人权益的侵权信息承担“事前提示”及“事后监管”的义务,提供权利人方便投诉的渠道并保证该投诉渠道的有效性。百度公司已尽到了法定的事前提示和提供有效投诉渠道的事后监督义务,未违反法定注意义务。百度公司在2009年10月15日收到蔡继明律师函后,立即对侵权信息进行了删除处理,不承担侵权责任。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裁判结果:由于百度公司已经删除了侵权信息并采取了屏蔽措施防止新的侵权信息发布,蔡继明继续要求百度公司关闭涉诉贴吧于法无据,且蔡继明因公众关注的“国家假日改革”事件而被动成为公众人物,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出于舆论监督及言论自由的考虑,应当允许公众通过各种渠道发表不同的声音,只要不对蔡继明本人进行恶意的人身攻击及侮辱即可。而“蔡继明吧”只是公众舆论对公众人物和公众事件发表言论的渠道,以“蔡继明”命名吧名只是指代舆论关注的焦点,其本身并无侵害其姓名权的故意,对关闭“蔡继明吧”的请求不予支持。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裁判结果:关于蔡继明诉前要求百度公司提供相关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百度公司依照《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第十五条未直接向蔡继明提供侵权网络用户信息,并无过错。蔡继明诉讼请求百度公司提供上述信息,百度公司亦当庭表示在技术上可以提供,故蔡继明要求百度公司通过法院向蔡继明提供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信息的诉讼请求理由正当,一审法院对此予以支持。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裁判结果: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百度公司在收到梁文燕投诉后未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直至蔡继明委托发出正式的律师函,才采取删除信息等措施,在梁文燕投诉后和蔡继明发出正式律师函这一时间段怠于履行事后管理的义务,致使网络用户侵犯蔡继明的损害后果扩大,应当承担相应侵权责任。根据本案具体情况,百度公司应当赔偿蔡继明精神抚慰金十万元。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典型案例)本章案例典型意义:本案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边界问题,在三个方面具有参考意义:一是通知人通知的方式及效果与网络服务提供者公示的方式存在关系,只要通知人满足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公示的通知方式,网络服务提供者就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二审法院认定原告委托的代理人投诉至原告律师函送达之间这一段期间的责任由百度公司承担,即以此为前提。二是判断网络服务提供者是否知道网络用户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权益,不能仅以其提供的服务中出现了侵权事实就当然推定其应当“知道”。三是要注意把握对公众人物的监督、表达自由与侵权之间的界限,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一、二审法院对删除“蔡继明吧”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利益衡量妥当。本章小结
网络人格权的法律保护包括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和网络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三个部分主要内容。本章分别从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网络名誉权概述和我国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加以阐述。着重对网络隐私权的法律性质、国际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比较、个人信息的含义以及网络名誉权的侵权进行研究。
本章习题1、什么是隐私权?试述网络隐私权与传统隐私权的区别与联系。2、网络隐私权侵权一般包括哪些侵权方式?3、美国网络隐私权立法保护有哪些特点?4、个人信息的构成要素有哪些?5、简述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基本模式。6、试述我国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名誉权保护制度。电子商务法(第3版)主编
秦立崴
秦成德第12章
电子商务市场规制学习目标案例导入12.1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12.2电子商务反垄断的法律规制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12.4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12.5电子商务市场的监管12.6电子商务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本章案例本章小结本章习题
本章阐述了电子商务市场垄断和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通过本章的内容,学生应了解电子商务垄断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特点及表现形式。本章对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介绍了电子商务行政与行业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学习目标屏蔽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案(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案例导入案情介绍:原告某信息技术(北京)公司系优酷视频网站的经营者,被告杭州某软件公司开发的某网App下载页面显示“某网是目前国内最好用的广告过滤软件,完全免费!唯一有效拦截全网热门App广告(优酷土豆……等)”。用户下载某网App后,通过步骤引导用户设置广告屏蔽功能,并在首页显示当日屏蔽内容。用户打开某网App并启用屏蔽功能后,观看优酷视频时会跳过视频前广告。某信息技术(北京)公司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杭州某软件公司立即停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及运营某网App,赔偿某信息技术(北京)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6万元。屏蔽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案(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案例导入裁判内容:法院经审理认为:首先,某信息技术(北京)公司因向视频用户播放广告而获取广告收益,杭州某软件公司因吸引观看优酷视频的用户使用某网App而获得利益。即便杭州某软件公司暂时无盈利,但是互联网经济是“眼球经济”,事实上已经扩张了某网App的市场,故二者具有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竞争关系。其次,某信息技术(北京)公司据此获得的商业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属于具有可诉性的利益。屏蔽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案(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案例导入裁判内容:杭州某软件公司不仅对其屏蔽优酷视频广告功能进行图文宣传用以吸引用户下载使用,而且在用户下载某网App后,通过步骤引导用户设置广告屏蔽功能,并在首页显示当日屏蔽内容,杭州某软件公司已不仅仅是软件的提供者,其实施的不再是简单地帮助、教唆行为,而是利用了不愿付费且不愿看广告的用户作为其实施屏蔽视频广告的载体。因此,杭州某软件公司的行为与屏蔽优酷视频广告建立了直接联系,自然应由杭州某软件公司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综上,一审法院判决杭州某软件公司立即停止通过某网软件屏蔽优酷视频播放页面中出现的片头广告的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32万元。一审宣判后,杭州某软件公司提起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屏蔽视频广告不正当竞争案(杭州互联网法院2018)案例导入裁判要旨:
