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_第1页
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_第2页
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_第3页
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_第4页
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文言文对比阅读(课内外结合)50题(解析版)第一版块经典常考题20题,第二版块模拟预测题30题。经典常考题经典常考题(2023下·江苏南通·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乙】桃源行(节选)王维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丙】再游桃花源袁中道明日过桃源县,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嗖削①。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②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③,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④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注】①嗖削:直立陡峭;②踞:蹲坐;③锦幄:锦绣织成的篷帐;④弥:更加。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与诸人步入桃花源2.写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阡陌交通()

(2)桃可千余树()(3)溯源而上()

(4)屡陟弥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4.王维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从语言风格上说说【乙】诗中所描写的桃源景象与【甲】文中陶渊明所描绘的有何不同。5.陶渊明和袁中道都写了令人向往的桃花源,但借此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请结合【甲】【丙】两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与诸人/步入/桃花源。2.交错相通大约沿着、顺着多次3.(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将船停在水溪边,和大家一起走进桃花源,来到桃花源洞口。4.【甲】文中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给人朴实真切之感,【乙】诗中王维笔下的桃花源更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如“坐看红树不如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红树”与“青溪”颜色对比鲜明,画面感强;“不见人”透出宁静、安详的气氛,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如“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举一例及意对即可)5.【甲】文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构想出的理想社会,抒发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生活的不满,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丙】文袁中道写的是眼前真实的美景,抒发作者对眼前美丽景色的喜爱和陶醉之情。(意对即可)【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句意为:(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与诸人”为主语,谓语“步入”,宾语“桃花源”;故断句为:与诸人/步入/桃花源。2.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实词的含义。(1)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交通:交错相通。(2)句意为:桃树恐怕有千余棵。可:大约。(3)句意为: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溯:沿着、顺着。(4)句意为:一次次攀登更高的地方,越走越高。屡:多次。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1)中重点词语有:垂髫,小孩;并,都;怡然,安适自然的样子。句意为: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2)句中重点词有:泊,停泊;与,和;至,到。句意:将船停在水溪边,和大家一起走进桃花源,来到桃花源洞口。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先准确地理解全词,再抓住关键词语,分析效果。【甲】文《桃花源记》语言平淡(质朴),长于叙事,给人朴实真切之感;【乙】诗语言凝练,侧重通过描写营造意境,让景物形象生动、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如【甲】文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语言明白如话,平淡简洁。而【乙】诗则侧重营造意境,如“两岸桃花夹古津”,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又如“坐看红树不如远,行尽青溪不见人”,“红树”与“青溪”颜色对比鲜明,画面感强。又如“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通过“繁花”“茂竹”等画面营造出欣欣向荣的意境,表达诗人的向往、喜爱之情。据此作答即可。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甲】文,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带有虚幻的情景。