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省开远市第二中学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的箭竹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碱蓬等,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2.荔枝营养价值丰富,研究发现,荔枝有营养脑细胞的作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中写到“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罗浮山下四时春”体现了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B.“卢橘杨梅次第新”体现了次生演替的过程C.若“日啖荔枝三百颗”,则可能会出现尿糖症状D.荔枝树的光补偿点比荔枝树下生长的网纹草高3.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属于自变量的是()A.催化剂的种类 B.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C.产生气泡量 D.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4.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数量B.年龄结构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C.所有种群的种群密度都受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的间接影响D.所有种群的种群密度都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直接影响5.如果已知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1YYRR:1YYrr:1YyRR:lYyrr:2YYRr:2YyRr,并且也知道上述结果是按自由组合定律产生的。那么亲本的基因型是()A.YYRR×YYRr B.YYRr×YyRrC.YyRr×YyRr D.YyRR×YyRr6.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能受免疫排斥反应的物质为A.抗原 B.抗体 C.抗毒素 D.溶菌酶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态。问答下列相关的问题。(1)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湿地生态系统仍会因受到严重破坏而难以恢复原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请列举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至少两个)。(3)在治理被破坏的湿地生态系统时,需要遵循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如在开发利用湿地时,要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关系,遵循__________原理;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设计中一定要遵循__________原理;要顾及环境承载力,就得遵循__________原理。(4)某科研团队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繁殖湿地中的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在诱导愈伤组织所用的培养基中,均加入了一定量的蔗糖,其作用是__________。8.(10分)图1表示某哺乳动物()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像;图2表示该动物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数与核DNA数比例的变化关系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是___________,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_,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2)图1中,甲细胞有_____条染色体,____个染色体组。丁产生的子细胞称为______。(3)图2中曲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曲线de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4)图1细胞所处时期对应图2中曲线ef段的有_________________。(5)若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则正常情况下,甲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9.(10分)图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做出应答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问题:(1)左图中所示免疫方式是_____,图中细胞C称为_____。其中能够识别抗原的是细胞_______________。(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终身不再患麻疹。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_(用序号表示)。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细胞______,其细胞名称是_________,可以分泌产生_________。(3)据左图所示,细胞D可由细胞_____增殖分化形成。免疫学研究证明,如果细胞D产生了针对核蛋白的化学物质,会引起系统性红斑狼疮,该疾病在免疫学中属于____。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油漆等引起的,这在免疫学中称为_____反应。(4)右图表示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图中①表示_____,②与①相比作用后抗体的变化特点是_____。10.(10分)小张同学利用纸片、别针等材料制作DNA分子结构模型。下图是模型的一部分,请据图回答:(1)该模型中共有100个碱基,其中T(胸腺嘧啶)有20个,则G(鸟嘌呤)有________个。(2)图中①代表_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②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③代表_______(用英文字母表示)。11.(15分)每年的7月至9月为某品种苹果果实的成熟期。研究人员在此期间,每隔10天,采摘果树外围的果实测定其中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见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①在7月29日至9月27日期间,果实内_____含量下降,可导致成熟期果肉细胞的_____减弱,果实体积增大减缓。②在9月7日至9月17日期间,果实内_____和_____的含量增加,同时测得果实中花青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不断增多,果实的颜色和口味(成熟度)也会发生变化。(2)由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苹果果实的成熟是_____的结果。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A【解析】群落,也叫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详解】A、垂直结构上的分层是群落中的结构,竹林是种群,A错误;B、动物群落中垂直分布通常是因为植物提供的食物和栖息空间的原因,B正确;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类的食物有关,C正确;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和密度不同,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酸碱度、湿度和光照的影响,D正确。故选A。2、B【解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次生演替:当某个群落受到洪水、火灾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干扰,该群落中的植被受严重破坏所形成的裸地,称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开始的生物演替,称为次生演替。3、血糖平衡: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肌糖元、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详解】A、“罗浮山下四时春”是由于该地区温度较高,四季都像春天一样,体现了温度(物理信息)对生物的影响,A正确;B、“卢橘杨梅次第新”的意思是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并没有体现群落的演替过程,B错误;C、荔枝中含有大量的糖分,若“日啖荔枝三百颗”,则大量的糖分会使血糖升高,如果超过肾小管的重吸收阈值,多余的糖会随尿液排出体外,出现尿糖症状,C正确;D、荔枝树为阳生植物,网纹草为阴生植物,荔枝树的光补偿点比树下生长的网纹草高,D正确。故选B。3、A【解析】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图中所示自变量是无机催化剂“氯化铁”与有机催化剂“过氧化氢酶”,由自变量所引起的实验结果差异主要表现为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或产生气泡量。【详解】在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无机催化剂“氯化铁”与有机催化剂“过氧化氢酶”,即催化剂不同,催化剂的种类是自变量。