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实验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论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的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
1、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低价格、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解决了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低碳消费方式关注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的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B.消费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C.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会受到心境与价值观的影响。D.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3、根据本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低碳消费方式限制奢侈浪费,即使环境恶化,也能满足消费者个人的所有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B.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的资源短缺问题。C.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因此,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D.推行低碳的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根本原因是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参考答案:1、C(A张冠李戴,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B原文是低能耗而不是低价格;D把未然说成了已然,原文是“着力于解决”,选项说成了“解决了”)2、B(从原文最后一段可知,非生产消费还包括非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料的消耗。)3、C(A“所有”过于绝对,应是“基本需要”;B“必然可以解决”不当,原文无此意;D说法绝对)
略2.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梯
子
周
粲
年轻的爸爸和他的儿子一起在后花园放风筝。小小的园地,小小的风筝。
小小的风筝飞呀飞的,就飞到了墙头上。墙头上的野花,把风筝紧紧地缠着。
于是爸爸说,必须去拿一架梯子来,然后爬上梯子,取下墙头上的风筝。
爸爸要爬上梯子,但是儿子说:“爸爸,让我来吧!”
爸爸看了看他9岁的儿子,想了又想,终于说:“让你来就让你来。”
猴子一般,儿子爬到梯子的最高一级了。
儿子转过头来,嘻嘻地笑。他的笑声,像用早晨的牵牛花吹出来的。
解开了风筝绕在野花上的线,正要下来,爸爸却用一只大手和一个声音制止了他。爸爸说:“慢着!”
儿子停住了,望着爸爸,用眼睛问爸爸:“怎么啦?”
爸爸说:“我先讲个故事给你听,你再下来。”
于是儿子笑得更开心,他一手抓住梯子,一手拿着风筝,等爸爸讲故事。爸爸讲的故事,没有一次是不好听的。
爸爸说:“从前有个爸爸,告诉他那个站在一架很高很高的梯子上的儿子说,你跳下来,你一跳下来爸爸一定会在下面把你抱住。听见爸爸这么说,儿子很放心,便纵身一跳。哪里知道当儿子就要投进爸爸怀里的前一秒钟,爸爸的身体一闪,站在一旁。儿子扑了个空,掉在地上。儿子哭哭啼啼地站起身来,问爸爸为什么要骗他。爸爸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停了一停,爸爸继续说:“我们也来照着做一次好不好?”
儿子一听,脸都变白了。
爸爸说:“不要怕,勇敢一点,你只要跳那么一次就行了。我要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免得你以后长大了,容易上人家的当。”
儿子显然没有被爸爸的话说服。他脸上惊愕的表情,丝毫没有消退,他站在那儿,动也不敢动。
爸爸开始发号施令了:“听着啊,我喊‘一二三’,喊到‘三’的时候,你就跳下来,然后我就把伸出去假装要接住你的手缩回来,让你跌一个屁滚尿流!”’站在梯子上,儿子的脸像一个还没有熟透的橘子。
爸爸笑出声来。爸爸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
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脸上。他搂住爸爸,不住地吻爸爸的双颊。爸爸和儿子拉着风筝,向后园的一角跑去。(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写儿子在梯子上,爸爸却让他长时间地站在上面听自己讲故事,这一情节不真实;还不如让儿子跳两次,既可避免拖沓,给儿子的教训会更深刻。
B.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爸爸和儿子只不过是两个道理的传声者,就如相声里的甲、乙两个角色,因为微型小说不要求要素齐备。
C.小说以梯子为道具,通过父与子的对话,传达了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人对人的认识必须是防范和信任共存。
D.父亲讲述的那个儿子是一个勇敢的儿子,爸爸的儿子是一个胆怯的儿子,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题。E.小说主要以儿子上梯子、在梯子上、下梯子构成故事情节,充分体现了微型小说的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一个突出特点:时间跨度小,写典型的生活横截面。(2)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小说中爸爸的形象。(6分)(3)文中写到了哪几种花?分别简析其作用。(6分)(4)小说中先说:“我要给你一个教训,连你爸爸的话都靠不住,别人说的话,更不必说了。”后来又说:“爸爸要让你知道:即使是别人的话,有时也是可以信任的,何况是爸爸的话呢!”你对其中的哪一方面有较深的理解?请说明理由。(8分)参考答案:(1)C
