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三、第四单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无赦辱世计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写作背景】

《元日》这首诗就是王安石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

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

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

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清明》诗是杜牧做刺使前的早期作品。唐代安史之乱,使北方经济受到严

重破坏。出现了“荒草千里”、“万室空虚”的萧条荒凉景象。直到晚唐,长期得

不到恢复。杜牧《清明》诗中的“路上行人欲断魂”,并非由于天阴下雨,正是

反映了北方农村这种耕稼缺人的荒芜现象。同一个时期,杜牧在《并州道中》五

律诗: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

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

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

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郸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

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

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

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

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

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作是自然界

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

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

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可

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

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杜牧(803年一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

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

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

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

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

杜”。

王维(701年一761年,一说699年一761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

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开元十九年(731

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

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修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

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

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

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

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屠、苏”等7个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清明》。

2.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表达,充分展示自己

的个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2: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

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

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

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作“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

4.简介作者。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佑元年(西元1086年),字

介甫,晚号半山,小字提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

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

-o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

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谥号“文二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

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

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

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

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

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

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

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

屠、苏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苏"。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

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

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瞳瞳: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

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

门上。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你是怎样记住这个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符=矽+付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符”上窄下宽。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回忆生活,说说“春节”

1.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指名交流,教师适当引导:说说自家或见过别人家怎么过节。

A:放鞭炮(引导学生知道人们大多喜欢在大年三十晚上12点放鞭炮,目的

是告别旧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B:吃饺子和年糕庆祝(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新起点的开始,预祝来年一

年更比一年好。)

C:贴对联(表达自己美好的心愿)

2.教师归纳:根据同学们刚才提供的信息,老师大致可以归纳出这几点:

爆竹声声,告别旧年

举杯同庆,迎接新年

大红对联,美好心愿

(二)理解古诗

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

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

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

等。

4.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作者的心情出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

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

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

1.作者描写元日中的喜庆场面,主要抓住了哪些事物?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在一开始贴的句子旁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板书:爆竹屠苏酒桃符)

2.小结、介绍: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

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面古时候叫一一“元

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一一

“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一一“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

下来的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3.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课件出

示中秋、端午等节日简介)

4.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

彩画面。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元日》)

2.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练习背诵。

六、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元日》,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

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我真想读读这首诗啊!(范读一一练读

一一指名读一一师生读)

2.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桃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元日》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描写新春佳节到来之际的一首颇为

世人传颂的诗歌。本课的教学我旨在让学生感受新春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情

景,人们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感受,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进行渲染,进行教学:

(1)结合学生的生活进行教学。春节,对于学生们来说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

提到春节,总是会浮现许许多多幅美好欢乐的画面,因此在学习“爆竹声中一岁

除”这句古诗时,教师提问:春节是个喜庆的节日,能说说你们是怎么过的吗?

学生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过春节时放爆竹、吃年夜饭、贴对联这些生活的场

景,通过古诗再次让学生们很快感受到了那份欢乐,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好的帮助

他们理解了诗句,而诗句所描绘表达的内容又反过来加深扩大了孩子们对新年到

来的感受,相得益彰。

(2)结合拓展内容进行教学。当古诗学完之后,我们一起交流了中国其他

的传统节日的生活习俗,加深了他们的理解,对元日这首诗歌理解更深了。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根据诗句大胆想象,

没有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远处发展。

第二课时

一v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

学生背诵。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一一《清明》。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清明)

3.简介诗人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

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hunjiumu

魂酒牧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

开火车读,齐读。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雨纷纷、欲断魂。

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

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

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天气

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伤)

(5)师生交流。

(6)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

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

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点击重点词语:借问、遥指。

借问:请问。

遥指:远远地指着。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馆在哪儿呢?便问牧

童哪儿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馆。

(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

“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

加烦闷。)

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诵读古诗。在这一过程,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当时

那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限惆怅的心情。

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

4.出示填空,反馈所学知识。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诗出自()朝的()所写的《》。全诗通过描写的

景色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心情。

5.学生小结学法:解题目一知作者一释词句一懂诗意一品诗味。(板书:解

题目一知作者一释词句一懂诗意一品诗味)

四、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下面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

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欲魂借酒何牧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是“酒”,“谷+欠”是“欲”,“昔

+「'是"借”,“牛+攵”是“牧

形近字比较:魂一魄洒一酒猎一借牧一牡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

(2)“欲”左宽右窄,右边是“欠、

(3)“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牧”左右等宽,''欲"左宽右窄。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搜集描写清明时节的古诗,和同学讲讲,诗里的内容。

