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_第1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_第2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_第3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_第4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二则】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

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文言文二则》由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

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月光曲》讲述了

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

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

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

:《月光曲》:

《伯牙鼓琴》:

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

想象画面,感受音乐之美。;

美妙匚

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体

会艺术之美

《京剧趣谈》:

,《书裁.禹画牛》:

展开想象,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合理想象.把故事讲具体:

内容教学要点

◎会写“哉、巍”等14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

字词识写

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语言积累

◎了解并积累与艺术有关的成语。

◎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等理解文言文,能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

故事。

阅读理解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音乐之美。

◎把握课文大意,说出自己对京剧的了解。

◎围绕有关书法的话题,采用分点说明等方法,有条理地表达

出自己的感受、看法。

口头表达

◎能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交流如何做好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仿照例子列习作提纲,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

体。

书面表达

◎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重点清楚。

◎学习修改说明书,使说明书更清楚明白。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哉、巍、弦”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伯牙鼓琴》,背诵《伯牙鼓琴》。

3.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音乐激趣,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

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

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

文的信心。

板块二自由朗读,读通课文

1.(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用“/”画出长句子的停顿,多读两遍。

□同桌互相听读,修正读得不准的字音和不恰当的停顿。

2.检查朗读,评价修正。

(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提示:“少选”的“少”读shdo,不要读成shdo;“汤汤乎”中的“汤”读shaig,不

要读成tSg;“以为”的“为"读weiD“复为”的“为"读weiD

(2)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辕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傕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辕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铺子

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指名赛读,指导学生读好语气词“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中的“乎”。

(4)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文言文简洁凝练。读好语气词和停顿,不仅能体验到文言文的节奏美、

韵律美,感受到文言文的韵味,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对文意的初步感悟。

板块三借助注释,知晓文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

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K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预设:“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课件出示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理解词语:请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预设:“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预设: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读好“善哉乎”“巍巍乎”“汤汤乎”。

课件出示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6)表演体会“破琴绝弦”的意思。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预设:破,摔碎。绝,扯断。“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7)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的意思。

预设: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预设:伯牙弹琴,缠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铺子期说:“弹得好呀,

就像那巍峨的高山。”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辕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

的流水。”缠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

弹琴的人了。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图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

而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板块四品读“鼓琴”,体验“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用“—”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铺子期听琴的

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

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伯牙鼓琴,镇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辕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一一-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鼓琴,镀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锤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

杨柳依依炊烟袅袅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

点通。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

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辕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

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教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日一一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一一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辕子期真是一一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本教学板

块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在诵读中感悟知音那份真

挚的友情,在想象中体验知音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质朴纯真。

板块五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链接“资料袋”,体验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

»件出示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提问: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

伯牙、辕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

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

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辕子期的传说,如:

镇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一一孟浩然《示孟郊》

锤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一一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一一王安石《伯牙》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4.点拨:“镇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辕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用墨极其简练,但极富视听冲击力,想象空间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联

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伯牙痛失知音健子期的悲痛绝望之情。

板块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链接资料,加深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

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辕子期。(课件

出示短歌,配乐诵读)

课件出示

伯牙诵云:“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

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

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引导: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

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请齐读课文。

3.倾诉心语,升华情感。

生自由

。(学

下来

法写

的想

将你

么?

说什

对他

你想

望,

与绝

痛苦

牙的

对伯

:面

引导

展示

交流

达,

课文

背诵

试着

学生

曲,

》乐

流水

《高山

播放

”。

“鼓琴

回味

诵,

乐背

4.配

弦。

巍、

哉、

字:

写生

5.练

”的

。“戈

稳定

重心

字的

保证

”,

件“戈

关键部

要写好

构,

围结

半包

”是

:“哉

提示

弦”

点。“

的撇

女”

和“

的点

“禾”

写好

注意

,要

结构

上下

”是

。“巍

后点

先撇

序是

画顺

比例

左右

注意

写时

,书

结构

左右

,

读视野

学生阅

在开阔

,旨

诵读

配乐

语,

诉心

,倾

体验

诵读

料,

接资

】链

意图

【设计

感。

养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