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4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朱元璋努尔哈赤1368年1840年明朝清朝前期1644年[时空坐标]阶段特征: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时期。明清时期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建立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与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历史趋势。政治:经济:文化:【专题概述】(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清时期的统治(1)行政①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②设置殿阁大学士(后改内阁)(2)军事设五军都督府,调兵和军官任免归兵部(3)监察①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和都察院(监察御史分“道”监察地方)②厂卫制度(锦衣卫和东、西厂)1、中央五军都督府

五军都督府和兵部都听命于皇帝,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二者互不统属。

五军都督府,明代官署名。创设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起初为大都督府,朱元璋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权不专于一司,事不留于壅蔽。"为由将大都督府一分为五,自此之后成为定制直到明亡。从其职能上看,由最初的掌天下兵马大权,主导国家军事建设的实权机构逐渐虚有其名;从任职人员上看,由功勋宿将位列其中,到掌府官员尸位素餐;从其与兵部的关系看,由以都督府为主,到两者之间相互牵制,再到兵部凌驾于五府之上成为国家军事的最高管理机构。卫所制度

明代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外统于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也就是说,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又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辖。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个卫,卫下辖一定数量的千户所和百户所。明朝中后期该制度趋于废弛。

明代的卫所兵制,实乃吸取中国历史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清时期的统治2、地方(1)废行省,设三司①设承宣布政使司主管行政、民政②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司法③都指挥使司主管军事三司鼎立,互不隶属,各自听命于朝廷,以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2)明朝中期,为进一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开始设立巡抚和总督。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总督因军事需要而设,后成为一级地方官员,但巡抚与总督都属于中央系统。(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清时期的统治3、改革科举制,加强思想控制(1)科举考试成为定制(2)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3)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一、明清时期的统治4、边疆地区(1)西北:为防止瓦剌和鞑靼侵扰,明政府一方面重修长城加强防御,另一方面与鞑靼订立和议,进行册封,恢复朝贡贸易,推动了汉蒙关系的友好发展。(2)西南:封授藏族的僧俗首领以法王等称号,并成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加强管理。(3)东北: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部落首领广泛封授官号。(4)东南:针对沿海的倭寇猖獗现象,明王朝派戚继光等人到沿海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先后平定浙东、福建、广东等地的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措施:

①诛其人:以“谋反罪”诛杀丞相胡惟庸;②废其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③永不立: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问题探究1】废除宰相【问题探究1.1】宰相制度始于何时,其地位权势如何演变?(1)秦朝:秦始皇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度,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位高权重(2)汉代①汉初承袭秦制,丞相位高权重。②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担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朝和外朝。(3)东汉设尚书台。(4)魏晋南北朝,三省制。(5)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6)宋代:二府三司制。(7)元朝:一省两院一台。(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2)元朝教训:明太祖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认为丞相的使用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元朝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4)直接原因(导火线):胡惟庸骄横擅权。(5)根本原因: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问题探究1.2】明初废除丞相的原因有哪些?【问题探究1.3】废除丞相的影响1、加强皇权,巩固统治,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宦官专权。3、加重皇帝政务负担,影响行政办事效率,为内阁设置创造了条件。宦官专权与特务统治①司礼监:掌握批红权力,牵制内阁。实质:非法定机构,无实权,代表皇权,强化皇权。②特务机构:东厂、西厂、锦衣卫。影响:凌驾于司法之上,强化监察控制。

明代宦官专权的表现:干预朝政,宦官通过代批奏章来干预朝政;任免官员,宦官得势时,内阁首辅及六部尚书,他们都可以任意进退;三是监军统兵,通过直接担任军事指挥官来控制军权;四是操纵厂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锦衣卫衙门等特务机关是明代所独有的。建立过程:

奠基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出现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发展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全盛明神宗:权力大增(权压六部)实质:不是国家法定行政和决策单位,而是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评价: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其权力来自皇帝私下的支持与信任。③内阁票拟的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问题探究2】设内阁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内阁制的特点)宰相制内阁制相似不同地位(权力来源)职权

对皇权作用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法定,制度赋权非法定,咨询机构参与决策侍从顾问,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受宦官牵制一定程度制约皇权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行政制度赋予皇帝个人意愿,信任内阁首辅宰相

