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13_第1页
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13_第2页
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13_第3页
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13_第4页
期中模拟卷(全解全析)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江苏专用)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测试范围:部编版七上第111课。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假如可以穿越时空,去体验我国境内的最早的古人类生活,你应该去()A.约170万年前的云南省 B.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C.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 D.约70万年前的云南省【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我国境内的最早的古人类”是距今约170万年的的元谋人,元谋人生活在云南省元谋县,A项正确;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是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的是山顶洞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均不是我国境内最早的古人类,排除BC项;位于云南省的最早古人类距今约170万年,而不是70万年,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元谋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友善同学假期在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参观时,观看了4D科普动画电影《北京人》,他在电影中不可能看到北京人()A.掌握了钻孔技术 B.结成群体生活C.使用打制石器 D.用火烧烤食物【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他们使用打制的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会使用天然火,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北京人上肢与现代人相似,直立行走,但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如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颚。北京人还不会钻孔技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与生产生活状况。3.运用以下如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拟定的主题是()A.早期人类代表 B.原始农耕生活C.远古神话传说 D.早期国家建立【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以及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其兴起的重要标志。【解析】分析图片可知,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屋内有灶坑,多用木头作柱子;骨耜可以证明河姆渡人会制作农业生产工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河姆渡人种植水稻,都体现了原始农耕生活,B是正确的选项;图片没有体现早期人类代表、远古神话传说、早期国家建立,排除ACD。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原始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4.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下列史料最可信的是()A.北京人遗址的灰烬 B.良渚遗址的玉琮和玉璧 C.河姆渡遗址的稻谷 D.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的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北京人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甲骨文有关农业的记载不能证明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选项AD不符合题意,排除;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和玉璧证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与农业无关,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证明了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选项C的史料最可信,符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5.“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对此话解读错误的是()A.这是对“人文初祖”黄帝的评价B.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阪泉之战C.“平定蚩尤乱”后形成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D.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等【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帝的功绩,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平定蚩尤乱”有关的战役是涿鹿战役,不是阪泉之战,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黄帝,名轩辕。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曾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运用能辨明方向的指南车,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AC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黄帝的功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中“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禅让制,知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解析】“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指原始社会时期的禅让制。在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尧生活俭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尧在年老时推举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他们之间采用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故选A。【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禅让制的相关知识点。7.《韩非子》中记载:“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这一现象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A.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实行了禅让制度C.开创了王位世袭制 D.确立了皇帝制度【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确立,重点掌握王位世袭制确立的标志事件及其影响。【解析】材料“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的意思是禹实行禅让传位于益,但禹的儿子启的下属集合起来推翻了益而立启做首领。这一现象反映了禹死启继,使得部落联盟首领由传贤变为传子,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C项正确,排除B项;夏朝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由禹建立,排除A项;秦始皇建立了皇帝制度,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王位世袭制的确立,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8.如图框内是某同学整理的中国古代史笔记,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良渚古城遗址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考古分封制与宗法制A.华夏民族的形成 B.早期国家的产生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夏商周时期的历史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析】材料并未涉及华夏民族形成的相关内容,排除A。根据材料“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里头遗址考古、分封制与宗法制”可知,反映了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遗迹。结合所学可知,夏商周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阶段,故B正确。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C。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夏商周时期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9.对商朝以后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状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数量不多,种类也不丰富 B.主要用于饲养家畜方面C.功能由食器发展到武器 D.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析】夏商周时期被称为青铜器时代,商朝以后得青铜器数量较多,种类比较丰富,排除A。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与饲养家畜无关,排除B。青铜器并不是由食器发展到武器,排除C。青铜器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理解青铜器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0.