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38/05/wKhkGWcNzfyACaB0AALt4fId2_k560.jpg)
![八上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38/05/wKhkGWcNzfyACaB0AALt4fId2_k5602.jpg)
![八上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38/05/wKhkGWcNzfyACaB0AALt4fId2_k5603.jpg)
![八上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38/05/wKhkGWcNzfyACaB0AALt4fId2_k5604.jpg)
![八上语文第5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38/05/wKhkGWcNzfyACaB0AALt4fId2_k56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设计意图:通过简要回顾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导入,可以营造一种怀念、崇敬人民英雄的氛围,让学生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的意义有初步的认识,进而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思路1.检查预习(1)解题、认识作者。(2)积累字词。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工具书,掌握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2.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语句。(1)初识说明对象。设问1: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预设“人民英雄纪念碑”。设问2:本文介绍的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具有怎样的总体特征呢?预设人民英雄纪念碑总体上具有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2)梳理文章思路。设问1:读完课文,你觉得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预设全文可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具体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过程,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装饰花纹以及十幅浮雕。第1层(2、3):描绘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雄姿,说明兴建过程及重大意义。第2层(4—6):介绍纪念碑的题字、碑文、碑身造型和装饰花纹,以及碑座四周的浮雕。第3层(7—10):具体介绍十幅浮雕的内容。第三部分(11):抒写瞻仰纪念碑后的深切感受。设问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段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三、细读课文,理清说明顺序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同时勾画出文中表示地点变换和时间变换的词句。1.把握总体的说明顺序设问1:作者是边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边介绍的,请同学们根据勾画的相关词句,理清作者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路线及介绍路线。预设东长安街、天安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问2:请同学们标示出作者步入天安门广场后的行走路线。预设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台阶前——踏上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请同学们按照行走路线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设问3:当作者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站立在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前时,他又是如何将纪念碑介绍给大家的呢?预设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小碑座四周——碑顶——大碑座四周。2.理清局部的说明顺序设问1:文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具体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十幅浮雕的,它们各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课本上勾画出具体内容,并把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十幅浮雕内容按方位顺序列出来。)预设东→南→西→北(1839~1851年)→(1911~1925年)→(1927~1945年)→(解放战争时期)两条明确的线索表明此部分是以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进行介绍的。课件出示:方位顺序时间事件意义东面1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决心2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南面3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4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5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全国范围大革命风暴的爆发西面6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展开了以革命武装反对反革命武装的斗争7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北面8解放战争时期热烈支援前线解放全中国9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10欢迎、慰劳解放军3.掌握细节的说明顺序设问1:研读文中介绍第一幅浮雕的部分,看看可以分成几层,分别介绍了什么?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来介绍:第一句话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人物(群众)、地点(虎门)。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浮雕的画面。第二句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群众“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动词表达群众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一股股”展示了销烟场面的壮观。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形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第四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虎门销烟的历史意义。设问2:研读文中介绍第二幅浮雕的部分,说说作者是怎样介绍第二幅浮雕的。第二幅浮雕与第一幅浮雕相比,在写法上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事件的历史意义——“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最后形象地再现浮雕画面——“大刀”“梭镖”“锄头”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的热烈场面。因此,作者介绍浮雕一般包括交代事件、再现画面、揭示事件的意义三部分,运用的是逻辑顺序。全文使用的说明顺序总结:课件出示:本文的说明顺序1.作者的活动顺序: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介绍纪念碑结构的顺序: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3.介绍碑身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4.