E
解析:A项“这一情节不真实”评价错误。B项,“这篇小说没有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理解错误,“儿子”和“父亲”都是典型环境中(梯子上)的典型人物;“儿子”是“道理的传声者”也不当。D项,“两者构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小说中两个“儿子”没有构成对比。(2)爱儿子,是一位有爱心、责任心的父亲。具有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有理性,会教育,善于抓住时机,用巧妙的方法教育儿子,培养儿子健康的世界观。解析:对小说人物形象的把握,要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在小说中,爸爸这一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儿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思想上。(3)①墙头的野花:交代事情的起因。②笑声像牵牛花吹出来的:生动的描绘出儿子笑声的欢快和开心。③所有的玫瑰花,都回到儿子的脸上:形象地描绘出儿子的灿烂笑容,表现其内心由惊惧转为欣喜的变化和对爸爸的感激之情。
解析:对小说中细节描写的理解分析。小说中三次写到“花”,而且三次各不相同。有真实的花,也有比喻性的花。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4)①我认为第一句话有道理。在这个乱象杂生的社会中,教育孩子学会怀疑、
学会自我保护更重要。爸爸这样说,并不表示他对社会和他人的不信任,
他是教孩子多一种提防,多一种生活常识。②我认为第二句话有道理。对于涉世未深的孩子,教育他提防他人、怀疑一切,未必是理智的,也未必是正确的。我们承认这个社会上有不值得信任的人,但我们也得承认,这个社会上未必人人都不值得相信。如果一个连他父亲都要怀疑,我们无法设想他在这个社会上还能相信什么。解析: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要言之成理,持之依据。略3.阅读下文,完成7-10题。《文与画·古文二百篇》序文学是语言艺术、时间艺术;绘画是造型艺术、空间艺术。这两种艺术的通感,一般只能建立在意象相同即物我交感时对象提供的感受的一致上。例如读到一幅草木零落的秋景图,不禁要想起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有时也因人因事触发而使文与画沟通,如读文同的《墨竹图》而想起苏轼纪念他的文句“故画竹,必得成竹于胸中”,如此等等。然而,在中国文与画的传统中,两者却有别样沟通的因缘。中国画的大宗和主流是文人画,晋唐以降,顾恺之、王维等大批文学家也是画坛巨匠,或为开派人,或为一时巨擘,宋明至今,此风不绝,画家兼通文事者比比,无庸详举。读画人的欣赏习惯,也轻视“匠气”,遂使不是文学家的画师,也向文人画看齐。既然画家与文学家一身二任,宣泄于文学作品中的主体思想和情感,自然和宣泄于画幅中的思想和感情相通,文心与画意仿佛其人,这也是自然之理。这就使中国文学与中国绘画格外有沟通的因缘。中国的画家还特别喜欢从优秀的古文作品中觅取题材,或取其整体,或取其形象的局部,乃至一词一句,加以发挥,这种情况也是人所共知的。传世名画中,以《洛神赋》《兰亭序》《桃花源记》《赤壁赋》等名文为画题者络绎不绝,更使文与画交相辉映,各竭其妙。至于小说人物之摹为绣像,文学故事之演为画材,则更为普遍。小说人物绣像几乎可见于各种流传广泛的小说文本,文学故事画则可于近世的连环画中屡见,成为大众化的文画结合体。文与画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艺术表现方法上两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长短。有画面上所不能尽而文笔得以委曲表达的情况,也有文笔所不能显豁而画面可以生动描摹的情况,更有两者互济互补、相得益彰的情况。本书选收古文二百余篇,并系统地配以上海、北京、南京、杭州、西安及香港等地著名画家的绘画,便于读者赏文采而明画艺,观画艺而益明文情。这在两门艺术上都是创举,相信比单独赏读名作和单独观赏绘画更能强化读者的美感体验,使历代讽咏不绝的名文更增其光辉。7.对第二段中“文心与画意仿佛其人”一语,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读了他的文章,就能看懂他的画。B.看懂了他的画,就能更好地读懂他的文章。C.无论是文章还是绘画,都跟作者本人一样。D.无论文章还是绘画,意旨都跟作者的思维和感情紧密关联。8.第三段中说文与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两者的用武之地各有长短”。对这句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属于语言和时间艺术,“画”属于造型和空间艺术,二者只能进行有限的沟通。B.“文”能作具体细腻的表达,曲尽其妙,“画”在这一方面则并非无所不能。C.“画”是直观、显豁的,能进行生动的描摹,而这恰好可能正是“文”的短处。D.“文”与“画”在艺术表现方法上有相互补济的可能,做得好,能使二者各避其短而扬其长。9.对文中所说的“文画兼读”的好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画兼读,“赏文采而明画艺”,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意,玩味语言,也有利于读懂画作。B.文画兼读,可以提高读者素质,提升文化品位,避免陋俗与匠气。C.文画兼读,是对我国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学习与继承。D.文画兼读,能强化读者的美感体验,使文与画的鉴赏相得益彰。10.