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人体内环境会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细胞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下列对于内环境的说法错误的是()A.胰腺分泌的物质不都属于内环境B.对血液离心分层,可以看到明显三层,其中最上层渗透压大部分取决于无机盐和蛋白质C.新冠疫苗从肌肉注射,它从起始部位到作用部位通过的内环境依次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D.细胞代谢需要氧气参与,氧气从红细胞到作用场所一共要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2.如图为绿叶中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得到的滤纸条色素带的位置,则说法正确的是()A.a位置为叶绿素aB.若用衰老的黄叶,则c、d条带不明显C.若研磨时不加入碳酸钙,可使色素带的颜色加深D.层析时,应让层析液达到d色素带的高度3.人体的血糖水平受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胰岛素降低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之一是促进A.肝糖原的合成 B.肝糖原的分解 C.葡萄糖的储存 D.葡萄糖的氧化4.为了研究根的向地生长与生长素和乙烯的关系,实验如下:将某种开花植物的根尖放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并加入少量蔗糖作为能源。发现在这些培养液中出现了乙烯,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下列叙述最严谨的是()A.需将另一个根尖放在不含生长素和等量蔗糖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B.由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根的近地侧乙烯的合成多,生长被抑制C.生长素与乙烯对根的生长表现为拮抗作用D.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5.“……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下列关于该句古文中涉及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次级消费者B.蝉与园中土壤内的蚯蚓都属于分解者C.该园只有捕食关系无竞争关系D.该园属于一个生态系统6.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细胞内Ca2+浓度升高,能触发囊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下图表示甘氨酸的释放和回收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间隙中的甘氨酸运输到突触后膜的过程需要消耗ATPB.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开启膜上的Na+通道C.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抑制突触前膜释放甘氨酸D.若突触前膜回收区受损,则可能会使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某草原上生活着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无角,通常情况下这种鹿的雌雄个体分群活动(生殖季节除外)。回答下列问题:(1)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___________(填“不同”或“同一”)种群。(2)群落是指________________,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3)该草原上的草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填组成成分),鹿、兔、狼和狐等生物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福建某岛上曾栖息着蛇和鹰等生物,科学家对其种群和群落进行相关调查,并得到黑眉锦蛇种群的入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要调查该岛上黑眉锦蛇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该方法常用于调查_____动物的种群密度。若要认识该岛上的生物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_____。(2)1~5年内该种群呈_____曲线增长,从物种之间的关系分析,出现该现象可能的原因有_____(答出两点)。(3)据图可知,第5年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10-20年,该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____年。(4)若该岛上的生态环境曾遭到严重破坏,经过若干年的综合治理才得以恢复,则该岛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_____,其演替速度较快的原因是_____。9.(10分)下图为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据图回答:(1)为预防蝗灾,可通过_____法调查蝗虫的幼虫——跳蝻的密度,监测蝗虫数量的变化。若要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需要研究_____这一种群数量特征。(2)图中a、b、c三个点中,_____点最可能为蝗虫的环境容纳量。预防蝗灾发生、应避免蝗虫种群数量到达_____点,原因是_____。(3)目前人类倾向于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蝗灾,如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这种方法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从而使其密度明显降低。此方法利用了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10.(10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1)细菌中的耐药基因最初大多是因______而产生的,其耐药机制有多种,有的是耐药基因通过______过程产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有的使细胞壁的渗透性发生改变,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等等。(2)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耐药率升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11.(15分)中国工程院院土、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带领的团队再次出征武汉。对于疫苗进展她回应:“在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P3实验室已分离到8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COVID-19),其中有几株非常适合做疫苗”。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2)该类病毒作为抗原侵入人体后,在体液中机体需要借助__________细胞产生的抗体将其凝集并抑制其繁殖,对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机体则需要通过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促其裂解并释放病毒。(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疫苗的接种率将会连年提升。接种冠状病毒疫苗能够预防冠状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再患冠状病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胰腺包括内分泌部和外分泌部,前者分泌的是激素,如胰岛素,可直接分泌进入内环境,而后者合成并分泌后直接进入导管中,分泌到消化道中,如胰液,A正确;B、对血液离心分层,可以看到明显三层,其中最上层为血浆,血浆渗透压取决于其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且大部分来自无机盐,B正确;C、新冠疫苗从肌肉注射,首先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而且随着血浆的流动可以到达全身各处,因此,它从起始部位到作用部位通过的内环境依次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淋巴液,C正确;D、细胞代谢需要氧气参与,氧气的作用部位是线粒体内膜,因此氧气从红细胞到作用场所一共要穿过细胞膜(1层膜)、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细胞膜(1层膜)、线粒体膜(2层膜),共6层膜,12层磷脂分子层,D错误。故选D。2、B【解析】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左到右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详解】A、a位置扩散距离最远,说明溶解度最大,表示胡萝卜素,A错误;B、若用衰老的黄叶,叶绿素含量较少,则c、d显现不明显,B正确;C、若研磨时不加入碳酸钙,可使色素带的颜色加浅,C错误;D、层析时,应让层析液达到a色素带的高度,D错误。故选B。3、B【解析】胰高血糖素主要通过促进肝糖元的分解来升高血糖浓度,B正确。故选B。4、B【解析】实验设计应抓住实验目的,分清自变量和因变量,区分无关变量,这样再根据对照实验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科学地确定实验设计思路。