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4/08/wKhkGWcG2pyAVRujAAHOsCfqYbs130.jpg)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4/08/wKhkGWcG2pyAVRujAAHOsCfqYbs1302.jpg)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4/08/wKhkGWcG2pyAVRujAAHOsCfqYbs1303.jpg)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4/08/wKhkGWcG2pyAVRujAAHOsCfqYbs1304.jpg)
![2024年秋季七年级语文辅导讲义: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6/04/08/wKhkGWcG2pyAVRujAAHOsCfqYbs13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期中复习(一)古诗文
教学目标1、能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2、掌握要求鉴赏的诗歌。3、掌握课内文言文知识
授课内容概要
※观沧海(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诗歌)
(一)原文与注释
观沧海
【作者】曹操【朝代】东汉末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①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曹操(155-20),字孟德,沛
国谯(qia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
《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②临:到达,登上。
③碣(ji6)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④澹(dd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⑤竦峙(songzhi):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⑥星汉:银河。
⑦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
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没有直接关系。
【补充注释】
(1)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2)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3)歌以咏志:以诗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呐,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二)作者介绍
【作者】
曹操(155年一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
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诗歌鉴赏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
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
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
的波涛,充满了不息的生命活力。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
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
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
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为历
代读者所激赏。
《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
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
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主题】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四)练习
1.《观沧海》的作者是(155——220),字,沛国谯郡人,(年代)的政治
家、、。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
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2.《观沧海》全诗以“”字统领全篇,写登山所见。,o,
-O,。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
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
【参考答案】
1.曹操孟德东汉末年军事家、诗人(文学家)
2.观“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3.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
业的伟大抱负。
4.诗歌赏析(6分)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诗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
【答案】上海市文达学校2019年秋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综合模拟卷
(1)B(2)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博大胸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原文与注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王昌龄(?一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
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与:给。
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李白当时在东南,所
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
夜郎以西。
(二)作者介绍
【作者】
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
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传世。
(三)内容理解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遭遇贬官的好友王昌龄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
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在杨花落尽、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
要经过五溪。“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过五溪”是对王昌龄
“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表现了李白对友人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月亮,希望它能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人
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景,对友人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
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四)练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L诗歌中能直接体现作者对友人的感情的一个字是“”。(2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上海市普陀区2019-2020学年初一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
1.愁
2.B
※次北固山下
(-)原文与注释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朝代】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选自《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王湾,
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
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③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
④海日生残夜: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残夜,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⑤江春入旧年: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⑥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书到洛阳。
【补充注释】
青山:指北固山。风正:顺风。悬:挂。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二)作者介绍
【作者】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洛阳)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
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三)内容理解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对偶发端,“客路”指作者前行的路。“青山”点明题中的“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
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己流露于字里行间,与尾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
似乎与两岸齐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
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
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
内容。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历来脍炙人口。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
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
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与“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此联妙
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
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
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四)练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景色。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3.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0
4.这首诗的哪些联都是对偶句。
答案:1.长江2.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3.淡淡的思乡愁绪4.首联、颔联、颈联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题目中次的含义是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了诗人出行的方式以及途径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尾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答案】上海市杨浦区复旦大学第二附属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停泊。
(2)C
【解析】:
(1)根据古诗基础知识背默可知。
(2)考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故选C。
※天净沙-秋思
(-)原文与注释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①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天净沙,曲牌名。思,思绪。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
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②昏鸦: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昏:傍晚。
③断肠:形容悲伤到极点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④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补充注释】
枯藤:枯萎的枝蔓。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
马。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二)作者介绍
【作者】
马致远(1250年-1321年),一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
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
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三)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曾被王国维视为元人小令最佳者。题名“秋思”,但全篇却无语提及“思”的内容,
仅用28字就勾画出一幅秋郊夕照、天涯飘零的“游子思归图”。被赞誉为“秋思之祖”的成功之作。
“枯藤老树昏鸦”,枯萎的藤蔓,僵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丫上。首句
就展现出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小桥流水人家”,画面转为明净:纤巧的小桥,
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激起游子向往的情感,但
向往之后更添悲凉一一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这便是以乐景反衬悲情的笔法。“古道西风瘦马”,荒
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凛冽的西风蜘胭而行。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何处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一切景语皆情语”。前三句九个名词,三组画面,看似孤立,却在篇末“断肠人在天涯”的收束中和谐串联
起来,情景交融,让读者从简单的名词中读出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匠心独运,却仿佛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
难怪被称为“秋思之祖”啊!