依据文意,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观赏一位画家的画作,继而想起另一位文士对这位画家的评价,这只是一种相关的联想,并不意味着读文赏画时美感体验完全相同。B.读文赏画,如果仅仅因为文与画描述的对象相同而产生某种一致的感受,则这种情感的沟通还只是初始的局部的。C.从历史上看,文人画是中国画的主流。文士都能作画,画家亦多能通文,为文与画的沟通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D.中国画家特别喜欢从优秀的古文作品和文学故事中觅取题材,是文画结合传统的又一生动例证。参考答案:7、解析:对词语的理解,可参看它上面的文字。上文说的意思是,宣泄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宣泄于画幅中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而这个思想感情都是一身二任的作者的,通过理解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也就自然地理解了作者。答案:D8.解析:文和画“只能进行有限的沟通”的意思在原文中没有,而且也不属于题干中的“在艺术表现方法上各有长短”。答案:A9.解析:A项错在“读懂画作”,“读懂画作”是指读懂画的意思,而原文是“赏文采而明画艺”,“明画艺”即鉴赏绘画艺术。答案:A10.解析:C项错误,“文士都能作画”不对,原文说“画家兼通文事者比比”,即很多的意思,并不是人人都能作画;A、B两项的意思可参看第一段。答案:C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短文,完成4—7题。(1)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2)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介词,因为B.而刘夙婴疾病
被……缠绕C.九岁不行
不可以D.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明的教化5.对《陈情表》全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六个月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到了四岁,母亲就被迫改嫁,李密是由祖母抚养成人的。B.尽管朝廷催促非常急迫,但李密仍以亲情为由辞不就职。“欲苟顺私情”委婉地表达了他对这一做法的坚持。C.李密在陈情中既表述自己“愿乞终养”的愿望,又表达了对晋武帝活着尽忠效死,死后亦当感恩图报的忠心。D.陈情表开篇就提出不愿应召,接着从自己的幼年的不幸的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最终让君王收回成命。6.下列句子用斜线(/)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B.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C.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D.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1)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2)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参考答案:4.C.不行:不能行走5.D先写自己的幼年的不幸的遭遇写起,再写提出不愿应召。6.D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7.(1)纵使国君赏赐了我土地,也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2)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荀卿论苏轼尝读《孔子世家》,观其言语文章,循循莫不有规矩,不敢放言高论,言必称先王,然后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茫乎不知其畔岸,而非远也;浩乎不知其津涯,而非深也。其所言者,匹夫匹妇之所共知;而其所行者,圣人有所不能尽也。呜呼!是亦足矣。使后世有能尽其说者,虽为圣人无难,而不能者,不失为寡过而已矣。子路之勇,子贡之辩,冉有之知,此三者,皆天下之所谓难能而可贵者也。然三子者,每不为夫子之所悦。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且夫学圣人者,岂必其言之云尔哉,亦观其意之所向而已。夫子以为后世必有不能行其说者矣,必有窃其说而为不义者矣。是故其言平易正直,而不敢为非常可喜之论,要在于不可易也。昔者常怪李斯事荀卿,既而焚灭其书,大变古先圣王之法,于其师之道,不啻若寇仇。及今观荀卿之书,然后知李斯之所以事秦者,皆出于荀卿,而不足怪也。荀卿者,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其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今夫小人之为不善,犹必有所顾忌,是以夏、商之亡,桀、纣之残暴,而先王之法度、礼乐、刑政,犹未至于绝灭而不可考者,是桀、纣犹有所存而不敢尽废也。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其父杀人报仇,其子必且行劫。荀卿明王道,述礼乐,而李斯以其学乱天下,其高谈异论有以激之也。孔、孟之论,未尝异也,而天下卒无有及者。苟天下果无有及者,则尚安以求异为哉!(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有删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B.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C.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D.