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占义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朔州市占义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朔州市占义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朔州市占义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朔州市占义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朔州市占义学校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14分)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屠呦呦在1970年代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越南战争期间。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之下,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按照当时的部署,“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还有化学合成药组,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1970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挑选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根据她2009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30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神药”。有人甚至将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起名叫“科泰新”。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她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还曾经因为在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工作,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都积极主动地完成。当年的科研人员们的献身精神,在屠呦呦和她团队人员身上等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以身试药”。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她们依然义无反顾。“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回忆起当年的行为,屠呦呦说。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这是刚刚摘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

(取材自林晓娜同名报道)7.下面各项对文本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3分)(

)(

)A.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的重要贡献。B.科学研究只有基于现实的直接需要才会有价值,青蒿素等的研制就证明了这种说法。C.青蒿素解决了以往抗疟药的耐药性问题,是因为青蒿素有不同以往药物的化学结构。D.以身试药虽然危险,但在科研人员看来这却是比较有效的直接验证临床药效的手段。E.在屠呦呦看来,自己获得诺奖才能证明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8.总结屠呦呦取得成就的几条原因。(6分)9.屠呦呦女士曾被戏称为“三无院士”,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和无院士头衔,对此社会各界有不同看法。请简要阐释你的看法。(5分)参考答案:7.CD8.①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②中国传统医药思想丰富③屠呦呦团队正确的研制思路④屠呦呦团队的奉献精神。一点两分,意思对即可。9.言之成理即可。7.试题分析:A.“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说法过于绝对。B.科学研究不是只有基于现实的需要才会有研究的价值,青蒿素的研制也不能证明这种说法。E.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认可并不只靠屠呦呦获得诺奖才能证明。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考点:归纳内容要点,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杜甫在夔州杜甫在夔州最初居住的“客堂”,是在山坡上架木盖起的简陋的房屋:这类的房屋散布在山腰,好像是鸟巢一般。他到这里第一步的工作,就是按照夔州人民的习惯,用竹筒把水从山泉引到他居住的地方。又因为乌鸡能医治风痹,他养了许多鸡,并且催促他的长子宗文在墙东树立鸡栅……对于生活上的一些琐事,他下了一番布置的功夫。夔州是三峡里的山城,这里的山川既雄壮又险恶,杜甫一到这里,便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它们。他一再歌咏的是白帝城,他感到这座城是“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上白帝域二首》之一)。另一方面,给杜甫的印象最深的,是夔州人民的生活。他看见夔州的许多女子因为男丁缺乏,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结婚,她们每天到山上砍柴背到市上出卖,供养一家,有时还冒着危险贩卖一些私盐回来。人们不深究原因,只说,她们面貌丑陋,所以找不到丈夫;杜甫却反过来问:“若道巫山女粗丑,何得此有昭君村?”(《负薪行》)他看见峡中的男子,少数富有的驾着大船经商,大多数贫穷的终生充当劳苦的船夫,人们说,这里的人都器量狭窄,只图眼前的利益,杜甫也反过来问:“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最能行》)峡中的人民大部分过着穷苦可怜的生活,而夔州却是阔绰的贾客胡商必经之地,这两种生活的对照杜甫也写得很清楚。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杜甫在这时有了充裕的时间,回忆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偏僻的山城与外边广大的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因此过去的一切经历在他面前活动起来。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他写《壮游》诗,从七岁学诗起经过吴越齐赵的漫游、长安时代、安史之乱,一直到滞留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他还写了八首长诗,怀念八个人物,集在一起,叫做《八哀诗》,但它们只有历史的价值,艺术方面并不算是成功的作品。杜甫在这时因为与外面的世界脱离,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他在成都草堂时说他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前两句说他长安时代以来对于诗的努力,极力避免庸俗,生活越艰难,作诗也越刻苦;后两句则说明在草堂的生活较为清闲,对着美丽的自然界可以信口成章了。无论是刻苦努力,或是信口成章,由于他有充实的生活体验,都能写出像他天宝末年以后那样富有创造性的诗歌。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他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里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又在《解闷十二首》里说“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并且在指导儿子宗武学诗时,也教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这好像又把诗歌扯回到“研揣声病、寻章摘句”的时代里去了。但杜甫夔州时代的诗并不是每一首都是这样写成的。他用这种态度写出来的代表作品最明显的是《秋兴八首》、《诸将五首》。这些诗里不是没有接触到实际的问题,不是没有说到国家的灾难与人民的贫困,不是没有写出时代的变迁和自己热烈的想望,可是这些宝贵的内容被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给蒙盖住了。使后来杜诗的读者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因此在解释上也发生分歧。与此相反,反倒是在《写怀》里毫不费力地写出来的“无贵贱不悲,无富贫亦足”,读起来觉得亲切动人;而像《宿江边阁》里“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那样的诗句足以表达出诗人的品格。杜甫在夔州,身体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地缠绕着他,最后牙齿落了一半,耳也聋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他在这种情形下,两年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的长篇,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由于生活的限制,在内容和思想上比起过去的作品都略有逊色,但其中也不缺《登高》这样的杰作。(节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杜甫爱用惊险的文字描画三峡里山城的雄壮险恶,这说明诗人十分注重以恰当的文字形式表现作品内容。B.《负薪行》和《最能行》等诗歌反映了峡中人民穷苦可怜的生活状况,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C.“晚节渐于诗律细”、“颇学阴(阴铿)何(何逊)苦用心”,说明杜甫晚年作诗时在字句和音律上下了很大工夫。D.杜甫的一些注重音节与词藻的诗使读者迷惑与陶醉,以至于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E.“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诗人在老病时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和自己的责任,质朴的诗句中表现了诗人的品格。(2)从传记中看,杜甫在夔州时的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分析。(6分)(3)文章最后说“这是一个丰富的创作时期”,依据所选的这部分文字,你认为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有哪些?(6分)