【主题】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四)练习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曲作者是朝的(姓名)。(2分)
2.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枯藤老树昏鸦”呈现出萧索枯败的冬日景象。B.“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勾起旅人的向往之情。
C.“古道西风瘦马”写出游子漂泊无依的状态。D.“断肠人在天涯”以游子思乡之苦收束全篇。
3.下列理解错误的是()(2分)
A."枯”“老’等修饰语蕴含无限凄苦。B.“小桥流水人家”是思念中的故乡。
C.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D.整首曲写尽秋意却无一“秋”字。
【答案】
1.(2分)元马致远
2.(2分)A(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
3.B
(五)对比阅读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L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
(1)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选项错误的是()。(3分)
A.《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它的颔联蕴含了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B.“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的思绪,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
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C.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壮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称为“元曲
四大家”。
D.上面两篇作品都表达了思乡之情。
【答案】
1.(1)夜将尽未尽时(2)天边,指游子远离家乡的地方
2.A
派《世说新语》二则
(一)原文与注释
咏雪
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版)。《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
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
编者加的。
谢太傅I寒雪日闹阚,与匹百讲论反刃。除同雪g,公欣然日:
即谢安(320-385),字安石,陈郡阳夏(ji匕)(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子女,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文章的义理不久,一会儿急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
“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像什么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拟,相比
“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日:“区司柳絮画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田,
不如,不及乘风。因,趁、乘指东晋诗人谢道镉(y£in),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
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
左将军匡箜2妻也。
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道福,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行
即陈富(shi)(104年一186年或187),字仲弓(有说仲躬才对),东汉颍(yi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
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恸至。
约定同行。期,约定正午时分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才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
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即陈纪(129年—199),字元方,陈富的长子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fbu),通“否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
等待到达离开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
与人期行,I相委而去I。”元方日:“君与I家君I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是不讲信用;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圆之,元方入门不回。
就感到惭愧拉,牵扯回头看
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二)作品及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
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镉的文学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
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现江苏徐州)人,世居京口,任荆州刺史。南朝宋武帝刘
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文学家,政治家。自幼才华出众,爱
好文学,喜纳文士。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一
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之人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
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
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
段即兴对话。《陈太丘与友期》也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此外,《世说新语》里记载的名士有管宁、邮
原、王子猷、谢安、阮籍等。
(三)内容分析与赏析
《咏雪》主题归纳:这则小故事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镉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同时也透出一
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1.《咏雪》赏析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它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
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镉的文学才华。“谢
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
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
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
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
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
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镉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
乐”而己,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镉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
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谢安赞赏谢道镉的才气。
2.《陈太丘与友期》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语言精炼。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
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
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寥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
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就在最
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
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
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
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四)知识总结
1.《咏雪》知识点
(1)古今异义词
①儿女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自己亲生的儿子与女儿。
②因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2)特殊句式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何所似”,应作“所似何”理解,就是像什么。)
2.《陈太丘与友期》知识点
(1)通假字
①不(fbu)通“否”
(2)古今异义词
①去古义:离开;今义:往、至U。
②委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屈、委托。
③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五)练习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目:“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
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
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目:“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
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面词语解释正确的是()(2分)
A.内集:在家里聚集在一起B.未若:不像
C.期行:相约同行。D.儿女:儿子和女儿
2.下列对《咏雪》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俄而雪骤”是咏雪的直接原因。
B.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更为满意。
C.”未若柳絮因风起”能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D.“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3.下面是对《陈太丘与友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
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
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4.把下面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6分)
(1)俄而雪骤,公欣然目:“白雪纷纷何所似?”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12分)
1.C(2分)
2.B(2分)
3.C(2分)
4.(1)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朋友(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派《论语》十二章
(一)课文与注释
《论语》十二章
选自《论Qiin)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飕(Z6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1.子®目:“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学而》
⑥)
①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②按时温习,时,按时③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
的反问。说,同“悦”,愉快④生气,恼怒⑤有才德的人⑥和下文的“为政”“雍也”“述而”等一
样,都是《论语》的篇名。这些篇名都是从各篇第一章中摘取出来的,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
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学习方法与道德修养)
2.憧田曰:“圄回回阖吾身:|为人谋|而不国乎?与朋友交而不阖乎?圄不
习乎?”