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不知荀卿特/以快一时之论/而荀卿亦不知/其祸之至于此也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卿”有多个称谓意义: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对人的敬称,君对臣的称谓,长辈称晚辈,上下级互称,夫妻互称等。B.古籍中“三代”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三代”都是指夏、商、西周。秦朝之后,“三代”的含义才开始包括了东周,并一直沿用下去。C.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D.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这种田地被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的主张博大精深,但通俗易懂,人们如果完全按照孔子的主张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少犯错误。B.子路、子贡、冉有都是天下人认为难得的人才,但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相反,寡言的颜渊却深受孔子的喜爱。C.李斯骄矜傲慢,扰乱天下,犯下“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等过错,是因为受到他的老师荀卿高谈异论的影响。D.文章先写孔子循规蹈矩,不敢放言高论,后写荀卿喜为异说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这样构成了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而夫子亟称之。(2)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参考答案:14.C
15.A
16.B
17.(1)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2)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首先要回到原文,结合一下文理解整体句意,然后结合关键词比较选项进行判断。句中关键词“之”“以为”“者”“也”是断句的标志。15.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上下级互称”错,应是“上级称下级”。16.本题考查综合理解文章的内容。B项属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这三人却因为喜欢高谈阔论而不被孔子喜欢”的信息。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应先回到语境结合下文弄懂句意,然后再从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角度揣摩命题者的赋分点。比如第(1)句中“默然、见、亟、称”为关键词;第(2)句中“是、意、不逊、自许”为关键词。参考译文:(我)曾经读《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子路勇敢,子贡巧辩,冉有有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况且,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执行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做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不过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轲,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说:“扰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轲。”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性本恶。桀、纣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性。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特别严重。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有所顾忌,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扰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孟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6.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9分)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进士。仁宗嗣位,始召入为御史。监通州仓储,巡按畿内。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明年进兵,大破之。亨信以参赞功,进秩一等。父丧归葬。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参将石亨请简大同民三之一为军,亨信奏止之。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帝纳其言而止。初,亨信尝奏言:“也先专候衅端,以图入寇。宜预于直北要害,增置城卫为备。不然,恐贻大患。”兵部议,寝之不行。及土木之变,人情汹惧。有议弃宣府城者,官吏军民纷然争出。亨信仗剑坐城下,令曰:“出城者斩!”又誓诸将为朝廷死守,人心始定。也先挟上皇至城南,传命启门。亨信登城语曰:“奉命守城,不敢擅启。”也先逡巡引去。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遁,并按其罪。当是时,车驾既北,寇骑日薄城下,关门左右皆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以孤城当其冲,外御强寇,内屏京师。