(4)第四段说杜甫“作诗的态度有时改变了”,你认为“变”在何处?这一改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依据文本加以阐述。(8分)参考答案:(1)BD(2)①有的诗歌颂夔州美丽的山川景物,如《上白帝城二首》;②有的诗歌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如《负薪行》《最能行》等;③有的诗回忆了自己的青年时代,还有一些诗怀念友人,如《壮游》《八哀诗》等。(6分)(3)①山城夔州雄壮险恶的山川。②夔州人民贫富之间巨大差异的生活。③与外界隔绝,朋友稀少,生活平静。④把一部分的精力用于雕琢字句、推敲音律。(6分)(4)①“变”在注重于雕琢字句和推敲音律上,这从他创作的《秋兴八首》和《诸将五首》以及指导儿子熟读《文选》以便从中采撷辞藻上可以看出。②诗歌中触及社会实际问题的内容被蒙盖在铿锵的音节与华丽的词藻里,使后来的读者迷惑陶醉于诗的形式中而忽略了它的内涵,这反倒不如《写怀》《宿江边阁》这样质朴的诗歌亲切感人。(8分)(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偏概全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B项说“是杜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诗篇”,文中没有依据;D项,原文的意思是“不知有多少人只受到音节与词藻的迷惑与陶醉,翻来覆去地诵读,而不去追问: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是说读诗时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并非选项中所说“翻来覆去地诵读也难以知道诗里边到底说了些什么。”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诗歌创作题材上具有哪些特色”,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做这类题目既要做到通读全文,紧扣文本,更要做到“瞻前顾后”,不遗漏任何必要的信息。第三段中“除了歌咏山川和人民生活外……他写了不少长篇的诗叙述他过去的生活。”点出诗歌创作题材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都是关键的信息点,不要遗漏。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影响作者创作的背景因素”,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相关信息在全文,从夔州的地理风貌、夔州的民风民俗及自身实际情况几方面加以简单概括即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这种题型,需要抓住全文内容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观点态度,抓住第四段关键句“但是到了夔州,他又把一部分的精力用到雕琢字句、推敲音律上边去了”展开,再结合文中具体的例子阐析。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焦虑”弥漫当前社会

