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二)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题。
材料一:
《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能异中见
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
的相似之处。
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
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
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
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鹫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
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
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
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
《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
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
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
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
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
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
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
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
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
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
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
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
(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
材料二:
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破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
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
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
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
(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
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
保存在以屈辱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
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阁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析
拔。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干风雅,孟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干此。”这段话
也很重栗,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是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
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
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
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
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
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
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栗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
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
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
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
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
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
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
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
(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
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
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
反传统思想的精神。
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
文化中难以寻见。
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
而非个人的创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
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
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深刻,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
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
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
4.班级拟召开学习讨论会,讨论分析《屈原列传》的写作特点,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你的
发色要点。(4分)
5.钱锤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妄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
结合材料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蜘蛛
陈然
我发现城市是由高度组成的。城市就是由高度组成的密林。它们笔直陡峭,像刀刃一样随
时准备对我进行袭击。
来到省城后的第二天,我就受到了这种袭击。包工头把我们带到了七楼,说,今天,你们就
从这里干起,一直干到十二层,你们的任务就完成了。我很高兴,等包工头一走,就急不可耐地
奔向阳台。我还从未站在城市的肩上看一个城市,以前总是在它脚下看。忽然我觉得有种尖锐的
东西向我刺来,紧接着眼前一黑,如果不是我及时抓住了阳台的扶沿,恐怕就摔下去了。我摸摸
额角,并不觉得哪里不舒服,但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
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以前在乡下,楼房最多不过三层,它袭击不了
我。我甚至三楼都没有上过。而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我就
恶心得栗吐。那一刻,我恨不得揪住自己的脑袋往墙上猛撞。我几乎绝望了。试想,一个对高度
如此排斥的人,怎么在城里奋斗呢?
但我向别人隐瞒了实情。我努力不去看楼下,这使我的姿势有些僵硬,当僵硬的姿势快要被
某种必栗的动作折断的时候,为了解救自己的身体,我只好故意从梯架摔到了阳台上。这不栗紧。
我揉揉摔疼的地方又爬了上去。我不能就这么被打倒。如果它是一种病,那我就做一个带病做事
的人好了。再说,难道我不会制服它,把它治好么?对,我就是要制服它。
所以,当包工头问谁愿意去粉刷外墙时,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我想,如果我能做好这件事,
其他就不在话下了。刚来省城时,我还纳闷,心想几十层高的楼房,那些玻璃是怎么装上去的,
外墙是怎么粉刷的?后来我看到几个人在为一幢大楼洗玻璃,看到他们腰间系着粗壮的绳子,整
个人悬在半空中,我紧张得呼吸不出来,心想要是绳子突然断了怎么办?如果要上厕所怎么办?
包工头问我,你真的行吗?包工头的眼睛总是那么厉害,好像知道我隐藏了什么。
但我还是坚决地点了点头说,行。
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少也要做个
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比如早上我不买肉包子,
中午吃快餐,我也不要肥肉。
我的身上绑着很多绳子,被放在屋顶的牵引机缓缓放了下去,从屋顶往下粉刷。那只停留在
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
出来,大口地呕吐着。包工头在上面喊,没事吧?我扶着墙,摆了摆手,朝上面大声喊道,没事!
