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卷02_第1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卷02_第2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卷02_第3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卷02_第4页
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卷0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检测卷02(范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0课)一、选择题(25道,每题2分,共50分)1.化石发掘与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那么下面这件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山顶洞人的装饰品A.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 B.他们过集体生活C.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已基本相同 D.他们有审美观念【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化石发掘与考古发现是我们了解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证据”和所学知识可知,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三万年北京周口店附近的山顶洞穴里,他们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生活的范围扩大,能同其他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用骨针缝制衣服,懂得爱美和死后埋葬。故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装饰品说明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D项正确;山顶洞人居住在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不符合遗址发掘的装饰品的题意,排除A项;他们过集体生活不符合遗址发掘的装饰品的题意,排除B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已基本相同不符合遗址发掘的装饰品的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2.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是一处距今5800年5300年的中心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有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据此可知,凌家滩遗址(

)A.有利于了解我国旧石器时代的社会状况 B.出现阶级分化,形成早期国家C.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社会的重要遗址 D.是安徽省已知最早的聚落遗址【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是一处距今5800年5300年的中心聚落遗址,遗址内发现有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了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可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根据材料“发现了分布密集的墓葬以及祭坛、祭祀坑、积石圈、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有大量精美的玉器、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可知,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年—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祭坛、祭祀坑、玉礼器、石器、陶器是研究新石器时代聚落社会的重要遗址,C项正确;凌家滩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不属于旧石器时代,排除A项;凌家滩遗址时期还没有出现早期国家,排除B项;汤家汇遗址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安徽最早的聚落遗址之一,排除D项。故选C项。3.经考古发现,位于邵东县的“天子坪遗址”距今约4000年,面积约5000平方米,有3至4米的文化堆积层,共发掘出石锛、石斧、箭镞、陶片、青铜器构件等数十件文物,处于新石器时代。这说明(

)A.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 B.中华文明呈现了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C.化石是研究人类社会起源的主要依据 D.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与国家初步形成【答案】A【详解】根据题意,通过考古发掘可以证明我们发现遗址所处的时代,说明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的重要依据,A项正确;题意中未体现中华文明呈现了多元一体的重要特征,排除B项;化石是古生物遗骸、遗物或留在岩石中的遗物通常是骨骼和贝壳,与题意中发掘的物品不符,排除C项;根据题意无法得出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与国家初步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4.假如你穿越时空,到了约6000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村,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在午饭时,当你低头看向你面前盛饭的彩陶陶器时,你大概率会看到哪种农作物做的饭?(

)A.水稻 B.粟 C.黍 D.玉米【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6000年的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最早懂得种植粟,B项正确;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懂得种植水稻,排除A项;黍是黄米,有粘性,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而半坡原始居民更有可能常吃粟,排除C项;玉米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优良品种,排除D项。故选B项。5.黄帝陵古称“桥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历代祭祀黄帝的原因是(

)A.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B.黄帝在逐鹿之战中战胜蚩尤C.黄帝有很多发明创造 D.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涿鹿之战中,炎帝和黄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根据题意,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6.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西周遂公盈(xǔ)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据此可知(

)A.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只能通过考古发现 B.上古神话传说也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C.神话传说都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失 D.早期文明往往因为洪水泛滥而被毁灭【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近来环境地理学中关于公元前4000年黄河流域大洪水的发现相吻合”分析可得大禹治水的传说与近来环境地理学的科学研究相吻合,根据材料“西周遂公盈青铜器上铸刻的铭文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文字记录”可知大禹治水的事迹与考古发现相印证,这说明上古神话传说也有一定历史研究价值,B项正确;人类对文明的认识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考古发现只是其中一种,排除A项;神话传说要经过鉴别才能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7.山西简称“晋”,据《史记·晋世家》记载:“约周成王十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日,以此封若”,于是封叔虞于唐地,唐叔虞死后,儿子姬燮继位后,迁居到晋水之傍,故将国号改称“晋”。从材料中可以,“晋”的由来得益于(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三家分晋 D.长平之战【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于是封叔虞于唐地”,结合所学知识: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材料中周成王封地给其弟叔虞,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继承了他的封地,改国号为“晋”,这些都与分封制“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的特点相符合,B项正确;禅让制是在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指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材料中的“晋”是在周朝时期,与禅让制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晋”的由来,而三家分晋是“晋”的分裂,排除C项;长平之战是在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战役,与“晋”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祭祀是周代的“国之大事”,在祭祀先祖时,《周礼》明确规定“支子不祭”,也就说庶子或旁支的子孙没有权力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但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宗子出身者纷纷制作相关礼器,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这说明当时(