说明:历史上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但凡出现内阁首辅或宦官权倾朝野,实质上都是考察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问题探究】东西方内阁制度的区别:(1)产生背景不同:①明朝内阁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工作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②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2)产生方式不同:①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②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3)权力大小不同:①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②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4)性质不同:①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的进一步加强。②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明朝政治体制的另一个变化就是宦官专权,体现了明代中央机构的异变。(2020·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答案】A【解析】据材料“以利不胜费止之”和“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据材料可知内阁成功的限制皇帝要求,对皇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权势巨大,故选A项;材料体现内阁对皇权的制约,据材料“面谏力争”说明皇帝掌握最终决定权,据所学内阁是内侍机构不能严重的制约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状况不是社会经济,排除C项;据所学内阁始终是内侍机构不是宰相,且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排除D项。(2020·浙江高考·7)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答案】C【解析】唐宋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明代在行政机构方面保留了六部,其职能和唐宋基本一致,故选C项;明朝废除丞相,排除A项;内阁首创于明代,其不是法定一级的行政机构,与唐宋的中枢体制有别,排除B项;刺史在元代以后废止,明代并无这一机构,排除D项。(2017·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答案】A【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并导致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故A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由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使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故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说明内阁议政功能没有丧失,故C项错误;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故D项错误。(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海,史称“郑和下西洋”。主要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倭寇原因:清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戚继光抗倭: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平倭。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东与抗倭将领俞大遒合作,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3.欧洲殖民活动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主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一、明清时期的统治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亚、非、拉美等地区的长期贫困落后促进了东南亚的繁荣与稳定,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树立起中国和平使者的形象政治获得巨额利润,促进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远洋航海业蒸蒸日上朝贡贸易使国力不堪重负,被迫停止航海活动;远洋航海业衰落经济影响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政治行为,封建制度下的政治活动性质东方寻金和获得东方商品扬威海外,以朝贡贸易换取万国来朝的盛况目的不同开创精神;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创举相同新航路开辟郑和下西洋【问题探究3】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比较【问题探究4】明朝海禁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为中外贸易与交流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明末海禁的废弛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从明初严厉的海禁政策,永乐年间海禁的松弛,永乐后(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强化,嘉靖年间的海禁政策高度强化,隆庆开放和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明末海禁的废弛。这些政策对明朝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朝的海禁与弛禁明朝海外政策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官方海外开放时期—转折时期—对民间社会开放时期。(1)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明代所谓的海禁大部分时期都是针对日本的带有经济制裁性质、经济封锁性质的贸易禁运、军事禁运。(2)明初官方垄断对外贸易弊端暴露后,中叶政策调整,平定外来侵扰后,转向对民间社会开放,海外政策完成了从政治中心向经济中心的转移,即将官方层面的开放下移到民间层面的开放。(3)从政策作用来说,明初的海外开放政策,明后期的海外开放,造就了郑和、郑芝龙等海上英雄人物,并引发明中叶社会内部的深刻变迁,显示了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新的发展变化。这是中国直到明末海上力量并不落后于西方的最好证明。【拓展延伸】1、明朝前期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的原因(1)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反映。(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3)倭患日益严重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4)对外部世界的无知闭塞2、明朝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原因(1)倭寇问题基本解决,东南沿海形势逐渐稳定(2)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的需要(3)社会各阶层要求开禁的呼声越来越高(4)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历史趋势】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1、发展趋势:从整体上来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典型地体现在郑和下西洋;明朝中期以后,因为倭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步走向“闭关”,清朝延续了这一政策。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贸易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代对外交往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出明朝友好往来、和平共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理念与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出“耀兵异域”,展示中国富强的目的,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这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是导致中国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工业革命前。(三)内陆边疆与明朝易代1.与蒙古关系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军事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合议,接受明朝册封。