洪既入卫,又与朱谦共守,劳绩甚著。景帝即位,进左副都御史。明年,年七十有四矣,乞致仕。许之。归八年,卒于家。(节选自《明史?罗亨信传》)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B.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C.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D.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践阼等等。B.原文“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D.车驾、陛下指皇帝,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朝廷派蒋贵出兵征讨,罗亨信参与其中,蒋贵等人借故在鱼儿海逗留十天后返回,罗亨信很是不满,上奏章说明情况。后来继续进兵,终于大破敌军,罗亨信也因此晋级一等。B.皇上派遣官员测量军田,规定一军八十亩以外都要征税五升,罗亨信援引先例,反对采取这一举措,并提出如果辛苦劳作、收入微薄而不堪赋税,人民就会放弃耕种选择逃逸。C.敌人兵临城下,形势非常危急,亨信与总兵杨洪因为孤城处在交通要道,外御强敌,内保京城,浴血奋战,尽职尽责。景帝即位时,他虽已七十三岁,还是被晋升为左副都御史。D.为防备也先入侵,罗亨信提议在正北要塞增置城卫,兵部虽然不很赞同,但还是接受了他的意见。为保卫宣府城,他持剑坐在城下,即使太上皇受到挟持,他都未曾打开城门。9.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句为课外,见文中画线的句子;②③④句为课内)(10分)①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虽有粟,将谁与守?(4分)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③彼且奚适也?(2分)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2分)
参考答案:6.C7.C8.D9.(1)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4分,句意正确1分,“但”译为“只”1分,“虽”译为“即使”1分,“谁与”译为“和谁”1分。)(2)哪用飞到九万里的高处再往南去呢?(奚以……为,1分,之,1分)(3)他将要到哪里呢?(彼,1分,且,1分)(4)希望陛下怜恤我愚拙的诚心,成全我微小的心愿。(矜悯,1分,听,1分)6.试题分析: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7.试题分析:D“秦始皇”是其自称的,不是谥号,“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去年在大纲卷中出现,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考点:理解常见古文常识。能力层级为理解B。8.试题分析:D兵部并没有采纳亨信的建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译文】: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永乐二年考中进士。仁宗即位,才被召入朝庭担任御史。监管通州粮仓,巡视京城。英宗即位后的第三个月,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在平凉、西宁操练兵马。正统二年,蒋贵征讨阿台和朵儿只伯,罗亨信参预军务。到鱼儿海,蒋贵等人因粮饷不继,停留十日率军返回。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国家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蒋贵不听从。罗亨信上奏章说蒋贵逗留的状况。皇帝把他的奏章给监督尚书王骥等人看。第二年进兵,大破敌军。罗亨信凭借参赞功劳,提高俸禄一个等级。父亲去世后回家送葬。返回朝廷,改任为宣府、大同巡抚。参将石亨请求选拔大同三分之一的百姓参军,亨信上书制止了这件事。正统十年,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仍任宣府、大同巡抚。当时朝庭派遣官员测量这两个地方的军田,每军八十亩,超过的每亩全都要征收五升的税。罗亨信说:“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有这种举动呢?塞上的军队守卫边疆非常辛苦,没有其他生计,惟有从事田耕。每年从冬天到第二年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才开始耕种,七月又要割草,八月以后,修缮关塞,一年中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况且边塞土地贫瘠,霜露早降,收入微薄,如果再征税,那么百姓不会再耕种,必然会导致逃逸。谋臣只知务求积粮,不知人心不稳固,即使有粮,将和谁一起来防守?”皇帝采纳了他的话,停止了这种做法。当初,罗亨信曾上奏说:“也先专等时机挑起事端,以图入侵。应事先在正北要塞,增加城池的守卫来防备。不然,恐怕贻留大患。”兵部商议后,将这个意见搁置没有施行。等到土木之变,人心惶恐不安,有建议放弃宣府城的,官吏军民纷纷争着出城。罗亨信持剑坐在城下,下令说:“出城的斩头。”又让诸将发誓为朝廷死守,人心才安定下来。也先挟持太上皇到城南,传令开门。罗亨信登城告诉他说:“奉命守城,不敢擅自开启。”也先迟疑后带兵离开。赤城、雕鹗、怀来、永宁、保安诸守将弃城逃跑,一并追究他们的罪责。正当这时候,皇帝被俘,敌骑兵日日逼近城下,关门左右都是战场。亨信与总兵杨洪凭借这座孤城守卫着交通要道,对外抵御强敌,对内保卫京城。杨洪到京城守卫后,亨信又与朱谦共同守卫宣城,功劳显著。景帝即位,晋升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亨信已经七十四岁了,请求辞官。皇帝答应了他。亨信回去八年后,在家中去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新闻简述,按要求填写下表。(5分)面对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央视网曾刊文“雾霾带来的五大意外收获”,文章表述了这样一种看法:让你既痛恨又无奈的雾霾并非一无是处,它在肆虐神州的同时,也给我们民族和个人带来了五大好处。要求: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收获”,并依据“收获”说出理由。收获理由①雾霾让所有中国人痛恨,众志成城。雾霾让中国人更平等④雾霾让中国人更清醒⑤②雾霾催生大量讽刺语言,如“自强不‘吸’”。③雾霾让中国人更加了解了这一世界公敌。参考答案:(共5分。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收获理由①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