【丙】文,以写实的笔法为主,“诸峰累累,极为嗖削”“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等句子描摹眼前真实的美景,通过对山峰险峻、奇丽幽静景色的描绘,表达的是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游览时的喜悦之情。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丙】第二天经过桃源县,到了绿萝山下,山峰极多,而且很陡峭。到了白马雪涛(景点名,桃源八景之一)前,(因为)上面有怪石,(所以)船上的人都蹲坐在船中,(不敢起身)。船停泊在溪水旁,我和其他人步行进入桃花源,到了桃花洞口。大概有上千棵桃树,两边如设锦帐,地上的花瓣有几寸高,泉水细细的流淌。沿着水向上寻找源头,越走越高。石头被泉水侵蚀,都像峭壁一样。(2023下·江苏无锡·八年级校联考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③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节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注: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宫禁,帝王的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堙厄:指道路艰难。⑦蕴:积聚。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日光下澈(清澈) B.其岸势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一样)C.尤奇待宗元(格外,特别) D.为骚文十数篇(写)7.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动必以文”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全石以为底 B.以其境过清 C.卷石底以出 D.能以径寸之木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9.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概括甲文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答案】6.A7.D8.(1)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第二次被贬为永州司马。9.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被贬之地荒凉;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解析】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句意: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故选A。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动必以文”句意: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以:动词,写。注意本题是选出意义相同的一项;A.以:介词,把;B.以:连词,因为;C.以:连词,表顺承;D.以:动词,用、拿;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时隐时现。(2)为:指被贬成;在道:指在赴任途中;再:第二次。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由乙文中首段“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第二段“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可知,柳宗元因支持王叔文变法而遭牵连,被贬之地荒远;再结合甲文中“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等句,可知这是写小潭周围环境凄清,引发了自己被贬的凄凉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被秘密召入宫中,一起商讨国家革新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适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等七名同辈一同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既遭遇贬逐,又经历蛮荒之地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道路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2023下·江苏苏州·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柳宗元官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丙】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后登进士第,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①,尤奇待②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③,与之图事。转尚书吏部外郎。叔文奇其才,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眨。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既罹窜逐④,涉履蛮瘴⑤,崎岖堙厄⑥,蕴⑦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元和十年,例移柳州太守。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⑧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注释】①用事:执掌政权。②奇待:器重礼遇。③禁中:帝王住处。④罹窜逐:遭遇放逐。⑤涉履蛮瘴:经历蛮地瘴疠之苦。⑥埋厄:道路限难。⑦蕴:积聚。⑧质:抵押。10.下列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其先盖河东人