返回楼顶或地面时,我赶紧去洗澡。我的裤子已经湿了好几次。
但我还是咬着牙对自己说,没事。
有一次,还真有只鸟撞到了我身上。一只好像在城市里迷了路的小鸟。它先在我手上撞了一
下,接着在我肩膀上撞了一下。我腾出手把它捉住,放在我口袋里。只有口袋里,它才不会迷路。
在高空看城市,觉得城市是漂浮的。风一吹来,整个城市都在晃动。下面的人如果不把脸扬
起来,是看不到我的存在的。有一次,我仿佛听到楼下有个小女孩在说,爸爸你看,上面那个人
多像一只蜘蛛啊。爸爸为女儿的比喻能力而高兴,说,对,他就是一只蜘蛛。
这天,我大概停留在一幢大楼的十五层的地方,天色将晚,我正准备收工,忽然发现牵引机
没了动静,紧接着楼下一片寂静。酒店里的灯光没有了,商场里的音响也没有了,像是一艘大船
驶到了没有水的地方。没有了灯光和音响的映衬,城市的一切显得是那么粗糙和丑陋。很多人在
叫,我也喊了起来。可我的声音没有人听到。这时,那只已经被我打败的鸟重新从什么地方扑了
出来,它重新把我裹挟到它黑暗的翅膀里面。
第二天,我终于被人记起。包工头在下面气急败坏喊我的名字:你还活着吗?我被缓缓放下
来了。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有人把绳子砍断。有人喊我的名字可
我没有反应。过了好半天,我才动了一下,又动了一下,然后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
此后,我就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与城市的矛盾:“我”患有恐高症,而城市里面高楼密布。
B.“我”隐瞒恐高的真相:“我”尝试克服恐惧,成功赚到很多钱。
C.“我”高空作业时的状态:“我”呕吐出汗,成为他人眼中的“蜘蛛”。
D.“我”的异化:“我”因意外在高楼滞留一夜,被人救援后成为蜘蛛。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一个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为主人公,描写他为在大城市实现理想,不断迫使自
己挑战极限,终于在挂在高楼上一夜后成为了“蜘蛛人”。
B.开头引入“我”的遭遇,描写了“我”吊高作业时“身上绑着很多绳子”,形象地描绘出
“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也为下文蜘蛛的出现埋下伏笔。
C.作者截取了一个父女对话的片段,借孩童的口吻指出了“我”此时就像一只蜘蛛,一幕
充满谐趣的对话却因以“我”的视角来呈现而具有讽刺意义。
D.“我”身上所背负的是一个打工者在城市立足的理想,然而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
下,最终不幸成为了理想的奴隶,被城市的蛛网塑成了蜘蛛。
8.本文的卡夫卡式结局富有隐喻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评本文“以意象为镜面,来映照人的内心世界”,请通过“鸟”的意象加以赏析。(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KT14题。
(甲)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
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
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
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乙)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
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
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
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缙。至于龙,吾
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
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日: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储见秦献公日:“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
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日储即老子,或日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
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纯儒学,儒学亦纯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
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B.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C.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D.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本义是指渔猎用的网,引申义是天网、法网,也指结网等。“学而不思则罔”的“罔”
则不是此意。
B.“关”,文中指函谷关,是古时长安与洛阳间的咽喉之地,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
要塞之一。
C.“书”即传说中老子著的《老子》,又称《南华经》,传世本共八十一章,是道家思想的重
要来源。
D.太傅,古代官职名,周代设置,为辅弼天子之任,三公之一;西汉时,太子的老师被称
为太傅。
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治事者要善于抓苗头。因为他认为事物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短到长变化
而来的、因此必须重视事物的细微小节处。
B.老子认为圣人要有高远的追求。他强调圣人要追求常人不想要的东西,要学习那些常人
所不学习的大道理,而不要妄动、妄为。
C.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要抛弃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
志向,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
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僧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
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2)或日僧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14.乙文体现了老子哪些思想主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守岁
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展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①。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鸵。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②。
【注】(1)挝:击,敲打,此处指更鼓声。(2)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此时诗人在凤翔签判任
上,而其弟苏辙在京师侍奉父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一二句使用比喻,将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
生动形象。
B.三四句“半已没〃,〃谁能遮”抒发了诗人去日苦多,华年不再的无奈伤感。
C.〃儿童强不睡〃,描写儿童被强迫着遵循守夜的风俗,〃晨鸡〃二句将守岁时的心理状态写得
细腻入微。
D.整首诗歌通俗易懂,细致地描述了人们守岁的情景与心情,抒发了独特的感慨。
16.前人评价此诗“佳处不减魏武短歌”,请结合曹操的《短歌行》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草”是古代文人的常用意象,可以用以表现顽强的生命力,也可以寄予不同的情感,