【板书设计】

清明

解题目一知作者一释词句一懂诗意一品诗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习传统文化,目的是让学生领略我国

古代的经典文化,理解并背诵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

古诗《清明》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初

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意思。在教学古诗时,采用多种方式读,如:自由读、同桌

读、范读,小组读、男女赛读,使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慢慢喜欢上古诗。

在教学诗意时,我结合制作的课件,让学生看到春天花红柳绿的画面,帮助学生

理解诗意。

不足之处:学生在老师示范下,能读准节奏、停顿,但是指导学生读出古诗

的韵味还不够。再如:我认为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没有预料的高,教学时,可能

自己的激情还不够。

第三课附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

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

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

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

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

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夕、清明、盂兰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

的四大节日。只是近年来,人们对老人的推重,故此节日又被称为老人节。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

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2.简介诗人王维: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

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

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

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二、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课件出示25)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xiongbei

兄倍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兄”是后鼻音,“异”整体认读音节。

开火车读,齐读。

2.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2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

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

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课件出示27:图文)

茱萸(zhuyu):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

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

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

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L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思考:

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生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

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

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4.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的思想感情)

5.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

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28生字田字格课件)兄独异佳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比较:独一蚀异一导佳一挂只一兄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独”部首是“牙”笔顺是:撇、弯勾、撇。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更不是“己工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六、课堂小结

搜集关于重阳节习俗的资料,说一说你见过的重阳节时的情景。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古诗教学,少不了“指导朗读”。为让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

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的感情,读的活动在教学中是一以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

析想象读再到深情诵读,把诗所展示的形象与诗的韵律、节奏、激荡的情感结合

在一起,进而感受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品出了诗句蕴含的味道。同

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诗句的含蓄之处,丰富诗句的语言和画面,学生在边

读诗边想象中,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沟通交流中,一

起走进了那浓浓的乡愁之中。

不足之处:由于放手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组织管理做得不太好,课堂气氛过

于活跃,有些乱。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纸的发明》数学设计

教学导航

【写作背景】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

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既甲古文)。周朝时,

用竹简(即竹片)、木简、帛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

来用麻纤维造纸。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

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从此,纸的产量大增。唐朝时,造纸术开

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2、3、

4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歌颂我们祖先的功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创、携”等13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

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重点】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动画,交代任务。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

(有书写纸、包装纸、餐巾纸、卫生纸……)

(课件出示2:各种用途的纸)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纸的发明过程的文章一一《纸的发明》,看看我

们又会有什么收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纸的发明)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师总结如下:

(1)纸是谁发明的?

(2)纸的发明经过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要求:(课件出示3)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

生字注音。

2.标出理解、不理解的词句。

3.标出小节号,并作读后感悟的批注。

4.想想文中写了纸的什么故事?

(-)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预习。

(二)预习反馈:

1.出示带有认读生字的词语

创造携带蔡伦朝鲜欧洲社会积累保存制造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3.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平舌音“蔡、存”,翘舌音:“制、创、洲、社";前鼻音:“伦、

另外,“鲜、累”是多音字,“鲜”在这里读rtxianw,还有一个读音是“xi

dn”,组词为“鲜花”;“累”在这里读“Mi”,还有一个音是“16i”,组词“劳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形声字结构特点:创伦洲蔡

熟字带生字:隽一携区一欧土一社

4.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

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划分段落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总)

第二部分(2〜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

第三部分(5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总)

(板书:伟大贡献之一发明过程影响了全世界)

4.小结:文章叙述,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四、规范写字,书写指导

(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术伟录册保存约验阿欧洲社

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熟字加部件(偏旁):“木+、=术","呆”=保"''州+?=洲”“土+未=社”

减一减:“绿3=录”“药-什=约”"啊-口=阿”“删-k册”

形近字比较:苇一伟有一存脸一验

1.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2.练习写字,教师指导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册”横在横中线上,右边的部分稍高一些。

“验”:“马”当偏旁时,底下的一横变成提。

“洲”右边的部分,三个点的方向不一样,左边的点朝左下,右边的两点都

朝右下。中间的竖稍短,右边的竖稍长。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

学可要加油了!