介绍十幅浮雕的顺序:东南西北的空间顺序、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师小结:作者介绍十幅浮雕的方法不尽相同,笔法富于变化,既给了读者不同的阅读体验,也避免了行文上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准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将观察方位交代清楚,在介绍时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此外,细节部分,比如介绍浮雕内容时,则选用逻辑顺序,让读者能如亲临般清晰地了解说明对象。作业抄写读读写写,积累字词。(必做)第2课时课时目标:1.深入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2.体会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学习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梳理概括,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有了初步了解,对本文的说明顺序也有了整体的把握。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课文,看一看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和写法来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体会其中的妙处。二、研读课文,探究语言写法本文虽然意在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给人以知识,但又不仅仅如此,它还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再读全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读者在清楚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具体构造的同时,体会到它“巍峨、雄伟、庄严”的特点的。1.品味文章语言本文除了结构清晰、能将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完美结合、感情充沛外,最大的亮点就是用语准确,富于变化。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圈点勾画出文中相应的语句。(1)词语运用准确。设问1:“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这句话中的“落成”可不可以换成“建成”或“造好”?为什么?预设不可以。因为“落成”含有庄重、庆贺的意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意义十分重大,如果用“建成”或“造好”等一般性词语,就无法表现其重要意义和作者崇敬的心情。设问2:“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句话中的“碑心石”可以换成“碑石”吗?不可以。“碑心石”三个字明确交代了毛主席的题字所在位置。如果换成“碑石”,那么题字的位置就不确切了。设问3:“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这句话中的“中国自古以来最大”可不可以删去?该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不可以删去。句中的“中国”表示地域范围,“自古以来”表示时间,“最大”表示程度。通过这一连串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地位。该句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高度,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雄伟的特点。师小结:本文用语准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词语精准贴切;②指代部位的词、短语和方位词使用准确;③恰当使用表示时间、范围或程度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使表达更确切。(2)语言富于变化。设问1:第2段写作者由远及近地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记叙。第2段记叙了作者瞻仰的行踪,通过记叙,把来到碑前的路线交代得一清二楚。设问2:文中介绍十幅浮雕时,除了说明,作者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请简要分析。记叙、描写、议论。作者运用记叙性语言简要叙述历史事件,同时运用描写性语言,让固定不动的十幅浮雕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的隧道,还原成一个个生命和场景,使人民英雄英勇无畏的伟大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此外,作者还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评论历史事件的意义。师小结:总之,本文以说明为主,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使语言富于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设问4: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而作者是以一个瞻仰者的身份来介绍说明的。这样的写作角度很容易使文章变成肤浅、单一的游览记述,但本文却写得内容丰厚而脉络清晰。作者写法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写作顺序的合理安排:将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巧妙地相结合,以作者瞻仰活动的路线,串起所有介绍点。多种表达方法的运用:以说明为主,有机地穿插记叙、描写、议论,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师小结:本文的魅力在于通过“我”的行踪,渗入个人体验,使人身临其境。文章找准了切入点,不仅是一篇详略得当的说明文,也是崇敬英雄的经典篇章,演奏着敬仰先烈、介绍说明对象与缅怀历史这三者交织而成的交响乐曲。结束语:人民英雄纪念碑是人们深切缅怀伟大革命先烈的情感寄托。从修建位置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重视,从碑文内容可以看出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以及人民英雄的丰功伟绩。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青年一辈,我们要学习、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资料链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历程在我国举行开国大典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30日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奠基典礼。随后,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铲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当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了现在的碑型图样,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的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人民英雄纪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落成,前后长达5年零8个月,可见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纪念碑用17000余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可见用料之多、石料之优良;周定舫的介绍文章发表于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的第二天,可见人们对人民英雄的缅怀和崇敬。作者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介绍详细生动,情感深厚,既介绍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上的特征,也突出了其伟大意义。作业参照本文介绍浮雕时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以“我喜欢的建筑”为主题,写一段导游介绍。