如“,
(2)古代诗人常借香草寄托高洁的人格追求,屈原在《离骚》中写过这样的语句:
(3)小刚学古诗时,知道古人常常在饮酒时感叹时光流逝之快。李白就常有此感叹。同学
小明提醒小刚,其实曹操也有同样的诗,比如这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A,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国君王夫差修凿邙沟。隋炀帝大规模开凿大运河,隋唐时
期以洛阳为中心,以向东北延伸的永济渠、向东南延伸的通济渠连接若干水道及其支流,加上杭
州以北的江南河,大运河连通了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二千七百多公
里。①千里波涛,帆才啬连绵,正如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所言,“共禹论功不较多”。历经数千年陆续
开凿,②大运河不仅发挥着持续贯通南北的作用,也沟通了运河沿岸和更广大区域,促进了各民
族交往交流交融。
③隋唐大运河发挥的历史作用不局限于它流经的几个区域,④它是将古代中国的核心地区、
战略栗地、经济重地和海陆丝绸之路有效连接起来的重要通道,将运河沿线地区、延伸地区、辐
射地区的众多民族及边疆地区有机地联系起来,⑤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大运
河辐射和延伸的区城扩展到北方的欧亚草原、东南的辽阔海域以及西南的纵深区域,B。因
此可以说,⑥大运河为推广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7个字。(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六句话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夏日的傍晚,运河的风景像一幅瑰丽的油画。残阳如血,晚霞似火,给田野、村庄、树林、
河流、青纱帐镀上了柔和的金色。荷锄而归的农民,打着鞭花的牧童,归来返去的行人,奔走于
途,匆匆赶路。村中炊烟袅袅,河上飘荡着薄雾似的水气。鸟入林,鸡上窝,牛羊进圈,骡马回
棚,婚烟在豆丛下和南瓜花上叫起来。
这块瓜田,从河岸上一直种到河坡下。瓜田的主人老木匠郑端午不但是一位能工巧匠,而且
是一名高手瓜把式:他的瓜个儿大,皮儿薄,结得多,色、香、味都是上品,很是名贵。然而,
他的瓜从不丢失。老木匠郑端午从十二岁学手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木匠这一行的规矩最讲
究。他这大半辈子,手艺上从没走过尺寸,规矩上从没差过板眼。①他是北运河两岸的活鲁班,
但是从不目中无人,从不恶语伤人,更从不同行结冤,损人利己;因此,他在这一方是个出名的
老好人。他的瓜田本来不必看守,就是手脚最不干净的人物,也不忍心偷他一个瓜,摘他一片叶;
他住在瓜棚里,是为了驱赶黑夜进犯瓜田的刺猬和狼叭狗子。②白天,他常常到渡口上找摆渡船
的柳罐斗,或是到钉掌铺找吉老秤,一坐就是半天一晌;等回到瓜田,到瓜垄里转一遭,哪一棵
秧少了一个瓜,拨一拨瓜叶,扒一扒浮土,就会找到或是扒出三两个铜板。
(摘编自刘绍棠《蒲柳人家》)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他的瓜个大,皮薄,结得多”,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
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1.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波浪线部分,请任
选一处,分析其中的分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2分)
22.语言文字运用I和H都写到了大运河,但表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分别加以概括。(4
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巫马子谓子墨子曰:“我与子异,我不能兼爱。我爱邹人于越人,爱鲁人于邹人,爱我乡人
于鲁人,爱我家人于乡人,爱我亲于我家人,爱我身于吾亲,以为近我也。击我则疾,击彼则不
疾于我,我何故疾者之不拂,而不疾者之拂?故有我有杀彼以利我,无杀我以利彼。”
材料二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
从而害之。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
材料三
世人不情愿吃自己兼爱的亏,却情愿享别人兼爱的福。这真是墨学进行上一重不可解免的难
关。——钱穆
学完《兼爱》,班级举行墨子读书会,围绕“兼爱”思想展开讨论,同学们谈到以上六则材
料。请从以上材料中任选两到三则进行组合立意,结合你的见闻、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A.“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
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
相通的”: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
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依据''《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
《禹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
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
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
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
征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张冠李戴,依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
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
“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是《九歌》等作品而非
全部楚辞。故选C。
2.B
【解析】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
逻辑混乱,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
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
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
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
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推断错误,依据原文
“第三,……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
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
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可知选项只是说“不像所谓‘诗教'
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但并不能说明“道德救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
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原文“楚汉
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
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可知“它”指的是“楚
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故选B。
3.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
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