1.商业模式本身不受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但是经营主体基于正当商业模式所获取的合法利益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
2.屏蔽视频广告软件的开发者及运营者如果有明确的侵权指向、明显的步骤引导,利用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系直接侵权。12.1.1
电子商务市场准入登记制度12.1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实行市场进入登记制,经营者要进入电子商务市场实行事先登记制,便于行政部门动态掌握市场基本情况,以便加强监管,规范行业运作。实行事先登记制,可为未来解决税收问题提供前提条件。为提高整体效率,避免对电子商务的发展限制太多,这个登记应实行核准制。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的《网站名称登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颁布实施,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2.1.2
电子商务企业法人的登记管理12.1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电子商务法》确立了平台经营者的代理管理平台公共事务的准行政职能地位。该法第27条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要求申请进入平台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经营者提交其身份、地址、联系方式、行政许可等真实信息,进行核验、登记,建立登记档案,并定期核验更新”。然后,“按照规定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提示未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营者依法办理登记,并配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为应当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经营者办理登记提供便利”(第28条)。
此外,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向税务部门报送平台内经营者的身份信息和与纳税有关的信息,并应当提示依法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电子商务经营者依规办理税务登记。12.1.3
不同的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政策12.1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
电子商务企业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采取电子商务交易手段的传统企业,包括法人企业和非法人企业;一类是采取为电子商务交易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和辅助服务的现代互联网服务商(ISP),主要有互联网联结商(IA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ICP)等。12.1.3
不同的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政策12.1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电子商务法》第10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但是,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个人利用自己的技能从事依法无须取得许可的便民劳务活动和零星小额交易活动,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不需要进行登记的除外”。
不过,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的电子商务经营者在首次纳税义务发生后,应当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办理税务登记,并如实申报纳税(第11条)。
12.1.3
不同的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准入政策12.1电子商务市场准入制度
电子商务经营者从事经营活动,依法需要取得相关行政许可的,应当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第12条)。《电子商务法》第15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在其首页显著位置,持续公示营业执照信息、与其经营业务有关的行政许可信息、属于依照本法第十条规定的不需要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情形等信息,或者上述信息的链接标识”。12.2.1
电子商务中的垄断12.2电子商务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我国反垄断法所规定的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行为人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总是针对特定的市场范围——相关市场而言,相关市场大小范围的确定是认定构成市场支配地位的前提。12.2.1
电子商务中的垄断12.2电子商务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对市场支配地位进行界定有三个重要的标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结果,分别对应经营者的市场份额、市场行为和盈利情况,在认定经营者是否构成市场支配地位时,要综合上述三种因素进行判定。我国反垄断法规定,在认定经营者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时,除了要看经营者自身的市场份额外,还要考虑其他市场主体的市场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状况、经营者控制销售市场的能力、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的难易程度、对该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等因素。12.2.2
电子商务中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12.2电子商务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2022年11月1日正式生效的欧盟《数字市场法》的立法目标有四方面:
首先,依靠“守门人”在单一市场提供服务的企业用户能够获得更公平的商业环境;
其二,创新者以及初创企业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获得进行公平、充分、不受限制的竞争和创新机会;
其三,消费者能够自由地选择价格更为合理的网络服务,以及自由地更换网络服务提供商;
其四,“守门人”不得对依赖其平台服务的企业用户和消费者采取不公平的限制或交易条件,不得维持或扩大其不正当的竞争优势。12.2.2
电子商务中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12.2电子商务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2018年颁布的《电子商务法》第22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因其技术优势、用户数量、对相关行业的控制能力以及其他经营者对该电子商务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等因素而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该条文为电子商务领域反垄断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