2.与西藏关系藏族在明朝时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称号,并设立了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一、明清时期的统治边疆治理理论:因俗制夷,羁縻政策3.女真族的兴起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皇太极在位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该国号大清。4.明末农民起义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重大事务)、内阁(票拟)注:皇帝权力受限(四)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央)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六部2.康熙:设南书房,制衡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三足鼎立制衡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意义:使中枢机构三足鼎立,互相牵制一、明清时期的统治(2022·湖南·高考真题.5)嘉庆七年(1802),户部侍郎兼管钱局二品大员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时,却以南书房行走(即在南书房当值的官员)的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俸禄入不敷出C.南书房地位提高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书房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和象征,地方官员敬畏皇权而敬畏南书房行走周兴岱,他才以此身份擅发告示,收受贿赂,A项正确;材料没有官员俸禄入不敷出的信息,排除B项;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南书房地位下降,“嘉庆七年”与此不符,排除C项;“周兴岱任江西主考”,是地方不是中央吏治混乱,排除D项。故选A项。3、设军机处:君主专制顶峰(1)初立:雍正时,为处理西北军务(2)定制:雍正改为常设机构——军机处(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传达(4)地位: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机构①属于顾问机构,无实权,地位不高②属于三无机构:无法定权力、无办事制度、无行政界线注:清朝实行内阁和军机处并行的双轨制,重要的事务由皇帝在军机处的协助下完成,一般事务由内阁来处理。(5)特点:①简:机构简单③速:办事效率高,④密:保密性强,地处内廷(皇帝召见军机大臣,连太监都不能在侧)(6)影响①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②标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②精: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典例研析】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了行政效率C.军机大臣权力迅速扩大 D.削弱了专制皇权B⑤非正式:军机大臣全为兼职,由皇帝临时任命,没有制度上的保证,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4、中央运作变态化:密折制度【概念阐释】密折制度密折制度始于康熙朝,进一步扩大于雍正朝。上奏人撰写奏折不得泄密,不经任何机构、人员,直达御前。这种方式既快速又保密,使皇帝能更直接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宫廷决策效率,有利于君主集权,增添皇权的神秘感;使官员、尤其是同僚相互告密也加强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例: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建立通政司B.建立密折制C.设立枢密院D.设立军机处B

(1)地方行政系统: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2)实行督抚制:

职能:总督:督理军务、漕运和盐政;巡抚:安抚军民,兼理军政。演变:康熙年间,督抚成为地方行政最高长官、总掌权力的封疆大吏。

意义:保证了省级重要职权行使的协调性,尤其是总督是清代实施地方要地及边区统治的重要官制设计。(五)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地方)1、发展督抚制,成为省级最高长官一、明清时期的统治2、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制度创新,因地制宜(1)目的:为了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原则:①大事集权,小事放权②因地制宜,因民族而异③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④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3)措施:①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兼管蒙古、新疆、西藏行政。②重视边疆地区的交通建设和军事防卫,新疆、蒙古、东北:设将军管理③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A.原因:土司世袭,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中央集权;B.过程:

元代实行土司制度(世袭)明代中后期开始出现改土归流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清代乾隆年间大部分土司被废,基本完成【概念阐释】土司制度土司制度亦称“土官制度”。统治者推行土司制度,其目的是“以夷治夷”。土司制实质上是封建领主制,土官既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又是当地的大领主,掌握着军、政、财权,对农奴有“生杀予夺”之权。土司制建立了一套严密的统治机构,治理辖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④册封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派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⑤在内外蒙古地区,均实行札萨克制,即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划分为旗,旗是基本行政单位,合若干旗为一盟。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4)作用:①大大强化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促进了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③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基本奠定了近代中国的版图;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安定团结,⑤推动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发展。(六)疆域的奠定1.管辖台湾(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2.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边界(1)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2)康熙前期,发兵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3.平定蒙古准噶尔部与大、小和卓叛乱(1)平定噶尔丹的叛乱①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势力强大,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②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2)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①原受准噶尔部统治的天山南路新疆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也被平定。②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由朝廷委派伊犁总领军政事务。4.清政府对西藏的管辖(1)册封达赖和班禅喇嘛①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来京朝贺,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②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中央政府册封。(2)派遣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1793年,清政府又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5.理藩院的设置(1)清朝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6.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到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全盛时期,清朝在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材料:“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圣学高深,崇儒重道。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gòu遇见)。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清史稿.圣祖本纪》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康熙帝通过哪些举措使国家达到了“寰宇一统”。结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此时的“天下太平?举措:粉碎准噶尔贵族分裂企图;平定三藩叛乱,加强对西藏的管理;统一台湾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打败沙俄侵略。(任三点)理解: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或工业文明时代)时,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天下太平蕴藏着危机。(2022·全国甲卷·26)康熙年间,多次令各地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开设明史馆,召集文人编纂明史,还进行多部儒经传注的修纂,编成《康熙字典》。上述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承续华夏传统 B.倡导疑古辨伪 C.弘扬程朱理学 D.保存历史文献【答案】A【解析】清政府是少数民族政权,康熙年间注重吸纳山林隐逸、博学鸿儒,同时编修明史,修撰儒经传注,这些举措集中在文化领域,在本意在于以传承华夏文化传统自居,A项正确;疑古辨伪指的是对先前的学说存疑考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举荐山林隐逸,又令官员推举博学鸿儒,吸收学行兼优之士”等举措和弘扬程朱理学并不一致,排除B项;保存历史文献与举荐人才不符,而且清初实行“文字狱”,对古代文献多有删改禁毁,排除D项。故选A项。如图再现了每年冬至节清宫例行的八旗官兵滑冰活动的场景。这一作品A.显示宫廷画的神韵意趣 B.透露清代军事训练松弛C.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 D.反映清朝宫廷生活奢靡《冰嬉图》(乾隆时期)【答案】C【解析】依据史实,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有了滑冰运动(“冰嬉”)。这项“冰嬉”运动延续了几个朝代经久不衰,到了清朝已经成了民间普遍的文体娱乐活动。八旗官兵主要由满、汉、蒙三个民族构成,多民族共同参与该运动,体现民族间的民俗交融,C正确;追求神韵意趣是文人画的特征,宫廷画呈现出雍容华贵、吉祥、富丽堂皇的特点,A排除;嬉戏图不属于军事训练,因此不能由此得出清朝军事训练废弛,排除B;生活奢靡与滑冰活动无关,排除D。(2018国卷一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变化: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积极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1.明代户籍制度严密。(鱼鳞册)2.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各地名称不同,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3.理学与乡村治理和乡约势力:理学家们通过制定家礼、族规,

借助乡村宗法组织,对乡民进行道德约束;还通过建祠堂、立牌坊、崇先贤等道德实践,达到敦化导民,醇厚乡俗的目的,与官方的乡党里甲等制度相结合,共同实现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4.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宗族组织遍布乡村,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知识拓展】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七)清代社会危机的初显清朝前中期人口统计——《清实录》材料:猝于九月十五日,变生肘腋,祸起萧墙。天理教逆匪七十余众,犯禁门,入大内,戕害兵役。——嘉庆十八年九月《罪己诏》

社会危机的初显时间康乾盛世后期现迹象,19世纪前期衰迹象明显人口膨胀迅速,资源危机日益显露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乱象萌生农民起义,白莲教大起义闭关自守的政策,逐渐落后世界潮流一、明清时期的统治材料:在对外关系,大清王朝在前代的传承与基础上继续经略华夷秩序,使其更加一以贯之,更加成熟与完备。正在康雍乾时期,西方殖民主义第二次大潮,即产业革命所造成的大机器生产产品的洪流基本酝酿完毕。1757年,当乾隆皇帝正在四十余岁的盛年,英国开始了对印度次大陆的殖民征服历程。——何芳川《世界历史上的大清帝国》材料:因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乾隆御制诗》材料: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高宗实录》从“历史解释、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清代社会危机的初显海防:清初海禁到闭关锁国对外:华夷秩序、闭关自守贸易:官府经营、开十三行海防:重视海防、积极扩张对外:殖民主义、扩张掠夺贸易:官私兼营、世界市场封闭VS开放自守VS扩张抑商VS重商(一)农业:

1、高产作物的传入、经济作物种植扩大,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明朝中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如玉米、甘薯)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有利于养活人口并使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成为可能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突破农业单一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2、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3、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这与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有关,佃农对田主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①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②土地流转频繁,所有权、占有权,经营权分离。③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④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4、农业税收:明朝:一条鞭法。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具体做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分摊到田亩上,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增加财政收入。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清朝:摊丁入亩。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税,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了“摊丁入亩”的方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人丁、地亩的双重征收标准,把税收合并为单一的土地税,简化了国家税收的原则和手续。赋役合并;计亩征银;化繁为简——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财政收入提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知识拓展】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特点或规律)①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②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来少,以两税法为标志。③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④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⑤赋税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⑥赋税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意义(1)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人口增长;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2)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1)新航路的开辟,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生产力水平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的继续发展(3)政府调整政策,鼓励垦荒,赋税征银。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典例研析】(2020·江苏高考·5)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答案】D【解析】“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表明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故选D项;“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表明农村出现雇佣劳动现象,但是无法得出基本普及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排除B项;材料表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材料没有涉及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排除C项。【典例研析】(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解析】“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可看出个体租佃经营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故选C项;“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迁,排除A项;“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问题,而佃农的普遍,客观上说明地主有利可图或者说明利润丰厚,排除B项;这里的信息没有说明农产品的动向问题,不能说明商品化的程度,排除D项。【典例研析】(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意思是讲,明朝中后期江南农村的雇工——即佃户,由勤劳、柔顺到懒惰、骄纵,雇工本身的劳作态度,雇工对地主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使佃户对地主的依赖关系松弛,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会吸纳周边农村地区大量人口的就业,会导致农业生产人口的大量下降,农村会出现“用工荒”,因而农村雇工的地位提高了,故A项正确;(二)手工业(1)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据主导地位(2)明中后期:纺织业部门出现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1、发展情况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①时间:明朝中后期。②地点:江南。(2)出现①行业:丝织业。②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③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3)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②发展缓慢。(4)缓慢原因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设立重重关卡征收重税;重农抑商。

②农民购买力低下,国内市场狭小。③闭关锁国政策主动放弃海外市场。④资金流向:赚钱后的商人大多把资金用于买田置地,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本。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拓展补充

【从资本、市场、劳动力、技术、政策、制度等角度考虑】资本方面:商人和工场主将资金投资土地,不用于扩大再生产市场: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自由劳动力缺乏技术:中国古代的技术主要集中在与农业相关的领域政策: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制度: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手工业发展成就①制瓷业: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明朝粉彩瓷、斗彩瓷,清朝粉彩瓷、珐琅瓷。②纺织业:a.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b.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③冶铁业: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探究: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生产领域日益扩大。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纺织、制瓷、造纸、印刷等部门。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部门。2、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其创立早晚,一旦创立以后,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分工的发展。一是在手工业兴起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高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二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手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答案】D【解析】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1、商业繁荣①商品结构: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长途贩运: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商业资本: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人,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④商人群体: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⑤市镇: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三)商业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典例研析】(2021·河北·高考真题)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是南方的商品运到北方,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解析】明代时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故选B项;明代还没有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故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排除C项;反正统思想在有明一代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故排除D项。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1)特点:①“夹河而市”。——交通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②市镇大多分布在经济比较发达和经济作物种植地区。——与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③专门的工商业市镇出现,呈现市场专业化趋向。——城市经济功能、经济区域分工(2)影响:

市镇经济有利于促进工商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体现了农村经济结构以及农业经营方式的诸多变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2、商业市镇的兴起二、明清经济繁荣与新变化2、商业市镇的兴起①城市经济功能增强,对政治中心依赖性减弱②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③城市的生产性、专业性更强④数量众多,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⑤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分散大城市的功能3、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概念:

“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的产生变化。明代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但在传统中国单纯的炫富往往会遭致他人的鄙视,而古玩书画消费则成功地把奢俭之争转化为雅俗之辨,使有闲阶层为奢侈找到了合理的借口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以刻印科举参考书、时文和通俗小说谋求利润,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三言”“二拍”等杰出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市民文化的痕迹

材料:

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实行有条件的“开禁”。西班牙武装商船“大帆船”运载大量中国生产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回马尼拉,以马尼拉为落脚地,形成墨西哥——马尼拉——中国的太平洋航线。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它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摘编自韩琦《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明王朝的影响》等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墨西哥鹰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开展的原因和特点。原因:明政府实行开关政策;新航路的开辟。特点:主要由西班牙垄断;贸易区域是太平洋;主要商品是以美洲的白银交换中国的丝调等手工业产品(银丝对流)。4、白银货币化(货币经济发展并占主导地位)白银大量输入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征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江南地区手工业发展,雇佣关系出现市民阶层兴起思想活跃,文学大众化、世俗化白银输入带来的连锁反应