)A.分封制开始解体 B.礼崩乐坏的局面正式形成C.宗法制遭到破坏 D.“克己复礼”已刻不容缓【答案】C【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礼》明确规定庶子或旁支的子孙没有权力主持祭祀先祖的活动,但是原本没有主持祭祀先祖权力的“非宗子出身者”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主持祭祀这说明维系等级制度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被破坏,与分封制无关,排除A项;礼崩乐坏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具体事件标志礼崩乐坏的局面正式形成,排除B项;“克己复礼”违背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C项。9.依据下面古文献的记载,可判断何尊上“宅兹中国”的“中国”指的是今天的(

)“中国”在古文献中称作“土中”。蔡沈《集传》说:“洛邑,天地之中,故谓之土中。”《逸周书•作雒》记载,周公“及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A.北京 B.洛阳 C.西安 D.南京【答案】B【详解】据所学和材料“洛邑——周公作大邑成周于土中天地之中”可知,这是说,周公营建了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洛阳,B项正确;北京古称是蓟,西安古称是稿京,南京古称是金陵,都与题意无关,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10.下图是一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它最有可能记述的是(

)A.仓颉创造文字的过程 B.夏桀的残暴统治C.商王武丁的祭祀活动 D.大禹治水的经过【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C项正确;ABD项都在商朝以前,当时并没有出现甲骨文,排除ABD项。故选C项。11.2022年6月,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阶段性成果发布:3号坑,8号坑发现的铜尊、铜罍等是中原殷商文化的典型铜器;3号坑,4号坑发现的玉琮来自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3号坑、7号坑、8号坑发现的有领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这能够佐证(

)A.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 B.商代青铜铸造技术高超C.各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密切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三星堆遗址考古——中原殷商文化——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玉璧、玉璋等在华北、华南地区都有发现”可知,三星堆遗址在四川,这一地区发现了中原、甘青、华南的文明,这体现出,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项正确;三星堆遗址在四川,不能体现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三星堆文化,没有体现商代青铜铸造技术高超,排除B项;材料只是涉及到四川、中原、甘青、华南这几个地方,不能体现各地区的交往和联系密切,排除C项。故选D项。12.在某展厅,小明读到了“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的导览内容。据此判断本展厅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C.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 D.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答案】A【详解】根据“从分封到县郡”“从青铜器到铁器”“从贵族到士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商周时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出现。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没有涉及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魏晋时期的北方民族交融、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排除BCD项。故选A项。13.1987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秦墓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剑,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虢国贵族墓中也发现了一把铜柄铁剑,时间上都属于春秋早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较早的铁器制品。这表明春秋早期(

)A.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 B.铁器得到了广泛应用C.兼并战争达到了鼎盛 D.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1987年在甘肃灵台景家庄秦墓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剑,1990年在河南三门峡虢国贵族墓中也发现了一把铜柄铁剑,时间上都属于春秋早期”可知,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了铁器,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铁器广泛应用是在战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兼并战争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主要提及的是出现了铁器,并未涉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14.春秋战国时期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