五、课堂小结

小组活动:做一个折纸玩具,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折成的。要求条理清

晰地说出自己每一部都做了什么。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伟大贡献之一发明过程影响了全世界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本文首先“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

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

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然后“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

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

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创造携带蔡伦朝鲜欧洲社会

造纸术伟大记录一册保存

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纸的发明》,看看造纸术的发明经过一个怎样复杂而

又漫长的过程?(板书:纸的发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造纸术是我国发明的,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读课文,画句子

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

学生读文,边读边画出问题的答案。

3.了解纸的发展过程

A、完成课后练习1

B、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C、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补充来介绍纸的发展

过程。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

我们先要来讲的内容就是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当纸的?先请大家

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

生1:古时候,纸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把

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或把字刻在青铜器上。

生2: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

生3:后来人们就把字写在帛上,这样就轻便了,可是这样的书价钱太贵,

很少有人用,不能普及。

生4:西汉时期,人们懂得了用麻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板

书:竹片:笨重帛:轻便、太贵麻纸:粗糙)

自说一同桌互说一指名说

2.学习第4自然段

(1)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

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试着用“既……又……”造句。

(2)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生:因为这种纸“既轻便又好用”。

生:因为这种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

人的需要。”

(板书: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

(3)蔡伦真了不起呀,我们都很佩服他。让我们用赞叹而又自豪的语气读

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1、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读1、4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是什么关系?(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

前后呼应的关系。)

(2)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四、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把收集到各种新型的纸张,选择一种进行自我介绍。

2.写一段号召大家节约用纸的话。

造纸需要大量的树皮,如果大量砍伐树木肯定会破坏环境,现在请你写一段让大

家节约用纸的话。

【板书设计】

10纸的发明

竹片:笨重一

帛:轻便、太贵-不能普及

麻纸:粗糙

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传承下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

内容填空、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对比阅读蔡伦发明的

纸和他之前的那些纸,了解蔡伦纸发明的伟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从而自

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师在最后又设计了写话训练,这样就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把握,并训练

了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

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对语文产生兴趣。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赵州桥》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写作背景】

《赵州桥》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也是一篇说明性

很强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设计精巧、造型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

又不乏生动。课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写赵州桥的地点、桥名、设计建造者、建造

年代。第二段讲赵州桥的设计精巧。这与它的独特设计是密不可分的。围绕“设

计”这个重点词,课文先写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再写这样设计的好处。第三段

重点词是“美观”。介绍赵州桥美观时用“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

的句式,把栏板上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第四段讲赵州桥是我国

宝贵的历史遗产,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种用词精确,结构清晰的范

文,在三年级的阅读教学中正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即上承“词句训练”,下

启“段的训练”,所以其教学重点在抓主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重点感悟

的基础上,再加大对段的训练,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县、拱”等11个生字,其中一个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

13个生字,正确读写“智慧、创举、设计”等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不但精巧而且美观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一段话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段话是围绕什么讲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历史悠久、设计上精巧、美观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用词的准确。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2.(课件出示赵州桥图片)学生认真观察图片,互相交流:

这是一座—的石桥。

3.教师小结,导入课题。(板书:赵州桥)(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全文,认识生字

1.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②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1)生字,读生字。

县拱济匠计

横史爪智慧历

自己练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史、智”,前鼻音“县”,后鼻音“匠”等。

(2)词语,读词语。

安济石拱桥横跨前爪赵州桥石匠设计智慧历史

自由读,小组读,指名读。

注意读准:翘舌音“智、史赵、爪”,后鼻音“拱、横、匠”。

其中“爪”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zh&o”,还有一个读音是“zh呜”,组词

是“鸡爪”。

(开火车读,齐读)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篇短文(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

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印象深刻,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4.组长汇报,全班交流,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解决疑问。(相

机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指导)

5.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并做好笔记。(2)教师检查自学

情况。

①请同学们分节读课文,看生字的读音是否正确。

②抽查对词语的理解,要求同学们不但能谈出字典上的释义,而且能联系课

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智慧:人辨析判断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设计:把一种设想通过合理的规划、周密的计划、通过各种感觉形式传达出

来的过程。

创举: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

精巧:精致、巧妙。

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看图理解“拱形、栏板、雕刻”这几个词的意思。

三、细读课文,了解内容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在理解各自然段的基础上,完成填空:

(1)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2)赵州非常雄伟。

(3)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4)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板书:世界闻名精巧精巧美观历史遗产)

3.朗读课文,质疑,解决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四、识记生字,写字指导

1.会写字:

赵省县匠设计举史创且智慧历

指名读,齐读,指名领读。

2.识记生字

看看这些字,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形声字识字:计仓ij智历

(2)熟字比较。如:赵一起省一雀县一具匠一匹设一没史一中且一目兴一举

(3)猜谜语:横峰迎来双丰收,硕果载满小扁舟。

3.开火车读,一边读一边说说怎样写好所读的字。

大家一起读一读,记住每个字的字形。

①这几个字怎样写才能做到规范、美观?出示田字格中的范字,对照例字认

真观察读帖。

②交流:提醒大家在写哪个字的时候注意什么?