从1550年开始(明朝的嘉靖年间),到万历年间,再到清朝的前期,我国出现早期工业化。--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明代)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自身优势(易携带、不贬值);其他形质货币存在问题(纸币贬值、绢帛不适应商品发展趋势等);政府的赋税政策(一条鞭法、地丁银等);丝银贸易影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商业资本的聚集;促进海外贸易和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对明朝统治冲击。13、(2019·课标全国Ⅱ,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C【历史解释】明清白银大量流入原因:新航路开辟、美洲白银外流,价格革命;中外贸易繁盛;白银需求量大;中国长期外贸顺差。影响:为一条鞭法创造条件,促进财政白银化;刺激国内市场(商品经济)发展;沟通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启示:明代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有大量白银流入。表面上看,这是对外贸易顺差的表现,值得肯定,但是中国以外来的白银为主建立了银本位制,实际上中国市场上的白银主要依赖外国的输入。一旦外国减少或停止对中国的白银输入,必然造成国内白银的缺乏,从而造成中国经济的损失,加大中国经济的风险性。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小农经济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典例研析】(2022·广东·高考真题.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表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97920.594.17388.932.91552265913.332.02414.4243.31621278012.920.68.1755.2材料二

《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须繁。

——摘编自《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答案】(1)材料一是明代国家财政收入的官方统计数据,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表现等问题;材料二是小说对当时普遍使用白银的社会场景的描述,可用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影响;但要区别艺术创作与历史真实,要考虑作者的立场与意图,需要其他史料印证。材料三是黄宗羲废金银的主张,可用于研究时人对白银货币化问题的认识。(2)影响:促进国家财政的货币化,有利于赋税制度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区域性商帮群体出现;促进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加重了人民的负担。(3)方志、笔记、外国文献、考古资料等

概念: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中国历史"三大商帮":粤商、徽商、晋商

,也有陕商、晋商、徽商的说法。粤商与徽商、晋商、浙商、苏商一道,在历史上被合称为"五大商帮"。5、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商帮晋商会馆商帮出现原因(1)商帮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明代以来中国经济又迎来一个发展的高潮,商业繁荣,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2)跟政府政策的变化有关。如明处为确保北部边防物资供应以粮换盐引是晋商、陕商形成的契机;明中期海禁政策的放松也是浙商、闽商、粤商得以形成的直接原因。(3)明清商人一开始就借助血缘和地缘关系结成团伙经商,随着商业的扩大,又不断吸收同族同地之人参加,这样就出现同一血缘、地缘的人从事同一类行当,从业人员的地域性很强,并且往往垄断某地此类商业的现象.由亲缘组织扩展开来、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组织——商帮出现。材料一