板书设计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说明对象特征巍峨雄伟庄严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语言富于变化准确严谨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22梦回繁华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梳理本文的说明顺序,理清写作思路。了解本文主要采用的说明方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用说明方法的。(重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又富有文学色彩的特点,提高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自问世以来,它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它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猎物”,曾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它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演绎出了许多传奇故事,它是我国绘画史上的无价之宝。同学们知道这是哪幅画吗?(生:《清明上河图》。)没错,正是《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上河图》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魅力,能引得无数人为之倾倒。二、教学开展1.预习检查与知识链接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遒劲”“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重点字词。知识链接《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画中有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十分恢宏。2.寻“繁华”——欣赏一幅好画。《清明上河图》在作者眼中的突出印象是什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具体印证这一突出印象?突出印象是繁华。具体印证的句子有:(第3段)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第4段)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第4段)“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第4段)“在高大雄伟的城楼两侧,街道纵横,房屋林立,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厕等一应俱全。各类店铺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应有尽有。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第3段和第4段都提及“繁华”,两段有什么联系?第3段是概括总写繁华景象,第4段则是具体描绘繁华景象。两段之间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关系。文题为《梦回繁华》,作者围绕着《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繁华”?①人物繁多(不同阶层)商人、手工业者、市民、毛驴驮队、仆从、轿乘队伍、权贵、行旅、摩肩接踵的行人。②景色繁盛(早春气息)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树木新发的枝芽、北国早春的气息。③商业繁华(店铺种类)茶坊、酒肆、脚店、肉铺、沉檀香料等。④场景繁杂(漕运拱桥)第3段中提到“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宛如飞虹、规模宏敞、结构精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⑤时代繁荣(社会背景)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文化生活十分活跃。⑥工作繁忙(无暇一顾)呼唤叫喊、握篙盘索、驱赶、长途跋涉、无暇一顾。3.理“繁华”——理解一种思路◎默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完成学习任务单。关键句:第1段: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第2段: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这幅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第3段: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作品描绘了都城汴京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第4段: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后段描写汴京市区的街道。第5段: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学习任务单[参考答案]①整体介绍画作②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③空间④逻辑◎全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行文?请具体说明。全文采用了逻辑顺序行文,从画作的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写起,进而详细说明画作本身,最后介绍画作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按照“内涵—内容—价值”的思路展开,清晰而全面,重点突出。◎细读课文第4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画卷内容的?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第4段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1)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逐一具体介绍。先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扫墓归来的权贵,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2)接着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的船工,逆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上船夫呼喊、桥上的人呼应、行人围观的紧张一幕。(3)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绘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品种,最后介绍各行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分明、层次清晰地为我们说明,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序。4.析“繁华”——品味一篇好文◎如此恢宏的一幅画作,作者是如何将其解说清楚的呢?细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1)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通过具体而准确的数据,对《清明上河图》的大小加以说明,让读者对这幅画的规格有直观的了解。(2)打比方主要用来说明不太容易解说的内容,如“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将长卷的画面布局比作乐章,形象地概括了画作宏大、优美而富有变化的特点,将专业性很强的内容解说得通俗可感,而且给人带来一种艺术感。(3)摹状貌为将画面内容说明清楚,作者大量使用这一说明方法,着力描摹画面的整体和细节,化静为动,将画面转化为一个个生活场景,再现它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真实细腻而又准确恰当。如“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握篙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这紧张的一幕,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生动描绘画面细节,使读者对画面呈现的内容产生画面感。(4)引用主要用来说明画家生平和画面内容的写实性,直接引用文献,既清楚,又有权威性。