其已没者B.为骚文十数篇

览之者为之凄侧C.以其境过清

以男女质钱D.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11.请用“/”给【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两处)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叔文奇其才,欲大用之。13.【甲】诗说柳宗元在柳州时因“宦情羁思共凄凄”,但从【丙】文来看,他也是励精图治的。如面对柳州土俗,他以“”(用原文中短语)来除弊制、爱子民的。14.【乙】文画线句写景很有特点,请作一赏析。15.读【甲】诗,有人说“榕叶满庭莺乱啼”中“乱”字有情味,请阐述你的理解。16.结合语段【丙】的内容,分条概括【乙】文中作者感到“凄神寒骨”的原因。【答案】10.D11.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12.(1)小石潭的潭岸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可以知晓它的源头。(2)王叔文惊异于他的才华,将要重用他。13.“革其乡法”或“革乡法”14.示例一:运用动静结合,用“佁然不动”之静与“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之动来突出游鱼活泼游玩之乐,体现作者欣赏清澈潭水的愉悦心情。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用“似与游者相乐”生动写出游鱼的闲适轻快活泼,体现作者欣赏清澈潭水的愉悦心情。示例三:运用工整的短句,富有节奏感,简洁丰富,体现作者欣赏清澈潭水的愉悦心情。15.经过暴风雨的洗劫,那百年榕树也落叶满庭,此景令诗人伤心,莺啼更添一重伤感情绪:“乱”既指莺啼声音之杂乱,也指诗人内心之乱:诗人借助莺啼之乱来表现他此时凄迷烦乱的心绪。16.参与王叔文变法运动失败后被贬;被贬之地荒凉偏僻;远离家乡;小石潭周围环境凄清。【解析】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大约/那些;B.作/被;C.因为/用;D.都是“大约”的意思;故选D。11.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会居位不久”表示时间,“叔文败”是说叔文革新失败,这是原因,“与同辈七人俱眨”是失败导致的结果;因此可断为: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1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源,源头。(2)奇,以……为奇;欲,想;大用,重用。1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丙】文中的“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可知,面对柳州的土俗,柳宗元“革其乡法”来除弊制、爱子民的。14.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写作手法角度:采用动静结合,“佁然不动”是从静态上描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勾画出了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似与游者相乐”写出了鱼之乐,体现作者欣赏清澈潭水的愉悦心情。修辞手法角度:“似与游者相乐(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游鱼以人的情态动作,写出游鱼的闲适轻快活泼,表现了水之清、鱼之乐给作者带来的愉悦心情。句式角度:“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以四字句为主,杂用六字句,参差错落,并且把游鱼写得生动形象,读来如在眼前。15.本题考查炼字。“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意思是: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这两句偏重叙事描写“百花尽”,写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将“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写出植物在雨后凋零之景;而“莺乱啼”则写出雨后的生灵——莺,啼叫扰人心扉,杂乱而无韵律,借鸟声传达诗人因景伤悲,心烦意乱,因贬谪离家凄迷惆怅的精神状态,借景抒情,移情于物。1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阅读语段【丙】的内容,从“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眨。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永州司马”可知,因受王叔文革新失败牵连,被一贬再贬;从“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可知,被贬之地偏远荒凉,远离京城,远离家乡,这不免激发心中的悲痛凄凉之情;【乙】文为柳宗元被贬时所作。柳宗元借游山玩水排遣苦闷,结果小石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又触发了柳宗元忧伤悲凉、凄苦难耐的心情,感到“凄神寒骨”。【点睛】参考译文:【甲】官场上的失意和寄居他乡的忧思一起涌上心头,阳春二月的景象也好像到了寒秋一样,令人心意凄迷。山城的雨后,百花凋零。榕树叶落满庭院,黄莺的啼叫也显得十分嘈杂。【乙】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丙】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任监察御史。唐顺宗即帝位后,王叔文、书执谊掌权,特别看重礼遇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御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特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对他的才能感到出奇,准备重用他。但恰逢在位时间不长,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遭贬逐后,经历蛮地的瘴疠之苦,身处崎岖阻塞的环境,这更激起了失意文人的抑郁悲愤,他抒情叙事,把一切都寄寓在诗文中。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伤感。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调任柳州刺史。柳州当地有种风俗,用男孩或女孩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债主没收为奴婢,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那些已经被债主没收的,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2022下·江苏常州·八年级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校考期中)阅读古文选段,回答小题。【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样。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节选自《核舟记》)【乙】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①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路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三山街②润泽③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④,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⑤之、利啖之,终不可得。(节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粥粥:柔弱无能的样子。②三山街:地名。③润泽:获利。④屋:犀牛。引申为犀牛角或皮制作的器物。⑤劫:胁迫。17.解释下列加点字。(1)绝类弥勒()

(2)诎右臂支船()(3)珠可历历数也()

(4)价以两计()(5)虽势劫之()18.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仲谦赤贫自如也B.珠可历历数地