孔子的弟子。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竭尽自己的心力。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
是温习过呢?"(为人处事)
3.子日:吾十团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回,四十而不g,五十而知氏囹,六十而|耳顺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立身,指能有所成就迷惑,疑惑上天的意旨通常认为是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顺从意愿越过法度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疑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
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规矩。”(为人处事:活到老学到
老)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个方法成为老师了。”(学习方法)
5.子曰:“学而不思则闻思而不学则go”
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疑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无所得;只思考却不读书,就会疑惑不解。”(学习方法:学思结合)
6.子曰:“贤哉,回也!一国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因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能忍受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那样困苦的忧愁,颜
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学习态度:安贫乐道)
7.子曰:“知固者不如好之团,困之者不如国之者。”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代词,”……的人”喜爱,爱好以……为快乐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学习态
度:热爱学习)
8.子曰:饭疏食,饮可曲阚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国我|如浮云”
吃粗粮,喝冷水冷水为水热水为汤指胳膊介词,对,对于像浮云一样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
上的浮云一样。”(为人处事: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圄。择其其阉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好的方面,优点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行走,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好的方面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不好的
方面就要改正。”(学习态度:见贤思齐)
10.子在回卫曰:“国者如阚困,不舍昼夜。”
河边。川,河流往;离去代词,这,指河水。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孔子对着滔滔河水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珍惜时间)
11.子曰:“区星]可图帅也,忸困不可夺志也。”
指军队改变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一个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道德修养:自强不息)
12.子夏日:“博学而因困,囱问而近思,网在其中矣。”
志向坚定恳切仁德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且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学习方法)
(二)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论语》十二章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
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
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瞰邑(zouyi)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
秋》。
(三)内容分析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
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
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四)知识总结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2.古今异义
(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为师矣古: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
(3)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
(4)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5)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
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一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H:名词一状语,每日
(3)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一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
(4)传不习乎传:动词一名词,传授的知识
(5)饭疏食饮水饭:名词一动词,吃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一意动。以……为乐
4.一词多义
(1)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
(3)而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顺承博学而笃志表并列
(4)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练习(12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目:“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每小题1分,共4分)
①不亦说乎说:②吾日三省吾身日:
③人不攀其忧堪:④好之者不如期之者乐: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论语》中许多语句后来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成语,请从上面的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o(2分)
【答案】
1.①通''悦",愉快②每天③忍受④以…为乐
2.①温习旧的的知识,从中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可以当老师了。
②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3.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不亦说乎
一、《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三数学(理)一轮总复习:第九篇 统计与算法 含解析
- 离婚合同小说全文在线阅读下载
- 个人汽车租赁简单合同
- 路灯承包合同
- 软件开发签约合同
- pso算法读书笔记
- 屋顶翻修安全合同模板
- 医疗行业的市场拓展经验总结
- 2025年人教五四新版选修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新世纪版九年级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
- 地震应急救援培训课件
- 初中物理光学难题难度含解析答案
- 《霍尔效应测量磁场》课件
- 《疯狂动物城》全本台词中英文对照
- 中专数学(基础模块)上册课件
- 高考作文复习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审题立意课件73张
- 品质部经理KRA KPI考核表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授课教案
- 一个28岁的漂亮小媳妇在某公司打工-被老板看上之后
- 马工程教育哲学课件第十章 教育哲学与教师发展
- GB/T 11376-2020金属及其他无机覆盖层金属的磷化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