文化的继承;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用它来研究自然现象和
人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变化,形成一家的学说。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标;C.”《离
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中用“灵修、美人”
来象征君王,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
迁'易编年而为传记'”谈的是《禹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故选A。
4.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①《屈原列传》
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
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
神。
【解析】依据“《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
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是文化而来的”可得出总论点:由《屈原列传》
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是文化的继承。①依据原文”屈原的《离骚》打上了
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
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
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
高美”可知《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而《史记》继承了这一文化,
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
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
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
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知司马迁借《屈原列
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
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
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
可知《屈原列传》记录屈原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
5.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
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
【解析】①依据原文“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
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
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依据原
文”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
保留着远古体统的南方神话一一亚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
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
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
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
6.B
【解析】“成功”表述不当,原文有“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是“渴望”赚到
很多钱。
7.C
【解析】A.“来自城市底层的打工者”错误,原文有“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
应是“来自乡下”;B."‘我'饱受非人的束缚与压迫”错误,工作本身就是这样,表明的是工作
的艰辛,选项过度解读;D.”在自我的严苛要求与期许之下”错误,结合文意可知,不仅是“自
我要求”,更有“艰难的环境”。
8.①“盘根错节的绳子,像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
时的窘境,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②两个“爬”字饱含辛酸,隐喻“我”
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③最终异化为蜘蛛的结局,
更隐喻了打工者在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而这作为小说的主旨,发人深省。
【解析】“从乡下出来时,我已经下了决心,一定要赚很多钱,将来不说做大城市的人,至
少也要做个县城里的人。现在做城里人不难,我已经在为做一个城里人暗暗准备了“,“我”为了
实现理想隐瞒自身状况高空作业,被遗忘而被绳子捆绑并,吊了一夜以,“盘根错节的绳子,像
一张网,结结实实地把我套住了“,形象地展现出“我”被发现时的窘境,其根源是“我”的理
想,传神地隐喻了“我”被理想的枷锁牢牢套住;“真的像一只蜘蛛那样慢慢爬了出来”,“我就
像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两个“爬”字饱含辛酸,“我”为了实现理想真的像一只蜘蛛了,隐
喻“我”逐渐地适应了作为一只城市蜘蛛的角色,习惯了这种异化的生存状态;“此后,我就像
蜘蛛一样在大街上爬着”,理想是成为城里人,最终却异化为蜘蛛,这一结局更隐喻了打工者在
城市打拼之艰辛与悲惨,令人同情,引人思考,农民工想要提升层次是多么的不易,点明小说的
主旨,发人深省。
9.①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幻象:眩晕“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
张开翅膀,只等我靠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一个“猛”字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
对于高空作业的恐惧。②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膀,忽的扇
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作者通过描写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及呕吐、流汗等动
作,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展现出坚强的意志。③大
鸟之于蜘蛛,正如恐惧之于“我”,可见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以至于此情此景之下心神
不定、摇摇欲坠,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解析】“睁开眼再往下看,晕眩又出现了。它像是一只大鸟,在空中张开翅膀,只等我靠
近过来,便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现在,我每天都在半空里,它随时可以狠狠啄我。一见它,
我就恶心得要吐”,作者以暗喻描写了“我”站在高楼上向下看时的恐惧幻象:眩晕“像是一只
大鸟”,“会猛的飞出啄我的眼“猛”字是“我”的内心想象,传神细腻地刻画了“我”对于高
空作业的恐惧,暗示工作的危险性。作者写“我”第一次粉刷外墙时,“那只停留在半空中的翅
膀,忽的扇了过来,我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我闭着眼,奋力从那黑暗中挣脱出来,大口
地呕吐着”。“完全被裹挟在翅膀的黑暗中”是因恐惧而产生的幻象,接着的呕吐、流汗等动作,
深刻具体地刻画出“我”在克服心理问题之时所经历的痛苦折磨,虽然知道自己恐高,但还是在
