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教科研协作体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教科研协作体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教科研协作体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教科研协作体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教科研协作体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省级示范性重点中学教科研协作体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复习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阔叶林、针叶林、灌木林、草甸等群落,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也就越强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针叶林→北极苔原,动物多样性依次减少,冬眠动物数量依次增加D.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合理措施2.血清是由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以及某些凝血因子后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下图是某人的血清化验报告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代号项目结果参考值TBA总胆汁酸2.40.1—12μmol/LBUN尿素氮4.131.43—7.14μmol/LCREA肌酐7035—97μmol/LBUN/Scr尿素氮/肌酐0.06UA尿酸306170—428μmol/LTCH总胆固醇3.730—5.17μmol/LTG甘油三脂0.780—2.3μmol/LHDL高密度脂蛋白1.090.91—2.74μmol/LLDL低密度脂蛋白2.390—0.1μmol/LAPOA载脂蛋白A1.191—1.6μmol/LAPOB载脂蛋白B0.820.6—1.2μmol/LGLU葡萄糖4.833.89—6.11μmol/LA.该报告单所显示各项数据均符合健康标准B.该报告单未包含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C.若项目检测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便可确定被检测人患相应疾病D.该报告单中的参考值变化范围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3.下列关于核酸和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的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片段,都在染色体上B.DNA均为双链结构,RNA均为单链结构,且同时存在DNA和R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必然是DNAC.大肠杆菌中一定有RNA,但是其基因一定是一段有功能的DNA片段D.性染色体可以决定生物的性别,因此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都含有性染色体4.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A.二氧化碳 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5.位于新冠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也叫刺突蛋白,它向外突起,使病毒像皇冠一样,这也是冠状病毒命名的来源。糖蛋白S可以与人体细胞膜上的ACE2结合,是病毒识别并侵入宿主细胞。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刺激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B.B细胞经新冠病毒刺激后会分裂、分化出浆细胞,并与抗原结合C.淋巴细胞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新冠病毒D.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6.下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B.图中甲、食草动物、食肉动物l和2构成食物网C.当该系统处于相列稳定状态时食肉动物的增长速率可能为0D.乙通过分解作用大量释放CO2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7.2020,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人类与新冠病毒进行着顽强的抗争。下列关于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B.经新冠病毒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全部增殖、分化为浆细胞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相应的记忆B细胞会直接产生抗体消灭该病毒D.人体对新冠病毒的免疫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8.(10分)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叙述,合理的是()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二、非选择题9.(10分)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据图分析回答:(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_____(填序号),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2)图2中B表示_____。(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调节,这也体现出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0.(14分)“己亥末,庚子春,荆楚大疫”,研究表明该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引起,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RNA)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通过病毒的S蛋白“劫持”控制血压的人体ACE2蛋白(肺泡、胃肠道和角膜、结膜等部位的细胞表面有ACE2蛋白),并与其结合入侵人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感染2019-nCoV后,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___功能清除病毒,其间通过___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2019-nCoV结合,从而抑制______。(2)如果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___细胞可以与这些细胞密切接触,使它们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T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其作用是____________。(3)新型冠状病毒不是通过皮肤细胞感染,而是通过肺泡等部位的细胞感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一点即可)(4)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痊愈后,很多人会积极捐献其血浆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即“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治疗法”,是采集康复者的血浆用于治疗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该血浆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农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未被利用的氮、磷等污染物汇入周边流域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研究人员以“稻—鸭(杂食动物)—虾(以浮游生物为食)”种养模式(RDS)和常规种植模式(CK)下的水稻田为研究对象,探索两种模式下水稻生长各时期水体中氮、磷浓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水稻生长时期各处理区氮磷浓度变化注:TN表示水体的总氮量,TP表示水体的总磷量(1)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往往以单一的农作物种植为主,虫害严重,从生态系统结构的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_____,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下降。(2)RDS模式对灌溉水至移栽期中TN、TP的去除率均___(填“大于”、“小于”或“无显著差异”)CK模式,一是因为______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二是因为鸭的穿行与啄食而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______。(3)研究人员又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水稻田中的浮游藻类生物量,发现RDS组显著低于CK组,推测其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两个)。(4)RDS模式通过鸭、虾的引人最终实现了稻鸭虾多丰收。请结合该模式中鸭、虾、水稻、浮游藻类、害虫之间的关系,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对上述结果进行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12.黄色(Y)圆粒(R)豌豆和绿色圆粒豌豆杂交,对其子代表现型按每对相对性状进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杂交后代,黄色与绿色的比是_____;圆粒与皱粒的比是_____。(2)后代中属于双隐性性状的是_____,它是_____子。(3)实验中所用亲本的基因型为:黄色圆粒_____、绿色圆粒_____。(4)后代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_____;自交能产生性状分离的占_____。(5)后代中重组类型占_____,其中能稳定遗传的占重组类型的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保护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注意区分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理解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然后分析选项进行判断。【详解】A、一座高山从山脚向山顶依次分布着不同的群落,这是由于海拔变化导致的温度、水分的差异决定的,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B错误;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针叶林→北极苔原,动物多样性依次减少,冬眠动物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在四季温差较大的温带最多,C错误;D、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正确。故选D。2、B【解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构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谓相对稳定是指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生理指标是变动的。而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生理指标总体是恒定的。【详解】A、该报告单显示低密度脂蛋白不在正常范围内,不符合健康标准,A错误;B、表格中只是显示了内环境部分物质的含量情况,但该报告单未包含内环境理化性质的数据,B正确;C、若项目检测结果不在参考值范围内,不可确定被检测人患相应疾病,需进一步检查,C错误;D、内环境稳态处于动态平衡,该题述变化范围是机体容许存在的波动范围,属于正常现象,不是主要考虑了化验结果的误差,D错误。故选B。