)A.经济富足,娱乐多样 B.体育发达,人才辈出C.战争影响,强兵治国 D.严格训练,竞赛频繁【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诸侯国大都崇尚武功,导致蓬勃发展的体育项目,都与军事训练有密切关系,如射箭、举重、武艺、摔跤、田径、游泳、赛马、击剑尤为兴盛,C项正确;经济富足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A项;人才辈出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B项;竞赛频繁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5.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多个,但到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其中以韩、赵、魏、楚、燕、齐、秦最为强大。这表明战国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统一趋势增强 C.分封制彻底崩溃 D.铁器牛耕广泛推广【答案】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初年,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多个,但到战国初期,大小国家只余下二十来个”可知,从春秋到战国初期,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这表明战国时期统一趋势增强,B项正确;题干没涉及民族交融内容,排除A项;春秋时期,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彻底崩溃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题干没涉及生产工具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16.春秋时期,秦、楚等国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战国时期,秦、楚两国已与齐、燕、赵、魏、韩等传统的中原诸侯国并称“战国七雄”,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这一转变表明(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建立 B.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已形成C.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已形成【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原本被中原各诸侯国视为“夷狄”的秦、楚等国,到战国时并列为中原诸侯,被视为华夏族的组成部分,说明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为广泛的族群,这一转变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渐趋强化,C项正确;秦统一六国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才建立,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排除B项;家国同构政治理论在秦朝统一后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17.在四川成都的都江堰地区,每年都会举行“清明放水节”来纪念一位历史人物,该活动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位历史人物是(

)A.大禹 B.李冰 C.郑国 D.蔡伦【答案】B【详解】根据“都江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B项正确;大禹治水,三国家门而不入,材料没有反映,排除A项;郑国与“都江堰”的修建无关,排除C项;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D项。故选B项。18.《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A.互相排斥 B.相互融合 C.趋于一致 D.独立发展【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同时也吸收了老子的思想。”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思想相互融合,B项正确;互相排斥与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不符,排除A项;趋于一致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独立发展与材料“《荀子》虽师法仲尼(孔子),但它也主张法治;《韩非子》熔法、术、势于一炉”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9.“五一”假期,小林同学到衢州孔氏南宗家庙游玩,收到了如图所示小册子,他在小册子中会看到的语句是(

)A.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B.难易相成,长短相形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法与时移,禁与能变【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后来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C项正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属于兵家学派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属于道家思想,体现了辩证法观点,排除B项;法与时移,禁与能变属于法家思想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20.2020年4月17日,淮安市发布了《淮安文明市民12条》。其中,第十二条倡导市民“光盘行动”。这一倡导的思想内涵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相符(

)A.荀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墨子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所以光盘行动与墨子的思想主张相符,C项正确;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排除A项;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排除B项;韩非子强调依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C项。21.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吸收儒、墨等学派思想;儒家学派荀子汲取法家思想;韩非子借鉴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这些现象(

)A.说明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 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的统一趋势C.表明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 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答案】B【详解】由材料“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吸收儒、墨等学派思想;儒家学派荀子汲取法家思想;韩非子借鉴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和所学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相互吸收、融合,呈现包容性和一体化的色彩,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是从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华夏认同是不同民族之问的相互认同观念,与材料的思想认同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22.有学者指出: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宗法时代的周天子绝对不敢设想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秦朝(

)A.强大的经济实力 B.发达的交通网络C.完备的法律体系 D.有力的制度保障【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中“2000万人口”、“40万劳动力修长城,70万人修始皇陵,70万人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等信息可知,秦朝能组织大规模人力修建大型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制下贵族世代相袭,地方有很大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能动用大量劳动力,与经济实力无关,排除A项;发达的交通是国家能修建大型工程的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秦朝确实有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材料只体现了征收徭役,不能看出法律体系完备,排除C项。故选D项。2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写道:于是(秦始皇)把天下分做三十六郡,置“守”、“尉”、“监”,守是一郡的长官;尉是帮守管理一郡的军事的;监是中央派出去的御吏。这一举措(