明清徽商之所以能称雄商坛数百年,除了是自身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结果外,主要归功于在商业活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优秀的商业伦理观。徽商受传统文化的薰陶,“贾而好儒”,力求用儒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做到“利缘义取”诚实经商,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在商坛中有着良好的信誉。这才是立商之本,徽商认为只有走儒商的道路,才不会沦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奸商……注重良商善贾形象的塑造,愿意为社会做慈善事业,树立起良好信誉。经商致富的商帮并不少,而像徽商那样重视教育,大力资助教育,有“富而教不可缓也,徒积资财何益乎”思想的商帮并不多。【商帮探究】根据材料,概括徽商商业伦理观的内涵,并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内涵:积极进取、以诚为本、注重信用、以义为利。影响:提高了微商的整体素质,促进了徽商兴起和昌盛;促进徽州地区教育的发展;“以义为利”等观念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022·全国乙卷·26)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马克思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材料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时势:西方逐步走向近代化。6、经济政策对外:由开放转向锁国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民间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但不禁止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市贡贸易”官府垄断海外贸易(如郑和下西洋)。闭关政策:是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只准在“公行”(即广州十三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概念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抗评价①积极: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一定程度上阻止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暂时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封建统治。②消极:明清时期,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助长了统治阶级妄自尊大的心理;阻碍了中外交流,导致中国近代落后于世界,使得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辨析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在政府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宁波贸易,乾隆批示“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一,“今番舶既己来浙,自不必强回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中外贸易冲击着原有的管理体制C.清初为了增加收入开放D.清朝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打破AB7、明清朝贡贸易①概念:朝贡贸易是指海外诸国与明清政府进行的以朝贡为名的有限制的贸易。②特点:A、厚往薄来,倍尝其价B、有限制的贸易(官府控制和垄断)C、目的宣扬国威(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③影响:A、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B、助长了“天朝上国”的虚骄心态C、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文化交流D、扩大中国的国家影响E、传播中国文化,促进文化交流【典例研析】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B明清——农业文明繁荣西方——工业文明崛起政治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逐渐确立经济农耕经济高度发达,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重农抑商资本主义兴起发展,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相继向工业文明转变;重商主义思想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但理学仍居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放科技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领先世界,但未产生近代科技近代自然科学兴起、发展对外“海禁”“闭关锁国”,脱离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探究:明清时期中外社会发展对比【问题探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封建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具体特点:(1)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2)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3)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5)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历史解释1】明清时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1)农业: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2)手工业:东南沿海地区产生以“雇佣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3)商业:①东南沿海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②大宗白银交易普遍盛行;③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4)政府干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历史解释2】明清小农经济占主导尽管江南地区多种植经济作物,湖广地区多种植商品粮,但中国还有很广大的其他地区并没有摆脱自给自足,因此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另外,虽然农产品商品化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了江南丝织业和棉纺织的发展,江南出现了大量的市镇和手工工场,但江南产品主要供销于国内,中国的经济依然是自给自足。总之,明清经济虽然有农产品商品化、经济作物种植、工场和自由劳动雇佣等新变化,但所产生的金钱并没有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投入扩大再生产,而是回归到土地买卖,所以说明清经济新因素与小农经济占主导并不矛盾。【历史解释3】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1)国际:①经济:新航路的开辟加剧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和物种交流;②思想:西学东渐之风盛行。(2)国内:①经济:宋元海外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发展;②政治:政府税收政策的改革;③思想:“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历史解释4】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1)专制制度与政策:僵化的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及资本转化的进程。(2)经济结构因素: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3)思想观念因素: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历史解释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1)经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等空前繁荣,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已经朝着开放型转变。在苏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2)阶级: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提高,导致传统观念变化,很多人弃农从商。(3)思想:①传统儒家思想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受到了冲击,开始转型;人们的传统价值理念也悄然变化;②文艺作品出现世俗化倾向。(一)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世界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存在于心,是固有的。方法论:“致良知”。良知(即天理)是每个人心中所固有的(人人皆圣贤),但容易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陆九渊王守仁三、儒学时代化: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1.代表人物及其主张(1)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①核心思想:“心即理也”:“理”就是内在的“心”,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都在心中。②求“理”的方法(方法论):“发明本心”。穷理不必向身心以外的事物探究,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反对“格物致知”。(2)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

2.影响

(1)陆王心学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肯定普通人生活欲求的正当性,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2)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客观上冲击了正统儒学的影响,冲破了理学的思想禁锢,对晚明思想界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3)陆王心学虽然有利于道德修养,但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成了之后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二)明清儒学的新发展——批判继承代表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1.历史背景政权更迭民族矛盾与社会矛盾相交织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阶层:市民工商阶层的发展;(自由、个性、平等)文化:理学的僵化2.李贽的离经叛道(1)思想主张①否定儒学权威,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应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②斥责理学虚伪。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③抨击君主专制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他反对男尊女卑,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赞扬改革;主张人人平等,尊重生命;肯定农民起义;批判“重农抑商”,主张理财,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肯定人的私欲,批判“存天理,灭人欲”。挑战孔子的权威,倡导个性自由,人格独立。提出“童心说”,批判礼教虚伪与官场欺诈。

3.黄宗羲

(1)思想主张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思想,认为君臣之间应该是协力合作关系;主张限制君权,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认为天下之人应该是国家的主人,衡量治理天下成功的标准应当看广大百姓快乐与否。②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限制君权工商皆本,追求私利4.顾炎武

(1)思想主张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亡国指某姓王朝的灭亡;亡天下指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严重破坏,以致民不聊生、天下大乱。②思想上:主张经世致用。批判宋明理学,力倡务实作风;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③学术上:注重实学,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概念阐释】经世致用“经世致用”指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由明清之际思想家顾炎武等提出。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的学风,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空谈心性,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学说。5.王夫之6.评价(1)反传统,反教条,冲击了君主专制和儒家纲常伦理道德,有利于思想解放,是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2)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重视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3)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在新形势下获得发展,中国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