杨福泉

①一种浓郁的“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随着国门的打开,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外来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向中国。城市和乡村里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随着“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不断消失。于是,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呼吁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焦虑中有深沉的反思和忧患意识。

②当下,“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促使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但他们过分片面地把中华民族文化等同于汉文化甚至一些儒家古典文化,特别是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指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一说到中国文化,言必称“国学”,视野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等汉文典籍上,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进行一些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不遗余力地在大中小学里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各种“国学研究会”、“国学研究院”和“孔子学院”纷纷问世。有的学者鼓吹:应该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尽早回到中国中小学课堂。希望政府尽早启动这项影响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改革工程,尽早颁布法律,肯定传统文化经典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③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并不完全等同于对传统的汉文化的认同。鲁迅、胡适等一批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早已经看到了以“四书五经”等为载体的中国汉学典籍中的大量糟粕,所以才振臂呼唤引进“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新文化运动使中国博采众长,吸收了西方的科学和民主精神,才创新而形成了绵延至令的中国新文化。如果依旧拘泥于儒家典籍的故纸堆中,不知今天的中国文化会是一个什么格局。

④当今的中华民族文化,应该是整合了56个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当代中华文化应该有一个广采博纳的大气魄,我国各民族应该相互借鉴,互补共生。而如果仅仅聚焦在一些汉学典籍和孔孟之学上,将它视为中华文化的全部,漠视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汉族民间文化,那只会陷于抱残守缺的民粹主义和狭隘的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不可能建构起中国56个民族都认同的文化意识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不可能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和气度。

⑤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应该有一种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应该有世界眼光、全球眼光,谦虚好学。当年鲁迅、胡适这一代中国精英大力引进西方文化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全面改革了中国的教育内容和体制机制,裨益了当今无数的中国人,培养了很多能与世界对话和竞技的现代中国知识精英。如今,我们在为国忧心、为族忧患的“文化焦虑”中,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自己已有的文化传统上,老想着要不分良莠地一股脑继承过去的文化传统。

⑥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如活水长流,才会有生命力。“文化焦虑”促使我们忧患和反思,但我们的这种焦虑,应促使我们有准确理性的“文化自觉”,催生不失根本又汇聚百川、广采博纳的当代中华民族文化。

(选自《人民论坛》,有删改)

1、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存在误区,下列不属于“误区”的一项是(3分)(

A.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古典文化。

B.把“国学教育”等同于儒家古代典籍的教育。

C.把历史文化遗产等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D.把“国学”等同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使中国城乡的很多历史文化遗产以及大量的人文景观不断消失。

B.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是在“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的大背景下进行的。

C.鲁迅、胡适等催生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他们是有着宽广视野和博大胸怀的中国精英。

D.任何一种文化,如果只是一味地自恋,抱残守缺,不会广采博纳,那就无法得以发展。

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外来文化的涌入是“文化焦虑”产生的原因之一,且这种“文化焦虑”弥漫在当代中国社会,表明中外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冲突。

B.诸多专家学者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保护、传承,缺少学习、创新,这说明他们的“文化焦虑”和“文化忧患”有局限性。

C.从新文化运动的成果和影响来看,当代具有“文化焦虑”感的专家学者们应该学习鲁迅、胡适等一批新文化运动先驱的眼光和意识。

D.中华民族文化是整合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整体,因此专家学者应致力于儒家文化及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教育。参考答案:1、C(无中生有)

2、A(“不断消失”的原因是“旧城改造和农村模仿城市的时尚建设”)3、D(“致力于儒家文化”错,儒家文化是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根据作者观点,汉族的民间文化也不应漠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节选自《宋史?忠义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弹尽箭竭,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C.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D.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5分)(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5分)参考答案:答案:4.C