“赵、匠、历”是半包围结构字。“慧”上中下结构。

“设、计”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范写强调“创、慧”:

“创”字左宽右窄,左下面笔顺是:横折钩、竖弯钩,不是竖提。

“慧”上中下结构,书写时字都要写扁一些,不能出格。

④学生再次练写。一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学生在本子上写,教师评价。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实物投影写得优秀的学生习字,由写字的学生说说写好字的做法。

五、课堂小结

课下分小组书写本课生字,评选出写的最好的同学。

收集有关赵州桥的图片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11赵州桥

世界闻名精巧精巧美观历史遗产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1.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扫清阅读障碍,解决字词障碍,朗读障碍。

教学伊始,教师出示预习任务,放手学生自学,让学生有据可依,学生轻轻松松

完成了学习任务。

2.鼓励学生质疑。在导入课题时,教师让学生对题目提出质疑,在教学结束

前,教师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学贵有疑”,质疑锻炼了学生动脑思

考的能力。

不足之处:控制课堂秩序,要张弛有度,这一点还需多多努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10)

石拱桥横跨前爪赵州桥石匠设计创举历史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赵州桥的。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所以……”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

桥。

因为赵州桥是隋朝建造的,至今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所以它是一座世界

闻名的石拱桥。(板书:世界闻名、历史悠久)

(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并思考:全段有几句话,说说每句话的主要意思、。整个自然段是围

绕哪一句话来写的?(赵州桥非常雄伟。)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只有……横跨……”、

“创举”各是什么意思。(板书:非常雄伟:“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

“没有……只有……横跨……”、“创举”)

(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

(4)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及

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

预设:因为赵州桥整个桥身只有一个大桥洞,两边各有两个小桥洞,所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

大水冲坏,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5)“创举”是什么意思?(指前所未有的影响大的举动或事业。)这种设计

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指怎样的设计?理解“既……又……”句式。

出示文字:“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

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①划线部分的内容为可移动的文字片。

②出示课件后要求学习朗读。

第一遍朗读按课文原句顺序进行。

第二遍朗读时可将前后两条划线部分内容互相交换。你发现互换后的内容与

之前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吗?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互换后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效果没有什么不同,因为用“既……又……”

连接起来的两个文字片段是并列的关系,位置可以倒换。)

你能用“既……又……”说个句子吗?

预设:妈妈既美丽又能干。

这样,使学生从朗读的实践中理解“既……又……”是同一内容的两个方面,

体会并列句式关联词语的使用。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又减

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坏。

③在朗读中要求学生说出“减轻”和“节省”的反义词。)

(减轻一加重;节省一浪费)

(6)指导学生以赞美的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设计得非常精巧。

3.学习第3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讨论:

①第3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3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的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

的?

②第3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⑵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

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

了一样。

①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3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这一句起了什么作

用?(这一句是承上启下的作用,引出了赵州桥建筑的又一特点:美观,同时又是

本段的中心句。)

②本段是怎样写出赵州桥的美观的?

预设:先总说它的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二

预设:再分说,用“有的……有的……还有的……”的句式,列举了一些龙

的图案,具体说明桥的“美观”。(板书:美观:精美的图案、“有的……有的……

还有的……”)

③找出文中描写纹龙动作的词语,并用做动作体会意思。

“缠绕”、“抵”、"回首遥望二

④照样子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说一段话。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出赵州桥的美观。

4.学习第4自然段。

板书: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讨论:联系上面3个自然段,说说什么地方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才干,

哪里告诉我们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设计独特,坚固、美观,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建桥年代久远,

至今已有1400多年。这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4.请用“不但……而且……”关联词语把这段话联系起来。

赵州桥不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而且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

遗产。

(3)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三'读课文,回顾总结。

1.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文章的主要内容。

2.填空:这篇课文讲的是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赵州桥既坚固又美观,它的

建造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