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福州八县一中2025届生物高二上期末调研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抗体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抗体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B.一种病原体常可引起人体产生多种抗体C.抗体可以进入细胞内清除胞内抗原D.抗体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能正确反映理想条件下种群增长的曲线是()A. B.C. D.3.ATP中的A、T、P分别代表()A.胸腺嘧啶、腺嘌呤、磷酸基团B.腺嘌呤、胸腺嘧啶、磷酸基团C.腺苷、三个、磷酸基团D.腺嘌呤、三个、磷酸基团4.下图为膝跳反射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共有4个神经细胞参与膝跳反射,刺激A点能够引起膝跳反射B.②处为突触结构,可以发生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换C.刺激A处,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并最终引起伸肌收缩D.刺激B点,②处、⑤处均有神经递质释放,④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5.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在a中可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C.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c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6.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甲、乙、丙代表三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只有一种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乙的个体数量B.甲所固定的能量是乙、丙的能量之和C.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6.67%D.甲、乙、丙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7.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神经元,闰绍细胞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轴突侧枝的支配。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杆菌产生的一种神经蛋白毒素,可以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下图表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闰绍细胞共同支配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兴奋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闰绍细胞的活动可减弱运动神经元兴奋带来的肌肉反应B.强刺激b处,a、c、d三点中检测不到电位变化的是a点C.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膜电位不会改变D.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可能会出现肌肉持续性收缩症状8.(10分)如图所示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C→D→E来实现,属于体液调节B.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也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以通过A→B→C→D→E来实现,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D.当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可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二、非选择题9.(10分)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简图。据图回答。(1)图中食物网有_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肉食性鱼和_________;在“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食物链中,肉食性鱼是_________级消费者。(2)鳙鱼和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3)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4)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_____________。10.(14分)下图表示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的部分调节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受到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腺体A的分泌活动,腺体A表示的器官有___________________。(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增加__________激素的生成和分泌,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______________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属于____________调节。胰岛分泌的胰岛素需要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胰岛素的受体分布在靶细胞的_____________(填“细胞膜上”或“细胞质中”或“细胞核中”)。(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据此推测:Ⅰ型糖尿病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______________病;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___________免疫导致的。11.(14分)2020年2月,华东师范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基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表面抗原开发出了灵敏性高的抗体诊断试剂盒,一滴血仅十分钟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该试剂盒目前已应用于疑似感染者、密切接触者、确诊病例的临床验证。请回答下列问题:(1)SARS-CoV-2侵入人体后,通常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现象,这个过程中,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2)钟南山院士在采访中多次建议人们出门要戴口罩,请从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攻击的角度分析,戴口罩可以________。(3)SARS-CoV-2侵入人体后,还会引发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由________产生的抗体在体液中与SARS-CoV-2结合,阻止其________,而对于已经侵入SARS-CoV-2的靶细胞,会被________识别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根据信息,请写出该试剂盒能精确诊断的免疫学原理________。12.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是酸奶生产中的两种常用乳酸菌种,二者共生使牛乳快速发酵制成酸奶。研究者以一株保加利亚乳杆菌(记作A)和一株嗜热链球菌(记作B)为实验材料,对脱脂乳进行发酵,研究两者共生机制以期提高酸奶品质。(1)发酵前先将A和B菌种接种到M17培养基中培养进行活化,M17培养基的配方如下表所示,其中乳糖为菌种生长提供的营养成分是__________。从物理性质上划分,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__培养基,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活化培养过程应控制的氧气条件是__________(填“无氧”或“有氧”)。表M17培养基的配方组分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牛肉膏乳糖抗坏血酸MgSO4·7H2Oβ-甘油磷酸二钠含量10.0g2.5g5.0g5.0g0.5g0.2g5g调节pH至7.0,定容至500mL(2)取等量活化好的A和B菌种分别接种到250mL发酵培养基中开始发酵,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应为__________。每隔2h取出发酵液,测定pH值和菌种数量,结果如图1、图2所示。据图可知,数量增长更快的菌种为__________,发酵过程中具有持续产酸能力的菌种是__________。(3)发酵过程中B代谢可产生大量丙酮酸、甲酸、叶酸等物质,其中甲酸是嘌呤合成的前体物质,叶酸是嘌呤和氨基酸合成的辅因子。将A和B菌种共同接种到250mL发酵培养基中,测定pH值和A、B菌种总量,结果如图3所示。进一步检测发现,共同培养初期A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单独培养,结合上述信息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16小时后,共同培养的菌种数量开始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1、考查体液免疫的过程。2、抗体: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原可能是一种蛋白质,但是抗体一定是一种蛋白质。【详解】A、抗体由效应B细胞(浆细胞)合成和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A正确;B、一种病原体通常包含多种抗原,故常可引起人体产生多种抗体,B正确;C、抗体分布在血清、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只能清除分布在内环境中的抗原,对细胞内的抗原无能为力,故不可以进入细胞内清除胞内抗原,C错误;D、由于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并将其清除掉,根据抗体这个特性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D正确。故选C。2、B【解析】A、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先增加,但由于环境条件的剧烈变化,使得种群数量减少,A错误;B、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呈现J型,B正确;C、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C错误;D、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先增加,但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种群数量处于动态平衡,D错误故选B3、C【解析】ATP是腺苷三磷酸的英文简称,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的是腺苷,T是三个,P代表的是磷酸基团。【详解】ATP中的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故选C。4、C【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可知,①为神经中枢,②为突触,③为传出神经,④为传出神经,⑤为突触。