故选A。4、B【解析】1、种群的特征:种群的密度、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的性别比例。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鉴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2、“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详解】A、种群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错误;B、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B正确;C、有些种群其个体没有雌雄之分,就没有性别比例这个数量特征,C错误;D、对于陆生植物来说,一般不存在迁入率和迁出率,D错误。故选B。5、B【解析】后代分离比推断法:(1)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则亲本的基因型均为杂合子;(2)若后代分离比为显性:隐性=1:1,则亲本一定是测交类型,即一方是杂合子,另一方为隐性纯合子;(3)若后代只有显性性状,则亲本至少有一方为显性纯合子。【详解】采用逐对分析法进行分析:(1)后代中YY:Yy=1:1,由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2)后代中RR:Rr:rr=1:2:1,由此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综合以上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故选B。6、A【解析】所有被生物体细胞识别为异己物质并受免疫反应排斥的物质,称为抗原。【详解】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受免疫排斥,抗体、抗毒素、溶菌酶均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综上所述,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故选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2)涵养水源、净化水质(3)①.整体性②.物种多样性③.协调与平衡(4)提供碳源、能源物质、调节培养基渗透压【解析】1、生态经济是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2、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故湿地生态系统会因受到严重破坏而难以恢复原状。【小问2详解】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小问3详解】整体性原理能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开发利用湿地时,要考虑社会、经济、自然的关系,遵循整体性原理;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系统的生产力,故要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在设计中一定要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要顾及环境承载力,就得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以保证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可避免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小问4详解】在诱导愈伤组织所用的培养基中,均加入了一定量的蔗糖,其作用是给愈伤组织提供碳源、能源物质、调节培养基渗透压。【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以及植物组织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准确判断题图信息是解题关键。8、(1).乙、丁(2).甲、乙、丙(3).乙(4).8(5).4(6).精细胞或极体(7).DNA分子复制(8).着丝粒分裂(9).甲、丁(10).AaBb【解析】1、分析图1: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分析图2:其中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详解】(1)结合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减数分裂的细胞是乙(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丁(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中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甲(有丝分裂后期)、乙(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丙(有丝分裂中期);能发生基因重组的细胞是细胞乙,该细胞可在下一个时期实现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2)据图可知:甲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染色体有4条,故有4个染色体组;丁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则其产生的子细胞可能为精细胞或极体。(3)图2中曲线bc段形成的原因是DNA分子的复制,复制后每条染色体的DNA数目为2;曲线de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此后每条染色的DNA数目为1。(4)图2中曲线ef段每条染色体上有1个DNA分子,可对应图1的甲、丁。(5)若该哺乳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则正常情况下,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基因型也为AaBb。【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1中各曲线段形成的原因或代表的时期,图2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9、(1).体液免疫(2).B淋巴细胞(3).细胞A、B、C、E(4).④⑦⑧(5).细胞B(6).T淋巴细胞(7).淋巴因子(8).细胞C、细胞E(9).自身免疫病(10).过敏(11).第一次感染病原体(12).快速、大量的增加【解析】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为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为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为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三道防线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分析图中可知,左图中,细胞A为吞噬细胞,细胞B为T淋巴细胞,细胞C为B淋巴细胞,细胞D为浆细胞,细胞E为记忆细胞,右图为第一次免疫和第二次免疫抗体浓度变化曲线。【详解】(1)图1中出现抗体与抗原形成沉淀或凝集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图中细胞C为B淋巴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的是图中细胞D浆细胞,细胞A、细胞B、细胞C、细胞E都能识别抗原,而吞噬细胞识别抗原没有特异性;(2)人体在幼年患过麻疹后引起免疫反应,产生记忆细胞,当麻疹病毒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即④⑦⑧;图中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识别和呈递抗原,在细胞免疫中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所以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着关键作用的是细胞B,其细胞名称是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产生淋巴因子;(3)据图所示,细胞D为浆细胞,浆细胞是由B细胞和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即细胞C、细胞E;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接触性皮炎通常是由有毒的常春藤、油漆引起的属于过敏反应;(4)在右图中,过程①刺激后抗体产生的较少,表示第一次感染病原体,过程②刺激后抗体产生的较多,表示第二次感染病原体,能发生二次免疫反应,因此②与①相比作用后抗体的变化特点是快速、大量的增加。【点睛】此题考查体液免疫和免疫异常等知识,难度较小,记住并理解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就能顺利解决此题,需要注意的是要分析清楚图中的细胞名称,以及注意分析细节。10、①.30②.磷酸③.脱氧核糖④.C【解析】图示为DNA分子结构模型的一部分,其中①为磷酸,②为脱氧核糖,③为胞嘧啶(C),磷酸、脱氧核糖、含氮碱基这三者共同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即脱氧核糖核苷酸,双链DNA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T配对,C与G配对。【详解】(1)该模型中共有100个碱基,其中T(胸腺嘧啶)有20个,则A(腺嘌呤)有20个,C(胞嘧啶)和G(鸟嘌呤)有100-20-20=60个,而C(胞嘧啶)=G(鸟嘌呤),故G(鸟嘌呤)为30个.(2)组成DNA分子的基本单位为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因此,图中①代表磷酸,②代表脱氧核糖,③代表胞嘧啶(C)。【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能准确判断图中各结构的名称,再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