◎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①语言既通俗易懂又不乏专业色彩,在专业性和普及性的结合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在向读者介绍《清明上河图》时,适当使用一些普通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术语,让本文不流于一般的泛泛介绍。②语言既平实准确又典雅优美,特别是在说明画面内容的部分,大量使用四字短语,将画面的整体和细节描摹得准确而细致,体现出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同时,这些短语典雅而富有文化意蕴,与文中说明对象的特点非常契合。5.悟“繁华”——深思一场梦境虽人物众多,场景复杂,但本文介绍得条理分明、细腻具体,那么作者想表达的只是繁华的内容吗?“梦回”的背后有什么深意呢?请同学们深入文本,去挖掘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结合写作背景思考)阅读提示中写道:有学者认为这幅画有揭示社会问题、劝谏宋徽宗之意,表现了画家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画作背后还蕴含着繁杂的历史内涵,值得我们思考。张择端生活的时代背景政治上:宋徽宗继位之初,重用蔡京,蔡京得势后,开始了自己的专权之路。蔡京培植党羽,把控朝政;收拢国家人事选拔、财政管理大权;停止用科举取士的方法。经济上:重税。除去农业上的苛捐杂税外,宋徽宗听取了蔡京竭天下财富用于享乐的建议。商业和农业上的重税,加深了民众对蔡京和宋徽宗的不满。外交上:宋徽宗在位期间,是北宋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当时发生了两件大事,即联金灭辽和靖康之变,宋朝还需要额外支付金国一大笔费用。思想上:宋朝的君王们推崇“重文轻武”思想。结合背景材料以及下列两则材料,再读第4段,小组讨论,抓住关键词句探寻画家和作者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材料一】这幅画中的两个片段:①一座城楼,城门大开,人来人往。这是城门重地,按道理应该是士兵林立,戒备森严。但我们却见不到一个守卫的士兵,可见城防缺失,守备松懈,军事薄弱。②几个人手扶栏杆远眺,两个孩子衣衫褴褛,伸手向他们乞讨,面对的却是无视或随意打发。【材料二】全卷的中心段情节是即将平息的一场交通事故,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是几个纤夫。当时船工们正在船顶上吃饭,纤夫本应该在离拱桥一定距离时停止拉纤,并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他们却一直埋头拉纤到拱桥底下,拱桥上下的行人发现了险情——桅杆迎面而来,大声呼救……①画卷中段主要关注船工、纤夫和船夫等底层人物。作者用“沉重”一词写出“粮包”的重量,写出船工的辛苦;“逆水行驶”写出纤夫们的艰辛;“聚集”“围观”写出世人的好奇和冷漠;“无暇一顾”除了生活忙碌之意,也淡淡透露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世人心态……这一组底层人物的逼真刻画,道出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同情。②“赶集的乡人”“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和“长途跋涉的行旅”之间构成了一种比照关系,而比照点则聚焦于三类人群的代步工具:长途跋涉的行旅是“骑驴而行”,以驴子作为代步工具;赶集的乡人是“驱赶着”“毛驴驮队”,没有代步工具;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是被众多仆从簇拥的乘轿者,把人像驴一样当作代步工具。这样聚焦于身份差异与代步工具的不同,意在凸显社会阶层的不平等。③乍一看,这座桥容易给人以“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宏大精美之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北宋京都的繁华。但是夹在“规模宏敞”“结构精美”“宛如飞虹”这些表达宏大绚丽意义的词语之间的却是“其桥无柱,以巨木虚架而成”,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暗示北宋巨大的危机。总之,《梦回繁华》认为,《清明上河图》所呈现的繁华充其量不过是热闹场面掩盖重大危机的虚假繁华,而社会阶层的分化则是贯穿“繁华”始终的一条暗线。这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其“写实性很强”,除却文章所言“画中所绘景物,与文献中有关汴京的记载完全一致”外,还应该有其言外之意,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国运危机。《梦回繁华》结尾水到渠成地给出了这样的结论:《清明上河图》“不是一般的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各阶层人物活动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结束语:一幅人物繁多、场景复杂的《清明上河图》,作者介绍得条理清晰、细腻具体,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样一幅传世名画,既是北宋当时繁荣的见证,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其中深刻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梦回繁华,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不负青春韶华,在今天这个繁华盛世,再创辉煌!三、作业布置1.读读写写,积累字词。(必做)2.课外阅读《故宫藏画的故事》《<清明上河图>三大未解之谜》《解读<清明上河图>》,进一步了解这幅名画。(选做)板书设计教学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阅读提示”,本文重点用来训练学生学会浏览与细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指导学生反复使用浏览全文和细读重点段落相结合的方法来自读课文,既注重文体特点,还注重文体知识。以“繁华”为主线,紧扣“繁华”一词,第二环节寻“繁华”,明确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初探文中所说的“繁华”之处,进而整体把握本文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锻炼学生快速梳理信息的能力;第三环节理“繁华”,着眼具体段落,快速又准确地把握文本,助益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第四环节析“繁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中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品味本文生动典雅的语言风格,再探文本内容;第五环节“悟”繁华,结合画作创作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隐藏于画作繁华背后的画家和作者的心情。最后总结归纳,推荐课外阅读,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以期达到课文学习虽已结束,学生趣味犹存的效果。教学反思: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说明文写作中形成科学、严谨的态度。语言运用:学习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的说明顺序,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难点)思维能力:结合课文实例,懂得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利用写作实践,学习把握事物特征的方法。(重点)审美创造:发现事物独一无二的美。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名言导入,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仔细观察,大家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的十根手指,每根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由此我们知道,即使是看起来一样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所以我们写说明文介绍某个事物时,要让人清晰明白,印象深刻,就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二、教学开展回顾教材,知特征本单元我们学过的几篇说明文,作者都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并以此为核心展开说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五篇文章的说明对象各有怎样的特征?