【详解】A、据图可知,该图中含有一个传入神经元、一个中间神经元和2个传出神经元共4个神经元,据图可知,如果刺激A神经元,有可能通过抑制⑤突触导致膝跳反射不能发生,A错误;B、②处为突触结构,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因此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错误;C、A是传入神经的刺激位点,电流表位于传出神经上,刺激A点,电流表左侧先兴奋,然后右侧再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最终引起伸肌收缩,C正确;D、刺激B点,②处、⑤处均有神经递质释放,但⑤出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因此④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错误。故选C。5、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是神经纤维细胞膜,②是线粒体,③是突触小泡,④是突触前膜,⑤是突触间隙,⑥是突触后膜。【详解】a突触小体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③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只能由④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⑥突触后膜,B正确;兴奋由b传至c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由未兴奋部位到兴奋部位,即由c→b,C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经④释放的递质会引起神经元d的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B。【点睛】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完成的信号变化为化学信号→电信号,在突触处完成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6、D【解析】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同化量=175+875+200=1250;乙的同化量为200,而丙的同化量为30。【详解】A、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但高营养级生物个体数量不一定低于低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比如在一棵树上有很多昆虫和食虫鸟,A错误;B、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的同化量=175+875+200=1250;乙的同化量为200,而丙的同化量为30,甲所固定的能量是大于乙、丙的能量之和,B错误;C、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00%=15%,C错误;D、某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能量的去向包括:自身呼吸消耗;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未被利用,因此甲、乙、丙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D正确。故选D。7、C【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他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方向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突触间隙,当兴奋传至轴突末端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详解】A、闰绍细胞是脊髓前角内的一种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闰绍细胞的活动可减弱运动神经元兴奋带来的肌肉反应,防止肌肉过度兴奋,A正确;B、由题图可知,题图中兴奋传递是a→b→c→d,d兴奋抑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因此刺激b处,兴奋可以传至c、d,不能传至a,所以在c、d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a处检测不到膜电位变化,B正确;C、闰绍细胞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其膜电位会发生改变,C错误;D、破伤风毒素抑制感染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因此机体感染破伤风杆菌后,抑制性神经递质不能释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不能及时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肌肉会持续收缩,D正确。故选C。8、C【解析】图示过程为生命活动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两种方式,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参与,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参与。【详解】A、在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或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两种激素共同调节血糖平衡,即可通过A→C→D→E来实现,其方式是体液调节,A正确;B、血糖浓度变化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促进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来调节血糖浓度,即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C、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同理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加快→尿量减少,故水盐平衡调节的过程可通过A→B→C→D→E来实现,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不能体现分级调节的特点,下丘脑是水盐平衡调节中枢,靶器官E为肾小管和集合管,C错误;D、当人的手被针扎时,会发生缩手反射,反射弧为A→B→E,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①.4②.鲢鱼③.三④.竞争⑤.浮游藻类(或生产者)⑥.分解者【解析】分析题图:图中浮游藻类属于生产者,其余动物均为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中共有4条食物链,即浮游植物→鳙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肉食性鱼、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浮游藻类→鲢鱼→肉食性鱼。【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食物网有4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肉食性鱼和鲢鱼;在“浮游藻类→浮游动物→鲢鱼→肉食性鱼”食物链中,肉食性鱼是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2)鳙鱼和浮游动物都捕食浮游藻类,说明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浮游藻类固定太阳能开始的。(4)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因此该湖泊生态系统的组成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根据食物网判断食物链的条数、生物的营养级别、生物的种间关系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10、①.甲状腺和肾上腺②.抗利尿③.肾小管和集合管④.神经-体液⑤.细胞膜上⑥.基因⑦.自身免疫⑧.体液免疫和细胞(特异性)【解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分泌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详解】(1)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说明下丘脑可通过垂体促进甲状腺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即图中的A可以表示甲状腺和肾上腺。(2)人体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3)当血糖浓度上升时,下丘脑中的葡萄糖感受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使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增强,血糖浓度下降,此过程有下丘脑和相关激素的参与,故属于神经-体液调节;胰岛素的受体是位于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糖蛋白具有信息识别的作用。(4)Ⅰ型糖尿病由胰岛B细胞损伤引起,患病率具有种族差异性,据此推测II型糖尿病是由基因决定的;患者血液中含有抗胰岛B细胞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说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过强,引起自身免疫病;其中抗体参与体液免疫,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则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机体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导致的。【点睛】注意肾上腺素的分泌不经过垂体,由下丘脑经传出神经直接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熟练掌握人体体温、水盐和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以及各种激素的功能等是解决本题的关键。11、(1).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的第一道免疫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3).浆细胞(4).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5).效应T细胞(6).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解析】1、体液免疫2、细胞免疫3、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等和吞噬细胞。前两道防线都是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的。第三道防线: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做特异性免疫。【详解】(1)人体体温升高说明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SARS-CoV-2侵入人体后,通常人体会出现发热的现象,人体体温升高的直接原因是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2)病毒侵入人体,首先需要突破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以及黏膜分泌的物质),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止病毒从外界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相接触,可以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3)病毒侵入人体后引发人体进行特异性免疫,体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