5.C

6.D

7.(1)恰逢夜幕降临,敌贼稍微有些退却,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说,把我的州印拿来你佩戴在身上,让妻子背着儿子藏匿起来。(2)天刚刚亮,敌贼攻打城墙越来越急,身边的人请求他稍微躲避一下,赵师旦说:“作战而死与被敌贼杀戮而死有什么区别呢?”试题解析:4.文言断句首先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同时可以借助句中的一些标志词进行判断,如:“州人”作主语,前面要断开,“光禄少卿”作宾语,后面要断开等等。5.C项“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这一说法错,因为根据后面的解释,大理寺仅是“复审机关”,审判是刑部之责。6.D项“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的人是王从政,而不是赵师旦。7.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1)“会”、“却”、“语”、“匿”各1分,句意1分;(2)“迟明”、“左右”、“少”、“何如”各1分,句意1分。【译文】赵师旦字潜叔,枢密使赵稹的侄儿,他的容貌仪表俊美,身高六尺。少年时学习了很多书籍历史,对刑名之学尤其刻意研究。利用找赵稹的荫庇,试用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自己作出决断处理,管理不能取得百姓的一文钱,东西扔在路上,没有人敢拿走。他因此被举荐改任大理寺丞,知彭城县,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侬智高攻破邕州,顺江东下,赵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手下回来报告说:“各州守臣都丢弃城池逃跑了。”赵师旦斥责他说:“你也想让我逃跑。”于是进行大规模搜索,抓捕到三个间谍,斩了他们来示众。这时乱贼已经逼近城下,赵师旦只有三百名士兵,打开城门迎战,杀了几十人。正好天黑下来,敌贼稍微退却了一点。告诉他的妻子,拿出州里的大印佩在她的身上,让她背着自己的儿子藏匿起来,说:“明天敌贼一定大举来到,我知道抵抗不住,但是不能离去,你留在这里,死了对我也没有什么益处。”随即和监押马贵部署士兵固守州城。招呼马贵一同吃饭。马贵吃不下去,唯独赵师旦还像平时一样吃得饱饱的;到了晚上,马贵躺在那里不能安然入睡,赵师旦一躺下就鼾声大作。黎明时,敌贼攻击城池更加紧急,左右的随从都请他稍微躲避一下,他说:“你们是愿意战死呢还是愿意被杀死呢?”众人都说:“愿意为国家而死。”直到城池被攻破没有一个逃走。箭射完了,和马贵一起回来,靠着大堂面坐。侬智高指挥士兵叫嚷着争相进来,威胁赵师旦。赵师旦大声斥骂:“饿獠,朝廷有什么事情对不起你们,竟敢谋反呢!如果天子发出守兵交战,你们就没有活着下来的了。”侬智高大怒,把他与马贵一同杀害了。敌贼离去之后,州里的人为他建庙。事情平息之后,他被赠为光禄少卿,赐他母亲王氏为长安县太君和帽子披肩,录用他的子弟和侄子三人做官。赵师旦遇害的时候,年龄才四十二岁。他的灵柩经过江山县,江山的百姓迎接赵师旦的灵柩,在路上哭祭他,连绵几百里都不断断绝。同时有一个叫王从政的人,凭借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的身份,与侬智高在太平场作战,被逮住,不停地大骂乱贼,乱贼甚至用滚烫的开水来浇他,最终不屈而死。赠他为信州刺史。录用他的孙子两人。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事继母以孝闻。睿内兄王憕、姨弟杜恽,并乡里有盛名。伯父祖征谓睿曰:“汝自谓何如憕、恽?”睿谦不敢对。祖征曰:“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后东宫建,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四年,王师北伐,诏睿都督众军。睿遣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魏小岘城,未能拔。睿巡行围栅①,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睿欲击之,诸将皆曰:“向本轻来,未有战备,徐还授甲,乃可进耳。”睿日:“不然。魏城中二千余人,闭门坚守,足以自保,无故出入于外,必其骁勇者也,若能挫之,其城自拔。”众犹迟疑,睿指其节曰:“朝廷授此,非以为饰,韦睿之法,不可犯也。”乃进兵。士皆殊死战,魏军果败走,因急攻之,中宿而城拔。睿于故旧,无所遗惜,士大夫年七十以上者,多与假板②县令,乡里甚怀之。十五年,拜表致仕,优诏不许。十七年,征散骑常侍、护军将军,寻给鼓吹一部,入直殿省。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后为护军,居家无事,慕万石、陆贾之为人,因画之于壁以自玩。时虽老,暇日犹课诸儿以学。第三子棱,尤明经史,世称其洽闻。睿每坐,棱使说书,其所发擿,棱犹弗之逮也。高祖方锐意释氏③,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选自《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有删节)【注释】①栅:营寨。