终不可得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辄自为之D.左臂挂念珠倚之

然其技艺之巧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2)仲谦名噪甚,得其一款,物辄腾贵。20.【乙】中濮仲谦“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却又为何“赤贫”?请根据文中相关情节加以分析。【答案】17.绝类:极像;诎:同“屈”,弯曲;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两:两倍;虽:即使18.B19.(1)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2)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20.仲谦安贫乐道、乐于助人,不为权势和金钱而改变自己的志趣。【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绝类:极像;(2)句意: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弯曲;(3)句意: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4)句意: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两:两倍;(5)句意:即使以势压人。虽:即使。18.本题考查文言文一词多义的理解。A.表并列,且/表转折,但是;B.都译为“可以”;C.是/雕刻;D.代词,指左膝/助词,的;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视端容寂: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若……然::好像……的样子;(2)名噪甚:形容名声很大;款: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辄:立即;腾贵:在此指快速涨价。2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乙】文“三山街洞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可知,仲谦会在雕刻作品上题名,让他人获利,自己却甘守清贫;“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可知,如果不合自己的意,仲谦面对威逼利诱也不会雕刻;可见仲谦本身是不慕名利(不追求名利),安贫乐道、乐于助人,不为权势和金钱而改变自己的志趣的人。【点睛】【甲】参考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袒胸露乳,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他平放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上挂着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左边撑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乙】参考译文:南京濮仲谦,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卑微谦恭的形象,好像是一个无能之辈。然而他的雕刻艺术,技艺高巧,可以夺天工了。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雕刻了几刀,而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又必用盘根错节的竹子,凭借不用刀砍斧削为奇特,则是因为(只要)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价,真不可思议。濮仲谦名声大噪,能够得到他在书画雕刻艺术作品上的签名题字,此物品的价格就会立即飞涨。三山街得到仲谦的亲手题字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贫穷如故。在友人屋内座位间见有美竹、妙犀,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对他的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模拟预测题模拟预测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①。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新斫②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注]①囷(qūn):这里指似四形谷仓的巨石。②斫:砍伐。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①复行数十步()②不足为外人道也()③尝采药至衡()④深入忘反()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深山中有人迹,异之。23.【乙】文中的“不异世间”与【甲】文中的“”相仿。24.【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甲乙两文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案】21.又,再值得曾经同返,返回22.(1)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个人感到很奇怪。23.悉如外人24.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个虚幻的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复:又,再。②句意:(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足:值得。③句意: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④句意:深入衡山忘了返回来。反:通“返”,返回。22.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重点字词: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子、儿女;邑人,同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重点字词:人迹,人活动的踪迹;异,对……感到奇怪。23.本题考查理解内容。(乙)文中的“不异世间”意为“于人世间没有差别”;(甲)文中“悉如外人”意为“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由此可知,(乙)文中的“不异世间”与(甲)文中“悉如外人”意思相仿。24.本题考查理解写作目的。结合(甲)文第⑤段“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可知,刘子骥听说了桃花源的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但没有实现;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来寻找桃花源,把它放置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之下,写出了桃花源的不可寻觅,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写出了世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得桃花源这个虚无缥缈的地方真的成为了千古之谜;结合(乙)文第①段“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却再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写出了那个地方的美好与神秘,暗示了那个美好的地方是虚构的,实际上在当时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综上可知,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刘子骥去来寻找桃花源和石门却不得,来暗示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社会现实。【点睛】参考译文:(甲)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乙)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砍柴人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有这木片漂出来的”。(说完),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一开始)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路,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的景象与人世间没有差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桃花源记》(节选)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乙】《和桃源诗序》苏轼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①,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②,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③。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注释】①寿;长寿。②醯(xī):醋。③也欤:语气助词,相当于“矣”。25.(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咸来问讯()②便扶向路()③或至百二三十岁()④而寿益衰()(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而溪中多枸杞