【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为了使实验更严谨,还需将另一些等量的根尖放在含等量蔗糖但不含生长素的培养液中,作为对照组,证明蔗糖的作用,A错误;B、根据此实验结果可推知,水平放置的植物的根向重力生长的原因是高浓度生长素诱导根细胞合成了乙烯,乙烯抑制了根近地侧的生长,B正确;C、适宜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细胞的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植物细胞的生长,乙烯抑制细胞的生长,且生长素浓度越高,培养液中乙烯的浓度也越高,根尖生长所受的抑制也越强,所以低浓度的生长素与乙烯,两者之间是拮抗作用,高浓度的生长素与乙烯作用具有协同作用,C错误;D、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在根本原因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同时含受环境影响,D错误。故选B。5、D【解析】1、从此古文中可以看出里面的生物包括:植物、蝉、螳螂、黄雀。各生物间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蝉以植物为食,螳螂捕食蝉,黄雀捕食螳螂,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是消费者。2、食物链的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终点是最高级别的消费者。【详解】A、分析古诗可以判断,其中蕴含的食物链为:树→蝉→螳螂→黄雀,即园中树是生产者,黄雀是三级消费者,A错误;B、蝉属于消费者,B错误;C、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该园中都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D、该园中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生态系统,D正确。故选D。6、D【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3)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4)传递特征:单向传导。【详解】A、突触间隙中的甘氨酸运输到突触后膜的过程属于扩散,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B、甘氨酸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不会开启膜上的Na+通道,B错误;C、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甘氢酸,C错误;D、若突触前膜回收区受损,突触前膜一直与囊泡融合释放神经递质,则可能会使突触前膜的面积增大,D正确。故选D。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同一(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的集合(3).群落(4).生产者(5).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解析】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把动植物遗体、排泄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详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故该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属于同一种群。(2)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因此该草原中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3)草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属于异养型生物。其能加快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即消费者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被生产者利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绝大多数动物属于消费者,它们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所以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点睛】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8、(1)①.标志重捕法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③.物种组成(2)①.“J”型②.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没有竞争者等(3)①.增长型②.20(4)①.次生演替②.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解析】题图分析,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当λ大于1且恒定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λ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图中第10-20年,种群数量逐渐下降。【小问1详解】黑眉锦蛇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研究一个群落,首先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小问2详解】1~5年内该种群数量增长情况为λ大于1且恒定,呈“J”型增长,T型增长需要满足的条件有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没有竞争者等。【小问3详解】第5年时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组成为增长型。10-20年,λ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下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小问4详解】该岛上发生的演替保留了土壤的基本条件,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由于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和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因而繁殖速度较快。【点睛】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其适用的对象、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群落的演替等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相关知识,难度不大。9、①.样方②.年龄组成③.b④.a⑤.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a点之前捕杀蝗虫可将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⑥.性别比例⑦.信息传递【解析】据图分析,曲线在b点以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b点时达到K值,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a点时种群数量处于K/2,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到c之间种群数量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详解】(1)跳蝻的活动能力较弱、活动范围较小,一般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与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其中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蝗虫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点时达到K值(环境容纳量);a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在a点之前捕杀蝗虫可将种群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进而预防预防蝗灾发生。(3)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可以破坏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其密度明显降低,该方法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了解不同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判断图中不同字母代表的点的含义,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10、(1)①.基因突变②.转录和翻译(2)①.正相关②.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看,细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自然选择,使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升高。【解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小问1详解】细菌中的耐药基因最初大多是因为发生了基因突变,产生了耐药基因,其耐药机制有多种,有的是耐药基因通转录和翻译过程产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有的使细胞壁的渗透性发生改变,阻碍抗生素进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