②假板:未经朝廷而对低级官吏进行任命。受任命者称假板官。

③释氏:佛教。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城中忽出数百人陈于门外

陈:列阵,摆阵B.向本轻来,未有战备

向:一向,平素C.拜表致仕,优诏不许

致仕:退休,离休D.暇日犹课诸儿以学

课:检查、督促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睿本性仁爱的一项是①事继母以孝闻

②并乡里有盛名③睿于故旧,无所遗惜

④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⑤睿抚孤兄子过于己子

⑥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⑥

D.③⑤⑥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韦睿年少就有大志,与王憕、杜恽在乡里都享有盛名,因为过早地表现出学识才华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为梁武帝所敬重。B.韦睿处事果断,观察能力强,看出敌人“无故出人于外,必其骁勇者”,于是力排众议,抓住战机一举击败他们,并趁势攻下城池。C.韦睿性慈爱,奉养继母,抚养侄儿胜过自己的儿子,在朝廷为人恭谨和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与其他官员争位,因此,梁武帝赏赐给他一支乐队。D.韦睿廉明公正,他把攻城以后皇帝给他的赏赐和所得的俸禄赏物都分给了部属及亲朋故旧,以至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闲暇时在墙上作画自娱。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文章或少减,学识当过之;而干国家,成功业,皆莫汝逮也答:

(2)高祖方锐意释氏,天下咸从风而化。睿位居大臣,不欲与俗俯仰,所行略如他日答:

参考答案:8.B(向:刚才,刚刚。)9.D(②说的是王憕、杜恽在乡里有盛名。④是指伯父夸赞他的学识。)10.B(A有盛名的是王憕、杜恽,另外,他也没有“过早”表现出学识和才能而深受梁武帝器重。C在朝廷上不与人争吵和争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梁武帝赏赐给他乐队的原因。D韦睿赏赐给亲朋故旧的财物不是皇帝在攻城以后的赏赐,也没有赏赐部属的意思,墙上作画错。)11.(1)(5分)你的文章比起他们来或许略为逊色,但学识应当超过他们,在参与国家大事、为国建功立业方面,他们都比不上你啊。(“少”“过”“干”“皆莫汝逮也”各1分,全句正确1分)(2)(5分)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锐意“俯仰”“所行”“略”各1分,全句正确1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说京师翠微山【清】龚自珍翠微山者,有籍于朝,有闻于朝。忽然慕小,感慨慕高,隐者之所居也。山高可六七里,近京之山,此为高矣。不绝高,不敢绝高,以俯临京师也。不居正北,居西北,为伞盖,不为枕障也。出阜城门三十五里,不敢远京师也。僧寺八九架其上,构其半,胪其趾,不使人无攀跻之阶,无喘息之憩,不孤巉,近人情也。与香山静宜园相络相互,不触不背,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与西山亦离亦合,不欲为主峰,又耻附西山也。草木有江东之玉兰,有苹婆,有巨松柏,杂华靡靡芳腴。石皆黝润,亦有文采也。名之曰翠微,亦典雅,亦谐于俗,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最高处曰宝珠洞,山趾曰三山庵。三山何有?有三巨石离立也。山之盩①有泉,曰龙泉,澄澄然渟其间,其甃②之也中矩。泉之上有四松焉,松之皮白,皆百尺。松之下、泉之上为僧庐焉,名之曰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寺有藏经一分,礼经以礼文佛,不则野矣。寺外有刻石者,其言清和,康熙朝文士之言也。寺八九,何以特言龙泉?龙泉迉③焉,余皆显露,无龙泉,则不得为隐矣。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邓尉之松放,翠微之松肃;邓尉之松古之逸,翠微之松古之直;邓尉之松,殆不知天地为何物;翠微之松,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注】①盩(zhōu):山的幽深处。②甃(zhòu):用砖砌。③迉(qǐ辶+只):弯曲,绕道而行,这里为曲折隐秘。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构其半,胪其趾