3、C【解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2、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并且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3、基因与DNA的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4、基因和性状的关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5、基因和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6、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例如:豌豆的高茎基因D和矮茎基因d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详解】A、人体细胞中的基因是一段有功能的DNA片段,但并不都在染色体上,A错误;B、生物界的DNA大多为双链结构,少数DNA为单链结构,而RNA一般为单链结构,B错误;C、大肠杆菌中一定有RNA,大肠杆菌的基因是一段有功能(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D、两性生物无性别决定,也就无性染色体,如豌豆,但进行的是有性生殖,D错误。故选C。4、C【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不断地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详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中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基本化学元素而不是指由这些元素组成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生物体内所特有的物质。概念中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反复往返运动。范围即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简称生物地化循环。C正确,ABD错误。故选C。5、D【解析】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进行生命活动。机体清除病毒的特异性免疫既包括体液免疫又包括细胞免疫。【详解】A、淋巴细胞是一般是由T细胞分泌的,且淋巴因子不能与病毒直接结合,A错误;B、浆细胞不能与抗原结合,浆细胞可产生抗体,抗体可与抗原结合,B错误;C、淋巴细胞不能直接杀死入侵的新冠病毒,效应T细胞可与新冠病毒侵染的靶细胞密切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到内环境中的抗原可与抗体结合,C错误;D、吞噬细胞、B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具有识别抗原的功能,D正确。故选D。6、D【解析】从图中分析,甲能利用二氧化碳,故甲是生产者,乙能利用遗体和粪便等,故乙是分解者,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甲固定的太阳能,通过食物链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各营养级。【详解】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甲同化的太阳能,能量流动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甲同化的能量必然大于食肉动物同化的能量,A正确;B、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可能有不同的种群,可构成食物网,B正确;C、当该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如食肉动物)处于平衡状态,增长率可能为0,C正确;D、乙是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会释放二氧化碳,但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D错误。故选D。7、D【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使得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详解】A、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增强免疫效应,但不能与该病毒结合,A错误;B、经新冠病毒刺激后的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或记忆细胞,B错误;C、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B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消灭抗原,记忆T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C错误;D、人体被新冠病毒感染先发送体液免疫,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再引发细胞免疫,彻底将其消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8、D【解析】体液免疫的过程: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能与抗原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详解】A、病原体是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寄生虫或其他媒介,如细菌、病毒,病毒不具细胞结构,但也能使人体通过体液免疫产生抗体,A错误;B、病原体裂解后仍含有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物质,因此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错误;C、抗原不一定是蛋白质,病原体含有的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特异性化学物质,也能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抗体,C错误;D、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病原体特有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分泌相应抗体,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9、(1).②③④(2).①(3).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4).(负)反馈(5).种间关系【解析】图1中甲是无机环境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乙是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①为光合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图2中A表示鼠同化的能量,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储存在体内的能量),C表示鼠粪便中的能量。【详解】(1)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光合作用。(2)同化量减去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则图2中B表示鼠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3)狼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捕食,鼠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狼和鼠的种间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0、①.防卫②.浆③.病毒(或2019-nCoV)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④.效应T⑤.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⑥.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肺泡等部位的细胞膜表面具有与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ACE2蛋白(受体)能够被该病毒识别感染;皮肤细胞膜表面没有ACE2蛋白,不能够被该病毒识别感染⑦.康复者血浆内含有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注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体内后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病毒浓度,起到治疗效果【解析】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生命活动。2、体液免疫过程为: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3、细胞免疫过程为: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1)感染2019-nCoV后,人体通过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清除病毒,其间通过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2019-nCoV结合,从而抑制病毒(或2019-nCoV)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2)如果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细胞免疫中产生的效应T细胞可以与这些细胞密切接触,使它们裂解死亡,释放出病毒。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的作用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3)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肺泡等部位的细胞膜表面具有与新型冠状病毒的S蛋白特异性结合的ACE2蛋白(受体)能够被该病毒识别感染;皮肤细胞膜表面没有ACE2蛋白,不能够被该病毒识别,所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不是通过皮肤细胞感染,而是通过肺泡等部位的细胞感染。(4)由于康复者血浆内含有该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注入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体内后与病毒特异性结合从而降低病毒浓度,起到治疗效果,所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痊愈后,很多人会积极捐献其血浆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点睛】本题以“2019-nCoV”为载体,主要考查病毒的特点、免疫调节、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11、①.营养结构简单②.稳定性(或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③.大于④.鸭虾粪便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或鸭虾粪便提供有机肥)⑤.水稻对N、P的吸收⑥.虾和鸭的捕食作用和N、P含量降低造成藻类减少⑦.鸭和虾取食浮游藻类,减少其与水稻的竞争,使水稻能获得更多光能;鸭捕食害虫,减少水稻流向害虫的能量,让更多能量留在水稻体内;浮游藻类的能量流入虾和鸭体内,害虫的能量流向鸭,最终实现水稻、鸭、虾同时增产【解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越简单,抵抗力稳定性越低。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详解】(1)传统农业种植以单一农作物种植为主,物种丰富度低,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虫害严重。(2)据图分析,灌溉水中,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N浓度相等,RDS模式和CK模式下的TP浓度相等。至移栽期,RDS模式下的TN和TP浓度均低于CK模式,说明RDS模式对TN、TP的去除率均大于CK模式。具体原因是RDS是以“稻—鸭(杂食动物)—虾(以浮游生物为食)”为种养模式,该模式下以鸭虾粪便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为水稻提供无机盐(或鸭虾粪便提供有机肥),从而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鸭的穿行与啄食刺激了水稻根系的生长,促进了水稻对N、P的吸收。(3)RDS是以“稻—鸭(杂食动物)—虾(以浮游生物为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