12.2.2
电子商务中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12.2电子商务反垄断的法律规制
2020年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目的是为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加强和改进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监管,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份征求意见稿的公布反映出我国平台经济领域反垄断形势仍然紧迫,法律供给尚不够充分;同时也是对国际上数字市场反垄断立法趋势的跟进。12.3.1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要件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市场主体间的正当竞争,排斥不正当竞争。我国2019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违反本法规定,扰乱市场竞争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行为。”12.3.1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概念和要件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电子商务实践中,不正当竞争行为表现为经营者在电子商务中采用各种虚假、欺诈、损人利己等违法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电子商务秩序的行为。电子商务中,构成不正当竞争应当具备以下要件:
(1)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具有经营性。
(2)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所侵害的对象。
(3)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违法性。
(4)电子商务中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危害性。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1.采用假冒或仿冒等混淆手段从事交易。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六条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下列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一)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二)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名称(包括简称、字号等)、社会组织名称(包括简称等)、姓名(包括笔名、艺名、译名等);(三)擅自使用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域名主体部分、网站名称、网页等;(四)其他足以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的混淆行为。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2.网络虚假宣传。
网络虚假宣传,既包括虚假宣传,也包括引人误解的网络宣传两种类型。就宣传的内容而言,包括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任何一项或几项的虚假宣传或者引人误解。虚假宣传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商品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如将国产商品宣传为进口商品等。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就一般的社会公众的合理判断而言,宣传的内容会使接受宣传的人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被宣传的商品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3.电子商务中的域名或商标抢注。
针对恶意抢注且用来从事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可以扩大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的解释,将其中的“市场交易”扩大解释为“有形市场交易”和“虚拟电子市场交易”两种。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3.电子商务中的域名或商标抢注。
这样在因特网上将他人厂商名称(商号)注册为域名并从事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便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那些利用因特网来从事有损于厂商名称(商号)拥有者商业信誉的不正当广告宣传行为,可以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修改为“经营者不得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这样利用广告手段通过因特网这个渠道所进行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范围,被侵权者就可以藉此获得法律的保护。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4.电子商务中的侵犯商业秘密。
在网络环境下保护网络用户的商业秘密,可采取多种形式和依据不同法律。一方面,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订立保密合同或在合同中加入保密条款,对商业秘密进行保护。另一方面,网络用户可以依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自己的商业秘密。当自己的商业秘密被人侵犯时,权利人可依《反不正当竞争法》获得民事和行政保护。该法第20条规定,凡侵犯商业秘密,给其所有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权利人可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外,我国《刑法》第219条还专门规定了侵犯商业秘密罪,必要时,这也将成为网络用户保护自己商业秘密的重要依据。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5.电子商务中的商誉侵权。
(1)运用网络广告贬损他人商誉。
(2)电子布告板上的商誉侵权。
(3)匿名的网络诽谤。网络环境下的商誉侵权有两个构成要件,即侵权人捏造、散布虚假事实和具有损害竞争对手商誉的主观目的。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第1款和第14条均是解决商誉侵权纠纷的起诉依据。
12.3.2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种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6.链接等技术性不正当竞争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2条要求经营者利用网络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该法的各项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技术手段,通过影响用户选择或者其他方式,实施下列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