为实现理想全力坚持,展现出坚强的意志。大鸟就是恐惧的化身,而在工作中“我”异化成了蜘
蛛,蜘蛛是绝对害怕大鸟的,一如“我”的恐高,喻示恐高对于“我”的巨大威胁,生动展示了
高空中“我”心神不定、摇摇欲坠时内心的恐惧和绝望,令读者不禁为之捏一把汗、心惊胆寒。
10.C
【解析】句意: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
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孔子适周”,“周”作“适”的宾语,其后断开,排除
BD;"老子曰",“曰"断句的标志,其后断开;“子所言者”,“子”本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
11.C
【解析】A.正确。“学而不思则罔”的“罔”,精神迷惑而无所得;句意:只读书学习,而不
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B.正确。C.”又称《南华经》”错误。文中指老子所著的
《老子》,又称《道德经》,《南华经》是庄子的作品。D.正确。故选C。
12.D
【解析】D.”《史记》上记载周太史信会见秦献公时”错误。根据原文“自孔子死之后百二
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信见秦献公曰"可知,其中的“史记”应为史料记载。
13.(1)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
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2)有的人说太史信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
道哪种说法正确。
【解析】(1)''是以",因此;“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复”,补救。(2)“或”,有的
人;“莫”,没有人;“然否”,正确与否。
14.①君子应当具有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②老子学说以
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③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解析】由“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概括出“君子应当具有
高尚的品德,要谦虚,戒欲望,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志向”;由“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
务”概括出“老子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由“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概括出
“主张无为而治,清静不扰,百姓自然趋于‘化',归于‘正'”。
参考译文:
(甲)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
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
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
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
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
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
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乙)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及其骨头都已经腐烂
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遇到时机就坐上车子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但他的容
貌好像很愚钝。抛弃您的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
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
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
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了,它能乘风驾云上天。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
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
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尽力为我着书吧。”
于是老子就撰写了一部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思想,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
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着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用意,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信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
并在一起,合并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人说太
史储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
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
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世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的学说。“主张不同的人,
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
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15.C
16.①恰当引用和化用。苏诗化用白居易”犹有夸张少年处”,意在勉励苏辙珍惜年华,积极
奋发;曹诗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②妙用比喻。苏诗“欲知垂
尽岁,有似赴壑蛇”将要逝去的年岁,比作游向幽壑、势不可当的长蛇,生动形象曹诗用"山不
厌高,海不厌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环保技术与设备购销合同
- 2024年版餐厅后厨管理合同2篇
- 《走上辩论台》教案
- 2024年广告创意设计与执行合同模板3篇
- 小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 存量房买卖合同(15篇)
- 中国转椅坐垫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体育工作计划范文合集五篇
- 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
- 网络大学生实习报告合集7篇
- 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概述
- 2024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数学高一下期末学业质量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3年青协活动总结报告
- 提升供应链效率:年度运营计划
- 展览馆维修维护投标方案
- 陈赫贾玲小品《欢喜密探》台词剧本
- 2023招聘专员个人年终总结
- 机房搬迁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标)
- 脑出血入院病历
- 国际邮轮产业及未来邮轮
- 小学第四季度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