而寿益衰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似是其子孙D.处处志之

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26.用“/”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出朗读停顿,各停一处。(1)村中闻有此人(2)则渔人所见2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2)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28.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桃花源之事不实在何处?【答案】25.全,都沿着,顺着有的人更加D26.(1)(1)村中/闻有此人(2)则/渔人所见27.(1)渔人把自己所听到的事情一一给(桃花源的人)详细地作了说明。(2)(我)常常想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这样。28.桃花源中人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那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太守遣人和渔人沿着先前做标记的道路寻找桃花源,不复得路,说明桃花源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找不到的;桃花源的人可能是躲避战争的先秦人的后人,并非仙人,这里也不是仙家之地,它就像南阳、蜀青城山老人村一样,是现实的比较偏僻的地方;即使现实中有这样的理想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可能存在几百年还无人知晓。【解析】2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1)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①句意:都来打听消息。咸:全、都。②句意: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着,顺着。③句意: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或:有的人。④句意:故而寿命减短。益:更加。(2)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都是连词,表并列;B.都是动词,到;C.都是代词,他们的;D.助词,无意义/助词,的;故选D。2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停顿。(1)句意是: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村中”是“村里人”的省略说法,是主语,“闻”是谓语,因此断句为:村中/闻有此人。(2)句意是:那么渔人所见到的。“则”是领起全句的发语词,因此断句为:则/渔人所见。2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1)为,对,向;具言,详细地说出;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2)意,想,思考;若此,像这样;者,……的地方;独,单单,只。28.本题考查内容概括。结合“晋太元中”的写作背景,由【甲】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中人生活在没有剥削、没有阶级的社会,那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存在的;由“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可知,太守遣人和渔人沿着先前做标记的道路寻找桃花源,不复得路,说明桃花源其实是根本不存在的,找不到的。由【乙】文“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或至百二三十岁。蜀青城山老人村,有五世孙者。道极险远,生不识盐醢,而溪中多枸杞,根如龙蛇,饮其水,故寿”可知,桃花源的人可能是躲避战争的先秦人的后人,并非仙人,这里也不是仙家之地,它就像南阳、蜀青城山老人村一样,是现实的比较偏僻的地方;由“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可知,即使现实中有这样的理想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可能存在几百年还无人知晓。【点睛】参考译文【甲】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拜访,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乙】世上所传的桃花源这件事,很多都夸大其词。考察陶渊明所记载的,只说是先祖逃避秦朝的战乱来到这里,那么渔人所见的,都是避乱人的子孙,不是其人,所以说并非那个秦朝人是不死的。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以前说南阳有菊水,水质芳香而香甜,住了三十几户人家,喝那里的水都长寿,有的活了一百二三十岁。四川青城山那里有个老人村,据说五世同堂。道路极其危险遥远,活着的时候不知道盐和醯,而且溪水中有很多枸杞,它的根弯弯曲曲像龙和蛇一样,喝了那里的水就会长寿。近些年道路稍微通畅,逐渐能够接触到日常的调味品,故而寿命减短,所以这就和外面的人寿命差不多了。当武陵太守得知到了那里的时候,那里已经早就成为很多人争夺的地方。(我)常常想天下像这样的地方很多,不单单是桃花源这样。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乙】自西山道口径①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③、“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大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盛奇而坚,其疏敷⑥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节选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注释】①径;直往。②垠;边;界限。③眸睨,女墙,城墙上如齿状的锈墙。④欐:栋梁。⑤箭:箭竹,竹子的一种。⑥数:密,与“疏”相对。29.解释加点词语。(1)水尤清冽()(2)皆若空游无所依()(3)俶尔远逝()(4)逾黄茅岭而下()(5)窥之正黑()30.翻译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31.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选文写的地方都有遭遇无人赏识的境况,同时都是由于所处的偏僻荒凉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B.两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乙文写了神奇的洞穴有响亮的水声。C.两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都抒发了作者邂逅自然美景的愉悦之情。D.画线句写景各有千秋。甲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乙文运用白描的手法,语言精练,妙趣横生。32.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和《小石潭记》是姊妹篇。比较阅读两篇文章,结合具体语句看看作者写景抒情的“情”是否相同。【答案】29.清凉在空中忽然越过看30.(1)顺着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流的岸势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有的地方露出水面,有的地方被淹没了,或现或隐。(2)那声音非常洪亮,很久才停止。31.C32.