商朝历史之所以成为“信史”(“信史”意指较为详实可信的历史),不是其依据的是()A.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 B.后世流传着众多商王的故事与传说C.考古学家的考古成果 D.文献资料的多重印证【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析】“遗址中发现了甲骨文”是印证商朝历史的有力证据,排除A。“后世流传着众多商王的故事与传说”并不是商朝成为“信史”的依据,故B符合题意。“考古学家的考古成果”是印证商朝历史的实物史料,排除C。“文献资料的多重印证”是印证商朝历史的重要方式,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甲骨文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1.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A.记录了夏朝历史 B.发现于西周时期C.至今仍无法破译 D.是已知最早汉字【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属识记层面的要求,难度不大,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解析】甲骨文记录商朝历史,排除A。甲骨文产生于商朝,清朝人王懿荣发现,排除B。甲骨文已经破译部分文字,排除C。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郭沫若说:“一片甲骨惊天下”。惊天下的甲骨文是已知最早汉字,与题意相符。故选D。【点评】记忆甲骨文的造字法、地位和意义,并拓展中国文字演进历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12.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诸侯争霸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 D.百家争鸣【答案】C【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牛耕进一步推广,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个体农耕成为可能,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促使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因此引起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需掌握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的影响。13.管仲担任齐桓公的“相”,规定“慈孝”“聪慧”“拳勇”出众的人,由各级官员层层推荐,再经过“公所相(国君面试)”,就可以担任官职。这一人才选拔举措()A.体现了儒家影响 B.确立了君主集权机制C.冲击了贵族特权 D.团结了主要政治力量【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由材料“由各级官员层层推荐”“公所相(国君面试)”“就可以担任官职”,可知管仲革新了人才选拔举措,一定程度打破了贵族世袭官职制度,冲击了贵族特权,C是正确的选项;齐桓公是春秋初期的霸主,当时儒家思想尚未诞生,排除A;材料描述的是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没有涉及国家政治体制问题,排除B;材料涉及的是人才选拔机制的革新,并未体现人才选拔制度的作用,排除D。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考查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A.维护旧贵族的利益 B.增强军队的战斗力C.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D.提高社会生产水平【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以及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解析】根据材料“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可知,材料与商鞅变法的有关。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达到富国目的,因此,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水平。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以及影响,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15.清代诗人何盛新《伏龙观》一诗中写道:“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其称赞的是()A.都江堰 B.灵渠 C.秦长城 D.秦驰道【答案】A【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修建以及意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析】伏龙观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都江堰离堆北端古典建筑群,都江堰工程宝瓶口即在伏龙观下方。故清代诗人何盛新《伏龙观》一诗称赞的是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符合题意;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排除B;秦长城和秦驰道不属于水利工程,与题干“盈盈一水隔,兀兀二山分。断涧流红叶,空潭起白云”不符,排除CD。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修建。16.“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养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制天命而用之”,材料中的思想,代表的是()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是孔子的治国理念;“养洁然正气,舍生取义”的人格精神;“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朴素的唯物现,他们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故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儒家,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儒家思想。17.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某学派提出“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的主张,其体现的思想是()A.为政以德 B.无为而治C.朴素辩证法 D.“兼爱”“非攻”【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道家思想,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解析】.为政以德是儒家思想,排除A。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治国思想,排除B。根据题干材料“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可以看出体现的是事物具有两面性,属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C符合题意。“兼爱”“非攻”是墨家思想,排除D。故选C。【点评】记忆百家争鸣主要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影响,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18.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下列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叙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都对社会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B.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D.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答案】D【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注意掌握区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的方法。【解析】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不带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历史观点是观察、分析历史事实时所处的立场和看法,带有明显的个人情感。题干选项中选项ABC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事实;选项D不是描述某个历史事件,而是表达了一种观点和看法,属于历史观点。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事实,什么是历史观点的相关史实。19.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的时间大致位于下方年代尺的哪点()A.A B.B C.C D.D​【答案】B【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时间及公元纪年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析】公元前221年,秦国最终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公元年份换算为世纪,去掉后两位,余下的数字加一,公元前221年属于公元前3世纪。一个世纪100年,前30年为初期,后30年为后期,中间40年为中期。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B项正确;ACD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灭六国建立秦朝的时间及公元纪年法,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20.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发挥政治巡视利剑作用……”历史上秦朝中央政府主管监察官员的是()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御史大夫【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秦朝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1.对以下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②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A.①属于历史结论 B.①指出秦暴政的影响C.②属于历史史实 D.②是对秦始皇的评价【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秦朝的相关史实。