课文说明对象的特征《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蝉》蝉的生活历程丰富多彩又“来之不易”《梦回繁华》《清明上河图》内容庞大,结构严谨,写实性强;绘画技法独特,笔法灵动师小结: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介绍事物形状、性质、构成,解说事物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都必须抓住事物特征。一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特征也是多层面的,一般表现在其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因此,要通过自己的介绍说明让别人准确了解事物,必须把它的与众不同之处介绍清楚。作比较,明特征为什么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说明呢?我们先来看下面的材料,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则材料抓住了小白兔的特征,让你更清楚地了解小白兔呢?材料一:小白兔全身覆盖着一层雪白的毛,它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有嘴,有鼻子,有眼睛,有耳朵,长着四条腿,一条尾巴。材料二:小白兔长着一身柔软的雪白的毛,两只耳朵很长,一双眼睛又红又亮,嘴巴是三瓣的。材料三:小白兔,披一身柔软雪白的长毛,蹲着时活像一个雪球。嘴巴尖尖的,嘴唇有三瓣。眼睛像一对红色的玻璃珠,见到阳光微微眯起。耳朵很长,有时直竖,有时抿在颈后,还会微微颤动。前腿短,后腿长,走起来一跳一跳的,尾巴短小。“材料三”抓住小白兔的外形特征,进行了准确而全面的介绍。而“材料一”是泛泛的介绍,“像别的哺乳动物一样”,便只有共性,缺少个性,看不出“小白兔”的特征;“材料二”的介绍能扣住“小白兔”的特征,但却是静态的,也不够全面。师小结:“材料三”在说明小白兔时,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介绍,然后抓住各部分的特点,采用准确、翔实的语言加以说明,突出特征,小白兔也就有了“个性”。这就告诉我们,抓不住特征的说明,就是缺乏个性的说明。得要领,抓特征了解了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怎样去抓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126,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抓住事物特征的基本方法。(1)细致观察,发现特征①观察须“五官开放”,充分利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所要说明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长短等进行看、听、尝、嗅、触等,必要时,还可以做实验,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②观察时,不但要看表面,还要看内部,要逐层剖析,仔细研究。比如我们写一座公园,就可以从公园的地理位置、空间范围、历史背景、环境布置等方面反复研究,挖掘出其“优美”“有文化气息”等特点。③观察还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或由近及远,或由东到西,或由点到面,或由外及里……,以更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2)学会比较,找出特征①同中求异。利用事物的形态相似,实质略有区别这一特点,准确地发现同类事物各自的个性特质。②异中求同。从错综复杂的不同环境中,排除不相干的因素,找出共同的特征。③横向比较。对多种相关事物进行比较,可以了解同类事物的共性特点。④纵向比较。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3)引用资料,丰富特征①引用丰富翔实的资料,有利于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相关资料,包括数据、图表、历史文献、研究资料等。②引用相关资料,能够使对象的特征更具体、准确。(4)说明方法,突出特征①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②作比较:能突出强调说明对象的特征。③举例子:能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④分类别:能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⑤打比方:能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⑥列数字:能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⑦摹状貌:通过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能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悟方法,理特征(1)寻找特征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写作实践”第一题,归纳坎儿井有哪些不同方面的特征,并简要概括其一两个特征。归纳概括后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级内分享。这份资料共8段,分别从坎儿井的建造环境与建造原因、形式与原理、来历、作用、技术难度、地位、今昔对比和现状这些方面进行说明,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这种水利工程,体现出坎儿井多方面的特征。从地理位置来看,坎儿井有适合干旱高温的山地、盆地的特征;从构造原理来看,坎儿井有巧妙结合井、渠来利用水资源的特征;从来历与价值来看,坎儿井有古老而环保的特征。(2)构思写作本次实践要求利用材料整理出一篇说明文,我们该如何整理?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认识。①文体要求写成说明文,即表达以说明为主,写作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坎儿井的有关知识。②说明时要突出坎儿井的一两个特征,这就要运用前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③利用材料整理文章不等于节录、照抄,要根据自己的思路,整合、组织材料,还要对材料的表述方式做一定程度的调整。④说明文一般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向读者介绍清楚就可以,而且教材中提供了材料,不需要做过多的补充。⑤题目可以直接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拟写。⑥材料中提供了多方面的知识,写作时要详略得当,不必面面俱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粤人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工业》听课评课记录1
- 八年级数学上册 12.3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 第2课时 角的平分线的判定听评课记录 新人教版
- 指导青年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协议书(2篇)
- 电力传输合同(2篇)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阅读与思考海伦-秦九韶公式》听评课记录1
- 【2022年新课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2 爱在家人间 听课评课记录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3-5 用比例解决问题 听评课记录
- 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数学听评课记录《13.4尺规作图(2)》
-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3.3《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听评课记录1
-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弧长及扇形的面积》听评课记录
- 2025年鲁泰集团招聘17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成都高新区七上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企业员工食堂管理制度框架
- 《辣椒主要病虫害》课件
- 电力沟施工组织设计-电缆沟
- 2024年煤矿安全生产知识培训考试必答题库及答案(共190题)
- 《法律援助》课件
- 小儿肺炎治疗与护理
- GB/T 36547-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接入电网技术规定
- 学校物业管理投标书范本
- 《高处作业安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