)A.开创了历代行政的基本模式 B.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C.结束了诸侯长期争战的局面 D.消除了文字书写的各种差异【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天下分做三十六郡”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秦朝时期,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多郡,郡的行政长官称郡守;在郡下设县,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县以下又设乡、里、亭等基层社会组织。这样,皇帝和朝廷就牢牢地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能够巩固统治,郡县制的设立开创了历代行政的基本模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项正确;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与统一货币有关,排除B项;秦朝统一,结束了诸侯长期争战的局面,排除C项;消除了文字书写的各种差异与统一文字有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秦始皇灭六国后派大军攻下岭南后,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多次迁刑徒和内地民众至岭南屯田。还募15000未婚女子至岭南。上述措施意在()A.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 B.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管理C.普及先进农业生产技术 D.流放刑徒确保中原安全【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强化对岭南地区的管理,秦始皇派大军攻下岭南后,在岭南分置桂林、象、南海等郡,并迁徙人口到岭南屯田,B项正确;“缓解中原地区人口压力”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当时先进的铁犁牛耕技术尚未普及,排除C项;“流放刑徒确保中原安全”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5.秦朝颁布了名目繁多、分类细密的法律条文。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据此可知,秦朝(

)A.刑法极其严苛 B.重视法制建设C.社会矛盾尖锐 D.实行文化专制【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可以得出,秦朝重视法制建设,B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秦墓出土竹简1000余支,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只能说明秦朝法律数量多,不能说明秦朝刑法极其严苛,排除A项;法律多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尖锐,排除C项;法律多不代表文化专制,排除D项。故选B项。二、综合题(共50分,其中26题16分;27题16分;28题18分)26.(16分)中国古代先进技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片所示文物是司母戊鼎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9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出中国青铜铸造的工艺。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公斤,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材料二古代蜀地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当时蜀地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稀少,不仅从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从人力上也不可能完成大型的水利工程;秦通过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马强壮的封建国家,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为进一步巩固巴蜀的稳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济上修筑栈道,移民巴蜀,垦荒种田,兴修水利,于是前256年都江堰应运而生……秦昭襄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翦伯赞说,昭襄王末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是非常精辟的论断。(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6分)(2)根据材料二总结促成“都江堰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6分)(3)根据所学和材料归纳都江堰工程建成后的重大历史意义。(4分)【答案】(1)基本情况:能够制作大型青铜器;铸造业组织管理水平高;青铜器工艺高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任选三点)(2)主要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昭襄王采取得一系列促进属地发展的措施;秦昭襄王的支持;(3)历史意义:改善蜀地经济发展;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保障;今天仍在发挥巨大作用。(任选两点)【详解】(1)基本情况:根据材料一“反映出中国青铜铸造的工艺。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和所学知识可知,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为能够制作大型青铜器;铸造业组织管理水平高;青铜器工艺高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任选三点即可)(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秦通过商鞅变法迅速成为兵马强壮的封建国家”、“秦昭襄王为进一步巩固巴蜀的稳定,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秦昭襄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促成“都江堰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为商鞅变法后秦国具有强大的实力;秦昭襄王采取得一系列促进属地发展的措施;秦昭襄王的支持;(3)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古代蜀地非涝即旱”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水利工程本身对当地的作用以及对秦朝统一六国的影响。所以,归纳都江堰工程建成后的重大历史意义为改善蜀地经济发展;为秦的统一提供物质保障;今天仍在发挥巨大作用。(任选两点)27.(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明扫墓、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每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大典都有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齐聚黄帝陵轩辕殿祭祀广场,共同祭奠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参加公祭大典的嘉宾在黄帝陵标识碑前庄严列队,在鼓乐仪仗引导下进入举办祭祀大典的轩辕殿广场。人们追念人文始祖的功德,表达炎黄子孙的追思。材料二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孔子听后,问:“伤人乎?”材料三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1)材料一中的轩辕黄帝在历史上作出了哪些贡献?请举四例。(4分)(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哪一主要思想?谈谈你对他这一思想的了解。(6分)(3)材料三反映了孔子在政治方面的什么主张?在这一主张的基础上,孔子对统治者提出了什么要求?(6分)【答案】(1)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2)仁。“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3)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实行德政。【详解】(1)贡献:根据“轩辕黄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建造宫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弓箭,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