胪:陈列B.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

怼:骄傲C.其甃之也中矩

中:

合于,符合D.其言清和

言:言辞10.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杂华靡靡芳腴

膏腴之地

B.亦有文采也

文采斐然C.不则野矣

稗官野史

D.殆不知天地为何物

丧失殆尽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

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B.隐者之所居也

天地间不可无是松者也C.僧寺八九架其上

澄澄然渟其间D.其甃之也中矩

翠微之松古之直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B.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C.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D.余极不忘/龙泉也不忘/龙泉尤不忘松/昔者余游/苏州之邓尉山有四松/焉形堰/神飞白/昼若雷雨/四松之蔽可千亩/平生至是/见八松矣。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B.作者评价翠微山“不敢绝高”“不为枕障”“不敢远京师”,这都很符合士大夫的形象特点。C.文章说翠微山的龙泉寺藏经,以礼拜藏经,表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显得粗俗无教了。D.作者用“说”的方式、拟人的手法,把一座无知无觉的山峰,写得富有人情味,是游记散文的独创。14.文章看似在描绘翠微山的地理位置特征和自然人文景观,表面处处说山,实际处处拟人,赋予它一种人格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赋予了翠微山哪些“人情”味?15.“松”是古代文学作品常见的素材,文章第6段和下面的材料都写到了“松”,请阅读材料,完成文后问题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1)根据描写内容,请为此段文字选出最恰当的标题。A.金鸡峰记

B.三松赋

C.松风阁记

D.听松阁记16.请指出《说京师翠微山》和链接材料对“松”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________。参考答案:9.B

10.D

11.C

12.B

13.A

14.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善解人意: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有独立意识:耻附西山。随俗:名字亦俗亦雅,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包容,不争:名与京师宣武城南之寺同,不避同也。