(一)未经其他经营者同意,在其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中,插入链接、强制进行目标跳转;
(二)误导、欺骗、强迫用户修改、关闭、卸载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
(三)恶意对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实施不兼容;
(四)其他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12.3.3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1.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济、民事责任。
不正当竞争行为给被侵害的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
2.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责任。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行政责任的目的在于利用行政处罚的手段使被破坏的市场经济竞争秩序得以恢复。该法规定的行政责任形式主要包括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责令改正、消除影响、没收违法所得、罚款以及吊销营业执照等。12.3.3
电子商务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责任12.3电子商务反不正当竞争的法律规制
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是对违法行为进行的最为严厉的法律制裁,适用于那些对其他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经济秩序损害严重、情节恶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于刑事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只是作了原则规定,确定具体的刑事责任要适用中国刑事法律的相应规定。12.4.1
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及保护特点12.4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知情权、安全保障权受到极大的威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特征是:
(1)广泛性:每个公民都是消费者,其正当权益都应当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境内消费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也要得到同样保护。
(2)综合性:消费者权益涉及多个领域,受到多种法律部门及其分支的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必然要综合反映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如产品质量、计量、广告、价格管理、进口商检、食品卫生,药品管理,标准、商标法等;
(3)倾向性:消费者是消费权益保护法的保护对象,总体上讲,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平等,每一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一致,但实践中消费者处于客观不利地位,所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消费者侧重申张权利,而对经营者则侧重强调其义务。12.4.2
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2.4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1.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概述。
《经合组织关于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保护指南的建议》,从以下方面对消费者保护提出了指导性建议:(1)信息透明的、有效的保护。
(2)公平的商业、广告及销售行为。
(3)在线信息披露。
(4)确认过程。
(5)支付。
(6)争议解决和救济。
(7)隐私。12.4.2
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2.4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2.电子商务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在发生纠纷时,注意帮助、指导消费者引用《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有关格式合同和消费者知情权的规定,保护其自身的利益。12.4.2
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12.4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3.电子商务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但是,电子商务交易中,电子的交易信息在网络上传输地过程中,被他人非法的修改、删除或重放,包括网络硬件和软件的问题而导致信息传递的丢失与谬误以及一些恶意程序的破坏而导致电子商务信息遭到破坏等电子商务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消费者权益的维护。此外,如何对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识别,防止他人假冒交易的一方破坏交易也是需要考虑的。12.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博物馆地板砖铺设与文物保护合同3篇
- 2024年粤教沪科版九年级科学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浙科版选修3生物下册月考试卷
- 医疗实践中的实验教学策略探讨
- 办公新思维创意激发生产力
- 优化学生餐厅布局提升整体舒适度
- 2025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限公司检测事业部招聘32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公开招聘9人(北京)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中车下属企业公开招聘博士研究生20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交二航局校园招聘(昆明岗)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办公室装修招标文件范本
- 超星尔雅学习通《当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章节测试答案
- 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招聘历年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密码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参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期末 (试题) -2024-2025学年川教版(三起)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5届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 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4年中考英语专项复习训练:语法填空20篇【附解析】
- 安全生产方案及保证措施
- 中国华能招聘笔试题库2024
- 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梳理及真题训练(含答案)
- 《人工智能基础》课件-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