两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一样的,都是借描绘被遗弃在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泻怨愤抑郁的心情。但角度有所不同,《小石潭记》主要表现作者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小石城山记》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解析】2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潭水格外清凉。清冽,清凉。(2)句意: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空,在空中。(3)句意: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4)句意:越过黄茅岭往下走。逾,越过。(5)句意: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窥,看。30.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西南,向西南方向。而,表修饰,不译。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一样。(2)其,它的。响,声音。之,主谓之间,不译。良久,很久。已,停止。31.考查文本分析。C.甲文先乐后忧,表现了自己谪居生活中的孤寂悲凉的心境。乙文主要抒发作者有报国之才而不能施展又反遭辱没的不平之气。故选C。32.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乙文:本文首段写景,第二段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作者在这一段里,本意是通过像小石城山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观却埋没于荒僻之乡,引发对美的事物被压抑、遭遗弃的郁愤之情,并借以抒发贤才遭贬逐的天涯沦落之感。美好的景观“不为之中州”,反长期沉埋在人迹罕至的僻野,不为人知,不为人用,暗扣柳宗元自己的身世遭际,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用曲笔表达了身遭贬逐的不平之鸣。不说自己借奇石以自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安慰那些谪贬到此的贤人;不说自己贬到这荒僻之地的孤单寂寥,唯以自然之石为伍遣怀,却说造物者灵气独钟于石,所透出的天涯沦落、同病相怜、孤芳独赏的痛楚愤懑之情就更深一层。最后用“余未信之”作结,流露了柳宗元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希望。【点睛】参考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尝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乙】陵字少卿,少为侍中建章监。善骑射,爱人,谦让下士,甚得名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使将八百骑,深入匈奴二千余里。还,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于是将其步卒五千人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陵且战且引,南行数日,抵山谷中。是时,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得敢大喜,使骑并攻汉军。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遂遮道急攻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后闻陵降,上怒甚,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单于壮陵,以女妻之,贵用事。(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丙】①说起中国的史书,《史记》《汉书》,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有两个原因。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再早虽然还有《尚书》《鲁春秋》《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等,但《尚书》《国语》《战国策》,都是记言的史,不是记事的史。《史记》创了“纪传体”,叙事自黄帝以来到著者当世,就是汉武帝的时候,首尾三千多年。《汉书》采用了《史记》的体制,却以汉事为断,从高祖到王莽,只二百三十年。后来的史书全用《汉书》的体制,断代成书;二十四史里,《史记》《汉书》以外的二十二史都如此。这称为“正史”。《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正史”的源头。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两书有许多相同处,虽然也有许多相异处。大概东汉、魏、晋到唐,喜欢《汉书》的多,唐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明、清两代尤然。②《史》《汉》可以说是各自成家。《史记》“文直而事核”,《汉书》“文赡而事详①”。【A】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汉书》却一览之余,情词俱尽。但是就史论史,班固也许比较客观些,比较合体些。总之,《史》《汉》二书,文质和繁省虽然各不相同,而所采者博,所择者精,却是一样;组织的弘大,描写的曲达,也同工异曲。二书并称良史,决不是偶然的。(节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注】:①详赡,指充盈饱满,也可以指详细充实。3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族陵母妻子(灭族) B.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因为)C.陵引士出营外为陈(陈列) D.具言陵军无后救(详细)34.下列选项与“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卷石底以出 B.以其境过清C.以径寸之木 D.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35.翻译下列句子。(1)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2)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36.请结合甲、乙两文,分析造成李陵兵败被俘的原因有哪些?37.请结合丙文,简要概括《史记》《汉书》无人不知的原因。38.丙文第②自然段中的【A】处应该填入的人物是,“李陵事件”对他的人生经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说明。39.请结合甲、乙选文中的内容,说说你对丙文中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理解。【答案】33.C34.C35.(1)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向来听说李氏家族的名声,于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李陵显贵。(2)(李陵)被授予骑都尉的官职,率领五千勇士,在酒泉、张掖教习箭术来防备匈奴。36.①出师远征,寡不敌众;②箭矢用尽;③粮草匮乏;④援兵未到;⑤居于山谷,地形劣势;⑥士兵背叛,投降匈奴。37.①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②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38.司马迁