④雾霾危害每一个人,不论身份。
⑤雾霾让中国人清楚意识到环保重要。②雾霾让中国人更幽默
③雾霾让中国人长知识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幽默不是嘴巴上的那点本事,而是生活的态度。▲
。①幽默不同于讽刺。②幽默不是这样,至少是平等的。③以幽默的态度对待生活、世界、人类,这种生活态度是最高的人生智能。④幽默最根本的一点,是源于对人生的荒诞性采取乐观的态度。⑤讽刺的人有一种优越感,把别人看得低,把自己看得高。⑥如果它在讽刺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必然也包括他自己。A.③⑤④①②⑥B.①④⑤⑥②③C.③①⑤②⑥④D.⑤①②⑥④③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③主要讲“幽默”的作用,与前面的内容衔接,①和⑤主要讲“讽刺”,结合语境,①应该放在⑤前面,“优越感”“平等”,②应该放在⑤后面,后面表示假设的情况,正确的语序为③①⑤②⑥④。【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填写衔接句的形式,填写衔接句注意语意的分析和句式的选择,此题主要是语意的分析,分析语意注意抓住空格前后的重点词语和所填语句的吻合。③主要讲“幽默”的作用,与前面的内容衔接,①和⑤主要讲“讽刺”,结合语境,①应该放在⑤前面,“优越感”“平等”,②应该放在⑤后面,后面表示假设的情况。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将以转制或撤销退出市场,对资质好的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其进行创新试点。B.拉斯维加斯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这里阳光充足而水源奇缺,每种植一棵甚至一排树花费都大得惊人。眼前的这一片葱茏,怎不令人惊叹与赞美!C.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D.“艳照门”事件警示我们,网络上一些不雅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参考答案:C略10.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这个夏天,你若不能侃足球说球星就会被认为乏味无趣不合群,这听上去太不合理,但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就是不这样不可理喻。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如果国家安之若素,毫无反应,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的。五一黄金周期间,远足登山成为市民首选的度假方式,人们流连于林间,盘桓于山路,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四川“高考秀”,秀出孩子们的精彩,秀出大家的喜悦,秀出学校的骄傲。首当其冲,家长最爱的还是479!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刘晓明在文章中奉劝菲律宾尽早悬崖勒马,回到谈判解决问题的轨道。他还奉劝某些域外势力及时收手,不要试图火中取栗。A.B.C.D.参考答案:C【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句子的语境分析即可。不可理喻:意思是指不能用常理使那个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句中用于“四年一届的世界杯”,使用对象错误。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符合语境。如坐春风:意思是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犹言和高人相处,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主要用到教育方面。本句望文生义。首当其冲:首:最先;当:面对、对着、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意为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不合语境。光怪陆离:光怪,光彩奇异;陆离,色彩繁杂、变化多端的样子。形容形状奇怪,色彩繁杂,中性词(不能用来形容人),也形容事物离奇多变。用来形容“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伤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句中适用于第二种释义。【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要辨析感情,明确词语的感情色彩,是褒义,还是贬义。第三,要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1)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2)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3)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六、写作(60分,共1题)1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4月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了一封署名为“济南市的一位小学生”,写给“消防员叔叔”的信件。