【解析】据所学知,①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是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属于历史史实。②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是对秦始皇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掌握秦朝的相关史实。22.一篇题为“中国足球不是民企沃土,多家俱乐部已揭竿而起”的评论文章分析了中国足球环境方面的问题。评论文章中引用的成语:“揭竿而起”源自()A.国人暴动 B.陈胜、吴广起义C.楚汉之争 D.赤壁之战【答案】B【解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时,遇雨误期,按秦律误期当斩,陈胜吴广斩木为兵、揭竿而起,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在大泽乡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建立了张楚政权。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故选B。23.唐代诗人王珪的诗:“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诗中的“汉祖”()A.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 B.实行盐铁官营政策C.开创了“光武中兴”局面 D.建立了蜀汉政权【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据题干“汉祖……西灭无道秦”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刘邦灭秦朝。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建立以后,为恢复和发展生产,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故A符合题意;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的是汉武帝,排除B;开创了“光武中兴”局面的是东汉光武帝,排除C;建立了蜀汉政权的是刘备,排除D。故选A。24.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国情。如图是秦末至西汉文帝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化表。a阶段人口数量下滑和b阶段人口数量迅速提升,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兴衰纷乱,循环往复C.科技进步,人丁兴旺 D.重视民生,以民为本【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图示a阶段对应的是秦朝末年,秦朝末年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锐减。b阶段对应的是汉高祖至汉文帝时期,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和兵役,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人口迅速提升,综上所述,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才能促进社会发展,故D正确;材料只反映不同时期人口数量的变化,体现不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信息,排除A;题干不能体现兴衰纷乱,科技进步,排除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文景之治、西汉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重视民生,以民为本。25.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A.以农为本 B.戒奢从简 C.兴修水利 D.重农抑商【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汉文帝的统治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解析】根据材料“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务民于农桑,薄赋敛”结合所学可知,贾谊和晁错都主张以农为本,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励精图治,汉初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重视农业生产,没有涉及戒奢从简,排除B;兴修水利和重农抑商都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题干都没有涉及,排除CD。故选A。第Ⅱ卷二、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26.(10分)我国拥有多处不同时期的古人类遗址,促进了我们对古人类的了解。我国发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早期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修建了“东方人类祭祖台”。祭祖台初步设计高170米,基座是正方形,祭祖台内部由下到上分别是祭奠层、世界珍藏馆和人类博物馆。材料二经过漫长的自然变化年代,中国境内的古猿从体质上完成了从古猿向猿人的演进过程。猿人与古猿的区别是猿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遍布中国南北,最具代表性的有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安徽和县人等。他们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火。材料三山顶洞人沿用了与北京人同样的方法制作石器工具……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针身保存完好,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小而细锐的尖状器挖成的。……山顶洞人的装饰品非常丰富,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小石坠、鲩鱼眼上骨和刻沟的骨管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祭祖台为什么设计高170米?(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猿人与古猿的区别。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3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境内的这些古人类遗址的认识。(2分)【答案】(1)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1分)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1分)(2)猿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1分)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使用火,过群居生活,等等。(2分)(3)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等。(3分,任意3点即可)(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2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谋县修建“东方人类祭祖台”的主要原因是在元谋县发现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因为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因而祭祖台设计高170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猿人与古猿的区别是猿人会制造并使用工具;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共同特征是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使用打制石器,使用火,过群居生活,等等。(3)根据材料三可知,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等。(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我对我国境内的这些古人类遗址的认识是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等等。27.(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材料三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材料四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生产力提高、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改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4分)(3)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出现的意义?(3分)(4)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巨变”的认识。(3分)【答案】(1)重要标志:铁器和牛耕。(2分)(2)内容: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2分)影响: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分)(3)创始人:孔子。(1分)意义: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分)(4)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铁器取代青铜,牛耕补充生产活动中人力的不足,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提高;政治方面,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其中商鞅变法效果显著,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思想文化方面,随着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分)【分析】本题以四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意义、孔子的贡献、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对春秋战国时期“巨变”的认识等知识。【解析】(1)根据材料一图1“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图2“春秋战国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概括可知,商鞅变法的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