15.C

16.《说京师翠微山》侧重写松的精神气韵,意在突出松的庄严、古老、正直;而链接材料则侧重写了松风和松涛的声音,突出松的高尚与清纯。选自:说京师翠微山

作者:龚自珍

年代:清代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解释所给的词义,根据对文意的理解。怼:怨恨。学%点睛: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1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的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依据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此题其,代词。12.试题分析: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标志性的词语“也/”“尤”“昔者”“焉”。13.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的是对文意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A.文章开篇就把目光对准了翠微山,说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是适合隐士居住的佳境。“因山体小而仰慕那些高山”理解有误。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意的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概括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谦和:不是最高,不敢最高,不敢疏远,不为主峰,不以不列于三山为怼也。善解人意:寺庙分别建在山脚、山腰和山顶,有休息之所,近人情。有独立意识:耻附西山。随俗:名字亦俗亦雅,不以僻俭名其平生也。参考译文:翠微山,在朝廷上有记载,有声誉,人们很容易发现它小而喜欢它,也往往感慨它的高而仰慕它,它是隐士居住的地方。山高大约六、七里,在靠近京城的山中,翠微山算是高的,不是最高,不敢最高,因为俯临京城。它不在京城的正北面,在西北面,像是京城的一把伞、一顶车盖,不像枕头和屏障,那么重要。距离阜成门三十五里,不敢远离京师。有八九座寺庙分别建筑在翠微山山顶、山腰和山脚,使人们攀登时有台阶可走,有休息的地方喘口气。它并非独立高险,难于攀登,是那样的近人情。翠微山与香山静宜园,既相互连络,又不很紧密,既不碰触,又不背离。不因为名不列于享有盛誉的“三山”而心怀怨恨。翠微山与西山似乎分离,又似乎连为一体,它不愿意成为主峰,又以依附在西山脚下为耻。翠微山上的草木有长江以东的玉兰,有苹婆,有高大的松柏,各种鲜花随风摇曳,芳香华美。山上的石头都黝黑光润,并有花纹。命名为翠微,既典雅又合乎世俗口味,不以偏僻俭朴而名一生志向。山的最高处是宝珠洞,山脚下有三山庵。三山庵有什么?有三块巨石并排耸立。山的幽深处有泉,叫“龙泉”,清亮透明的山泉停滞于人们砌成的方方正正的水池中。泉上有四棵松,松皮呈白色,都有百尺高。松下泉上有一座寺庙,名为龙泉寺。名与京师宣武城南面的寺庙相同,它并不回避这样的相同。龙泉寺藏经,礼拜藏经,以示礼拜由文字组成的佛,不然就属于粗俗了。寺外有刻石,言辞清雅中和,是康熙朝文人歌功颂德的褒语。翠微山八九座寺,为何要特别说龙泉?龙泉所处曲折隐秘。其余的寺庙都是地位显露,无所隐避,倘若没有龙泉,就不能成为隐士的隐居胜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清朝末年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兵猛攻六合城。守将温绍原对城能否守住没有把握,只好一面拼命顽强抵抗,一面上奏朝廷。奏折上写道:“城在臣在,城亡臣亡。”看似要决一死战。但是温绍原在上表之时,又暗中让手下人挖了一条直通城外的地道,以备城被攻破之后可以逃跑。他的一个心腹私下问他:“如此安排,将来皇上问罪,该作如何解答呢?”温绍原笑着回答:“我不明明写着‘城亡臣亡’吗?”温绍原的奏折在用词方面有什么奥妙?参考答案:温绍原运用了词语的多以性,“城亡臣亡”中的后一个“亡”有两个意思,一是“死亡、灭亡”,二是“逃跑”。8.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我国将自12月1日起,对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进行下调。之所以要降低关税,一方面,进口关税降低后,各类日常消费品就必然能以较低廉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这定然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选择,也定然引导国内供给体系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目标已有好几年,但是不少企业仍然停留在旧有的思维模式上,一些产品明明在市场上已经少人问津,但企业仍在按部就班地生产,导致效率低下。如果有大量进口消费品进入,在消费者的选择下,就势必会对落后的消费品形成挤压作用,这类企业也势必会加大自主创新改革。①进口关税降低后,不一定各类日常消费品都能以较低廉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各类日常消费品以较低廉的价格进入国内市场,不一定能引导国内供给体系转型升级。

(2).有大量进口消费品进入,在消费者的选择下,这类企业不一定会加大自主创新改革。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语段内容分析。结合题干提示“推断有问题”的,“这定然有利于丰富国内市场选择,也定然引导国内供给体系转型升级”,推断存在问题,由推断的条件,并不一定能得出所推断的结果。此处的“定然”表述绝对化,应该是“不一定”。“有大量进口消费品进入,在消费者的选择下,就势必会对落后的消费品形成挤压作用,这类企业也势必会加大自主创新改革”中的“势必”表述推断绝对化,应该是“不一定”。注意句式的要求。9.下图是“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标志,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该标志,并阐述其寓意。(6分)

参考答案:“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表现青年志愿者“热情献社会;真情暖人心”的主题(描述3分,寓意3分)

略10.下面是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简称BRF)的标志,请写出构图要素(不含“BRF”),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参考答案:(1)构图要素:字母“S”、丝带、塔、球形。(2)寓意:①丝带构成字母“S”,代表丝绸。(或“S形代表‘一带一路’”)②中心的“大雁塔”(或“塔”,寓意丝绸之路以中国为中心,惠及全球。③丝带汇聚的球形体现包容、合作的寓意,代表全球合作、互利共赢。试题分析:题干是“请写出构图要素(不含“BRF”),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本题考查的是图文转换的能力。所给的图是2017年5月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简称BRF)的标志,要求写出构图要素(不含“BRF”),并说明图形寓意。是两个小题,要分开来回答。首先要仔细读图,在思考其寓意。“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官方网站和官方LOGO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