在信中,小学生说,看了凉山山火的消息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他将消防员们称为“勇往无前的超人”、“最可爱的人”,但他又说,“今天我想对你们说:‘我们不要英雄,不要超人,我们只要你们每次出警都平安归来,一个都不能少’。”孩子的话温暖了消防员的心,也引发我们思考: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英雄,又该如何对待英雄?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参考答案:今天,中国仍需要英雄反复品读材料中关于英雄的内容,我比较赞同吴京和“知乎”网友的观点,任何时候中国都需要“体现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他应该“不自私、能觉醒、够伟大”。今天,中国依然需要英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当国家利益被侵略、民众权益受损害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当年,鲁迅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走狗文人及政府的丑恶嘴脸;鉴湖女侠秋瑾冒着被砍头的风险后果宣传革命;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选择等待抓捕而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视死如归的豪迈诗句。他们是英雄,国难当头时,他们勇敢、无畏地站出来,维护大众利益,忠于国家坚守信仰;当今,崔永元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他是精神上的硬汉,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为上,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有人说:和平年代,英雄的用武之地何在?发此疑问者只看到“世界安定如一潭幽幽湖水,宁静美好”,殊不知,这样的岁月静好正是仰赖于英雄的负重前行。杨利伟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飞天英雄,我们只看到飞天归来时他收到的掌声和鲜花,却没看到他在飞天前艰苦卓绝的训练,以及飞行中要面临的许多未知的危险,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需要极强大的素质、智慧和勇气做支撑。中国太空事业要发展,就需要更多的杨利伟这样的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才能看到国家未来辉煌美好的前景和希望。中国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不缺少默默奉献、潜心钻专研的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曾经或者正在兢兢业业、克勤克俭。古稀之年还在苦心钻专研水稻品种的“水稻之父”袁隆平;一心扑在地球深探领域的“科研疯子”“拼命黄郎”黄大年;被网友称赞为龙之角、凤之冠,国之栋梁的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这些科学巨人身上无不具有敢为天下先的科研勇气、能为天下先的科研素养、必为天下先的科研决心。他们是代表国家意志的“超级英雄”,中国拥有了这样一批科研英雄,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英雄,星火是学前故事的英雄情结,也是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更是惊世骇俗的精神源泉。公交司机吴斌心系民众的安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大病理生理学课件
- 《流通功能与机构》课件
- 简约课件模板
- 《GMP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动画课件教学
- 2024年新高一数学初升高衔接《函数的应用(一)》含答案解析
- 玩具显微镜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肖像打印的照片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点火用电池产业运行及前景预测报告
- 汽车用发动机产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发展现状趋势
- CJJT 182-2014 城镇供水与污水处理化验室技术规范
- 2024版新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根据新课标编写)
- 执行力课件(完美版)
- 电力专业数据传输(EPDT)通信系统 空中接口物理层及数据链路层技术规范
- 重庆市綦江县彩虹桥整体垮塌事故分析处理报告
- GB/T 27604-2024移动应急位置服务规则
- 2024-2030年中国电梯行业发展趋势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
- RBA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系列)
-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音乐 第五单元 大红枣儿甜又香 教案
- 2024年宁波市奉化区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统编版教材一至六年级日积月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