李陵之祸是司马迁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李陵投降,武帝询问,司马迁根据李陵为人做事客观陈述触怒武帝,入狱处宫刑,却发奋努力著史书,希望图个后世名。39.“文直而事核”是指《史记》文章内容直截了当,叙事简明扼要;“文赡而事详”是指《汉书》文章细节丰富,叙事详尽。【解析】3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陈,摆开队伍。故选C。34.本题考查文言虚词。“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中的“以”:介词,用。A.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B.连词,因为;C.介词,用;D.介词,把;故选C。3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1)既,已经;素,向来;妻,做……的妻子。(2)拜为,被授予;将,率领;备,防备。36.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立足文本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结合甲文“出居延北可千余里”“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分析,李陵出师远征,寡不敌众,箭矢用尽,粮草匮乏,没有援兵;结合乙文“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可知,居于山谷,地形劣势;士兵背叛,投降匈奴。3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丙文,结合第①段“一则这两部书是最早的有系统的历史”“二则,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可直接提取答案。3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感慨多,微情妙旨,时在文字蹊径之外”可知,是对《史记》的评价。《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A处为司马迁。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率5千精兵抗击匈奴,遭遇3万多匈奴骑兵围堵。在悬殊巨大情况下,李陵等奋勇杀敌上万,最终因孤军无援、弹粮尽绝投降了匈奴。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辩解:“李将军以五千步兵,剿灭万余匈奴骑兵,已经很了不起了。如非孤军奋战,弹尽粮绝,他绝不会投降。李将烟未必是真降,或许日后会寻找机会,报答皇恩。”激怒了武帝,他误信他人说李陵为匈奴练兵以期反汉朝后,诛了李陵妻儿。司马迁也以“欲沮贰师,为陵游说”被定为诬罔罪名,而被打入了天牢,被处以了宫刑。虽然自己遭受的耻辱惨烈,但父命遗志尚未完成,自己的抱负还没有发挥,于是,司马迁从《周易》《春秋》《离骚》《国语》等书中吸取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终于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史学巨著《史记》。3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文直而事核”意思是文章内容直截了当,叙事简明扼要。如甲文第一段“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善射,爱士卒”“还,拜为骑都尉,将丹阳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屯卫胡”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李陵的身世经历,第二段“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写李陵抗击匈奴的经过也是写得直截了当。“文赡而事详”是意思是文章细节丰富,叙事详尽。如乙文“陵引士出营外为陈。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得敢大喜”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写李陵与匈奴作战的经过,细节丰富,叙事详尽。【点睛】参考译文:【甲】李陵到壮年以后,被选任为建章营的监督官,监管所有骑兵。他善于射箭,爱护士兵,天子认为李家世代为将,因而让李陵率领八百骑兵。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回来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丹阳的楚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天汉二年(前99)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步兵射手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缺乏粮食,救兵也不到,敌人加紧进攻,并劝诱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的人士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都以此为耻辱。【乙】李陵字少卿,年青时担任侍中建章监。他善于骑马射箭,对人有仁爱之心,谦让下士,名声很好。汉武帝认为他具有李广的风范,命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二千余里。回来后,被封为骑都尉,统率勇士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练射箭,屯驻在那里防备匈奴。天汉二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李陵被召见,想让他为贰师将军李广利运送辎重。李陵于是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扎营,与单于相对,被匈奴三万多骑兵包围。李陵领兵冲出营垒摆开队伍。匈奴见汉军人少,径直向前扑向汉军营垒。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千驽齐发,敌兵应弦而倒。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左贤王、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向南且战且退,南行几天,抵达山谷中。当时,李陵军更加危急,匈奴骑兵多,一日交战数十回合,又杀死敌军二千余人。匈奴不利,想退兵,正遇李陵军军候管敢被校尉所辱,逃降匈奴,详细讲述李陵军无后援,箭也快射完了。单于得到信息后大喜,派骑兵进攻李陵的军队。汉军在山谷中,匈奴在山上,四面箭如雨下。于是沾满山路猛烈攻击汉军,李陵说:“没有面目向陛下报告了!”于是便投降。军人们分散逃走,逃到边塞的有四百多人。汉朝知道后,皇上极为恼怒,就杀了李陵全家。母亲、兄弟、妻儿全家都被杀死。陇西一带的人士曾为李氏门下宾客的,都以自己姓李为耻辱。单于认为李陵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小景收集了经典的古诗文,邀请你完成下列题目。〔甲〕夏初雨后寻愚溪①唐·柳宗元悠悠雨初霁②,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③,啸歌静炎燠④。【注释】:①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居于愚溪畔十年。②霁:指雨后或雪后转晴。③营营:谋求。④炎燠(yù):指天气极热。〔乙〕愚溪①诗序(节选)唐·柳宗元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曰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定,士之居者犹断断然②,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灌溉;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彻,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③混希夷④,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选自《柳宗元集》,有改动)4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故谓之染溪

(2)今余家是溪

(3)日光下澈

(4)渔人甚异之

4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4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43.有人评价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多为自我投射。请赏析〔甲〕诗首联“曲”字的妙处。44.同学们针对“柳宗元是否在自然中达到了内心的平和”展开了辩论。请你结合〔甲〕诗、〔乙〕文和《小石潭记》相关内容,帮助他们论证观点。正方:我方认为柳宗元在自然中达到了内心的平和。因为〔甲〕诗中“①”两句体现出他在自然中平息躁郁之气,表达了②的态度(或心情)。反方:我方认为柳宗元没有在自然中达到内心的平和。因为柳宗元到永州后,其母病故,王叔文被处死,他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集团的诽谤和攻击。〔乙〕文和《小石潭记》的相关内容都表达了柳宗元③的情感。因此他看似超脱,实则是以“愚”自嘲,表达内心的不满。【答案】40.(1)叫作(2)这(3)穿透(4)对……感到惊异41.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42.(1)小石潭中的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2)我虽然不合世俗,也略微(还能)写些文章来安慰自己。43.弯曲之意,写出了久雨初晴,弯弯曲曲的小溪清澈优美。弯曲的小溪也暗喻诗人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细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44.(1)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2)柳宗元虽被贬,但有幸来到这里,依然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或不再为自己的处境而烦恼,不再为日后的前程而困扰的心情。)(意对即可)(3)柳宗元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心情。(或浓重的失意、悲凉和苦涩,以及作者内心的愤慨和不平。)(意对即可)【解析】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所以把这条溪水叫作染溪。谓:叫作。(2)句意为: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是:这。(3)句意为:阳光直照到水底。澈:穿透。(4)句意为: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异:对……感到惊异。4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本句意思是: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断句为: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4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可(约)”“空(在空中)”“虽(虽然)”“颇(略微)”等。43.本题考查炼字。在理解本义的基础上理解其语境义。“曲”有弯曲之意,“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意思是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开始转晴,独自围绕着清澈的小溪而行。久雨初晴,诗人独自来到清澈的小溪旁,顺着弯弯曲曲的溪岸行走。结合注释①“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居于愚溪畔十年”可知,“曲”在暗喻他前半生的经历,如同在绵绵的春雨之中,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弯路,终于找到“愚溪”这块“世外桃源”。给人一种“解脱世俗尘网的束缚、超越人世间烦扰与困惑”的崭新的精神风貌。4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1)(2)《夏初雨后寻愚溪》“静”字作全诗的“诗眼”。愚溪是一个与自己拥有同样的品质,同样遭遇的天涯知己。他与它对话,倾诉自己的情怀和不平,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和安慰;他有意识地在这人烟稀少的远僻之地,用“拐杖去试探荒泉的深浅”,扶起“倒伏的嫩竹”,“以动求静”;“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意思是有幸来到这里免去了官场的谋求,大声唱着歌来缓解炎热的气候。写他用一种平和、恬静的心态,来对待炎热的“天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表现了柳宗元在困境中顽强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3)从“余以愚触罪”可知,作者认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是“愚”,“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余家是溪,而名莫定,士之居者犹断断然②,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写自己于是把染溪用“愚”命名。从“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余”可知,作者把周围的景物,因为于世无用,无人赏识和自己作对比,有自嘲之意,表达了不能施展抱负抑郁和愤激之情。《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点睛】参考译文:(乙)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过去有个姓冉的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